热现象
- 格式:docx
- 大小:237.84 KB
- 文档页数:8
中考物理--热现象基础大盘点––––知识点扫描一.温度与温度计1.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冷热程度是一个比较含糊的说法,因人的感觉不同而有差异,常常是不准确的。
要准确地测量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液体温度计的主要部分是一根内径很细且均匀的玻璃管,管的下端是一个玻璃泡,在管和泡里盛适量的液体(水银、酒精或煤油等)。
当温度变化时,由于热胀冷缩,管内液面的位置就随着改变,从液面稳定后到达的刻度就可以读出温度值。
2. 摄氏温度是瑞典科学家摄尔·西乌斯首先制定的。
他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在0℃以下和100℃以上的温度用1℃间隔的同样大小向外扩展。
摄氏温度用符号t表示。
在0℃以下的温度写法、读法要特别注意。
东北地区十一月份的平均气温记作“-18℃”,应读作“零下18摄氏度”或“负18摄氏度”,而不能读作“摄氏18度”,书写时不要漏掉字母C左上角的小圆圈。
3. 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的比较4. 实验用温度计因为在做实验时需要测量的温度变化范围比较大,所以实验用温度计的刻度范围是-20℃到110℃。
最小刻度值是1℃。
温度计中红色的液柱是酒精。
酒精在-117℃才会凝结,就是在地球上温度最低的南极洲,酒精温度计也能用。
5. 体温计玻璃管中装的液体是水银,它的刻度范围是35℃到42℃,最小刻度值是0.1℃。
从构造上来看,体温计盛水银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缩口,测体温时水银膨胀能通过缩口升到上面玻璃管里,读数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
6. 实验室温度计与体温计的比较7. 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使用温度计前,首先要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也就是认清温度计上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2)在测量前要先估计被测物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3)测量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物理生活中的热现象热是一种物理现象,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烈日炎炎的夏天到寒风凛冽的冬日,热无处不在,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影响和体验。
本文将从各个角度来讨论物理生活中的热现象。
一、热的传导热的传导是指热量在物体之间的传递。
当两个物体温度不同的时候,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到达到热平衡。
例如,当我们把冰块放在热水中,冰块会逐渐融化,这是因为热量从热水传递到冰块,使得冰块的温度上升。
二、热的辐射热的辐射是指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出去。
我们常常可以在太阳下感受到热的辐射,这是因为太阳释放出的热能以光的形式传播到地球上。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热的辐射来实现一些应用,比如太阳能发电和红外线热像仪等。
三、热的膨胀物体在受热时会发生膨胀,这是因为热能使得物体内部的分子振动加剧,从而造成物体体积的增大。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例子来说明这一现象。
比如,在炎炎夏日,车辆长时间停在阳光下容易发生轮胎爆胎的情况,这是因为轮胎受到热胀冷缩的影响。
四、热的相变物质在受热或受冷过程中会发生相变,这是热现象的一种表现。
我们熟知的水的相变是最为常见的。
当我们将水加热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并变成水蒸气;相反,当我们将蒸汽冷却到100摄氏度时,水蒸气逐渐凝结并形成液态水。
五、热的传感和利用人类通过各种感受器官来感知和利用热。
例如,我们的皮肤可以感受到热的温度变化,从而引发身体对热的反应。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热能来进行一些实用的应用。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加热器和空调调节室内温度,使用热水器加热水,或者利用火力发电来产生电能等。
在物理生活中,热现象无处不在,我们也必须正确认识和利用热能。
通过了解热的传导、辐射、膨胀、相变以及热的传感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热现象的原理,进一步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通过以上对物理生活中的热现象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热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声、光、热现象知识点声、光、热现象知识点声、光、热现象【知识要点】一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而产生。
停顿,发声也停顿。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传播。
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声音在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体快。
利用回声可测间隔:s?11S总?vt总 224.乐音的三个特征:、、。
(1)音调:是指声音的,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与听者的间隔有关系。
(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不同5.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减弱;(2)在中减弱;(3)在处减弱。
二光现象〔一〕光的色彩光的传播1.光:自身可以2.光的色散:将光分解成红、3.光的三原色:。
4.红外线主要特点:热效应。
应用:取暖、摇控、探测、夜视等5.紫外线主要特点: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灭菌、验钞等,适量照射紫外线有利于身体安康,过量照射紫外线有害于身体安康,要进展防护。
6.光的直线传播:光在传播。
小孔成像、影子、看不见不透明物体后面的物体、日食、月食,属于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7.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8,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8。
