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东北地区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前言:近些年来,病虫害是影响东北地区水稻高产的重要因素,对于水稻而言,要想优质高产,就要降低或规避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率。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粳米产地,主要种植早熟单季稻,为了保证此地区水稻的稳步生产发展,就需要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
因此,本文主要从东北地区常见的水稻病虫害、东北地区水稻虫害的发生及防治、东北地区水稻病害的发生及防治等三方面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一、东北地区常见的水稻病虫害东北地区常见的水稻虫害有稻飞虱、稻螟虫、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等;东北地区常见的水稻病害有水稻纹枯病、水稻稻瘟病、水稻恶苗病、稻曲病、立枯病等。
二、东北地区水稻虫害的发生及防治1.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发生与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虫害,它对水稻的主要危害是凭借初期的孵化中的幼虫对水稻进行侵蚀,它们常以聚集性的方式集中于水稻植株叶鞘内部对其进行危害,它不仅会导致破口时期的水稻植株产生白穗和枯穗,甚至会导致成熟阶段的水稻植株出现病株,从而使水稻的产量下降。
由此可见,一定要对二化螟和三化螟进行及时的防治,确保水稻的产量。
防治方法:对二化螟和三化螟防治的手段是以农业防治技术为主,同时结合化学药剂防治技术对其进行综合性的防治。
具体操作方法是:在农业防治技术方面,提高水稻种植技术,做好水肥管理,平衡营养成分,提高水稻抗病能力,从而降低水稻染病的机率。
除此之外,如果水稻发生了严重的二化螟和三化螟水稻虫害,需要在水稻收割后及时进行冬耕冬种处理,避免水稻植株出现遗留坂田过冬的问题。
而且种植者应该在下一年水稻插秧前进行翻挖晒田,从而从根本上消灭此种虫害。
化学药剂防治方面:要知道二化螟和三化螟的虫卵培养周期不仅长,而且虫卵期是其抵抗力较弱的时期,因此,水稻种植者可以根据这种特性使用化学药剂将其一网打尽。
目前,我国常使用的治疗此种虫害的药剂有博打乳油药剂1500倍液、抗蛾斯微乳剂3000倍液、威远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等,实践证明这些药剂十分有效,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因此,在使用时,可以根据说明书的要求以及虫害发生的程度恰当的选取药剂,并按照田地的大小进行一定倍数浓度的配置,最后采取喷雾的方式对其进行喷洒。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常见的一种主要病害,它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破坏性,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了解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对于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水稻稻瘟病的特点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病原特点: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菌引起的,这种病菌属于真菌,主要通过孢子的形式在水稻植株上传播。
病菌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繁殖迅速,形成病斑,并通过气流或雨水的作用向周围的植株传播,引起病害的扩散。
2.发病环境:水稻稻瘟病主要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发生,特别是在梅雨季节或者高温多雨的夏秋季节更容易发生。
土壤肥力不足、栽培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等也会增加水稻稻瘟病的发生风险。
3.病害特点:水稻稻瘟病主要侵害水稻的叶片,病斑初期呈现为黄褐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扩大,叶片干枯、弯曲,严重者可导致叶片凋萎脱落。
水稻稻瘟病还会影响水稻的茎、穗和种子,严重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二、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择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病害发生情况,选择抗病品种进行栽培是降低水稻稻瘟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抗病品种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水稻稻瘟病的侵害程度。
2.合理种植密度:适当控制水稻的种植密度是预防水稻稻瘟病的关键措施。
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有效提高水稻植株之间的通风性和日照性,减少病菌在植株之间的传播。
3.合理施肥管理: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保证水稻充分的养分供应,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尤其应注重钾肥的施用,钾元素可以增强水稻对于病害的抵抗力,降低水稻稻瘟病发生的概率。
4.间作轮作:在水稻田间适当种植其他植物,如豆类、麦类等,可以减少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因为这些植物中含有一些能够抑制病菌生长的物质,从而起到一定的防病作用。
