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预防首次剖宫产的专家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18
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一、剖宫产手术指征剖宫产手术指征是指不能经阴道分娩或不宜经阴道分娩的病理或生理状态。
1.胎儿窘迫:指妊娠晚期因合并症或并发症所致的急、慢性胎儿窘迫和分娩期急性胎儿窘迫短期内不能经阴道分娩者。
2.头盆不称:绝对头盆不称或相对头盆不称经充分阴道试产失败者。
3.瘢痕子宫:2次及以上剖宫产手术后再次妊娠者;既往子宫肌瘤剔除术穿透官腔者。
4.胎位异常:胎儿横位,初产足月单胎臀位(估计胎儿出生体质量>3500g者)及足先露。
5.前臵胎盘及前臵血管:胎盘部分或完全覆盖宫颈内口者及前臵血管者。
6.双胎或多胎妊娠:第1个胎儿为非头位;复杂性双胎妊娠;连体双胎、三胎及以上的多胎妊娠应行剖宫产手术。
7.脐带脱垂:胎儿有存活可能,评估结果认为不能迅速经阴道分娩,应行急诊剖宫产手术以尽快挽救胎儿。
8.胎盘早剥:胎儿有存活可能,应监测胎心率并尽快实行急诊剖宫产手术娩出胎儿。
重度胎盘早剥,胎儿已死亡,也应行急诊剖宫产手术。
9.孕妇存在严重合并症和并发症:如合并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急性妊娠期脂肪肝、血小板减少及重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不能承受阴道分娩者。
10.妊娠巨大儿者: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估计胎儿出生体质量>4 250 g者。
11.孕妇要求的剖宫产: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将孕妇要求的剖宫产(cesarean delivery onmaternal request,CDMR)定义为足月单胎、无医学指征因孕妇要求而实行的剖宫产。
(1)仅是孕妇个人要求不作为剖宫产手术指征,如有其他特殊原因须进行讨论并详细记录。
(2)当孕妇在不了解病情的情况下要求剖宫产,应详细告知剖宫产手术分娩与阴道分娩相比的整体利弊和风险,并记录。
(3)当孕妇因恐惧阴道分娩的疼痛而要求剖宫产手术时,应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减轻其恐惧;产程过程中应用分娩镇痛方法以减轻孕妇的分娩疼痛,并缩短产程。
ACOG指南:防止首次剖宫产美国尤尼斯〃肯尼迪〃施莱佛(Eunice Kennedy Shriver)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母胎医学学会和美国妇产科学院联合研讨会纪要。
剖宫产是美国最常见的手术。
约三分之一的妊娠系剖宫产分娩,每年大约是100余万例[1]。
2007年中26.5%的低风险初产妇是(首次)剖宫产完成分娩的[2]。
美国健康人2020计划(The Healthy People 2020)中的低风险足月单胎头位产妇剖宫产率目标为23.9%。
这个比例远远高于健康人计划2010提出的,但从来没有达到过的剖宫产率15%(译者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目标[3]。
确定适当比例的剖宫产分娩不容易,因为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尽管已经引入了这些因素“病例结构系统”(译者注: case mix adjustment 是指病人特点,比如年龄、诊断、治疗等因素的类比结构)的概念,在评估患者个体或医疗机构间异同的时候,对应该包含哪些变量的了解还很有限。
初级剖宫产(Primary cesarean delivery)被定义为首次剖宫产。
鉴于它影响以后的妊娠,了解初级剖宫产率增加背后的驱动力并重新致力于减少这些驱动因素对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可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自1995年以来,虽然剖宫产率急剧上升部分原因是初级剖宫产分娩率的增加,但这也是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率下降的结果。
在需要初级剖宫产的美国妇女中,大于90%将再次剖宫产。
剖宫产不仅增加了本次妊娠中产妇包括术中并发症在内的产科并发症风险,它对今后的妊娠产生严重的影响。
子宫、肠道及膀胱粘连可导致将来的术中误伤,而对母亲和新生儿而言,胎盘异常(前臵胎盘粘连、植入及穿透)和子宫破裂可能是灾难性的[4]。
鉴于首次剖宫产的相关风险及其对以后妊娠的影响,降低与剖宫产有关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的最有效办法是避免首次剖宫产。
从而把产妇、围产儿并发症率和死亡率应尽可能地降到最低水平。
美国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母胎医学学会和美国妇产科学院在2012年2月7-8日召开了研讨会,整合导致首次剖腹产因素相关现状,包括产科、孕产妇及胎儿的剖宫产手术指征,产程管理和引产,以及非医疗因素。
