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要素预报
- 格式:ppt
- 大小:9.90 MB
- 文档页数:71
第一章海洋气象要素第一节大气概述一.几个重要的专业术语 1.大气(Atmosphere):包围地球表面的整个大气层。
2.气象要素(Meteorology elements):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或物理现象,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P40。
3.天气(Weather):指一定区域在较短时间内各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
天气表示大气运动的瞬时状态。
4.气候 (Climate):指某一区域天气的多年平均特征,其中包括各种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及极值。
气候表示长时间的统计平均结果.二、大气成分1.大气主要成分:大气主要由多种气体(干空气)、水汽和悬浮的杂质构成。
(1)干空气(Dry air):(除水汽和杂质以外的空气)主要成分为氮(78.09%)、氧(20.95%)、氩(0.93%)、二氧化碳(0.03%)。
稀有气体:氢、氖、氦、氪、氙、氡、臭氧等。
(2)大气是可压缩气体,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减少。
观测表明,10公里以内集中了75%的大气质量,35公里以下则达99%,近地面空气标准密度为 1.293千克/立方米。
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大气成分为二氧化碳、臭氧和水汽。
2.大气中的易变成分(1)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平均含量0.03%,若达到0.2-0.6%,就对人体有害。
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对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分布有重要影响,类似温室效应,直接影响气候变迁。
含量城市多于农村,夏季多于冬季,室内多于室外。
(2)臭氧(ozone):主要存在于20-40公里气层中,又称臭( Ozonsphere)。
臭氧是吸收太阳紫外线的唯一大气成分,若没有臭氧层,人类和动物、•植物将受到紫外线的伤害。
(3)水汽(vapour):含水汽的空气叫做湿空气(wet air)。
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随纬度、时间、地点而变化。
湿空气在同一气压和温度下,只有干空气密度的62.2%。
大气中水汽含量范围在0~4%,具有固、气、液三态,是常温下发生相变的唯一大气成分,它也是造成云、雨、雪、雾等现象的主要物质条件。
气象专业名词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大气现象的学科,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
这些名词可以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气象学知识。
一、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是指描述大气状态和变化的基本量。
其中,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量是最基本的气象要素。
温度是指空气分子的平均动能,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来表示。
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通常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气压是指空气对地面的压力,通常用帕斯卡或毫巴来表示。
风速是指空气运动的速度,通常用米每秒来表示。
降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降水的量,通常用毫米或英寸来表示。
二、气象现象气象现象是指大气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如气旋、台风、龙卷风、雷暴等。
其中,气旋是指大气中的低压系统,通常伴随着阴雨天气。
台风是指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气旋,通常伴随着强风暴雨。
龙卷风是指强烈的旋转气流,通常伴随着破坏性的风暴。
雷暴是指大气中的电荷分布不均所引起的闪电和雷声。
三、气象预报气象预报是指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和气象模型预测未来天气的过程。
其中,天气预报是指对未来24小时内天气的预测,通常包括温度、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量等要素。
气象预警是指对可能出现的强降水、强风、雷暴等天气灾害进行预警,以便人们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气象仪器气象仪器是指用于测量气象要素的各种仪器。
其中,温度计是用于测量温度的仪器,通常有水银温度计和电子温度计两种。
湿度计是用于测量湿度的仪器,通常有干湿球湿度计和电子湿度计两种。
气压计是用于测量气压的仪器,通常有水银气压计和气压计两种。
风速计是用于测量风速的仪器,通常有风速杆和风速计两种。
降水计是用于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通常有雨量计和雪深计两种。
以上是气象学中的一些基本名词,它们构成了气象学的基础知识。
在学习气象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名词的含义和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气象学知识。