5.病害监测与预警:定期检查田间水稻植株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并加以防治。
可以通过观察叶片的变化、病斑的颜色和形状等来判断病害的发展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水稻虫害防治
水稻害虫主要包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大螟、稻象甲、稻负泥虫等。
它们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可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害虫,应采取以下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合理施肥,提高水稻植株的抗虫能力。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制剂防治害虫。
3.化学防治:在害虫发生初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以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4.物理防治:利用灯光、色彩、声音等诱杀害虫。
5.综合防治:结合以上防治方法,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实现水稻害虫的有效控制。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当地水稻害虫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经验,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同时,加强田间监测,及时掌握害虫发生动态,确保防治措施的针对性。
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生长周期长、生态环境复杂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稻田中常常发生各种病虫害。
这些病虫害对稻穗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保障稻米的质量和产量,必须加强对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1. 稻瘟病:稻瘟病是稻田中最常见的病害,主要由水稻瘟病菌引起。
该病在稻田中发生迅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其特点是在高湿和高温的环境下发病较为严重。
2. 稻纹枯病:稻纹枯病是由稻纹枯病病毒引起的病害,能够导致水稻的叶片变黄、凋萎和死亡。
该病在稻田中发病较快,容易造成大面积的病害,降低稻米的产量。
3. 稻螟:稻螟是稻田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幼虫以稻叶为食,重度为害时会导致稻米的产量大幅下降。
稻螟发生季节较长,每年可发生多代,因此其防治工作需要持续进行,以保护稻米的正常生长。
4. 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取食水稻的汁液,导致稻叶逐渐变黄和凋落,严重影响稻米的产量和品质。
稻飞虱在稻田中发生较早,数量较多,容易引起大面积的虫害。
针对以上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可以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来保护稻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1. 遴选抗病虫品种:选择具有抗性的水稻品种是预防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育种和选育工作,开发出抗病虫害的稻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虫害对稻米的危害。
2. 合理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料,增强水稻的抗病虫能力和养分吸收能力,促进稻米的生长发育。
3. 调整种植密度:合理调整稻田的种植密度,避免水稻过于拥挤,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4. 定期清洗和消毒稻田:定期清洗和消毒稻田,除去病虫菌源和虫卵,减少病虫害在稻田中的生长和繁殖。
5. 进行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和益虫来控制稻田中的害虫数量,如放养鱼类来吃稻苗中的稻螟;利用昆虫种类对抗稻飞虱的滋生等。
6.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在必要时,根据农药的剂量和使用时间来进行施药,用于控制稻田中的病虫害。
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保证稻米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害。
稻瘟病在水稻生长期间会对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非常重要。
一、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 病原特点稻瘟病的病原体是稻瘟病菌,属于真菌门、半知菌纲、稻瘟病菌科。
稻瘟病菌是一种寄生菌,主要侵染水稻植株的叶片和穗部,造成水稻叶片和穗部的病症。
2. 发病环境条件稻瘟病主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发生和传播。
气温在20-30摄氏度之间,湿度在80-90%时稻瘟病发病最为严重。
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稻瘟病菌生长速度快,侵染力强,有利于病害迅速扩散和发展。
稻瘟病主要侵染水稻的叶片和穗部,叶片上出现大片褐色或黄褐色的病斑,穗部出现病粒。
严重感染时,病叶枯黄、枯干,稔实率和产量大大降低。