早期妊娠手术流产围术期女性生育力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女性生育力是指女性产生卵母细胞、卵细胞并孕育胎儿的能力[1],与性激素和子宫内环境密切相关。
早期妊娠手术流产(负压吸引术)是终止早期非意愿妊娠和病理妊娠的主要方法,是一种安全、操作简便、效果良好的终止妊娠的方法,若未发生手术并发症,则对随后的生育力影响较小[2];但若出现近、远期手术并发症,则可能导致女性内分泌及子宫内环境的改变,危害女性生育力[3]。
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手术流产的并发症,从而保护女性生育力,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手术流产围术期生育力保护涉及诸多方面,目前国内外尚无广泛认可的操作标准。
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联合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生育健康与出生缺陷防控专委会,结合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生育力保护经验及临床研究结果,形成我国早期妊娠手术流产围术期女性生育力保护的专家共识,供临床参考。
本共识推荐级别及其代表意义见表1。
1 早期妊娠手术流产后生育力下降的常见原因1.1 子宫内膜损伤及宫腔粘连终止早期妊娠可引起女性性激素水平的下降以及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改变,导致内膜修复障碍,发生宫腔粘连。
一项系统综述显示,在稽留流产行刮宫术的女性中,2次及以上刮宫者宫腔粘连发生风险较1次者增加2倍[4]。
其机制可能与手术对子宫内膜基底膜的直接损伤有关。
手术流产后宫腔粘连以及薄型子宫内膜形成、子宫内膜瘢痕愈合等均与生育力损害有关。
尤其是多次手术流产、流产后宫腔内感染、不全流产后的重复刮宫等。
再次妊娠可引起流产、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损害女性生育力。
1.2 感染生殖道感染是手术流产近期并发症之一。
有文献报道,手术流产后感染发生率为0.1%~4%[5],感染常导致不同程度的子宫颈宫腔粘连、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疾病(PID)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感染发生风险与手术流产次数呈正相关,异位妊娠的发生也与既往手术流产史高度相关[7]。
首次剖宫产率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首次剖宫产率标准是指在所有剖宫产手术中,首次剖宫产的比例。
随着新生儿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剖宫产术在现代医学中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常见的生育方式。
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上升,一些医疗专家开始关注首次剖宫产率的标准问题。
首次剖宫产率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和统一剖宫产手术的操作流程,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提高患者的生育质量和安全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数据显示,剖宫产手术的比例已经超过了正常水平,远远高于健康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比例。
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手术风险,也加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更使得整体医疗资源浪费严重。
首次剖宫产率标准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患者的年龄、孕期状况、胎儿状态、孕前检查结果等。
根据医学研究表明,年轻女性的宫颈功能较好,适合正常分娩,而年龄较大的女性则更容易发生产程过长、胎儿缺氧等情况,因而更适合剖宫产。
产妇孕期的身体状况也会影响首次剖宫产率的选择,孕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女性更容易发生分娩并发症,建议选择剖宫产手术。
胎儿状态也是制定首次剖宫产率标准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如果胎儿在孕期出现胎位不正、窘迫、脐带绕颈等情况,正常分娩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因此剖宫产手术成为更为安全的选择。
如果胎儿体重过大或过小,或胎盘发育不良等情况,也会增加正常分娩的风险,建议选择剖宫产手术。
在制定首次剖宫产率标准时还需考虑孕前检查的重要性。
孕前完善的产前检查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准确地评估产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为选择产方式提供依据。
