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色的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考点06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实验原理(1)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DNA→绿色;吡罗红+RNA→红色。
(2)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可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2.实验步骤考向“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原理和操作1.下列关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实验中应分别加入甲基绿和吡罗红B.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C.该实验用口腔上皮细胞而不用叶肉细胞,是因为叶肉细胞不含RNAD.盐酸有利于染色质中DNA与蛋白质分开,不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实验中应用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染色,故A错误;实验中加入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作用有:一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二是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故B正确、D错误;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绿色会干扰实验结果,因此不用叶肉细胞作实验材料,故C错误。
易错警示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注意事项(1)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混合使用,且现用现配。
(2)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只是量不同,故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2.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将口腔上皮细胞置入8﹪的盐酸溶液中水解的主要目的是A.利用盐酸改变细胞壁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B.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C.使细胞中物质全部水解D.使细胞中的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答案】B【解析】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体上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染色剂与DNA结合,故B 正确。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
(2)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3)实验步骤是: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4)载玻片上滴0.9%的NaCl溶液的作用:是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5)水解时用到8%的盐酸的作用: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②同时使染色体中 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6)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是为了防止细胞被水流冲走;(7)实验结果:绿色明显集中且接近细胞中央,绿色周围的红色范围较广;说明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
(2)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3)实验步骤是: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4)载玻片上滴0.9%的NaCl溶液的作用:是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5)水解时用到8%的盐酸的作用: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②同时使染色体中 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6)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是为了防止细胞被水流冲走;(7)实验结果:绿色明显集中且接近细胞中央,绿色周围的红色范围较广;说明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
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红色。
(2)实验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3)实验步骤是: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4)载玻片上滴0.9%的NaCl溶液的作用:是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5)水解时用到8%的盐酸的作用: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②同时使染色体中 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6)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是为了防止细胞被水流冲走;(7)实验结果:绿色明显集中且接近细胞中央,绿色周围的红色范围较广;说明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于细胞质。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过程一、问题研究1、原理与解析(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 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
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的作用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②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注意事项1.材料的选择①选用的实验材料既要容易获得,又要便于观察;②常用的观察材料由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为避免原有颜色的干扰,不可使用紫色表皮细胞)2.取材要点①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先漱口,以避免装片中出现太多的杂质;②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组织细胞。
3.冲洗载玻片时水的流速要尽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龙头冲洗。
4.安全要点①用酒精灯烘烤载玻片时,不要只集中于材料处,而应将载玻片在火焰上来回移动,使载玻片均匀受热,以免破裂;②烘烤后的载玻片不要马上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却1分钟。
