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
- 格式:pdf
- 大小:294.00 KB
- 文档页数:4
急诊剖宫产临床路径(2016年版)一、急诊剖宫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首选治疗方案符合:子宫下段剖宫产术ICD-9-CM-3:(74.10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版)(1)胎儿因素:急性胎儿窘迫。
(2)产程因素: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活跃期停滞和胎头下降停滞。
(四)标准住院日为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首选治疗方案符合:ICD-9-CM-3:74.1001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编码者;(2)孕妇患有其他疾病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急诊血常规+血型、生化全套;(2)急诊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孕期近期未作的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七)选择用药。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2)抗菌药物选择第二代头孢类;(3)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断脐后使用。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1)麻醉方式:硬膜外或腰硬联合;(2)手术方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3)术中用药:缩宫素10-20μ,抗菌药物;(4)输血:必要时输血;(5)新生儿处理:断脐、保暖、清理呼吸道等常规处理。
(九)术后住院恢复≤6 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2)术后用药:抗菌药物,缩宫药物;(3)预防性抗菌药物:第二代头孢类,术后48小时内停止使用。
(十)出院标准。
(1)一般状况良好,体温正常;(2)血、尿常规基本正常;(3)切口愈合良好;(4)少量阴道出血。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孕妇原因延期手术;(2)子宫复旧不良,并发阴道流血过多;(3)并发产后发热、产褥感染;(4)产后尿潴留;(5)切口延期愈合。
选择性剖宫产与剖宫产儿综合征随着剖宫产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剖宫产率也越来越高。
本文就选择性剖宫产与剖宫产儿综合征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究,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剖宫产;选择性剖宫产;剖宫产儿综合征近年来,剖宫产手术在处理难产、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降低母儿死亡率和病率中起了重要作用。
WHO在全球剖宫产率的调查报告中指出,阴道助产和剖宫产的孕妇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危险度明显高于阴道自然分娩的孕妇[1]。
全球剖宫产率的增加,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其中选择性剖宫产,目前在我国因”社会因素”(即母亲要求的的剖宫产)进行的剖宫产以及因”疤痕子宫”(即有前次剖宫产史)放弃经阴分娩而行再次剖宫产的增加是其主要原因[2]。
本文就选择性剖宫产与剖宫产儿综合征的关系进行讨论。
1 相关概念选择性剖宫产:美国妇产科医师学院(ACOG)将母亲要求的剖宫产(CDMR)定义为足月单胎、无医学指征而是因孕妇要求进行的剖宫产。
剖宫产儿综合征(BCSS)是指足月剖宫产娩出的新生儿出生不久即出现的一组严重的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总称,如湿肺、窒息、羊水吸入、肺不张和呼吸窘迫综合症等。
其中近年来研究最多的是湿肺和呼吸窘迫综合征[3]。
新生儿窒息:根据新生儿娩出时后1min内的Apgar评分进行诊断,评分≤7分则诊断为窒息。
若新生儿生后1min评8~10分,而24h内又降至7分及以下者亦诊断为窒息。
湿肺(wet lung)又称为短暂性呼吸急促(TTN)或II型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因肺内液体积聚和清除延迟引起的轻度自限性呼吸系统疾病。
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增快(>60~80次/min),但吃奶佳、哭声响亮及反应好,重者也可有发绀、呻吟及三凹征等呼吸困难的症状,一般2~3d症状缓解消失[4-5]。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肺透明膜病(HMD),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导致,以生后不久(6h内)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
