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简答题
- 格式:doc
- 大小:16.51 KB
- 文档页数:2
一、名词解释1、四折一楔子2、南戏3、散曲4、台阁体5、章回小说6、历史演义7、四大声腔8、明清传奇9、三言二拍10、性灵说11、神韵说12、桐城派13.诗界革命??二、默写《牡丹亭·游园》中《皀罗袍》、《好姐姐》二曲。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最后两支曲子《一煞》、《收尾》。
三、简答题1、简述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2、简述《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3、《琵琶记》“三不从”关目及其作用。
4、简述汤沈之争。
5、简述《三国志演义》成书过程。
6、《西游记》的题材演化过程。
7、什么是拟话本?有哪些著名作家作品?8、公安派的主要作家及其主要理论主张。
9、简述《桃花扇》的戏剧结构特点。
(与论述题6同,只要讲一题)10、试述《聊斋志异》花妖狐魅的形象特点。
11、简述《红楼梦》的两大版本系统。
12、简介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
四、论述题。
1、以《窦娥冤》为例分析关汉卿的悲剧创作2、为什么说明代四大奇书清晰地展示了古代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3、试比较《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塑造特点。
4、论述《牡丹亭》的艺术特征。
5、试析杜丽娘形象特征及其社会意义。
6、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中说:“剧名《桃花扇》,则桃花扇譬则珠也,作《桃花扇》之笔譬则龙也。
穿云入雾,或正或侧,而龙睛龙爪,总不离乎珠,观者当用巨眼。
”试谈谈你的认识。
7、论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8、试举例说明《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元明文学简答题汇总1、元杂剧的体制特征是什么?元代杂剧创作在剧本体制上呈现出以下特征:(1)一本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元杂剧一般是由一本四折、外加一个楔子,来演完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元杂剧的四折之间,大多可体现出戏剧情节的起、承、转、合。
(2)角色行当: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
但是女角,除了正旦的女主角,还有小旦、贴旦、搽旦等配角;末是男角,正末为男主角,外末、冲末等为男配角;净类似京剧的花脸,一般为性格刚猛的人物,也包括丑角的反派人物。
杂是上述三类不能包含的杂角,例如,卜儿(老年妇女)、徕儿(小男孩)、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等。
(3)曲词:是杂剧的歌唱部分,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
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
它主要用以展示人物心理,抒发情感,有时也用来交代剧情,具有抒情兼叙事的双重功能。
曲词的编排有一定的格式,四折戏用四个套数,每个套数都有固定的宫调。
(4)宾白:元杂剧中的道白,称为“宾白”。
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杂剧道白的样式很丰富,有口语化的散文白、韵文白。
从功能来讲,宾白不仅用于叙事,还可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历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5)科范:元杂剧的表演“唱念做打”俱全。
科范就是做与打的做工表演,一般简称为“科”,在南戏中则称作“介”,或通称科介。
“科”除表动作外还可规定某种特殊的情感表演,如“做忖科”;和某种特定的舞台音响效果,如《汉宫秋》中的“内做雁叫科”。
(6)题目正名:元杂剧结尾有“题目正名”,用两句或四句对偶句总结全剧内容,交代剧名。
它不是情节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广告宣传,可能在演出结束时由演员在下场前念出或写于戏报上。
一般取末句作为全剧的全名,取末句最能代表戏剧内容的几个字作为剧的简名。
2、关汉卿杂剧创作的思想内容。
(1)揭露社会黑暗和人民苦难,在充分展示劳动人民强烈反抗精神的同时,寄托着作者对政治清明社会和清官廉吏的向往。
元代中国戏曲源流大概中国古代戏剧称“戏曲”,它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即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中国古代戏曲。
中国戏曲从发轫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宋代是戏曲形成的时代。
宋代的表演艺术有自己固所,叫“瓦舍勾栏”。
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但它们是戏曲的雏形,元代杂剧的母体。
南北宋之交,在南方温州地区孕育成南戏,其在元代发展成熟,并最终发展为明、清传奇。
元代是戏曲成熟的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戏曲形态--元杂剧董解元与《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是以一人且说且唱,以唱为主的表演形式。
因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名。
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约五万言,用了一百九十多个套数,实际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说。
它虽然取材于《莺莺传》,但在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作。
元杂剧的结构元杂剧具有完整、严密的结构体制。
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
末分正末、小末;旦分贴旦、搽旦、小旦。
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而全剧只能由正末和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关汉卿的生平与思想关汉卿是元代剧坛的杰出代表,他的杂剧作品以完整的戏剧形态摆脱了宋金杂剧相对散漫的结构方式,是元杂剧走向文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方面,他对民生疾苦相当关切,对大众文化十分热爱,另一方面,在建设社会秩序的问题上,他认同儒家仁政学说,也流露出对仕进生活的向往。
就其全部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而言,既不全俗,又不全雅,而是俗不脱雅、雅不离俗,雅俗杂糅。
就其创作态度而言,既贴近下层社会,敢于为人民大声疾呼,又不失厚人伦、正风俗的儒学旨趣。
