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商人的经商十诀
- 格式:doc
- 大小:12.01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古代商人经商十诀,堪比孙子兵法!商人,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从古代商人开始,就逐渐的摸索和总结出一些经商的经验和大致的准则,也就是所谓的商道。
几千年的历史,古代商人们也留下了很多经商之道,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
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
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
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
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
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场,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
”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
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
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
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
(3)中国古代富豪经商十大秘诀!不想穷下去就请看…现实太残酷!1、范蠡范蠡,春秋末期越国的大政治家。
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韬光养晦之计策,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范蠡萌生退意。
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
首先他到了齐国,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请他当宰相。
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
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所以人们称他陶朱公。
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出了非凡的经商才能,在19年内有三次赚了千金之多。
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
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界的楷模。
范蠡很有经商的头脑。
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
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
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
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
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
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
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
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买进存贮起来。
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
“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抛出。
就这样,范蠡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年谷贱伤农与荒年民不聊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纪录的典范。
《史记》中载其“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
就是说在从商的19年中,他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
在秦汉时代,人们就把那些巨富们称为“陶朱公”,其名字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古代商人经商十诀商人经商经商者从商朝至晚清,曾涌现出不少大商人来。
但被公认为“商圣”的只有三位:范蠡、白圭和胡光墉。
1、范蠡范蠡,春秋末期越国的大政治家。
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韬光养晦之计策,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范蠡萌生退意。
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
首先他到了齐国,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请他当宰相。
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
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所以人们称他陶朱公。
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出了非凡的经商才能,在19年内有三次赚了千金之多。
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
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界的楷模。
范蠡很有经商的头脑。
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
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
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
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
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
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
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
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买进存贮起来。
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
“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抛出。
就这样,范蠡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年谷贱伤农与荒年民不聊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纪录的典范。
《史记》中载其“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
就是说在从商的19年中,他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
在秦汉时代,人们就把那些巨富们称为“陶朱公”,其名字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中国古代商人秘而不宣的经商十诀作者:张雪奎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第05期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归纳起来为“经商十诀”。
张雪奎老师偶尔得之,贡献出来供又是这参考: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
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
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
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
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
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
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
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
”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
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
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
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古代做生意秘籍
古代做生意的秘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秘籍: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情况,是做生意的重要前提。
2.诚信为本:诚信是商业经营的基本原则,只有建立了信任,才能赢得客户
和市场份额。
3.薄利多销: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增加销售量。
4.质量第一:保证产品的质量,是赢得客户信任的关键。
5.善于用人:善于用人是商业经营的重要能力,能够找到合适的人才,是成
功的关键。
6.善于理财:善于理财是商业经营的重要能力,能够合理规划资金,是成功
的关键。
经商之道,在此十诀,悟通此道,无商不通“商人”一词,自古有之,最早可追溯到商朝;到了春秋,私商进入繁盛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抑制了商贸的发展;汉武帝时期,实行工商食官等政策,打压商人,私商无法再与工商抗衡;到唐中期,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放松,实行工商分利政策,商人地位有所提升;明朝的时候虽然也有抑商政策,但是那个时候商品经济特发达,出现了大型的商帮:徽商,晋商。
由此看来,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归纳起来为“经商十诀”。
01 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
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
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
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
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
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
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
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
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
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02 薄利多销,无敢居贵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
《郁离子》中记载:有三个商人在市场上一起经营同一种商品,其中一人降低价格销售,买者甚众,一年时间就发了财,另两人不肯降价销售,结果获的利远不及前者。
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白天给人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钱不变,中等的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
修缘说:经商十字诀,字字珠玑,读3遍,能领悟,赚钱不难欢迎来到修缘空间站,本期修缘与你分享话题:经商十字决,字字珠玑,读3遍,能领悟,赚钱不难。
一、勤勤能补拙良机,做任何事情切勿懒惰,懒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想要干成一件大事业,勤奋努力是基础,我们创业做生意,同样也是如此。
范蠡是中国最早期的商业理论家,他将“勤”字融汇到商业和实践中,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古语云: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创业做生意离不开一个勤字。
二、清无论是创业还是做企业,帐目要清楚,账目不清,是一切矛盾根源。
创业、做企业,最忌讳的就是资金去留不清不楚,一笔糊涂账,据统计,在中国80%的中小企业老板合伙不愉快,股东关系矛盾,其根本原因就是账目混乱,账目不清不楚。
三、慎做生意要谨慎,小心驶得万年船,做生意不能大意,大意则招人利用。
我们创业不得不小心谨慎,亲贤人远小人,切勿被别人利用,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就会一将功成万骨枯。
所以要时刻保持谨慎,也许只是一个很细微的问题,会让我们始料未及。
四、谦做生意要谦和,切勿急躁,急躁的人注定难成大事俗话说:“和气生财”,做生意最切勿急躁,一旦急躁则必然气躁心浮,心浮气躁办事不稳。
急躁的人无法谦和,谦和是一种美德。
对创业者而言,谦和就意味着一个人的修养,你不但能赢得别人的尊重还能获得更多人的支持。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
做生意如果能够懂得谦和,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的人生一大财富。
五、诚“人道酬诚”,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做人要真诚,做事先学会做人,把人做好了自然吸引好事。
一个企业想要做强做大离不开诚信的经营理念。
《中庸》中也有讲到: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六、信“商道酬信,民无信不立”,反映诚信经商,无往不利。
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是做生意、赚大钱的最最重要一环,信用即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古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中国古代商人的经商十诀
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归纳起来为经商十诀。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
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
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
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
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
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
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
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
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
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
魏文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