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 格式:ppt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46
第四十七讲环境污染的防治及环境治理(2021·全国卷新课标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要求。
以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域六大名泉散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
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
最近几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份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域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缘故。
解析:水污染造成的危害要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分析。
生活方面:危害人体健康,生产方面:污染土壤和阻碍农产品的质量。
治理难度方面,一样更新速度快的水体,治理生效快,而泉水属于地下水,更新速度慢,人类施加的治理方法生效慢,成效差。
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躯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浇灌,会污染土壤,致使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缘故: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域广,需区域联动一起治理。
(2021·福建文综卷)以下图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份组成。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份组成的地域不同,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缘故。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要紧危害。
解析:第(1)题,南方地域不可回收的有机物(菜叶等)比重大,这与南方蔬菜生产、消费量大有关;北方地域不可回收的无机物(煤灰等)比重大,这与北方冬季燃煤取暖有关。
第(2)题,城市生活垃圾会占用土地、造成各类污染,并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1)地域不同: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
缘故: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1.(2021·淄博联考)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021年12月22日报导,中国拒绝了英国几百吨生活垃圾的入关,这些垃圾已被运回英国。
高二直升班地理环境保护复习学案一、环境污染(以从易到难的顺序,结合 6 年全国卷已有考向,全面梳理、整合,并构建有效的思维模板。
) 考向一:环境污染的影响、危害分析 【命题解读】 1.考向:以某地某类环境污染事件入题,考查运用所学分析该类污染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危害的能力。
2.特点:试题的难度较小,所答以列举为主,得分易,但易漏要点,全分难。
【应对策略】 1.宏观构建: (1)对自然环境:①对气候——导致变化或气象灾害;②对水体——导致污染或水文灾害;③对土壤 ——导致污染或占用耕地;④对生物——降低生物多样性或影响生物生存环境;⑤其他—诱发各类地质 灾害。
(2)对人类生活:①对空气——污染大气,导致疾病;②对水源——污染水源,影响供给; ③对饮食——污染、供应、疾病等;④对交通——阻断交通;⑤对农业:影响作物产量、质量;⑥对工 业:影响工业水源。
2.具体分析: (1)水污染的危害:①影响饮用水安全、危及人身健康; ②影响水生生物生存; ③引发水质型缺水。
海洋石油污染的危害:① 使海洋生物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②油气挥发污染大 气;③破坏海滨风景区和海滨浴场,影响旅游业发展; ④影响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大气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身健康;②危及生物生存③破坏大气环境:臭氧洞、酸雨、温室效应 等。
酸雨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生存环境; ②土壤酸化,腐蚀树叶,影响森林、农作物生长; ③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 ④危害人体健康。
(3)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①污染大气; ②污染水源; ③污染耕地; ④占用土地。
3.按需作答:不同环境问题的影响或危害不同,针对试题设问、结合上述模板与试题分值,有选择的作 答。
考向二: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 【命题解读】 1.考向:以某地新颖的环境污染事件入题,考查结合实际与所学,分析其形成原因(或导致因素)的能 力。
2.特点:环境类问题的核心,虽直接考查较少,但却是解决措施这一核心的前提(必须依据成因,有针 对性的提出防治措施) 。
选修6 《环境保护》练习题1.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见图11〕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的风险。
该种子库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
2.我国局部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
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
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10分〕3.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开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开展的趋势。
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760亿元。
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10分〕4.灰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固体物质悬浮在空气中,造成空气浑浊的天气现象。
如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工业城市近年来月均灰霾天数与月均气温的年变化。
(1)指出冬、夏季节灰霾天数的差异,并从气温角度分析其成因。
〔6分〕(2)简述治理城市灰霾可采取的交通措施。
〔4分〕5.某企业在甲地〔图13〕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10分〕6.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
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
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局部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10分)7.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重要的橡胶产区,根据右图回答如下问题。
〔1〕该地区的居民大量地毁林种植橡胶,试分析可能会引发哪些环境问题。
〔2〕如果你是环保专家,请就上述问题提出可行性措施。
8.如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某某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地理·选修6(人教版)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水的社会循环是指在水的自然循环当中,人类不断利用其中的地下径流或地表径流满足生活与生产之需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
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于用户的潜在回用水源包括( )A.降水、地下水、地表水B.供水厂提供的自来水C.可循环使用的清洁冷却水D.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解析:因从图中可看出用户回用水不可能是降水、地下水、地表水和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而清洁的冷却水可以再利用。
答案:C2.污水再生回用( )A.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B.只适用于城市C.虽无经济效益但有环境效益D.属于节流措施解析:由于城市水资源短缺,所以可用图示的系统解决,而这个系统属于水源再用的开源方式。
答案:A石油排入海洋形成的油膜浮在海面上,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同时又抑制了海面潜热的转移,导致海水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调节气温的作用减弱,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
据此完成3~4题。
3.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的污染物的主要是( )A.人类生活污染B.陆地上工业生产排污C.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泄露D.港口建设解析:产生海洋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原油的泄漏,生活生产排放的是指生活污水或工业污水。
答案:C4.有关海洋沙漠化效应产生的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海洋生物因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B.使沿岸地区气候变得炎热干燥,干旱面积扩大C.加剧海洋污染的程度D.使热带水温降低解析:题目中的影响范围没有说明一定是在热带地区,而且从题中可得出是影响热交换,便气温变化加大,不是降温。