5.换用高倍镜观察材料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切不可动粗准焦螺旋。
主要步骤(以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为例)1.取材①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②刮: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③涂: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④烘: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
2.水解①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水解;②保:将小烧杯放入装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
3.冲洗涂片①冲: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秒钟;②吸: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染色①染: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②吸:吸去多余染色剂;③盖:盖上盖玻片。
高中生物必修一重要实验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实验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
如:加热葡萄糖+ Cu ( OH ) 2 葡萄糖酸 +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
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 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
(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
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一)可溶性糖的鉴定操作方法注意问题解释1. 制备组织样液。
(去皮、切块、研磨、过滤)苹果或梨组织液必须临时制备。
因苹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组织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将产生的颜色掩盖。
2. 取1支试管,向试管内注入2mL组织样液。
3. 向试管内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试剂,振荡。
微专题05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实验原理(1)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DNA→绿色;吡罗红+RNA→红色。
(2)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可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和染色剂结合。
2.实验步骤:(1)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①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②消毒牙签刮口腔内侧壁,然后涂抹在液滴中;③载玻片在酒精灯上烘干。
(2)水解:①将载玻片放入盛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②大烧杯中加入30℃温水;③小烧杯放入大烧杯中保温5min。
例1.“观察DNA和RNA在细狍中的分布”实验中,需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下列关于盐酸的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B.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C.提供酸性环境D.加速核蛋白的水解,使DNA和蛋白质分离【答案】A(3)冲洗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
(4)染色:①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②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2滴染色5min;③吸去多余染色剂,盖上盖玻片。
(5)观察:①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清晰;②高倍镜观察:调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例2.下列关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实验中应分别加入甲基绿和吡罗红B.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C.该实验用口腔上皮细胞而不用叶肉细胞,是因为叶肉细胞不含RNAD.盐酸有利于染色质中DNA与蛋白质分开,不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答案】B3.实验注意事项(1)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混合使用,且现用现配。
(2)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分布,只是量不同,故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2019年第54卷第11期生物学通报43吡罗红、甲基绿与核酸染色反应实验探究
敖兰1郝连振1王红蕊2(1保定市第一中学河北保定0710002石家庄第十五中学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对人教版必修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降低药品浓度、改变药品配方和实验类型、简化操作步骤、更换实验材料,从而使实验现象更清晰,更易于学生操作,成功率更高。关键词Brachet反应DNA和RNA的分布实验改进中国图书分类号:Q一33文献标识码:B
人教版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3节安排了一个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该实验实现了从初中宏观、个体层面的教学到高中微观、分子水平的教学转折,但在实际教学中该实验的开出率及成功率都不尽人意。本文在大量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了4个方面的改进:降低药品浓度、改变药品配方和实验类型、简化操作步骤、更换实验材料,从而使实验现象更清晰,更易于学生操作,成功率更高。1改进原因该实验源自大学生物学专业(尤其是医学专业)的一个常规实验——“Brachet(布拉奇特)反应”,吡罗红和甲基绿的混合染液称为“Unna(温纳)”试剂。该方法出现于1901年,UnnaE¨在1910年又对试剂进行了改良,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所以这是个成熟的实验。自2004年选人高中生物学教材以来,有关该实验改进的文章也频频出现,但对该实验在高中阶段的开展都没有实质性的影响。1.1教材描述不清楚教材是这样表述的:“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取A液20mL、B液80mL配成染色剂,使用时现用现配。A液:取吡罗红甲基绿粉1g,加入100mL蒸馏水中溶解,放入棕色瓶备用。”这段描述只说吡罗红甲基绿粉1g,没说明吡罗红甲基绿的比例,而通常购买的是分装的吡罗红粉和甲基绿粉。1.2实验费用偏高以上海RegalBiotechnologyCompany提供的报价来看,该实验所需的2种药品的价格分别为:5g吡罗红370元、10g甲基绿178元,这2种药品在高中生物学常规实验中是费用最高的。按照教材配方,假定吡罗红甲基绿的比例是1:1,A液20mL、B液80mL配成染色剂,每瓶吡罗红(5g)和甲基绿(10g)能配5000mL