天气预报的3种方法(一)天气预报的内容和时效目前天气预报包括天气形势预报和气象要素预报两部分,前者对天气系统(高压、低压、槽脊、锋面等等)的移动、强度变化和生成、消亡的预报;后者是对气温、气压、湿度、能见度、风、云江水等等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预报。
两者密其相关,天气形势是预报气象要素的基本依据。
预报时效包括短时预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
通常称时效在几个小时内的预报为短时预报,时效1~3天的预报为短期预报,时效为3~10天的预报为中期预报,时效10天以上的月、季年预报为长期预报,也有人把一年以上的预报成为超长期预报。
时效越短的预报,要求预报的越准确。
(二)天气预报方法目前气象台使用的天气预报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天气图法、数值预报法和数理预报法等。
天气图法和数值预报法主要用于短期预报,近年来也在向中期预报方向延伸。
数理统计预报法主要用于长期预报,近年来也向短期预报方面发展。
在实际预报工作中三种方法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使用的。
1.天气图预报法天气图预报法是出现最早的一种天气预报方法,目前仍然是大多数气象台采用的主要的方法。
天气图法是以天气图为基本工具的预报方法。
它从同一时刻的各层天气图上分析出天气系统及其结构和天气状况,又从前后连贯的几个时刻天气图上判断出这些天气系统的生成、移动、发展、消亡等等变化,以及各个天气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这些分析,应用天气动力学原理来预测各个天气系统的未来演变,作出天气形势预报。
再依据天气形势的可能演变趋势作出温度、气压、风、云、降水等等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预报。
在天气预报过程中除了遵循天气学的分析原则以外,还与预报员的实践经验有很大关系。
因而天气图预报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成分,预报的精确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它属于半经验性的预报。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是经验方法,如外推法、引导气流法及历史资料的应用等。
(1)外推法。
天气形势的发展一般都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T213气象要素客观预报系统操作说明:T213气象要素客观预报,给出了西北四省区258个站点、未来两天每隔6小时共8个时次、14个时变要素的预报结果,和未来两天6个日变要素的预报结果。
一、系统运行系统运行过程由定时器自动控制。
运行启动时间两次:1时10分和7时50分。
运行时间4-10分钟。
如果系统第一次运行成功,则以后不再运行。
如果以上两次启动仍未调到资料,则可从桌面手工启动系统运行。
资料不能调取时,可能存在以下三种情况,其一网络不通,其二计算机时间被修改,其三T213资料上网推迟,可上国家气象中心数据网查看。
国家气象中心数据网址及其参数如下:网址:ftp://211.147.16.18用户:nwpftp密码:qweasd路径:/home/nwpftp/T213L31/MOS。
二、内容介绍1、预报时次与预报时限的对应关系起报时间为20时,预报间隔6小时。
预报时次与预报时限的对应关系为:(第1天) 02时(006)、08时(012)、14时(018)、20时(024)(第2天) 02时(030)、08时(036)、14时(042)、20时(048)2、预报要素预报要素包括14个时变要素和6个日变要素,共20个预报要素。
14个时变要素分别是:[ 1] 温度[ 6] 低云量[11] 过去天气现象1[ 2] 露点[ 7] 能见度[12] 过去天气现象2[ 3] 风向[ 8] 6小时降水[13] 现在天气现象[ 4] 风速[ 9] 本站气压[14] 相对湿度[ 5] 总云量[10] 3小时变压其中本站气压、过去天气现象1、过去天气现象2等3个要素暂不输出。
6个日变要素分别是:[15] 最高温度[18] 08点24小时降水量[16] 最低温度[19] 08点12小时降水量[17] 日最大风速[20] 20点12小时降水量其中,日最大风速暂不输出。
3、数据存放格式各要素预报数据主要有两种存放格式。
第一种存放格式为MICAPS地面填图数据格式(第一类)。
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及天气预报的影响【摘要】人工影响天气是指通过人为手段改变大气环境,从而影响气象要素和天气预报。
本文分析了人工影响天气的方式、对气象要素的影响和对天气预报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人工影响天气的监测与研究以及伦理道德问题。
人工影响天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被广泛关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限制与挑战。
通过研究人工影响天气的影响因素和潜在风险,可以更好地探索其发展前景和应用范围,为保护环境和人类利益提供可靠依据。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监测和研究,同时重视伦理道德问题,确保人工影响天气的应用是科学、合理和可持续的。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气象要素,天气预报,监测与研究,伦理道德问题,发展前景,应用价值,限制与挑战1. 引言1.1 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及天气预报的影响人工影响天气是指通过人为手段改变大气环境,以达到控制降水、改善天气状况等目的。
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和天气预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工影响天气可以通过种植树木、调控土地利用等方式来改变地表温度和植被覆盖,从而影响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