〔二〕光的反射1.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的光了我们眼睛。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等于〔注:光路是可逆的〕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和〔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与物体大小(2)像到镜面的间隔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4)平面镜成的是2.平面镜应用:〔四〕光的折射10.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11.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射光线分居法线,折射角介质外表时,传播方向不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 12.折射的光路图:13.透镜与凸透镜成像规律透镜:透镜成像规律的说明:一焦分虚实。
热现象例子热现象是指物体在受到外界热量作用时所表现出的现象。
下面列举了十个关于热现象的例子。
1. 热胀冷缩:当物体受热时,其分子会加速运动,导致物体体积膨胀,称为热胀。
相反,当物体冷却时,分子的运动减慢,导致物体体积收缩,称为冷缩。
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例如,夏天汽车停在烈日下时,车身会因为受热而稍微膨胀,导致车门紧闭,难以打开。
2. 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热量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的过程。
热传导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例如,当我们在热锅上烹饪时,热量会通过锅底传导到食物,使其受热。
3. 火焰:火焰是一种由燃烧产生的可见光和热能的混合物。
当可燃物质与氧气在适当的温度下接触时,发生燃烧反应,产生火焰。
火焰的颜色和形状取决于燃烧物质的成分和温度。
4. 热辐射:热辐射是指物体向周围发射热能的过程,不需要介质传导。
所有物体都会发射热辐射,其强度和频率取决于物体的温度。
例如,太阳向地球发射的热能就是一种热辐射。
5. 蒸发:蒸发是指液体在接触空气时,由于分子的热运动而转化为气体的过程。
蒸发是一种散热的方式,因为它会消耗物体的热能。
例如,湖水在夏天受到阳光照射时会蒸发,使周围的空气变得潮湿。
6. 水沸腾:水在达到一定温度时会发生沸腾,即液体表面的水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从液态转变为气态。
沸腾是一种剧烈的热现象,伴随着水分子的激烈运动和水蒸气的释放。
7. 热烧伤:当人体接触高温物体时,热能会传递给皮肤,导致热烧伤。
热烧伤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烧伤,严重程度取决于受伤的温度和时间。
避免接触高温物体可以有效预防热烧伤。
8. 空调制冷:空调通过吸收室内空气中的热量,并将其排出室外,从而使室内温度降低。
这是通过制冷剂在蒸发和冷凝的过程中吸热和释热来实现的。
空调制冷是一种常见的热现象,可以调节室内温度。
9. 熔化:当固体物质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其分子会加速运动,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结构变得松散,导致物质从固态转变为液态,这一过程称为熔化。
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八年级上册物理热现象知识点1一、起电方法的实验探究1.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2.两种电荷自然界中的电荷有2种,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用干燥的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相互吸引的一定是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吗?不一定,除了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之外,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里的“轻小物体”可能不带电。
3.起电的方法使物体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1)摩擦起电:两种不同的物体原子核_子的能力并不相同.两种物体相互摩擦时,_子能力强的物体就会得到电子而带负电,_子能力弱的物体会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正负电荷的分开与转移)(2)接触起电:带电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当带电体与不带电的物体接触时,就会使不带电的物体上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从而使不带电的物体由于缺少(或多余)电子而带正电(负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3)感应起电: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会向靠近或远离带电体的方向移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种起电的方式不同,但实质都是发生电子的转移,使多余电子的物体(部分)带负电,使缺少电子的物体(部分)带正电.在电子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电荷守恒定律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
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2.元电荷:电子和质子所带电荷的绝对值1.6×10-19C,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等于e或e的整数倍。
(元电荷就是带电荷量足够小的带电体吗?提示:不是,元电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指的某一个带电体,它是指电荷的电荷量.另外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是1.6×10-19C的整数倍。
)3.比荷:粒子的电荷量与粒子质量的比值。
4.电荷守恒定律表述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第一版《热现象》知识要点一、知识点搜寻:1、温度及温度计:⑴一理两规三区别;⑵一弯一甩七事项一理:指常用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两规:一是指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二是指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三区别:是指三种温度计的主要区别:区别如表一所示。
一弯:是指体温计的液泡上端附近有一个弯曲的缩口。
一甩:是指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向下甩几下。
七事项:①测量前应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②要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③认清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④测量时温度计的液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壁;⑤要待到液柱稳定后再读数;⑥读数时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⑦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物态变化:⑴六种变化吸和放,⑵固体分清晶非晶;⑶两方三因四区别,⑷两法特例雾霜“气”。