《窦娥冤》《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一、基本知识1、清人赵翼《跋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3、前期元杂剧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
元贞、大德年间是元杂剧最为繁荣时期。
4、元好问把自己与白朴的关系比喻为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
5、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古)的词集名《天籁集》。
他的杂剧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都取材于白居易的诗歌。
6、白朴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著名的历史剧。
7、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又以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和金院本《鸳鸯简》为创作依据。
主要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故事。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
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汉宫秋》为代表。
马致远以擅长写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而被称为“马神仙”,又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
9、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仅存杂剧三种:《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以《西厢记》最为著名,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0、王实甫《西厢记》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
(《董西厢》源于唐元镇的《会真记》,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
11、《西厢记》展开剧情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副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情冲突。
12、前期元杂剧繁荣之地除大都外,另有真定、东平、平阳等地也聚集了不少杂剧作家。
13、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剧中的正面人物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反面人物有屠岸贾等。
14、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元明清文学史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元朝时期,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的剧作家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和__________。
2. 《红楼梦》是清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其作者是__________。
3.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因其桀骜不驯的性格和神通广大的能力,被尊称为“__________”。
4. 清代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诗话作品,其中提到了“诗言志”的观点,这一观点最早出自于《__________》。
5. 元朝的《西厢记》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戏剧作品,其作者是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位作家不属于“元曲四大家”?A. 关汉卿B. 白朴C. 郑光祖D. 吴承恩2. 《水浒传》的作者一般被认为是谁?A. 施耐庵B. 罗贯中C. 吴承恩D. 曹雪芹3. 以下哪部作品是明代罗贯中的代表作?A. 《三国演义》B. 《水浒传》C. 《西游记》D. 《红楼梦》4.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A. 吴敬梓B. 曹雪芹C. 袁枚D. 李渔5. 下列哪个不是清代文学的特点?A. 诗歌的繁荣B. 小说的衰落C. 戏曲的发展D. 文学批评的兴盛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元曲的艺术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论述《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 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关系及其象征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论述明代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创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评析清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特点。
五、综合题(20分)请结合元、明、清三代的文学作品,分析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变革,并探讨其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注意:答题时请务必书写清晰、条理分明,论述题和综合题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元明清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讲元明清文学总论一、元明清文学总体特点是什么?为什么?1、作品繁富,体裁完备中国古代各种文学样式,如小说、戏曲、诗歌、散文、词、赋、散曲等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全方位发展。
2、正统文学渐渐衰落,通俗文学逐渐崛起发展的态势从从前诗文创作为主导的文学格局,转向小说、戏曲。
正统文学:诗文(中国文学核心地位),通俗文学:小说、戏剧3、文学理论繁荣(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明代戏曲理论贡献最大的是王骥德,其次是凌濛初王骥德的《曲律》是明代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的戏曲论著,基本思想是提倡“关风化”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原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它对广大汉族地区的占领和统治,明显具有民族掠夺性质。