城市热岛效应可以通过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建筑材料等方式来减轻,从而改善城市气温、降雨等情况。
灌溉、林草养护等措施也可以调节气象要素,影响降水量和气候变化。
人工影响天气也会对天气预报产生影响。
通过人工影响天气,可以改变大气环境的条件,从而影响天气系统的演变和发展。
这种干预会导致气象要素的变化,进而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在进行天气预报时,需要考虑到人工影响天气可能引起的变化,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和天气预报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适当的人为干预,可以改善气象环境,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从而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天气灾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人工影响天气的过程中,需要谨慎处理各种因素的关系,避免引发不良后果。
2. 正文2.1 人工影响天气的方式人工影响天气的方式有多种,主要包括人工降雨、人工防雹、人工控制云和人工调节气温等方式。
气象信息服务基础术语气象信息服务是指为提供相关气象信息而进行的信息服务。
为了更好地理解气象信息服务,有必要了解一些基础术语。
1.气象要素气象要素是指描述大气状态和现象的各种观测量和指标,如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降水量等。
2.气象数据气象数据是指观测结果,以数字形式呈现气象要素的各种测量值,如每小时的气温、降水量等。
3.气象预报气象预报是根据观测数据、气象模型和经验知识等综合分析和预测未来某一时间和区域内的气象状况。
4.气象产品气象产品是指气象服务机构提供的各种气象信息,包括预报、警报、预警、预告等,如全国24小时降水量预报图、中期天气预报、台风路径预报等。
5.气象模型气象模型是指以一定的数学和物理手段对大气进行描述和预报的模型。
气象模型通过计算和模拟大气状态和变化,提供各种预报产品。
6.气象雷达气象雷达是一种用于探测大气中降水、散云和强风等天气现象的技术。
气象雷达通过发射微波信号,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并处理,显示出天气现象的位置、强度和分布等信息。
7.自动气象站自动气象站是一种用于实时监测和记录气象要素的设备,它可以自动观测和记录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并将数据传输至气象监测中心,实现大气环境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8.气象监测气象监测是指对大气环境中各种气象要素和现象进行实时和定时的观测、记录、分析和处理。
气象监测是气象服务的基础,能够及时了解大气状况,为气象预报和应急响应提供支持。
9.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由自然气象因素引起的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威胁和损失,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冰雹、雷电等。
10.防灾减灾防灾减灾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减少其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影响。
对于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措施包括预报预警、气象监测、应急响应和防御建设等。
第一部分天气形势预报的预报规则总结 §8.1 高空形势预报常用预报规则一、系统强度预报常用规则(1)、在时间比较短或移动比较缓慢的条件下,当低涡中心或槽出现负变高(正变高)时,低涡或槽将加深(填塞)。
当反气旋中心或脊上出现正变高(负变高)时.反气旋或脊将加强(减弱)。
(2)、使用24H 时,如果变高零线落后于系统中心较远;则系统加强。
反之,如变高零线在系统中心之前,则系统减弱。
或表述为:当槽(脊)的平均位置处为负变高时,槽强度将加强,脊强度将减弱。
反过来当槽(脊)的平均位置处为正变高时,则槽强度减弱;脊强度加强。
如果槽(脊)的平均位置处于零变高时,则槽(脊)强度变化不大。
(3)、对称性的槽(脊)强度不变。
疏散槽(脊)是加深(加强)的,汇合槽(脊)是填塞(减弱)的。
(4)、在槽中有正热成风涡度平流,槽将发展。
脊中有负热成风涡度乎流,脊将加强。
(5)、高空槽移近大山脉时,在山前填塞,山后重新发展;高空脊移近大山脉时,在山前加强,山后减弱。
(6)、高空槽移到大高原北侧时,强度减弱(速度加快),当高空脊移到高原北侧时,强度加强(速度减慢)。
高空槽(脊)移过高原南侧时,情形相反。
(7)、不同纬度的西风气流中的系统,因移速不同,当同位相迭加时,槽、脊发展,如为反位相迭加,则槽(脊)减弱。
(8)、当北支波系落后于南支波系时。
(即预报员通常称为“阶梯槽”),槽中具有疏散结构,因而槽发展。
相反槽减弱。
(9)、如两块正变高区趋于合并,则与正变高区配合的高压(脊)常显著加强。
如两块负变高区趋于合并,则与之配台的低压(槽)常显著加深。
(10)、偏东西向的槽(脊)。
因在槽(背)线上为偏北气流,有正的地转涡度平流,对涡度局地变化有正的贡献,因而使槽加深(脊减弱);反之,在槽(脊)线上为偏南气流时,槽将减弱(脊加强)。
(11)、当槽轴、脊轴向西倾斜(后倾槽、脊),槽、脊发展;轴近于铅直时,槽脊将不发展;轴向东倾斜的(前倾槽、脊)槽、脊将会减弱。
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及天气预报的影响人工影响天气指的是人类利用科技手段来改变或干预天气系统的过程。
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主要包括云雾消散、雨雪增加、冰雹抑制、风速调整等。
1. 温度:人工影响天气可以通过改变日照时间、云量、降水等因素来调节地表温度。