六种变化:是指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即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吸和放:指吸热和放热。
六种物态变化中三种为吸热过程;另三种为放热过程。
如图1所示,箭头向上者为吸热过程;箭头向下者为放热过程。
固体分清晶非晶:指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无熔点(注意:不能说非晶体无熔化温度)。
两方:指汽化的两种方式,即蒸发和沸腾。
三因:指影响液体蒸发的三个因素,即液体的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上方附近空气流动的快慢。
四区别:指蒸发与沸腾的区别。
①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发生,而沸腾在一定温...度.(与压强有关)下发生;②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而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③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④蒸发时液体的温度要降低;而沸腾时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即为沸点)。
两法:指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即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特例:①是指属晶体还是非晶体的几种特殊物质(晶体有金属、冰、海波、石英;非晶体有沥青、石蜡、玻璃、松香)。
②几种易升华的物质(冰、干冰、灯丝、碘、萘)。
第1篇摘要:热现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涉及到能量的传递和转换。
本文将详细介绍热的三大定律,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旨在揭示热现象的本质规律,为读者提供对热现象深入理解的基础。
一、引言热现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温度、热量、热力学势等。
研究热的规律对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在热力学领域,热的三大定律是研究热现象的基础,它们揭示了热现象的本质规律,对于理解能量守恒、能量传递和能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系统中的应用,它表明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具体来说,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表示为:ΔU = Q - W其中,ΔU表示系统内能的变化,Q表示系统吸收的热量,W表示系统对外做的功。
热力学第一定律揭示了热现象中能量守恒的规律,即在热力学过程中,系统内能的变化等于系统吸收的热量与系统对外做的功之差。
这一定律对于理解和分析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三、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关于热现象方向性的规律,它表明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而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多种表述方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克劳修斯表述和开尔文-普朗克表述。
1. 克劳修斯表述: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2. 开尔文-普朗克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热现象的方向性,即热量传递的方向性。
这一定律对于热力学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制冷机和热机的效率等问题。
四、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是关于绝对零度的规律,它表明当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系统的熵趋近于零。
具体来说,热力学第三定律可以表示为:lim(T→0)S = 0其中,S表示系统的熵,T表示系统的温度。
热力学第三定律揭示了绝对零度的概念,以及熵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这样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
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也就是说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一个概念。
热学这部分很重要也很基础的一部分就是物态变化这部分,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物态变化这部分内容,物态变化主要包括融化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凝华和升华。
第三节熔化和凝固一.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体态叫熔化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体态叫凝固二.熔点和凝固点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2.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3.熔点和凝固点4.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象5.晶体和非晶体重要区别三.熔化吸热,凝固放热1.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并吸热2.晶体熔化条件:达到凝固点并放热。
第四节蒸发一.汽化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二.蒸发1.什么叫蒸发: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因素(1)液体的温度。
温度高,蒸发快(2)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
空气流动快蒸发快。
(3)液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大,蒸发快。
三.蒸发吸热第五节实验观察水的沸腾一.什么是沸腾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从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二.沸腾的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要继续吸热第六节液化升华凝华一.液化1.什么是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
2.液化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3.液化放热。