答案:D5.海洋污染物的绝大部分来自( )A.海洋石油 B.海底火山喷发C.陆上生产过程 D.海上生产过程解析: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其主要。
答案:C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第6题。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
一.土地退化的防治1、土地退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2、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青藏地区:寒漠化3、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1)石漠化①发生地上: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②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③原因:自然: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过度砍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①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人为:植被破坏(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开矿、无计划地修建窑洞)②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力作用)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生态环境脆弱人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治理措施: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控制载畜量④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⑤开发新能源,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⑥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⑦合理利用水资源⑧设置沙障二、森林的保护1、森林的价值(1)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2)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2、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1)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海浪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4)平原农田防护林——防风沙、防盐碱(5)城市绿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6)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3、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4、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5、我国森林保护措施(1)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2)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3)计划采伐,采育结合(4)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5)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6)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三、草地的保护1、草地的价值(1)经济价值:发展畜牧业的基地(2)生态价值: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3、治理措施(1)实行禁牧、轮牧制度(2)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3)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4)建立饲草料基地(5)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6)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四、湿地的保护1、湿地的价值(1)生态价值一一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2)经济价值一一提供丰富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水运(3)社会价值一一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2、湿地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2)人为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改向,导致水量减少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3、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产生的影响: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蓄水量、美化环境、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旅游地理答题模板一.发展旅游业的作用⑴拉动经济增长①发展国际旅游,增加外汇收入②发展国内旅游,回笼货币,稳定市场③增加当地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⑵促进社会发展①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生活水平与素质②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③促进传统文化保护④提供就业机会⑶促进社会进步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②加快社区建设,改善生活环境③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文明程度二.旅游过度开发中的环境问题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①污染自然环境②破坏生态系统③损毁文物古迹⑵对社会环境的破坏①外来文化入侵,传统文化消亡②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城市景观破坏③景点保护和管理压力大,安全系数下降,旅游质量下降★解决旅游业过度开发所导致的环境问题的措施①加强旅游区的环境监测和保护,防止环境污染②加大环保宣传,增强游客环保意识③完善旅游接待配套设施,提高地区接待能力④进一步发展交通事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加强旅游区的规划和管理,适当控制旅游开发规模三.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⑴旅游资源价值①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具有非凡性②资源组合状况好,景观地域组合状况好(集群状况好)③环境承载能力大,地区接待能力强⑵地理位置条件⑶客源市场条件(距离远近)⑷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①基础设施:水、电、交通、通信②公共设施:住宿、餐饮、购物、健身和娱乐化价值,具有非凡性②资源组合状况好,景观地域组合状况好(集群状况好)③环境承载能力大,地区接待能力强⑸其他投资、施工、服务、政策★四.打造旅游业优势措施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②扩大对外宣传力度③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④大力开发娱乐项目,丰富景观内容环境地理模板一.土地退化的防治1、土地退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异常;全球变暖(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乱砍乱伐;水资源的不合利用;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污染2、土地退化的表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质量下降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北方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盐渍化,土壤侵蚀南方地区:土壤侵蚀,污染造成的土地质量下降为主青藏地区:寒漠化3、我国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①发生地点: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②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③原因:自然:坡度陡峻;土层浅薄;降水丰富,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过度砍伐;毁林开荒;陡坡开荒(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区、云贵高原、东北地区①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人为:植被破坏(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地利用土地(开矿、无计划地修建窑洞) ②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多暴雨;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稳定;