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2014)2014-08-19 16:38 来源:中华妇产科杂志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在综合国内外相关领域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xx国家儿童xx 和人类发育研究所、xx妇产科医师协会、xx母胎医学会等提出的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专家对新产程的临床处理达成共识。
产程正确处理对减少手术干预,促进安全分娩至关重要。
目前,针对分娩人群的特点,如平均分娩年龄增高,孕妇和胎儿的平均体质量增加,硬脊膜外阻滞等产科干预越来越多,审视我们沿用多年的Friedman产程曲线,一些产程处理的观念值得质疑和更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产科研究再次回到了对正常产程曲线的描述xx,并且有了许多与以往不一样的发现。
Zhang 等对xx19所医院xx62415例单胎、头位、自然临产并阴道分娩,且新生儿结局正常产妇的产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1)无论初产妇还是经产妇,宫口从4 cm扩张到5 cm可能需要6 h以上,从5 cm扩张到6 cm可能需要3 h以上;(2)初产妇和经产妇的产程在宫口扩张6 cm以前基本一致,在此之后,经产妇的产程进展明显加快;(3)初产妇第二产程中位持续时间的第95百分位数在应用硬脊膜外阻滞组及未应用硬脊膜外阻滞组分别为3.6 h 和2.8 h。
由此可见,即使产程进展比较缓慢,最终仍然可以顺利经阴道分娩。
在综合国内外相关领域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xx国家儿童xx 和人类发育研究所、xx妇产科医师协会、xx母胎医学会等提出的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专家对新产程的临床处理达成以下共识(见表1)。
以指导临床实践。
临床医师在产程管理时应该及时应用上述新的产程处理理念,在母儿安全的前提下,密切观察产程的进展,以促进阴道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最大程度为孕产妇的安全提供保障。
鉴于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发展日新月异,本共识相关内容将在今后广泛深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加以完善和修订。
剖宫产术缝合技术及材料选择专家共识(完整版)剖宫产术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产科手术,可用于处理难产和高危妊娠。
为了规范剖宫产手术的实施,___于2014年制定了《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提出了剖宫产手术指征、术前准备及手术步骤等方面的建议。
缝合是剖宫产术的关键环节,手术并发症与切口缝合密切相关。
目前,对于剖宫产切口的缝合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规范。
因此,结合___相关缝合技术与材料选择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制定本共识,以规范剖宫产术的缝合技术及材料选择。
剖宫产术的缝合可分为子宫切口缝合、壁层腹膜、腹壁肌肉及筋膜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的缝合。
其中,子宫切口缝合的目标是恢复解剖结构、止血、降低切口感染风险。
现有证据表明,子宫切口双层缝合优于单层缝合,连续单纯缝合优于锁边缝合。
子宫切口缝合推荐使用连续单纯双层缝合。
具体方法是,从术者对侧开始,Allis钳夹好切口顶部,对齐子宫切口上下缘,多使用1-0可吸收线,从一侧子宫切口顶端外0.5~1.0 cm开始全层连续单纯缝合子宫肌层全层,尽量不穿透内膜,注意对合,针间距约1.5cm,针与切缘间距约0.5 cm。
缝合至切口顶端,最后一针扣锁缝合或单独缝合打结,注意超过切口顶端0.5~1.0cm。
子宫切口第二层缝合从术者侧向对侧将子宫体部浆肌层(含子宫肌层外1/3~1/2及反折腹膜)使用1-0可吸收线做连续缝合,进针应在第一层针距间,缝到对侧后与第一层保留的缝线打结(也可以单独打结)。
缝合完毕后常规检查切口是否有出血,如有出血需缝合止血。
目前国内大多使用1-0合成可吸收缝合线作为子宫切口缝合材料。
该材料具有抗张强度大、柔韧性好、操作方便、对组织损伤小、反应小等优点,在缩短手术时间、促进子宫切口愈合等方面明显优于铬制肠线、丝线等。
在同等条件下,含抗菌剂的可吸收缝线更受推荐,因为它可以有效降低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并减少线结反应和切口疼痛。
2016年WHO《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全球指南》和2017年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关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指南》均推荐各类手术中使用含抗菌剂的缝线,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风险。