二.升华三.凝华1.什么是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2.凝华放热。
1.什么是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2.升华吸热。
一.温度计1.构造和原理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
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
热现象例子热现象是指物体内部或物体之间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由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热运动现象。
热现象无处不在,下面将列举十个与热现象相关的例子。
1. 热膨胀: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这是因为热能的输入使得物体内部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增加,导致物体的体积扩大。
例如,夏天地面上的铁轨会因为太阳的照射而变得炙热,铁轨的膨胀会导致铁轨之间的缝隙变大。
2. 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热能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例如,我们在烧水时,将水壶放在炉子上,火焰的热能会通过热传导传递给水壶,使得水壶内部的水分子加热。
3. 蜡烛燃烧:蜡烛是一种常见的燃烧物体,蜡烛的燃烧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热现象。
当蜡烛点燃时,火焰使蜡烛内部的蜡燃烧,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和光能。
4. 火焰:火焰是一种由燃烧产生的可见的热现象。
火焰的形成是因为燃烧产生的热使得气体中的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激发并发光。
5. 暖气散热:暖气是通过散热将热能传递给室内的一种设备。
暖气散发出的热能使得室内的温度升高,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6. 水的沸腾:当水受热到达一定温度时,水中的分子开始剧烈运动,形成气泡并冒出水面,这就是水的沸腾。
沸腾是水分子受热后热运动的结果。
7. 热辐射:热辐射是指物体通过辐射的方式传递热能。
例如,太阳的热能是通过辐射传递到地球上,使得地球的温度升高。
8. 热传感器:热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应周围温度变化的设备。
它可以将热能转化为电信号,用于测量和控制温度。
9. 热风扇:热风扇是一种利用电能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
通过电能输入,热风扇内部的电阻丝发热,产生热能,并通过风扇叶片将热能转化为风能,产生热风。
10. 热泵:热泵是一种能够将低温热能转化为高温热能的设备。
它通过外部能源的输入,将低温环境中的热能传递到高温环境中,实现热能的转换。
以上是十个与热现象相关的例子,它们展示了热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热现象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热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热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活条件。
生活中的23个热学现象1.燕子低飞有雨下雨前空气湿度很大,小飞虫的翅膀潮湿,不能高飞。
燕子为了觅食,也飞得很低。
2.下雪不冷化雪冷下雪是高空中的小水珠在下落过程中,遇到低温凝华而成的。
凝华过程是放热过程,空气的温度要升高。
这就是我们感觉到“下雪不冷”的原因。
下雪后,雪要熔化,雪在熔化时,要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因此空气的温度要降低,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化雪冷”。
3.真金不怕火炼金(晶体)的熔点比较高,一般的炉火温度不能达到金的熔点,所以不能使金熔化。
4.瑞雪兆丰年覆盖在地面的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保护小麦安全过冬。
雪花在形成和降落过程中凝结了许多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有机物的灰尘,对小麦具有一定的肥效。
雪化成水渗人土里,对小麦的生长极为有利。
故小麦来年必然丰收。
5.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处于西风带,降雨云大多由西向东运行。
早晨看到西方有虹霞仗,表明西方有降雨云,由东方射来的阳光照射在西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了虹。
而西方的降雨云很快会随着西风移到本地,所以本地很快要下雨。
到傍晚看到东方有虹,这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的降雨云的水滴上形成的,这种虹的出现,说明西方已没有雨了,天气将晴。
6.开水不响,响水不开烧开水时,壶底的水吸热,汽化形成气泡。
水没烧开时,这些气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层温度较低的水,气泡内部的水蒸气又会液化成水,气泡体积逐渐缩小至消失。
气泡的一涨一缩,激起水的振动,从而发出响声。
水开时,壶底的水与上层的水的温度相等,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蒸气产生,体积变大,高中地理,到水面后破裂,振动较小,故“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7.墙内开花墙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8.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9.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
初中化学考试中的热现象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一、物理变化放热现象: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浓硫酸溶于水吸热现象:硝酸铵(NH4NO3)等铵盐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氯化钠(NaCl)二、化学变化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物质的缓慢氧化;②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③金属跟酸的置换反应,如Mg+2HCl=MgCl2+H2↑;④酸碱中和反应。
常见吸热反应:①CaCO3CaO+CO2↑、CO2+C2CO的大多数吸热反应。