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人为:①毁林开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突出(3)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力作用)自然: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覆盖深厚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生态环境脆弱人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的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人地矛盾突出治理措施: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②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③控制载畜量④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⑤开发新能源,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⑥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⑦合理利用水资源⑧设置沙障二、森林的保护1、森林的价值(1)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2)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2、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1)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2)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海浪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4)平原农田防护林——防风沙、防盐碱5)城市绿地——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6)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3、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4、森林破坏的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5、我国森林保护措施(1)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2)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3)计划采伐,采育结合(4)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5)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6)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三、草地的保护1、草地的价值(1)经济价值:发展畜牧业的基地(2)生态价值: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2、我国草地退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②全球变暖,蒸发加剧,降水减少;③鼠害,虫害严重(2)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乱采滥挖;④滥捕滥猎野生动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资源不合理利用3、治理措施(1)实行禁牧、轮牧制度(2)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舍饲、半舍饲方式(3)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4)建立饲草料基地(5)优化畜群结构,合理放牧(6)退耕还草,严禁滥牧,滥垦,滥挖四、湿地的保护1、湿地的价值(1)生态价值------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2)经济价值------提供丰富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水运(3)社会价值------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2、湿地减少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沉积物充满湖泊、沼泽;②全球变暖,气候暖干化(2)人为原因:①土壤侵蚀,导致泥沙大量沉积②围湖围海造田,导致湖泊和海滨滩涂面积缩小③环境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④引水灌溉、河流的改向,导致水量减少⑤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湿地植被破坏,湖泊、海岸生态系统退化3、我国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产生的影响: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蓄水量、美化环境、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专题十五 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1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
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
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思路分析】 1.获取信息要准确(1)设问信息明确思路本题共分为2问。
第1问,主旨词是“危害”,限定词是“泉水污染”,解题思路应从用水单位分析,如________用水、________用水、________用水等方面分析其危害。
第2问,主旨词是“原因”,限制词是“治理难”,解题思路应从地下泉水本身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入手分析。
(2)题干信息捕捉词语从题干中可获取六大名泉的水源补给地是周围的________、其污染与周围山区的开发有关。
(3)图表信息抓住关键从图中可获取六大名泉位于太阳湖周围。
太阳湖周围________、________密集,________发达,对水的需求量大,利用污染的泉水危害更大。
2.常见误区要避免(1)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应从水对人类生活、生产两方面分析。
(2)泉水污染难以治理主要从地下水流动性差、自净周期长、涉及地区广等方面分析。
【自主解答】[规律方法巧运用]2.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的分析思路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题目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理清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
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等特征。
弄清类型,便容易与自己已有的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
(2)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多数是因为不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
但不要忽略自然原因。
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总结环境问题的后果与危害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2013年高考真题选做题集合【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I地理部分】42.(10分)选做题——旅游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21日,我国正式公布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三沙市岛礁面积约13平方千米,是我国人口最少、海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三沙市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强烈地吸引着游客。
图11示意三沙市的地理位置。
说明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及当前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考参考答案】独特性:热带海域风光;岛礁(珊瑚礁)景观(4分)应注意的问题:做好旅游规划;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适当配置旅游服务设施,保障生活用品供给;处理好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规模的关系。
(任意三点,6分)43.(10分)选做题——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2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
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解析】洪灾属于水文灾害,主要的自然原因是气象、水文、地形等条件。
图示地区为我国江南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雨量大且多暴雨;从图中看,居民点以上河段流域面积大,集水量大,导致上游来水量大、水位高;居民点位于行洪通道上。
应对措施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个方面是增强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如上游区域植树造林、修筑水库等,以调节径流;第二个方面是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如加固堤防、疏浚河道等;第三个方面是规避风险缩小灾情,如居民点搬迁到洪水威胁不到的高处等。