对于孕前检查结果显示存在分娩并发症风险的产妇,应优先选择剖宫产手术,以降低分娩风险。
除了上述因素外,医疗机构的资质和医护团队的专业水平也是制定首次剖宫产率标准的重要因素。
只有具备相关资质和专业水平的医疗机构才能保障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护理的质量。
首次剖宫产率标准的制定应注重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以确保手术操作规范和患者安全。
剖宫产术缝合技术及材料选择专家共识(完整版)剖宫产术缝合技术及材料选择专家共识(完整版)剖宫产术是产科常见而重要的手术,是处理难产和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
为规范剖宫产手术的实施,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已于2014年制定《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对剖宫产手术指征、术前准备及手术步骤等提出了建议。
缝合是剖宫产术的关键环节,手术并发症与切口缝合密切相关。
目前,对于剖宫产切口的缝合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规范。
在参考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相关缝合技术与材料选择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制定本共识。
剖宫产术的缝合根据手术步骤分为子宫切口缝合,壁层腹膜、腹壁肌肉及筋膜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的缝合。
1 子宫切口的缝合子宫切口缝合的目标是:恢复解剖结构、止血、降低切口感染风险。
现有证据表明子宫切口双层缝合优于单层缝合,连续单纯缝合优于锁边缝合。
1.1子宫切口的缝合方法子宫切口的缝合分为子宫肌层及脏层腹膜的缝合。
子宫切口缝合推荐使用连续单纯双层缝合。
方法:子宫切口第一层缝合从术者对侧开始,Allis钳夹好切口顶部,对齐子宫切口上下缘,多使用1-0 可吸收线,从一侧子宫切口顶端外0.5~1.0 cm 开始全层连续单纯缝合子宫肌层全层,尽量不穿透内膜,注意对合,针间距约1.5cm,针与切缘间距约0.5 cm。
缝合至切口顶端,最后一针扣锁缝合或单独缝合打结,注意超过切口顶端0.5~1.0cm。
见图1。
子宫切口第二层缝合从术者侧向对侧将子宫体部浆肌层(含子宫肌层外1/3~1/2及反折腹膜)使用1-0可吸收线做连续缝合,进针应在第一层针距间,缝到对侧后与第一层保留的缝线打结(也可以单独打结)。
缝合完毕后常规检查切口是否有出血,如有出血需缝合止血。
见图2。
1.2 子宫切口的缝合材料目前国内大多使用1-0合成可吸收缝合线,其抗张强度大,柔韧性好,操作方便,对组织损伤小,反应小。
在缩短手术时间,促进子宫切口愈合等方面明显优于铬制肠线、丝线等。
最新: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主要内容产科麻醉主要包括孕产妇的手术麻醉、镇痛和危重症救治等。
产科麻醉风险大,极具挑战性。
特别是近年来产科麻醉发展迅速,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
为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组织专家,根据现有文献证据的综合分析、专家意见、临床可行性数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在2017年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2020)》,供麻醉医师、麻醉护士、产科医师、助产士及手术护士参考。
本文是快捷版本。
一、剖宫产麻醉(一)麻醉前评估和准备1、病史采集既往病史(包括手术麻醉史)、孕期保健、相关的产科病史及相关用药情况(重点关注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
2、体格检查重点评估气道、心血管系统。
如拟行椎管内麻醉则检查腰背部脊柱情况。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交叉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
4、胎心率检查麻醉前、后由专业人员监测胎心率。
5、预防反流误吸措施⑴对于无合并症的择期手术产妇麻醉前禁饮清液体至少2h,禁食固体类食物6〜8h。
⑵对于急诊饱胃或拟行全身麻醉者,麻醉前30min可酌情服0.3M枸橼酸钠30ml、静脉注射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50mg )和/或胃复安(10mg )等。
6、多学科会诊对高危产妇,建议在麻醉前组织多学科讨论。
7、麻醉物品和设备准备并检查产妇和新生儿抢救相关的药品、设施设备。
(二)麻醉方法选择麻醉方法的选择应个体化。
主要根据产妇及胎儿的状态和麻醉的支撑条件选择麻醉方法。
只要有椎管内麻醉的适应证,优先选择椎管内麻醉。
(三)主要麻醉技术及其操作规范1、硬膜外麻醉禁忌证:(1)孕产妇拒绝。
(2)患有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精神高度紧张等不能配合操作者。