中考真题1.(2018•郴州)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B.易溶于水,溶于水时吸收大量的热C.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D.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纺织、印染等工业【答案】B【解析】A、氢氧化钠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该选项说法正确;B、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氢氧化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即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选项说法正确;D、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肥皂、纺织、印染等工业,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答案】D【解析】根据物理知识中的连通器原理,可知左右液面相平说明容器内压强和外界压强相等,当液面发生变化,a液面降低了些,b液面上升了些说明容器内压强减增大,根据热涨冷缩原理可知容器内温度升高可以导致压强增大,容器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气体也可以使容器内压强增大。
由题意若想使∪形管中a端液面下降,b端液面上升,必须符合Y溶于X 放出热量,或X与Y反应产生气体,或物质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使装置内压强增大。
则有: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A选项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B选项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C、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反应为放热反应,装置内气体压强增大,C选项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D、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装置内压强减小,会出现a 端液面上升,b端液面下降,D选项不能达到目的,符合题意。
第四章热现象第一节温度计教学目的教学手记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液体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及常用的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3.知道摄氏温度。
4.常识性了解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具三个烧杯、冷水和热水、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温度计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我们在学习过简单的机械运动和声音现象后,今天再来学习一种新的物理现象——热现象。
热现象是指跟物体的冷热程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例如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就属于热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
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在物理学中,为了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引入了温度这一概念。
二、进行新课1.温度教师:我们对于温度高低的判断往往用皮肤凭感觉。
现在请大家看这个实验。
这三个烧杯中分别装有热水、温水和冷水,现在请一位同学将左手食伸入热水中,右手食指伸入冷水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将两个食指同时放入温水,请他说说两个手指有什么感觉。
(请一位同学操作,并说明感觉)教师:对于同一杯温水,两个手指的感觉不同。
从热水中拿出来的手指感觉温水比较凉,从冷水中拿出来的手指感觉温水比较热。
可见,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
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有实验用温度计,家庭用的温度计——寒暑表,医用温度计——体温计,等等。
(向学生出示以上温度计)我们现在重点学习实验用温度计。
教师利用挂图讲解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
(1)实验用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有水银、酒精或煤油。
泡上连着一根细玻璃管,管壁厚,壁上有刻度。
当温度升高时,泡内的液体膨胀,液面上升;温度下降时,泡内液体收缩,液面下降。
从液面的位置可读出温度的数值。
所以,实验用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的。
物理热现象知识点总结热现象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以及热能的传递和转化。
热是物质内部粒子的运动能量,热现象涉及到热传导,热辐射,热膨胀等现象。
在此篇文章中,我们将系统地总结热现象的知识点,包括热量、温度、热容、热传导、热辐射、热膨胀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学习,读者将会对热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1.热量和温度热量是一个物质内部粒子的运动能量的大小,通常用单位焦耳(J)来表示。
热量是热动平衡系统中热能的传递和转化,是一种能量交换的形式。
热传导是热能从高温处传导到低温处的过程,热辐射是由物体发射的热能在空间中传播,热膨胀是物质在升温时体积的改变。
温度是物质内部粒子的平均动能的程度,通常用单位摄氏度(°C)或者开尔文(K)来表示。
温度是物质与其他物体之间热的性质,是一个物质热运动的强弱指标。
物体的温度高低与其内部粒子的平均动能有关。
温度计是量度温度的仪器,主要有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
2.热容热容是物质单位质量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者释放的热量的大小,通常用单位焦耳/千克.开(J/kg.K)来表示。
热容与物质自身的性质有关,不同物质的热容大小不同。
比如水的热容比铁的热容要大,因此水的温度变化相对铁来说相对缓慢。
热容还可以用来表示物体内能的大小,即物体在温度改变下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大小。
3.热传导热传导是热量从高温处传导到低温处的传递过程。
热传导是通过物质内部粒子的碰撞和振动来实现的,因此物质的导热性与其分子结构有关。
导热系数是用来描述物质导热性好坏的参数,通常用单位W/m.K来表示。
金属是良好的导热体,绝缘材料是差的导热体。
4.热辐射热辐射是由物体发射的热能在空间中传播的过程。
热辐射是由物体内部的热运动引起的物体的辐射性发出。
根据斯蒂芬-波兹曼定律,物体的辐射能量与其表面的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黑体是一种理想的辐射体,它能吸收全部的热辐射且不反射。
热辐射对于保暖和物体表面温度的测量等有很大的应用。