【高考参考答案】原因: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
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舍。
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
或修筑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44.(10分)选做题——环境保护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企业在甲地(图13)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常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一节水污染及其成因(一)教材第16页图22图表分析:本图为河道剖面图,说明河流自净作用发生的位置以及净化的机理。
位置不同,净化的机理不同。
如下表所示:二教材第页图图表分析:本图描述了水体(湖泊)富营养化导致湖泊变为沼泽的过程。
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富集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会使水藻大量滋生,由于水藻不能被鱼类食用或鱼类已死亡,自灭后的藻类成为新一代藻类的营养供体。
因此,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湖泊水体生态也难以恢复,最终大量藻类沉积湖底,湖泊将演变为沼泽。
沼泽的形成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无疑加速了这一演变的过程。
(三)教材第18页案例案例分析:思考提示:导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质是氮、磷等营养物质。
2 •导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的污染物质主要来自太湖流域的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城市污水。
3 •太湖富营养化会使其水体生态系统恶化,水生物种减少,群落组成日益简单,并影响周边人民生活用水的质量。
(四)教材第19页案例案例分析:本案例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标明了石油泄漏事件发生的地点、扩展的范围,分析了事件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清理污染工作的难度。
石油比水轻,入海后会浮在水面上,扩展成油膜,光亮的油膜由厚变薄,逐渐扩展,每升石油的扩展面积可达100〜10 000平方米, 随后分裂为片状、带状油膜,随风迁移。
石油氧化后的残渣形成的沥青块,可以在海面上长期漂浮。
思考提示:1.该事件是瓦尔迪兹号油轮触礁后,约4万立方米原油泄漏造成的污染。
2 .此次污染导致300万只海鸟丧生,同时对海区的浮游生物、海洋鱼类、海兽类、底栖动物的生存均造成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学业达标1. 关于环境自净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由于环境具有自净能力,所以不会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B. 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C. 人类向环境排放过量的污染物,环境会永久丧失容纳和清除能力而出现环境问题D. 河流的自净能力是无限的解析:环境的自净能力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度的;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如果排入环境中污染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环境自净能力的恢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但它不会永久丧失;不论何种水体,其自净能力都是有限度的。
绝密★ 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21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我国某省轮廓图,读图回答1~2题。
1.乙地区是该省重要的稻米产区,其主要农业区位优势是A.气候B.市场C.劳力D.土壤2.a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其分布于此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自然资源B.宗教C.气候D.地形读“九大都市圈分布图”,完成3~4题。
3.九大都市圈都具备的优势条件是①地形开阔、土壤肥沃、水网密集 ②气候适宜、取水方便 ③交通便利、工商业比较发达 ④人口自然增长快、科技水平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关于九大都市圈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九大都市圈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 ②九大都市圈交通便利,相互联系紧密③九大都市圈社会经济水平高,辐射带动作用强 ④九大都市圈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热量条件制约着农作物的种类和分布范围。
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E 值最大的农作物是A.油菜B.水稻C.甜菜D.小麦 6.若到2100年全球增温4 ℃-5 ℃,则我国A.三江平原水稻种植面积扩大B.春小麦种植范围向南扩展C.南方山地毛竹分布的海拔降低D.辽东半岛适宜种植甜菜的面积扩大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
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
据图回答7-8题。
7. 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A.①和④B.②和④C.①和③D.②和③ 8. 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B. 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C. 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D. 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450200150200200150150250300350400450150150①③④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出现了产业向海外转移的趋势,到xx年为止日本的上市公司中有一半打算把生产企业迁到国外。
太湖水污染的原因与治理第一篇:太湖水污染的原因与治理太湖水污染的原因与治理一﹑太湖简介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湖,面积240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达36000余平方公里,位于长江三角洲下游,横跨浙江、江苏、上海等省市。
虽然太湖只占全国面积的0.4%,但承载人口3000多万,创造了全国11.6%的GDP和16.7%的财政收入,长三角区域工业的60%以上,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
同时,太湖也是我国著名的粮仓。
太湖对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灌溉作用重大,且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航运便利。
太湖流域水资源支撑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水资源保护措施却相对滞后,水环境明显恶化。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太湖水质的污染明显加重,表现为每10年左右下降一个级别。
目前全流域70%的河湖受到污染,80%河流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三类水标准,全湖水质达富营养化﹑局部重富营养化水平,导致流域的水质性水资源危机,直接影响到流域内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保护太湖是个急需行动,有重大意义的课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二﹑太湖水质状况20世纪80年代初,太湖水质良好,以Ⅱ类、中营养一中富营养水体为主,符合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
据1981年调查,太湖水域属Ⅱ类水的面积占69%,Ⅲ类水占30%,Ⅳ类水占1%;中营养状态面积占83%。
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周边有很多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而起,大量的排放污水和污物到太湖里,现在太湖污染物成分复杂,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农村河网水质劣于城市地区。
中科院湖泊研究所化验分析表明,目前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不仅有西方发达国家水污染第一阶段出现的以WBQ、重金属为主的特征,更有西方国家主要由E、R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第二阶段特点,还兼有西方国家水体以微量有毒有害有机物为特征的第三阶段的特点。
太湖流域河流湖泊总体水质为Ⅳ、Ⅴ类水,劣Ⅴ类水质占检测总数的1/3多。
近20年来,太湖水质恶化趋势明显,水质级别下降了两个等级,由原来的Ⅱ类水为主到现在的以Ⅳ类水为主;富营养化程度上升了1.5~2个等级,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以中营养和中富营养为主,上升到以富营养为主。
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一、本文概述二、太湖水污染现状分析工业废水排放:太湖流域的纺织、化工、造纸等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这些废水的排放对太湖的水质产生了严重影响。