急诊剖宫产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急诊剖宫(2016年版)一、急诊剖宫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首选治疗方案符合:子宫下段剖宫产术ICD-9-CM-3:(74.10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版)1.胎儿因素:急性胎儿窘迫2.产程因素: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活跃期停滞和胎头下降停滞(四)标准住院日为5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首选治疗方案符合:ICD-9-CM-3:74.1001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编码者;2.孕妇患有其他疾病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急诊血常规+血型、生化全套;2.急诊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孕期近期未作的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七)选择用药。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2.抗菌药物选择第二代头孢类;3.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断脐后使用。
(八)手术日为入院当天。
1.麻醉方式:硬膜外或腰硬联合;2.手术方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3.术中用药:缩宫素10-20μ,抗菌药物;4.输血:必要时输血;5.新生儿处理:断脐、保暖、清理呼吸道等常规处理。
(九)术后住院恢复≤6 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2.术后用药:抗菌药物,缩宫药物;3.预防性抗菌药物:第二代头孢类,术后48小时内停止使用。
(十)出院标准。
1.一般状况良好,体温正常;2.血、尿常规基本正常;3.切口愈合良好;4.少量阴道出血。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剖宫产手术指征剖宫产指征绝对指征1、骨盆狭窄骨盆径内外测量其入口,中腔或出口中度以上狭窄者。
2、头盆不称是指骨盆径线在正常范围,但胎儿过大或胎头与骨盆比例不相适应而使产程受阻,是目前剖宫产的主要指征。
3、横位如横位无法纠正,待胎儿能存活时应选择性剖宫产。
4、软产道异常因软产道异常而行剖宫产者较少见,但主要有下列情况,一、软产道梗阻,宫颈、阴道或外阴由于创伤或手术致严重瘢痕挛缩,可使分娩梗阻。
此外,如子宫颈肌瘤、阴道先天发育异常阻碍先露下降者均需行剖宫产术。
二、宫颈癌、尖锐湿疣,阴道分娩可引起产道裂伤而有大出血的危险。
宫颈癌还可导致癌肿扩散,尖锐湿疣在胎儿通过产道时可以传染,故均应考虑剖宫产。
5、中央性前置胎盘若孕龄达36周胎儿可活,应行选择性剖宫产,若孕龄不足36周,阴道大出血不止者,亦应立即行剖宫产止血。
6、胎盘早期剥离诊断肯定,短期内不能经阴道娩出7、脐带脱垂脐带脱垂胎儿生命有严重威胁,只要宫口未开全,不可能经阴道迅速分娩者。
相对指征1、胎儿窘迫引起胎儿窘迫的原因很多,对此,指征要慎重掌握,多观察,多分析,但也不要犹豫而失去抢救时机。
2、臀位臀位足先露,初产妇年龄35岁以上,胎儿估计体重3.5kg以上,胎儿过度仰伸,合并过期妊娠等,应放宽剖宫产指征。
3、部分性前置胎盘或低置胎盘当阴道流血多或胎儿窘迫者应剖宫产,有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少量阴道出血,因一旦临产宫口开大后有可能大出血,若医院无充足血源条件,只要胎儿成熟可存活时,应及时剖宫产。
4、过期妊娠胎儿常不能耐受宫缩压力而致窘迫甚至宫内死亡,若合并羊水过少或羊水明显粪染,或检测胎盘功能异常,或有胎儿宫内窘迫者应及时行剖宫产。
5、早产、胎儿生长迟缓这类胎儿对分娩时宫缩压力难以耐受,且新生儿监护系统完善,早产儿存活率高可行剖宫产,而在胎儿无存活把握情况下,对剖宫产要慎重。
6、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痫抽搐控制4小时以后,不能迅速由阴道娩出者,先兆子痫经治疗无效而引产条件不成熟者。
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一、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首选治疗方案符合:子宫下段剖宫产术ICD-9-CM-3:74.1手术编码者(二)诊断依据。
根据《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年10月第49卷第10期)(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年10月第49卷第10期)。
1.绝对头盆不称。
2.胎位异常:胎儿横位、初产足月单胎臀位(估计胎儿出生体质量>3 500g者)及足先露。
3.妊娠巨大儿者: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估计胎儿出生体质量>4 250 g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9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首选治疗方案符合:ICD-9-CM-3:74.1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编码者;2.孕妇患有其他疾病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0-2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常规,血型和备血;2.凝血功能;3.感染性疾病筛查(孕期未作的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4.心电图检查;5.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6.胎儿超声检查;7.胎儿电子监护8.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七)选择用药。