热现象温度一、教学目标1.温度的定义和单位2.温度计的原理3.温度的测量二、重难点1.重点:温度计的使用2.难点:温度计的示数和读法三、教学过程导入:我们日常生活中都会提到温度这个词语,比如:天气预报各个地区的温度,空调的温度,夏天的温度比较高,冬天的温度比较低等等。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温度需要温度计2.摄氏两个温度规定了两个定点温度: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3.摄氏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4.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一般是胀冷缩5.使用温度计前,要先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必须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等温度计中的液体稳定后,才能读数,读数时视线要跟温度计中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一般是35℃到42℃,分度值为0.1℃。
温度计的使用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被测物体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要弄清一个小格代表的值。
2.读数时,一定要看清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物态变化一、教学目标1.六种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2.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移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蒸发和沸腾的区别5.是气体液化的方法二、重难点1.重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移2.难点:物体在吸,放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三、教学过程1.熔化和凝固(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固。
(2)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直到完全熔化,继续吸热温度才会上升。
例如:海波,冰,食盐,水晶,明矾,萘,各种金属(4)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温度不变,直到完全凝固,继续放热温度才会下降。
(5)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
2.汽化和液化(1)物质由液态变成汽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蒸发,另一种叫沸腾。
(2)蒸发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一般情况下蒸发是比较缓慢的。
(3)影响蒸发的快慢的因素主要有温度,表面积大小,空气流动速度(4)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有制冷作用(5)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6)液体沸腾是的温度叫沸点,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7)液体沸腾时,要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8)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9)是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加压和降温。
城镇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用加压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的。
3.升华和凝华(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
(2)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知识点总结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例:用烘干机烘干衣服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例:晒干粮食水分,把粮食摊开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例:用吹风机吹干头发上的水分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沸点与液体表面的气压有关。
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例如:在高山上,因为气压较低,是的沸点低于100℃,食物不容易煮熟,这时应利用高压锅。
补充知识固态的干冰吸收热量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这是物质的升华现象;由于干冰的升华吸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水滴,从而形成“白雾”.课堂练习1.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A.早春河面上冰层消融 B.初夏海面上雾气弥漫C.深秋的草木上结了霜 D.寒冬的树上出现雾凇2.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将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5℃;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现把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墙上,其示数为32℃,教室内的实际气温是()A.27℃ B.30℃C.32℃ D.37℃3.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D.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32℃4.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汽化吸热B.把酒精擦在手背上,手背感觉到凉爽,是由于酒精汽化放热C.一瓶水被冰箱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表面会变湿,是由于水蒸气液化D.方的冬天,为了保存蔬菜,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华放热5.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方冬季贮菜,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以防止地窖的菜被冻坏﹣﹣水凝华放热B.用酒精擦拭体表体表为高烧人降温﹣﹣酒精蒸发吸热C.雪糕周围冒“白气”﹣﹣雪糕升华吸热D.干冰给食品保鲜﹣﹣干冰熔化吸热6.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B.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C.把一块﹣10℃的冰放到0℃的房间里,冰会慢慢地熔化D.水的沸点会低于或高于100℃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B.水在沸腾时温度越来越高C.树枝上的“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温度为0℃时,冰和水可能共存,但没有水蒸气8.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A.