农业污染: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经过雨水冲洗进入河道,最终流入太湖,对太湖的水质造成了污染。
生活污水排放:太湖周边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污水排放也是导致太湖水污染的重要因素。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太湖后,不仅会恶化水质,还会导致水生生物死亡、水生植物过度繁殖等问题。
富营养化问题:太湖西部水域营养过剩,出现了营养型污染,导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形成绿色“水华”,严重影响了水质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质退化: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太湖流域水质逐年下降,湖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
根据相关数据,太湖已有较大面积的水面水质受到轻度污染,并且有部分水域的水质已经达到中一富营养和富营养化水平。
太湖水污染现状不容乐观,需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来改善水质,保护这一宝贵的淡水资源。
三、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工业污染:随着太湖流域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充分处理直接排放至太湖,导致水体污染。
工业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溶剂、酸碱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农业污染:太湖流域农业活动频繁,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径流中携带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进入太湖后,容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促使藻类过度生长,形成水华,破坏水生态平衡。
生活污染:随着太湖流域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营养盐和病原体,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彻底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太湖,加剧了水污染问题。
水土流失:由于流域内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水土流失不仅带走了表层土壤,还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进一步加剧水污染。
环境保护专题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一、思维导图二、考点解析【考点一】环境的概念和分类1.概念: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
③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④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可使人类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考点三】环境问题的表现(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考点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三、典型例题【2009福建高考】图12为某流域示意图。
该流域是我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说明理由。
(7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一、思维导图二、考点解析1、分析水污染原因的一般思路自然原因:①水域较封闭,水体自净力较差;②风向、风速;③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湖泊水位低);④水温: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
人为原因:排入水域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用水中含大量的的N、P等营养物质。
2、分析水污染危害的一般思路①水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②鱼类大量死亡,渔业减产(影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③水生物种减少;④水生生态系统遭破坏;⑤加快湖泊沼泽化进程。
第四章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课时训练]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
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
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解析危害主要从人体健康和农业两个角度分析。
太湖平原人口、城市集中,水质下降危害人体健康;用受污染的泉水灌溉农田,会降低农产品质量。
原因主要从地下水的循环速度、人工干预的难度和区域联动等方面分析。
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受污染的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2.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几年出现并逐渐加重的灰霾污染事件,让一些城市变为“烟城”。
据环保部门调查所知,这主要是城市周边地区农民燃烧秸秆所导致的,但专家同时指出,这种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城市自身也难辞其咎。
(1)周边地区农民对燃烧秸秆危害的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这类污染事件的发生。
为了加强宣传,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分析燃烧秸秆的危害。
(2)试分析这类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城市自身难辞其咎的原因。
(3)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今后应做好哪些工作?解析第(1)题,燃烧秸秆既会造成大气污染,还会因能见度降低而引发交通事故,另外也可能引发火灾;同时也会导致土壤中有机物的减少,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第(2)题,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内部植被减少,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差;同时高大稠密的建筑还会影响空气的流动。
第(3)题,可从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管理等方面来降低同类事件发生的次数。
答案(1)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引起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
1.(2013·新课标文综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
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
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
近年来,泉水受到污染,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解析:水污染的危害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影响人类。
从材料中“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可知水污染直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从历史上六大名泉和太湖地区农业地位可推测,水污染会影响农产品质量,间接影响人类健康。
六大名泉污染治理难度大关键是地下水的自然更新净化周期长和人工净化困难;再由图中读出六大名泉分散于太湖周围,其补给区又在四周山区,涉及地区广泛,增加了治理难度。
解题关键是要从地下水和图中信息入手。
答案:危害:泉水(地下水)是重要的饮用水源,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地下水)灌溉,会污染土壤,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污染物超标)。
原因:泉水(地下水)(更新速度慢,)自然净化周期长;(深埋地下,)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高三地理)44.近年采,我国近海赤潮频发。
下图是2015年7、8月渤海赤潮分布示意图。
分析渤海赤潮的时空分布原因。
答案:赤潮时空分布:(1)时间:夏季7、8月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河流进入汛期(2分)(2)空间:在渤海河流的入口附近、海湾的海域。
(4分)成因:由于工农业、生活废水(2分)通过河流大量流入渤海,在河口附近和海流不畅的海湾海区海水发生富营养化(2分),从而引起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生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注:若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2.(2014·沈阳大连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1月15日,龙江河宜州市怀远镇河段水质出现异常,环保局在调查中发现镉含量超标约80倍。
当地迅速在龙江设立了5道防线,持续投放中和物降解镉浓度,科学调水稀释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