生物染色剂斐林试剂:检测可溶性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沸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
苏丹Ⅲ和苏丹Ⅳ:检测脂肪,苏丹Ⅲ遇到脂肪出现橘黄色,苏丹Ⅳ遇到脂肪出现红色。
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出现紫色甲基绿:检测DNA在细胞中分布,遇到DNA出现绿色。
吡罗红:检测RNA在细胞中分布,遇到RNA出现红色。
二苯胺:检测DNA的存在,DNA遇到二苯胺,水浴加热出现蓝色。
健那绿:检测细胞中的线粒体,线粒体遇到健那绿呈现蓝绿色。
碘液:检测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出现蓝色。
澄清石灰水:检测CO2,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色变成绿色再变成黄色。
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可以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出现灰绿色。
龙胆紫或者醋酸洋红:检测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可以将染色质染成深色。
高中生物学重要的酶(部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DNA分子的双链骨架切割,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一种序列,而且从特定的位点切割。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破坏DNA分子的骨架上的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将被限制酶切割的双链DNA片断连接起来。
DNA连接酶连接DNA分子的骨架上的磷酸二酯键。
DNA聚合酶:在DNA复制的时候需要,将单个脱氧核苷酸一个一个的连接起来,DNA聚合酶连接DNA骨架上的磷酸二酯键。
解旋酶:将DNA的双螺旋解开,解旋酶破坏的是氢键。
(也可以用高温解旋)RNA聚合酶:催化DNA转录为mRNA分子。
胰蛋白酶:将动物细胞间隙的蛋白质水解,使组织分散成游离细胞。
逆转录酶:催化RNA逆转录形成DNA分子。
生物染色剂高中几种染色剂的使用原理、使用方法归纳1。
甲基绿和吡罗红: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试剂及配制方法(1)试剂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乙酸钠,乙酸,蒸馏水,吡罗红甲基绿混装粉。
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色的原理
1、原理与解析
(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
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的作用
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
②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吡罗红(G)甲基绿染色剂(methyl green-pyronin)为碱性染料,它分别能与
细胞内的DNA、RNA结合呈现不同颜色。
当甲基绿与派洛宁作为混合染料时,甲基绿与染色质中DNA选择性结合显示绿色或蓝色;派洛宁与核仁、细胞质中的RNA选择性结合显示红色。
其原因可能是两种染料的混合染液中有竞争作用,同时两种核酸分子都是多聚体,而其聚合程度有所不同。
甲基绿易与聚合程度高的DNA结合呈现绿色。
而派洛宁则与聚合程度较低的RNA结合呈现红色(但解聚的DNA也能和派洛宁结合呈现红色)。
即RNA对派洛宁亲和力大,被染成红色,而DNA对甲基绿亲和力大,被染成绿色。
注意事项
1.材料的选择
①选用的实验材料既要容易获得,又要便于观察;
②常用的观察材料由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为避免原有颜色的干扰,不可使用紫色表皮细胞)
2.取材要点
①取口腔上皮细胞之前,应先漱口,以避免装片中出现太多的杂质;
②取洋葱表皮细胞时,尽量避免材料上带有叶肉组织细胞。
3.冲洗载玻片时水的流速要尽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龙头冲洗。
4.安全要点
①用酒精灯烘烤载玻片时,不要只集中于材料处,而应将载玻片在火焰上来回移动,使载玻片均匀受热,以免破裂;
②烘烤后的载玻片不要马上放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却1分钟。
5.换用高倍镜观察材料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切不可动粗准焦螺旋。
主要步骤(以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为例)
1.取材
①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②刮: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③涂:将牙签上的碎屑涂抹在载玻片的生理盐水中;
④烘: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烘干。
2.水解
①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装有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的小烧杯中,进行材料的水解;
②保:将小烧杯放入装有30℃温水的大烧杯中保温5分钟。
3.冲洗涂片
①冲:用缓缓的蒸馏水冲洗载玻片10秒钟;
②吸: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4.染色
①染:用2滴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染色剂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分钟;
②吸:吸去多余染色剂;
③盖:盖上盖玻片。
5.观察
①低:在低倍物镜下,寻找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
②高:转到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6.关于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的问题
(1)试剂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乙酸钠,乙酸,蒸馏水,吡罗红甲基绿混装粉。
如果化学试剂商店没有吡罗红甲基绿混装粉,可以分别购买甲基绿和吡罗红G(不能为吡罗红B),然后按A液的第二种方法配制(见下文)。
(2)染色剂的配制
①染色剂A液的两种配制方法
第一种方法:取吡罗红甲基绿粉1 g,加入到100 mL蒸馏水中溶解,然后用滤纸过滤,将滤液放入棕色瓶中备用。
第二种方法:取甲基绿2 g溶于98 mL蒸馏水中,取吡罗红G 5 g溶于95 mL蒸馏水中。
取6 mL甲基绿溶液和2 mL吡罗红溶液加入到16 mL蒸馏水中,即为A液,放入棕色瓶中备用。
②染色剂B液的配制方法 B液是一种缓冲液,由乙酸钠和乙酸混合而成。
先取乙酸钠16.4 g,用蒸馏水溶解至1 000 mL备用;再取乙酸12 mL,用蒸馏水稀释至1 000 mL备用。
取配好的乙酸钠溶液30 mL和稀释的乙酸20 mL,加蒸馏水50 mL,配成pH为4.8的B液(缓冲液)。
③染色剂的配制染色剂是由A液、B液混合配制而成的。
取A液20 mL和B液80 mL混合,就是实验中所用的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
应该注意的是该试剂应现用现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