元代的最高统治者懂得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又懂得要保持蒙古祖制,保证民族特权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一代一代又一代之文学”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雅文学与俗文学分别指什么?有什么区别?雅文学主要指诗文俗文学主要指戏剧和小说郑镇铎俗文学的六大特征:是大众的;是无名的集体创作的;新鲜但是粗鄙的;想象力是奔放的,不保守,少模拟;用于引进新的东西第二讲元散曲与诗文一、元代文学的特点是什么?1、叙事文学成为主流。
元代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叙事文学的发展、繁荣。
戏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其剧本创作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水平。
2、抒情文学:散曲成为新的文学样式3、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迥异,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吻合,都追求自然酣畅之美,大异于温柔敦厚。
二、元曲的概念元曲又称夹心,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是元代文学主体。
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
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
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
简答题:【元朝】1、关汉卿的艺术成就:A、杂居作品中洋溢着干预现实的强烈愿望和鲜明的爱憎。
B、善于塑造各类典型的戏剧人物形象,尤为擅长刻画女性的悲喜剧角色。
C、完善杂剧体制,创立戏曲艺术范式,重视舞台效果。
D、本色当行的语言。
2、《西厢记》的艺术创新:(一)独辟蹊径的杂剧体制:在杂剧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
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
(二)独具匠心的戏剧冲突:体制宏大而结构严谨,剧情进展曲折,并且自然而富于变化。
相互制约的矛盾冲突环环相扣。
“中国古典戏剧情节艺术的孤独高峰”。
“曲”与“剧”的高度统一(三)独树一帜的心理描写:《西厢记》在塑造戏剧人物形象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高超的心理描写。
是塑造崔、张性格的重要手段。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成功的心理描写不仅表现在“充分调动擅长抒情的曲词来表现人物的感情活动”,而且“说白也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内容。
”(四)独具特色的戏剧语言: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
作品擅长情景的描绘,善于吸收和融铸前人的诗词名句。
语言既有诗词意趣,又不失元曲本色。
总之,文采与本色相生,藻艳和白描兼备,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3、“长亭送别”赏析: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占有重要地位。
这折戏以别宴前后为时间线索,主要通过精心安排的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曲词华美,充满诗情画意,集中刻写了莺莺送行时的复杂心绪。
这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由三个紧密衔接的画面组成:赴长亭途中;长亭别宴;长亭分别。
通过莺莺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严重摧残。
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一)赴长亭途中【端正好】情景交融,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心情。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简答题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简答题元代问答1.散曲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宋金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如契丹、女真蒙古相继入据中原,他们带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相结合,孕育出一种新的乐曲。
这样,逐渐和音乐脱离并且只能适应原有乐曲的词,在新的诗歌形式——散曲,便应运而生。
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里曾对由乐曲的变化,导致词的衰落、“曲”的繁兴有过精辟的表述:“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宋词既不可被管弦,世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
"2.宋元话本的体制特征?①入话:稳定在场的人群,等待晚入场的观众,起到稳场的作用,依附性较强。
②头回:与正话内容相似或相反的故事,话本原著中称为“德胜头回”或“笑耍头回”,相比入话,头话已经能独立成篇。
②正话:话本的主体,核心内容所在,篇幅较长,故事结构完整。
语言上结合韵文与散文,口语和少量诗词文,并用一些固定的逃狱、习惯用语承接缝合,浑然一体。
③片尾:在话本的篇末,一般又以诗词点题作结,或劝诫听众,有的直接说散场的话,以示说话结束。
也称“下场诗”这种体制既在说书场地中产生,经历了反复考验和锤炼,能概括各部分特点和功能,又能兼顾话本的原有称谓,被人们认可。
3.元诗四大家都是谁?他们共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①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②他们在当时都颇有诗名,作品多题咏寄赠,内容较空泛,崇尚“雅正”,宗法唐诗。
明人胡应麟评此期诗风特征,"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
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
视宋人藻绘有馀,古淡不足。
"4.元杂剧的体制特点?①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成熟的戏剧形式,它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散韵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②特点:有的剧本开头会有楔子,用以点明、补充正文。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个别的有五六折,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独唱,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每一折包括曲词(唱)、宾白(词)、科范(动作)三个部分。