二、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抗病水稻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培育出一些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如云南珠翠、江阴浑白等,具有较强的抗稻瘟病能力,可通过选种这些抗病品种来预防稻瘟病。
2. 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对于预防稻瘟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合理施肥,保证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其次要及时灭除水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减少病害的传播源。
另外要适当增加秧龄,使水稻在病害发生的高峰期避开。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的防治稻瘟病的方法,主要通过引入一些天敌或者施用一些微生物制剂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利用溶链霉素、木霉素等微生物来对抗稻瘟病菌的生长。
4. 农药防治农药防治是目前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稻瘟病防治农药有新草灵、福美双、琥甲锰锌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向喷洒方法来进行防治。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规定来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水稻三虫三病防治时间表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虫害和病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为了保障水稻的生长,合理的防治虫害和病害非常重要。
以下是水稻三虫三病防治时间表的相关参考内容。
1. 防治时间表一般情况下,水稻三虫三病的防治时间主要分为苗期、分蘖期和抽穗期三个阶段。
具体的防治时间可参考以下内容:1.1苗期:苗期是水稻生长的初期,也是水稻最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的时期。
主要虫害有蚜虫、稻鼠等,常见病害有纹枯病、褐飞虱、矮缩病等。
针对不同虫害和病害,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蚜虫:可喷洒敌百虫、氧化乐果等农药,用于防治蚜虫的侵袭。
- 稻鼠:可采用捕鼠夹、化学药剂等方式进行防治。
- 纹枯病:可喷洒苯嘧啶等农药进行防治。
1.2分蘖期:分蘖期是指水稻长出分蘖的生长阶段,此时水稻的抗病能力增强,但仍容易受到褐飞虱、纵卷叶螟等虫害的侵袭,以及纹枯病、稻瘟病、红褐飞虱病等病害的侵袭。
针对不同虫害和病害,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褐飞虱:可喷洒咪鲜胺、氧化乐果等农药,用于防治褐飞虱的侵袭。
- 纵卷叶螟:可喷洒氧化乐果、灭百虫等农药进行防治。
- 稻瘟病:可使用穿透式药剂进行喷洒,如三唑酮、多菌灵等。
- 红褐飞虱病:可喷洒苯氧戊酯等药剂进行防治。
1.3抽穗期:抽穗期是指水稻开始抽穗成熟的生长阶段,水稻抗病能力增强,但仍容易受到纹风病、白叶枯病等虫害和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影响。
针对不同虫害和病害,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纹风病:可喷洒咪鲜胺、苯醚菜等农药进行防治。
- 白叶枯病:可使用波尔多液进行喷洒。
- 稻瘟病:可喷洒三唑酮、多菌灵等药剂进行防治。
- 纹枯病:可喷洒苯嘧啶等农药进行防治。
2. 防治措施除了根据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外,还可以采取一些综合防治措施来增强水稻的抗虫害和病害能力,如:- 合理选择优良品种,提高水稻的抗病虫能力。
- 加强水稻的土壤管理,改善土壤环境。
- 确保适宜的灌溉和排水条件,防止水稻过湿和积水。
2024年水稻病虫害防治管理方案一、背景介绍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对国家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水稻种植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给产量和质量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病虫害防治管理方案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病虫害当前水稻种植中主要的病害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主要害虫包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
三、防治策略1. 病害防治策略(1)合理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病害抗性的品种进行种植,利用抗性品种提高植株对病害的抵抗力。
(2)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水稻植株的养分供应能力,增强抵抗力,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施肥时要注意适量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避免施肥过量。
(3)合理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有助于维持土壤水分平衡,减少病菌在水中的传播。
避免在高湿度条件下灌溉,减少病害的发生。
(4)定期病害监测和防控:定期对水稻病害进行监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害,防止病害扩散。
2. 害虫防治策略(1)生态控制:通过调整田间生态环境,增加天敌的数量,减少害虫的繁殖和生存能力,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可采取种植一些具有结构和花期不同的农作物,利用害虫天敌的天敌效应,降低害虫密度。