1.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执行;2.抗菌药物选择第二代头孢类;3.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断脐后使用。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 2天。
1.麻醉方式:硬膜外或腰硬联合;2.手术方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3.术中用药:缩宫素10-20μ,抗菌药物;4.输血:必要时输血(出路径);5.新生儿处理:断脐、保暖、清理呼吸道等常规处理。
(九)术后住院恢复≤7 天。
1.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2.术后用药:抗菌药物,缩宫药物;3.预防性抗菌药物:第二代头孢类,术后72小时内停止使用。
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五篇第一篇: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导读:近年来,剖宫产手术在处理难产、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降低母儿死亡率和病率中起了重要作用。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手术、麻醉技术及药物治疗条件的改进,剖宫产手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剖宫产率在世界各国也随之升高。
我国的剖宫产率从20世纪60年代的5%左右上升到90年代初的20%;且近20年来,呈现持续上升的状况。
文献报道显示,国内多数医院的剖宫产率在40%~60%之间,个别医院甚至高达70%以上。
剖宫产率的上升可导致母体并发症及死亡率增加。
WHO在全球剖宫产率的调查报告中指出,阴道助产和剖宫产的孕妇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危险度明显高于阴道自然分娩的孕妇。
为规范剖宫产手术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剖宫产手术指征、术前准备、手术步骤及术后管理等,在参考英国、美国等国家剖宫产临床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制定了我国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
一、剖宫产手术指征剖宫产手术指征是指不能经阴道分娩或不宜经阴道分娩的病理或生理状态。
1.胎儿窘迫:指妊娠晚期因合并症或并发症所致的急、慢性胎儿窘迫和分娩期急性胎儿窘迫短期内不能经阴道分娩者。
2.头盆不称:绝对头盆不称或相对头盆不称经充分阴道试产失败者。
3.瘢痕子宫:2次及以上剖宫产手术后再次妊娠者;既往子宫肌瘤剔除术穿透官腔者。
4.胎位异常:胎儿横位,初产足月单胎臀位(估计胎儿出生体质量>3 500g者)及足先露。
5.前臵胎盘及前臵血管:胎盘部分或完全覆盖宫颈内口者及前臵血管者。
6.双胎或多胎妊娠:第1个胎儿为非头位;复杂性双胎妊娠;连体双胎、三胎及以上的多胎妊娠应行剖宫产手术。
7.脐带脱垂:胎儿有存活可能,评估结果认为不能迅速经阴道分娩,应行急诊剖宫产手术以尽快挽救胎儿。
8.胎盘早剥:胎儿有存活可能,应监测胎心率并尽快实行急诊剖宫产手术娩出胎儿。
重度胎盘早剥,胎儿已死亡,也应行急诊剖宫产手术。
附件 2《特定(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冊》4.0 版“补充插页”第十章剖宫产术(CS)第一节概述剖宫产术( Cesarean section,CS)是指妊娠28周或以上,经腹切开子宫拿出胎儿及其隶属物的手术。
剖宫产术是解决难产的重要手段,跟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不停提升,人们对生育和医疗的观点也在发生改变,而且跟着孕期母婴监护水平的提升及敏感的医患关系的影响,使得最近几年来我国剖宫产率显然高升。
我国剖宫产率最近几年向来居高不下,怎样降低剖宫产率成为医务工作者的事不宜迟。
增强对患者有关医学知识的普及及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剖宫产的利害,用科学态度对待临盆方式选择,不失为有效手段之一。
为规范我国剖宫产的临床诊断行为,进一步提升医院剖宫产的诊断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卫生部办公厅卫办医政函〔2012〕376 号对于印发《第三批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的通知》公布“剖宫产质量控制指标” ,卫生部《剖宫产临床路径》 2009 版,对剖宫产的临床过程质量进行监控。
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2011 版)》、《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 版)》和《三级妇产医院评审标准(2011 版)》及其标准实行细则中,已将“特定(单)病种质量管理及其监控指标” 的有关内容,归入医院评审标准的有关章节和第七章质量指标之中。
近期 ,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拟订的《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鸣(2014) 》, 在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4 年 10 月第 49 卷第 10 期公布 ; 世界卫生组织2015 年 4 月世界卫生组织 (WHO)公布了对于剖宫产率的申明。