一、名词解释:1、“三言”:是冯梦龙编篡整理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每集各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
它是以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具有雅俗共赏性质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2、“二拍”:是凌濛初编撰的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各收拟话本小说四十篇,除一篇重复,一篇为杂剧外,实有七十八篇。
它在内容上更有时代气息和作家个人特色,在艺术上也更具有统一的剧作个性,它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也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之一。
3、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剧作的合称。
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其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
在这“四梦”中,又以《牡丹亭》和《邯郸记》的成就最高。
正是凭借这“四梦”,汤显祖确立了自己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不朽地位。
4、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休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5、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6、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时期)复习资料选择题1. 《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B)。
A. 宇文虚中B. 董解元C. 元好问D. 党怀英2. 金代文坛最杰出的大家是(D)。
A. 萧观音B. 党怀英C. 董解元D. 元好问3. 白朴所写的著名历史剧是(B)。
A. 《墙头马上》B. 《梧桐雨》C. 《赵氏孤儿》D. 《李逵负荆》4. 白朴所写的《墙头马上》是一部(A)。
A. 爱情喜剧B. 历史剧C. 神仙道化剧D. 讽刺喜剧5. 元初在梨园享有盛誉、被称为“曲状元”的剧作家是(C)。
A. 王实甫B. 关汉卿C. 马致远D. 白朴6. 马致远的代表作是(C)。
A. 《陈抟高卧》B. 《青衫泪》C. 《汉宫秋》D. 《墙头马上》7. 在“元曲四家”中,擅写神仙道化剧的是(D)。
A. 关汉卿B. 王实甫C. 白朴D. 马致远8. 《柳毅传书》的作者是(B)。
A. 高文秀B. 尚仲贤C. 纪君祥D. 李好古9. 《双献功》的作者是(D)。
A. 尚仲贤B. 李好古C. 纪君祥D. 高文秀10. 《李逵负荆》的作者是(A)。
A. 康进之B. 李好古C. 高文秀D. 尚仲贤11. 《西厢记》共有(D)。
A. 一本四折B. 五本二十折C. 四本十六折D. 五本二十一折12. 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是(C)。
A. 王实甫B. 马致远C. 关汉卿D. 白朴13. 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是(A)。
A.《单刀会》 B. 《窦娥冤》C. 《救风尘》D. 《望江亭》14. 关汉卿的《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均属于(B)。
A. 历史剧B. 爱情风月剧C. 神仙道化剧D. 公案剧15. 关汉卿公案剧的代表作是(B)。
A. 《鲁斋郎》B. 《窦娥冤》C. 《蝴蝶梦》D. 《绯衣梦》16.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中创作成就最高的是(C)。
A. 乔吉B. 郑光祖C. 钟嗣成D. 宫天挺17. 郑光祖表现才子佳人缠绵情爱的代表作是(A)。
A. 《倩女离魂》B. 《梅香》C. 《两世姻缘》D. 《杨州梦》18. “元曲四大家”是(C)。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40分每空0·5分)-4,元杂剧的兴盛标志着叙事作品作为文学的新主流-3,南戏的代表作高明《琵琶记》《赵贞女》-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1,散曲的种类小令(包含:重头、带过曲、集曲)、套曲。
0,关汉卿散曲的代表作《不伏老》1、散曲和词同科这种叙事性作品代表作马致远《般涉调 ·耍孩子·借马》崔景臣《般涉调·少变·高祖还乡》2、元杂剧的结构四折一楔子角色旦、末、净、杂3、南戏角色生、旦、净、末、丑、贴、外4、元杂剧爱情剧的最高成就《西厢记》5、元代最著名的杂居历史剧《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梧桐雨》白朴6、是元代前期杂剧中的名作康进之的《李逵负荆》,被写进《水浒传》7、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8、明初的散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9、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10、明戏曲的三记《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11、王阳明提出的观点:万事万物之理,理不外吾心12、现存最早的词谱张炎《词余图谱》13、词人之冠王磐曲之辛弃疾冯惟敏曲中乐王陈铎14、元代戏曲四声猿《狂鼓史》、《雌木兰》、《女状元》和《玉禅师》15、戏曲的批评研究吕天成《曲品》、王骥德《曲律》16、南戏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17、明代戏曲的派别沈璟吴江派;汤显祖临川派18、元曲可分为:散曲、杂剧南戏后变传奇19、现存元人最重要的元散文集《元文类》20、中国第一个创作戏曲的官员卢挚曲状元马致远曲的第一人关汉卿21、元散曲前期的代表人物张可久22、二人散曲合集《酸甜乐府》23、元代戏曲家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价值较高24、戏曲的三大高潮元杂剧明传奇清花部25、元杂剧剧本的特点:作品最后两句出现的题目正名26、关汉卿悲剧《窦娥冤》喜剧《救风尘》27、纪君详《赵氏孤儿》最早介绍到西方《西厢记》元杂剧之最28、 “七子”以王世贞为代表29、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成就最高)、文徵明和徐祯卿。