(2)农药合理使用:在害虫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适量使用农药进行防治。
但要注意合理使用农药,避免过量使用,避免给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3)轮作休闲:适时采用休闲轮作措施,利用低风险的轮茬作物种植休闲农田,使害虫无法在种植面积内连续繁殖和生长。
(4)精准施药:通过精准的施药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
可以利用无人机进行精准施药,减少农药损耗和环境污染。
四、管理措施1. 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意识,推广科学的防治技术和方法。
2. 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定期对水稻种植区进行病虫害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为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辽宁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辽宁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水稻病虫害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辽宁水稻主要的病虫害包括纹枯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瘿蚊、稻飞虱等。
1. 纹枯病:一般在水稻生长初期或后期开始,随着气温升高和湿度增加而加重。
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易造成纹枯病大面积暴发。
2. 稻瘟病:主要分布在水稻生长中后期,气温在22-30℃,湿度在80%以上的条件下发生最为适宜。
秧苗期和抽穗期是稻瘟病的高发期,过度施肥和密植也会增加稻瘟病的发生。
3. 白叶枯病:多发生在水稻后期,气温在25-30℃的条件下,适宜湿度为75-85%。
过度施肥、田间管理不当和栽培土质不好均为其发生的诱因。
4. 稻瘿蚊:主要分布在水稻生长初,气温在20℃以上,湿度在70%以上的条件下发生。
田间管理不当、田间杂草多种等都会造成稻瘿蚊大量繁殖。
5. 稻飞虱:主要分布在水稻生长中后期,气温在25-30℃,湿度在80%左右的条件下最为适宜。
田间管理不善、种植大面积单一品种、频繁使用抗虫谱窄的农药等都会促使稻飞虱的繁殖。
1. 合理播种期:尽量在气温较低、湿度较低的时候进行水稻的播种,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及时灌溉和排水:保持田间的适宜湿度,既不过干也不过湿,避免病虫害的大面积传播。
3. 种植抗病虫品种:选用适应辽宁气候和土质的抗病虫品种,提高水稻的抗病虫能力。
4. 轮作制度:与玉米、小麦等作物进行轮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5. 防治技术:如适时喷洒农药、合理施肥、清除田间杂草、疏术稀株等方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6. 优化田间管理:保持田间整洁,加强排水,及时清理枯叶等作物残体,减少病虫害的滋生源。
辽宁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应综合考虑气温、湿度、田间管理等多种因素,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虫害对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病原侵染范围广、易扩散蔓延以及传播途径多。
针对水稻稻瘟病的特点,综合防治措施包括耐病品种选育、科学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稻瘟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以下将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 病原侵染范围广: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菌引起的病害,该病菌寄生在水稻植株的叶片上,并通过梭孢子在潮湿的条件下进行传播。
稻瘟病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易于发生和传播,因此在气候湿热的季节,稻瘟病往往容易大面积爆发,导致严重病害。
2. 易扩散蔓延:稻瘟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梭孢子在水稻田间进行远距离的扩散传播,一旦发生病害,就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蔓延到整个水稻田间。
尤其是在雨水充沛的季节,稻瘟病菌的传播速度更加迅猛,对水稻的危害也更加严重。
3. 传播途径多:稻瘟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风、雨水以及农田管理活动等多种途径。
这些传播途径使得稻瘟病的防治难度增大,同时也增加了病害的发生概率。
二、综合防治措施1. 耐病品种选育:为了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可以通过选育耐病品种来减轻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
目前,通过传统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手段,已经研发出了一些抗稻瘟病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
2. 科学田间管理:在日常的水稻田间管理中,要注意严格控制水稻的密植情况,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适当修剪水稻植株,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并且避免过度施肥和浇水,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