人工增雨可以通过增加水汽含量改变降水量,从而影响地表温度。
2. 湿度:人工增雨和云雾消散两种方法可以调节湿度变化。
增雨可以增加降水量,从而增加湿度;云雾消散可以减少云量,降低湿度。
3. 降水:人工增雨是人工影响天气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向云层中喷洒化学药品或冷却空气等方式,可以促使云层形成更多的降水。
也可以利用蓄水等方法,控制降水的释放时间和地点。
4. 风速:人工影响天气还可以调节风速。
通过引入冷空气或改变风向,可以降低风速,并减小风灾的风险。
5. 云量:人工影响天气可以调控云量,包括增加云量、减少云量、改变云的形态等。
这对日照时间、温度和降水等气象要素都会产生影响。
1. 天气模式的准确性:天气预报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大气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上。
由于人工影响天气会改变大气系统的自然变化过程,因此可能导致天气预报模型的准确性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2. 数据采集和分析:人工影响天气操作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气象数据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对于监测、采集和分析气象数据的要求会更高。
3. 灾害和风险评估:人工影响天气的目的之一是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在进行天气预报时,需要对灾害和风险进行评估,包括人工操作可能引发的新的灾害和风险。
人工影响天气对气象要素和天气预报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利用人工影响天气时,需要充分考虑天气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科学地进行操作和预测,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附件2城镇气象要素预报的风预报质量检验办法(试行)一、检验对象城镇气象要素预报中以风力等级为单位的风速预报和以方位角为单位的风向预报。
二、检验内容分别对风向、风速预报进行检验,并对风预报进行综合检验。
对风向预报的检验,主要计算风向预报准确率和预报评分。
对风速预报的检验,主要计算风速预报准确率、预报评分、预报偏强率、预报偏弱率;并对风力≥6级、≥8级、≥10级的灾害性大风预报计算TS 评分。
对风预报的综合检验,主要计算风预报综合准确率。
三、检验指标 1.风向预报风向预报按8方位的划分进行检验。
风向预报准确率:NFNRAC ki did ∑==1—2—式中,di NR 为对第i 个方位预报正确的站(次)数,NF 为预报总站(次)数,K 为1-9,其中,1-8代表8个方位,9为预报旋转风。
当预报风向中心角度与实况风向角度差在22.5°内,则为预报正确,否则为预报错误。
详见风向预报评分对照表(附表1)中标值为1的情况。
风向预报评分:NFSC SC did∑=式中,di SC 为第i 个站风向预报得分,NF 为预报总站(次)数。
di SC 得分计算见风向预报评分对照表(附表1)。
2.风速预报(1)常规风速预报检验风速预报按蒲氏风力等级进行检验。
风速预报准确率:NFNRAC ki sis ∑==1风速预报偏强率:NFNSFS ki sis ∑==1风速预报偏弱率:NFNWFW ki sis ∑==1—3—式中,si NR 为第i 级风力预报正确的站(次)数,表示预报风速和实况风速在同一等级(如预报风力为4-5级,实况为4级或5级);si NS 为第i 级风力预报偏强的站(次)数,表示预报风速大于实况风速等级;si NW 为第i 级风力预报偏弱的站(次)数,表示预报风速小于实况风速等级; NF为预报总站(次)数。
K 为风速预报等级,为0-9。
风速预报准确率、偏强率和偏弱率分别按总体预报、风速≤6级、6-8级和≥8级四类情况分别检验计算。
城镇气象要素预报的风预报质量检验办法一、检验对象二、检验内容1.风向准确率:检验预报结果中的风向与实际观测数据中的风向是否一致,以准确率为指标进行评估。
2.风速准确率:检验预报结果中的风速与实际观测数据中的风速是否一致,以准确率为指标进行评估。
3.风向误差:计算预报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中的风向差距的平均值,并绘制误差分布图。
4.风速误差:计算预报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中的风速差距的平均值,并绘制误差分布图。
5.风向偏差:确定预报结果中的风向的整体偏向方向,并分析其原因。
6.风速偏差:确定预报结果中的风速的整体偏向程度,并分析其原因。
三、检验方法1.对比法:将预报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准确率、误差、偏差等指标。
2.统计分析法:通过数学统计方法,分析预报结果与观测数据的差异,确定其分布和规律性。
四、检验步骤1.收集预报结果和实际观测数据。
2.对比风向:将预报结果中的风向与实际观测数据中的风向进行对比,计算风向准确率。
3.对比风速:将预报结果中的风速与实际观测数据中的风速进行对比,计算风速准确率。
4.计算风向误差:计算预报结果中的风向与实际观测数据中的风向的差距的平均值。
5.计算风速误差:计算预报结果中的风速与实际观测数据中的风速的差距的平均值。
6.绘制误差分布图:将风向误差和风速误差进行分布分析和绘制。
7.确定风向偏差:根据风向误差的整体分布和规律性,确定预报结果中的风向的偏向方向。
8.确定风速偏差:根据风速误差的整体分布和规律性,确定预报结果中的风速的偏向程度。
五、检验结果分析1.根据风向准确率和风速准确率的结果,评估预报结果的整体准确性。
2.根据风向误差和风速误差的结果,分析预报结果的偏差情况。
3.根据风向偏差和风速偏差的结果,分析预报结果的整体偏向方向和程度。
4.提出改进措施: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改进预报方法和技术的措施和建议,以提高风预报的质量。
六、总结与展望根据检验结果和分析,总结出风预报质量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