元明清文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元曲的代表人物是下列哪一位?A. 李白B. 杜甫C. 关汉卿D. 王安石答案:C2.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明代小说?A. 《水浒传》B. 《西游记》C. 《红楼梦》D. 《三国演义》答案:C3. 清代文学中,被誉为“小说之冠”的作品是:A. 《聊斋志异》B. 《儒林外史》C. 《红楼梦》D. 《金瓶梅》答案:C二、填空题1. 元代文学的两大支柱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元曲、元杂剧2. 明代四大奇书指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________。
答案:《金瓶梅》3. 清代文学中,________是小说创作的高峰。
答案:《红楼梦》三、简答题1. 简述元曲的特点。
答案: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一种形式,其特点包括:语言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既有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有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 明代小说的发展有哪些特点?答案:明代小说的发展特点主要包括: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3. 清代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清代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小说创作达到高峰,如《红楼梦》等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也有新的发展;文学批评和理论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四、论述题1. 论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它以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内容,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全貌。
作品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悲剧。
《红楼梦》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2. 论述元明清时期文学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答案:元明清时期文学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从元代的元曲、元杂剧的兴起,到明代小说的繁荣,再到清代小说创作的高峰。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2016.7.5一、名词解释题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和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和传奇。
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是代言体。
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
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
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②艺术特点: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
③《张协状元》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
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
元明清文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元明清三个时期,文学风格的发展特点是()。
A.元代以史传为主,明代以白话小说为主,清代以文言小说为主B.元代以诗歌为主,明代以戏剧为主,清代以小说为主C.元代以词为主,明代以诗为主,清代以散文为主D.元代以诗、词为主,明代以戏曲、杂剧为主,清代以小说、散文为主2.以下哪位文学家是元代的代表性人物()。
A.白朴B.辛弃疾C.杨慎D.关汉卿3.明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小说是()。
A.《红楼梦》B.《水浒传》C.《西游记》D.《金瓶梅》4.明代的四大戏剧是指()。
A.《元曲》、《南戏》、《杂剧》、《明朝小说》B.《元曲》、《明朝小说》、《京剧》、《南戏》C.《元曲》、《南戏》、《明朝小说》、《好汉歌》D.《南戏》、《郭沫若剧集》、《京剧》、《好汉歌》5.清代以辛酉解甲归田和白话文学兴起为标志的事件是()。
A.八股文的厌倦和诗人的崛起B.八股文的厌倦和小说家的崛起C.辛酉解甲归田和戏曲的发展D.白话文学兴起和农村诗人的出现二、简答题1.简述元代白话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作品。
答:元代白话小说突破了古代小说以文言文为主的传统,采用了白话来叙述故事情节。
这使得小说更通俗易懂,贴近百姓生活。
元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2.明代文学的主要发展特点是什么?答:明代文学的主要发展特点是文言文与白话文并重,戏曲和小说形式的兴起。
在明代,文言文仍然是主要的写作形式,但随着白话文的兴起,白话小说逐渐流行起来。
另外,明代的戏曲和小说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当时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清代文学以何种形式代表着文学的发展?答:清代文学以小说为主要形式代表着文学的发展。
在清代,小说逐渐成为文人士子们表达思想和批判社会的重要方式。
清代的小说形式各异,既有以红楼梦为代表的长篇小说,也有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论述题元明清三个时期的文学在风格和内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请谈谈你的观点。
元明清文学问答题汇总1.简述《三言》的艺术特色由于拟话本的性质与话本有了很大的区别,所以在艺术是也呈现出新的追求。
《三言》是比宋元话本雅,而比文人传奇小说俗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
其具体手法是:1、在编织故事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其情节结构或是单线式的纵向发展,故事脉络分明。
2、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杜十娘等。
即使是同一类型,也很少雷同。
其主要方法有:一是将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二是通过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三是心理描写,四是白描手法,五是运用对比。
3、语言使用方面更能体现其雅俗共赏的特征。
小说基本上使用的是通俗晓畅的白话,也掺杂文言,或半文半白,显得比较典雅而又不失其通俗。