3. 化学防治:对于已经发生稻瘟病的水稻田间,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多菌灵、三唑酮等,这些化学药剂可以有效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减轻病害对水稻的损害。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有益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阻止稻瘟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近年来,虽然科研工作人员不断培育出水稻抗病虫新品种,农民也加强了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许多高效农药在防治水稻病虫害中也投入了使用,但受气候、种植制度、栽培方式、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水稻重大病虫害仍然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的生物灾害水稻病虫害主要以稻飞虱、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病毒病等为主。
在防治上,要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既要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保证产量安全,又要有效控制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及农产品污染,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
一、防治策略
1.1稻飞虱。
每百丛平均虫量分蘖期为1000头,孕穗至抽穗期为1500头,齐穗至乳熟期为2000头以上。
掌握在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
1.2螟虫。
防治二化螟,在分蘖期株枯鞘率3%~5%、孕穗后期至抽穗期卵块数达750块/hm2时用药;防治三化螟。
在水稻破口期卵块数达600块/m2时防治枯心,或三化螟螟卵孵化初期进行防治。
1.3稻瘟病。
重点防治水稻易感病品种、敏感时期及老稻瘟病区。
发现发病中心、急性病斑或病叶率达到10%时实施药剂防治,老病区、感病品种种植区在孕穗末期、破口初期及齐穗期要各打1次保护药,进行预防。
1.4纹枯病。
分蘖盛期病丛率达5%~10%;孕穗期病丛率常规稻达20%左右,杂交稻为30%以上。
二、防治技术
1化学药剂防治
1.1丙溴磷、氟铃脲等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低抗区、非桑蚕区可结合应用杀虫双等沙蚕毒素类剂)。
利用5%锐劲特+40%毒死蜱的高效配方,对控制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螟虫具有理想效果。
1.2咪鲜胺、三环唑、春雷霉素等药剂防治稻瘟病,感病品种和老发病区,连防2次,隔7d1次。
井冈霉素对水喷雾,或泼浇,或制成毒土撒施在稻基部,或三唑酮农抗120水剂喷雾,防治纹枯病效果良好。
纹枯病与稻飞虱同时发生,可选用虱纹灵或阿维菌素加井冈霉素混用。
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控制氟虫腈的使用次数,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保护稻田生态生物多样性。
1.3氟虫腈、敌氟腈、毒死蜱、三唑磷、阿维菌素+哒嗪硫磷或阿维菌素+毒死蜱,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在卵孵化盛期施药。
使用时注意,阿维菌素对光稳定性较差,要避免在中午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施药;对鱼高毒,应避免污染水源和池塘等;对蜜蜂有毒,不要在开花期施用;最后1次施药距收获期20d。
1.4噻嗪酮、异丙威、速灭威、毒死蜱防治稻飞虱;氟虫腈+吡虫啉、或毒死蜱+吡虫啉防治水稻灰飞虱效果良好。
2农业防治
深耕、灌水灭蛹控螟。
春季越冬代螟虫将近化蛹时,利用螟虫化
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处理带虫稻草,合理安排茬口,及时深耕灌水浸田,浸没稻桩10d左右,可降低虫源基数。
螟虫卵孵化始盛期,将田水排至3cm以下,降低蚁螟为害叶鞘的部位。
盛孵高峰后和盛孵末期,各灌深水1次,保水3d,可杀死大量幼虫。
尽量避免单双季稻混栽,单季稻可适时推迟播种期,双季稻连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深淹没稻桩。
3生物药剂防治
3.1稻鸭共育技术。
鸭子可捕食大部分飞虱及其他害虫,还可起到踩草、耕耘和刺激水稻健壮生长的作用,减轻稻飞虱、螟虫、稻水象甲、叶蝉、纹枯病和水生杂草等病虫草害的危害。
3.2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稻瘟病。
在抽穗破口期遇阴雨天气、叶瘟和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齐穗后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对作物安全。
3.3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
在水稻生长前期,或田间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采用苏云金杆菌制剂防治,对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
苏云金杆菌对蚕高毒,靠近桑园的稻田慎用。
3.4宁南霉素防治水稻病毒病。
水稻病毒病感病初期,采用宁南霉素与杀虫剂配合使用,连续用药3-4次,对病毒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作者单位:154004黑龙江省佳木斯郊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