春天,白雾弥漫B.夏天,大雨滂沱C.秋天,霜打枝头D.冬天,千里冰封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的温度没有达到沸点时,水是不能变为水蒸气的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冷藏是为了减慢蒸发C.高压锅是利用增大气压降低沸点的原理来加快煮熟食物的D.使用干冰进行人工增雨过程中,干冰先升华后液化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B.雾、露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C.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D.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11.小明为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在实验室进行了探究实验,根据测量结果他画出了相关图象,如图a、b所示.(1)这两个实验都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是温度计和.(2)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c所示,则水的沸点是℃,此时实验室的大气压1个标准大气压.(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3.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在常温下是用的办法使气体液化的;清晨,草叶上的晶莹露珠是通过办法使水蒸气液化的。
14.“瑞雪兆丰年”,其中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而形成的;“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在融化时要 热量,导致环境温度降低.15.2015年春节,小红去北方看雾凇,在公园看到温度计(寒暑表)如图11所示,其量程为 ,当时气温为 ℃,温度计内的测温液体可能是表格中的 。
16.下表是小明分别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实验的部分数据。
根据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表二中第3min 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右图,是 ℃。
实验装置中石棉网的作用是 。
(2)由表一、表二数据可发现冰熔化和水沸腾的过程中温度都是 (选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水的沸点是________,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小明发现水沸腾时,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 “白气”是由于 形成的。
(4)小明得出水沸腾条件: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
但他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 。
17.小明探究物质熔化和沸腾的实验如图甲所示。
现把0.02kg某种固体碾碎后放入试管中,插入温度计,再将试管放在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回答问题:(1)这种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品体”).判断的依据是。
(2)这种物质的沸点是℃;(3)这种加热方式的优点是:。
课后作业1.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下面有关形成“白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B.打开盖子的热水瓶口处会出现“白气”,这是瓶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C.清晨能看到河面上有一团团的“白气”,这是河面上水蒸气的蒸发现象D.夏天,打开冰箱门时常会出现“白气”,这是冰箱内水蒸气的液化现象2.在下列几组物态变化的过程中,都吸热的是()A.熔化、升华、汽化 B.液化、汽化、升华C.升华、汽化、液化 D.凝固、液化、凝华3.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液化B.凝固C.熔化D.汽化4.表中列出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据此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铜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B.在零下255℃时,氢是固态C.水银温度计可测量零下40℃的气温D.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5.下表为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可判断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铅在350℃处于固液共存状态B.固态酒精与甲苯不是晶体C.无锡地区不能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D.无锡地区不能用酒精温度计测沸水温度6.如图(甲),温度计的示数是.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可达﹣88.3℃,依据图表提供的数据,在南极长城站测气温时应选用温度计.7.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干冰使空中的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________成水形成雨.冷藏室中取出的盒装酸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酸奶盒表面会附有一层小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热量________形成的.8.如图实施人工降雨时,通过飞机或其他运载工具向云层中播撒干冰,干冰升华热,使云层中水蒸气遇冷成冰晶,冰晶增多、增大,冰晶大到一定程度就下落,大冰晶在下落过程中成水(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形成降雨.9.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将下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10.小宇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
根据实验记录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请你回答:(1)本实验除甲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缺。
(2)在图乙中BC段表示过程。
段表示水的沸腾过程。
(3)计时5分钟时烧杯中的物质是(选填“固体”、“液体”、“气体”或“固液共存”)状态。
(4)从图乙看水的沸点是℃;凝固点是℃。
(5)水的沸腾过程中的特点是。
(6)图乙中段不是根据本实验装置所测得的数据画出来的。
(7)图丙中(选填“a”或“b”)是计时8分钟时烧杯中气泡上升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