2.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1、“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实际演出经验,杂剧创作具有鲜明的剧场性,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2、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3、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4、擅于设置悬念,是关汉卿注重剧场性的另一个特点。
5、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
3、《琵琶记》的艺术成就:(1)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在心理刻画方面尤为突出。
(蔡伯喈形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这种软弱性格与他恪守礼教伦理观念紧密联系,不过也有请有欲。
赵五娘形象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岁,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力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磨难。
)(2)情节结构上富于匠心:双线结构,用双线索交错发展。
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3)人物语言个性化。
即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并且富于动作性。
《琵琶记》的思想意义《瑟琶记》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创作动机、目的与作品描写的实际情况是相抵触的。
此剧开头明确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是为了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表扬“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
1.汤显祖的《南柯记》出自于唐人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
2.徐渭著有《南词叙录》,是第一部研究南戏的著作。
3.《醒世姻缘传》又名《恶姻缘》,写的是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的故事。
4.“红学”是指研究《红楼梦》的一种专门学问,“五四”前的代表是(索隐派)。
5.(京剧)的诞生,标志着花部对雅部的胜利。
6.清前期推崇南宋姜夔、张炎词风的代表词人是(朱彝尊)。
7.王士禛诗歌理论的主要主张是(神韵说)。
8.代表清骈文最高成就的作家是(汪中)。
9.晚明思想和文学革新的旗手是(李贽)。
10.以创作水浒戏知名的元杂剧作家有(康进之、高文秀)。
11.下列小说属于四大“谴责小说”的是(《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孽海花》)12.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独抒性灵,不拘格套_”。
13.夏完淳《别云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南冠”意为_囚犯___。
14.《狱中杂记》的作者方苞是清代重要古文流派__桐城__派的开创者。
15.在元散曲作家中,(马致远)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16.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公安派)。
17.汤显祖的名作《牡丹亭》属于(传奇)18.《登太白楼》的作者王世贞是(明代人)19.《席方平》中主持正义的神是(九王)20.元代剧作家纪君祥创作的《赵氏孤儿》是一部著名的历史悲剧,剧中表现了屠岸贾的残暴奸诈,突出了程婴等义士赴汤蹈火的牺牲精神。
21.明代很多剧作取材于《水浒传》,如李开先创作的《宝剑记》演林冲被逼上粱山的故事.沈憬的《义侠记》演英雄武松的故事。
22.四大南戏之—的《拜月亭》是根据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的。
23.明代剧作家王骥德的杂剧《男王后》反映了晚明文人的激情纵欲、追求世俗享乐的感情。
24.在元杂剧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称为宾白。
25.明代剧作家孟称舜的杂剧《桃源三访》,集中体现了他对戏曲婉丽风格的理论主张。
26.(科范),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台效果。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1、元代的戏剧类型主要分为杂剧和南戏两种。
2、元诗四大家包括虞集、XXX、XXX和XXX。
3、中国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是宋元话本。
4、说话艺术包括小说、说经、讲史和合生(声)四种形式。
5、元曲四大家及其代表作包括白朴的《梧桐雨》、XXX 的《窦娥冤》、XXX的《汉宫秋》以及XXX的《西厢记》和XXX的《倩女离魂》,也被称为“白马关王(XXX)”。
6、元末四大南戏包括《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也被称为“XXX拜杀”。
7、XXX的雅号是曲状元,他的《秋思》被XXX在《中原音韵》中称为“秋思之祖”之作。
8、“XXXXXX”指的是XXX和XXX。
9、元末最具艺术性的诗人是XXX。
10、唐宋派包括XXX、XXX、归有光和XXX,也被称为“XXX归茅”。
11、公安派包括XXX、XXX和XXX,也被称为“公安三袁”。
12、台阁体的代表人物包括XXX、XXX和XXX,也被称为“三个杨台”。
13、三言二拍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及《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1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包括《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和《南柯记》。
其中,《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而《南柯记》和《邯郸记》则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
15、明代四大奇书包括《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金瓶梅》,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16、《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和《女状元辞凰得凤》,也被称为“玉女雌狂”。
17、XXX的代表人物包括XXX、顾大典、XXX、XXX、XXX、XXX和XXX。
18、XXX的代表人物包括XXX、来集之、XXX、XXX、XXX、XXX和XXX称XXX。
19、XXX整理的两部民歌集包括《山歌》和《挂枝儿》。
20、XXX的代表人物包括XXX、XXX和XXX。
简答题
1、《单刀会》的结构特点?