(3)严重脊柱畸形、外伤等可能影响穿刺者。
(4)休克、低血容量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5)穿刺部位感染或菌血症可能导致硬膜外感染者。
(6)低凝血功能状态者。
(7)血小板数量<50*109/L。
(8)其他。
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一、发布“新产程专家共识”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的剖宫产率节节攀升;2009年美国的剖宫产率为32.9%,其中以“产程异常(labo r arrest)”为剖宫产手术指征者占1/3,而“孕妇要求(maternal request)”的剖宫产只占3%[5];也就是说,美国绝大多数孕妇愿意阴道试产,但由于分娩过程中“产程异常”的过度诊断导致了剖宫产率的升高。
针对这一问题,2012年,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 n d Human Development, NICHD)、ACOG和SMFM召开了降低剖宫产率的专题研讨会,重点针对如何避免初次剖宫产,会后发表了总结报告“Preventing the first cesarean delivery(避免初次剖宫产)”[5]。
2014年,ACOG和SMFM联合发布了专家共识“Safe prevention of the primary cesarean delivery(安全避免初次剖宫产)”[1]。
该专家共识的内容包括潜伏期延长、活跃期的起始点、活跃期停滞、第二产程延长、引产失败的定义和剖宫产的指征,通过规范“产程异常”的诊断标准和产时剖宫产术指征,以降低初次剖宫产率。
而更改产程标准的依据很多是来自于Zhang等[6]近年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结果颠覆了临床应用50多年的Friedman产程图[7]。
当前,我国同样面临降低剖宫产率,特别是初次剖宫产率的问题。
为了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程异常”的过度诊断,同时也与国际接轨,2014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参考了ACOG和SMFM的专家共识,发布了“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2014)”[2]。
“新产程专家共识”推动了8年制《妇产科学》教科书第3版(2015年)和5年制《妇产科学》教科书第9版(2018年)有关产程标准的修改,2016年出版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妇产科学》也采用了新产程的标准来撰写有关的章节。
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解读为规范剖宫产手术,进一步完善剖宫产手术指征,术前准备,手术步骤及术后管理,参考英国、美国等国家剖宫产指南,并结合中国现状制定了我国“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
一、剖宫产手术指征:是指不能或不宜经阴道分娩的病理或生理状态。
1、胎儿窘迫:指妊娠晚期因合并症或并发症所致的急、慢性胎儿窘迫和分娩期急性胎儿窘迫短期内不能阴道分娩者。
2、头盆不称:绝对头盆不称或相对头盆不称经充分试产失败者。
3、瘢痕子宫:二次及以上剖宫产术后再妊娠者;既往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穿透宫腔者。
4、胎位异常:胎儿横位或初产足月单胎臀位(估计胎儿体重大于3500g者)、足先露。
5、前置胎盘及前置血管:胎盘部分或完全覆盖宫颈内口者及前置血管者。
6、双胎(多胎)妊娠:第一个胎儿为非头位;复杂性双胎妊娠;连体双胎、三胎及以上的多胎妊娠应行剖宫产。
7、脐带脱垂:胎儿有存活可能者,评估不能迅速经阴道分娩。
8、胎盘早剥:胎儿有存活可能,应监测胎心并尽快行急诊剖宫产术娩出胎儿,重点胎盘早剥,胎儿已死亡,也应行急诊剖宫产术。
9、孕妇存在严重的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急性脂肪肝、重型ICP等情况不能承受阴道分娩者。
10、糖尿病孕妇,估计胎儿体重>4250g者。
11、母亲要求的剖宫产(CDMR):ACOG将其定义为足月单胎,无医学指征因孕妇要求的剖宫产术:1)孕妇个人要求不是剖宫产的指征,如有其它特殊原因须讨论,并记录。
2)告知剖宫产与阴道分娩利弊和风险,并记录。
3)医师有权拒绝没有明确指征的剖宫产要求;但孕妇的要求应该得到尊重,并提供次选的建议。
二、剖宫产手术的时机:1、除以上的情况,择期剖宫产不建议在妊娠39周前实施。
2、急诊剖宫产术:指威胁到母儿生命的紧急状态下的剖宫产手术。
1)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分娩2)需要产妇与家属的配合3)新生儿科和麻醉科医护人员的配合与沟通三、剖宫产手术的术前准备(一)术前谈话(重要性)……产科医生需充分告知孕妇及家属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结局,对CDMR更应解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