第二节质量监测指标一、剖宫产质量控制指标CS-1. 剖宫产术前风险评估CS-2. 剖宫产指征与手术方式选择★CS-3.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应用时限★CS-4. 重生儿 Apgar 评分★CS-5. 出血量评估CS-6. 剖宫产并发症与再次手术CS-7. 剖宫产有关的重生儿并发症CS-8. 供给母乳饲养与产后痊愈健康教育CS-9. 切口Ⅱ甲愈合CS-10. 住院天数与花费疗效CS-11. 患者对服务质量的评论CS-12. 妊娠归并 HBV实行母婴阻断(可选)二、合用临床路径:剖宫产临床路径,卫生部2009 版。
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一、发布“新产程专家共识”的目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的剖宫产率节节攀升;2009年美国的剖宫产率为32.9%,其中以“产程异常(labo r arrest)”为剖宫产手术指征者占1/3,而“孕妇要求(maternal request)”的剖宫产只占3%[5];也就是说,美国绝大多数孕妇愿意阴道试产,但由于分娩过程中“产程异常”的过度诊断导致了剖宫产率的升高。
针对这一问题,2012年,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 n d Human Development, NICHD)、ACOG和SMFM召开了降低剖宫产率的专题研讨会,重点针对如何避免初次剖宫产,会后发表了总结报告“Preventing the first cesarean delivery(避免初次剖宫产)”[5]。
2014年,ACOG和SMFM联合发布了专家共识“Safe prevention of the primary cesarean delivery(安全避免初次剖宫产)”[1]。
该专家共识的内容包括潜伏期延长、活跃期的起始点、活跃期停滞、第二产程延长、引产失败的定义和剖宫产的指征,通过规范“产程异常”的诊断标准和产时剖宫产术指征,以降低初次剖宫产率。
而更改产程标准的依据很多是来自于Zhang等[6]近年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结果颠覆了临床应用50多年的Friedman产程图[7]。
当前,我国同样面临降低剖宫产率,特别是初次剖宫产率的问题。
为了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程异常”的过度诊断,同时也与国际接轨,2014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参考了ACOG和SMFM的专家共识,发布了“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2014)”[2]。
“新产程专家共识”推动了8年制《妇产科学》教科书第3版(2015年)和5年制《妇产科学》教科书第9版(2018年)有关产程标准的修改,2016年出版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妇产科学》也采用了新产程的标准来撰写有关的章节。
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解读为规范剖宫产手术,进一步完善剖宫产手术指征,术前准备,手术步骤及术后管理,参考英国、美国等国家剖宫产指南,并结合中国现状制定了我国“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
一、剖宫产手术指征:是指不能或不宜经阴道分娩的病理或生理状态。
1、胎儿窘迫:指妊娠晚期因合并症或并发症所致的急、慢性胎儿窘迫和分娩期急性胎儿窘迫短期内不能阴道分娩者。
2、头盆不称:绝对头盆不称或相对头盆不称经充分试产失败者。
3、瘢痕子宫:二次及以上剖宫产术后再妊娠者;既往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穿透宫腔者。
4、胎位异常:胎儿横位或初产足月单胎臀位(估计胎儿体重大于3500g者)、足先露。
5、前置胎盘及前置血管:胎盘部分或完全覆盖宫颈内口者及前置血管者。
6、双胎(多胎)妊娠:第一个胎儿为非头位;复杂性双胎妊娠;连体双胎、三胎及以上的多胎妊娠应行剖宫产。
7、脐带脱垂:胎儿有存活可能者,评估不能迅速经阴道分娩。
8、胎盘早剥:胎儿有存活可能,应监测胎心并尽快行急诊剖宫产术娩出胎儿,重点胎盘早剥,胎儿已死亡,也应行急诊剖宫产术。
9、孕妇存在严重的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重度子痫前期或子痫、急性脂肪肝、重型ICP等情况不能承受阴道分娩者。
10、糖尿病孕妇,估计胎儿体重>4250g者。
11、母亲要求的剖宫产(CDMR):ACOG将其定义为足月单胎,无医学指征因孕妇要求的剖宫产术:1)孕妇个人要求不是剖宫产的指征,如有其它特殊原因须讨论,并记录。
2)告知剖宫产与阴道分娩利弊和风险,并记录。
3)医师有权拒绝没有明确指征的剖宫产要求;但孕妇的要求应该得到尊重,并提供次选的建议。
二、剖宫产手术的时机:1、除以上的情况,择期剖宫产不建议在妊娠39周前实施。
2、急诊剖宫产术:指威胁到母儿生命的紧急状态下的剖宫产手术。
1)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分娩2)需要产妇与家属的配合3)新生儿科和麻醉科医护人员的配合与沟通三、剖宫产手术的术前准备(一)术前谈话(重要性)……产科医生需充分告知孕妇及家属术中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结局,对CDMR更应解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