构思很有特点,善于用铺垫和渲染手法塑造人物,以陪衬人物为视点,牵引情节节线索的发展。
剧本第一折、第二折两场戏中,关羽并未出场,但反复渲染铺垫,由东吴的亲贵乔公主主唱,让他追述关羽的英雄业绩和豪勇气派,先声夺人!主人公关羽到第三折才出场,亮相便从刘邦开过谈到天下三分的过程,坐实荆州是汉家基业,可见剧中的关羽固然勇武过人,更具备卓越的政治见识。
第四折,关羽单刀赴会,千里独行五关斩将,豪雄盖世,表明关羽是大仁大勇,是希望消除战争的英雄。
2、关汉卿杂剧的内容分类
1)揭露当时政治黑暗和社会混乱,歌颂人民反抗斗争,如《窦娥冤》《三勘蝴蝶梦》《鲁斋郎》;
2)写勾栏瓦舍之中歌妓的生活、斗争,如《救风尘》《金线池》《谢天看》;
3)歌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
3、《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1)一是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
2)二是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
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
对许多正在情关面前止步甚至后缩的女性们的深刻启示与巨大鼓舞;
3)三是在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晚明小说的内容风格特点
1)晚明小品文内容题材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作品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
2)晚明小品文的另一个特点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
张岱《自为墓志铭》以坦露的笔法写出自己年轻时“极爱繁华”的生活经历,客观上他在作品中塑造出了一个真我的形象,不带虚浮习气
5、清词流派和代表人物
清代词坛,流派纷纭,迭现高潮,出现了许多重要流派。
这些流派和群体有特定的流行空间和自觉认同的创作观点,所以清词流派大多按地域命名。
影响最大的是
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词派;
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
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
6、市井四大奇人及其创作指向
吴敬梓在其著作《儒林外史》末尾写了“四大奇人”,他们分别是:荆元、王太、季遐年和盖宽,他们分别精通琴棋书画,但又流落市井,如荆元是裁缝、王太是卖火纸筒子的小贩、季遐年以卖字为生、盖宽开茶馆。
这“四大奇人”,是知识分子高雅生活“琴棋书画”的化身,是作者心造的幻影,是文人化的市井平民,是作者为新一代读书士子设计的道路,体现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这是因为作者既看到社会改造理想的难以实现,又不忍放弃对社会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所以把目光转向社会的底层,写出一群“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的市井文化奇人。
7、方苞的散文理论
方苞首创“义法”说。
所谓“义”,即“言有物”,所谓“法”即“言有序”,合起来说就是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
“义”指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儒家经典为宗旨,他自谓“学行继程朱之后”,故有明显服务于当代政治的目的;“法”即文章的形式技巧,包括形式、技巧问题,如文辞、章法等。
两者关系是义决定法,法体现义。
方苞要求文章的形式服从于内容,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8、姚鼐的古文理论
首先,他主张“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义理、考据、词章”合一,比方苞更加全面,强调文章义理。
其次,运用传统的阴阳刚柔说,将多种风格归纳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
最后,把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八字,前四者是内在的“文之精”,后四者是外在的“文之粗”,由“粗”把握“精”,待融贯其“精”之后再遗弃“粗”,完善了刘大櫆的因声求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