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后感.ppt
- 格式:ppt
- 大小:328.50 KB
- 文档页数:13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
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
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
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
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
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
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
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
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
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
《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
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
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
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________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曾国藩家书》从1840年开始,终于1871年,记述了从他29岁到60岁这一段人生最重要阶段的心路历程。
从那一封封详尽到近乎啰嗦的家书里,你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对自己、对兄弟、子侄的严格要求。
1841年10月19日在给父母的信中他说:“近因体气日强,每天发奋用功,早起温经,早饭后读《二十三史》,下半日阅诗、古文。
每日可看书八十页,皆过笔圈点”。
当时的他,已是京官,身边又有家小,还要时时交游。
按常理,没必要有这份对己的刻薄。
按事业,已然起步;按家庭,妻娇子弱;按社会,他当时朋友不少。
如果稍有放松,怎么能完成这份作业!如果是当下的我们,每日要边看边思考、做读书批注,单就完成80页书的阅读量,已属不易。
由此可以想见他当时的自律程度。
1842年10月26日给诸弟书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当时31岁的他,写下此话,应该是对他自己身上所存毛病的反思,以此立下对自己的规矩。
同年12月20日寄诸弟书中,又详细列举自己每日功课13项: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勿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
尤其是在写日记下注写: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的日记也是十三套学问之一。
这种有反思、有目标的自律,现在读来,仍然叫人惊醒。
对自己的类似自律表述,在《家书》里处处可见。
对兄弟、子侄后辈的自律要求,在《家书》中更是比比皆是。
从1840年开始到1871年他接近生命终点,隔三差五,他都要在书信中对兄弟子侄后辈提出要求。
这要求,应该就是成就曾氏家族近代以来家族兴旺不衰的主要原因。
对克服身上恶习、努力向学的自律,终于使一个笨笨的人,成长为了近代以来备受人推崇的成功者。
曾国藩的自律不仅仅在此,他对自身人性欲望的自律,成为他保全自身和家族的关键。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
湖南湘乡人。
他一生严于治军、治家,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治理湘军、洋务运动)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天津教案、镇压太平天国)。
作为汉族人,他能在满清的统治下官至一品,同时言、行、德又为后人所传颂。
因此,作为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他的思想和学识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其中《曾国藩家书》作为其代表作,与《傅雷家书》、《一生忠告》并称三大家书。
《曾国藩家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
修身篇中:“凡人作事,便须全部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忧为用。
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通,行得通也”劝学篇中:“盖世人读书,第一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交友篇中:“凡事皆贵之,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涂以扩其只,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当然,曾国藩是功还是过,后人如何评价,历史终究是客观和公正的。
正如丘吉尔所说:“建筑师造就了建筑物,建筑造就了建筑师。
”对于曾国藩,历史造就了曾国藩,曾国藩也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最近,我读了《曾国藩家书》,深感其作为一位历史名人对于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的见解和思考。
这本书收录了曾国藩的多封家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让我走进了这位历史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对家庭、亲情、事业的执着和追求。
首先,我被曾国藩对于家庭的深厚情感所打动。
他通过家书,经常关心家族成员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情况,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
同时,他也经常表达对于亲情的思念和感慨,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忙于工作和生活,忽略了家庭的重要性,读完这本书后,我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也更加关注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我从曾国藩的家书中领悟到了事业和人生的追求。
曾国藩作为一位历史名人,对于事业和人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追求。
他强调“勤、俭、刚、明、忠、恕、谦、浑”的为人处世之道,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告诉我只有不断努力、追求卓越,才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
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激励我在工作中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为实现自己的事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此外,曾国藩的家书还让我认识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于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的思考和探讨,强调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对于一个人成就事业和人生价值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让我更加注重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提高,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我想说,《曾国藩家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领悟到了家庭、事业和人生的真谛和智慧,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名人的人生哲学。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共同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