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前言
- 格式:ppt
- 大小:730.0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章一、人类饮食的起源(一)生食时期生吞活剥的饮食生活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韩非子?五蠹》言:上古之世,“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
据古发现证明,当时的人寿命很短,许多人活到十几岁就夭折了。
(二)用火熟食时期1.概貌自然火的利用与保存→人工取火(旧石器时代后期)2.用火熟食的意义(1)用火熟食标志着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
(2)用火熟食结束了人类生食状态,使自身的体质和智力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
(3)用火熟食孕育了原始的烹饪,奠定了中国饮食史上一次大飞跃的物质基础。
时间:公元前6000年至前2000年左右(一)中国饮食萌芽的产生条件1.食物原料来源相对稳定2.陶器的产生与使用有了火、食物原料、陶制炊餐具,中国的文明饮食进入萌芽时期.(二)中国饮食萌芽时期的特点1.炊餐器具基本齐备1.采集渔猎与农耕畜牧原料并用2.烹饪技艺与饮食品初步发展(1) 食物原料的加工(2) 煮蒸等烹饪法的出现(3) 调味方法的产生第二节中国饮食的初步形成时期一、饮食初步形成时期的历史背景1.夏商周的建立与更替2.夏商周的农业3.夏商周的手工业4.夏商周的商业二、饮食初步形成时期的特点(一)炊餐器具种类多样(炊饮器皿革新,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1.青铜炊餐具种类繁多2.其他质地的炊餐具层出不穷(二)食物原料以种植、养殖为主并迅速增加。
1.以种植养殖为主2.优质原料和系列调味料开始涌现:五味(三)烹饪工艺初步形成一定的格局选料上,严格按时令和卫生要求等选择原料;切配上,刀工日益精湛,注意分档取料和按需切割;配菜日趋合理,注意按季节和原料的性味配搭。
在加热、调味上,烹饪方法有所增加调味理论逐渐产生在造型装盘上,有一定要求,并且开始有食品雕刻(四)饮食品分类更细,出现明显地区特征北方周代八珍与南方楚宫筵席:1.原料:北方以猪牛羊狗为主;南方多用飞禽2. 味道:北方以咸味为主;南方多酸苦甜(五) 饮食市场雏形出现商朝的都邑市场上已经开始有饮食店铺,有饮食品的经营者、专业厨师与服务员。
论中国饮食文化第一篇:论中国饮食文化论中国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
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
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
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
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
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
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
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论文篇1中国饮食文化特色,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人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成为世界饮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方的一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已的饮食习惯,形成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一、饮食结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气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资源,使得我国的食物来源异常广博。
从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
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
据《武林旧事》记载的一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工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干,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心等。
所涉及的食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水生陆长和各种生物几乎无所不食,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饮食构成。
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食文化趋于成熟。
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
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
我国的主食以稻米和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麦荞、土豆、红薯和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油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和变化万千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丰富多彩。
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都是从动物身上取料炼制而成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范文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饮食文化之一的国家,其独特的饮食特色和多样的菜肴成为了国际餐饮界的亮点。
下面,我将从中国的饮食习惯、传统饮食节日、主要特色菜肴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饮食文化。
首先,中国人有着独特的饮食习惯。
中国人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资,野味为风”,主张“饮食有节”,坚持物以类聚,食物的味道和口感相互补充。
中国人吃饭注重荤素搭配、味道多样化,菜肴多以色香味具全为贵。
中国人还非常重视餐桌上的礼仪,包括对长辈的尊重,对食物的珍惜和对饮食的讲究等,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独特之处。
其次,中国的传统饮食节日丰富多样,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传统,比如春节时要吃饺子、元宵节时要吃汤圆、端午节时要吃粽子、中秋节时要吃月饼等。
这些传统食物往往寓意着团圆、幸福和吉祥,成为了中国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菜肴。
中国菜有八大菜系,分别是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京菜。
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烹饪技巧、调料搭配和菜肴风味。
比如川菜以其麻辣口味和丰富的辣椒调料闻名,粤菜以其清淡、原汁原味的烹饪特色而备受国内外人士喜爱。
此外,中国还有众多其他特色菜肴,如北京烤鸭、杭州西湖醋鱼、四川麻辣火锅、广东烧腊等,这些菜肴丰富多样、风味独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品尝。
最后,中国的饮食文化还体现在餐桌上的文化传统上。
中国人非常注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追求菜肴的造型、技巧和餐具的精致。
中国传统餐桌上的细节讲究也颇具特色,如宴会上的席位礼仪、饮食器皿的选用和摆放方式,都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饮食文化通过独特的饮食习惯、传统饮食节日、主要特色菜肴等方面的体现,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饮食文化既是中国人民生活的表达方式,也是世界各国互相交流、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最新7篇前言篇一对于人们来说,饮食文化是在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也发掘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食物。
这些食物可以对游客起到很好地吸引作用,还可以提升游客的消费水平。
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促进该地的经济发展,也能更好地让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得到推广。
由此可见,饮食文化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但是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是受到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接下来就着重看看地理环境因素对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有何影响。
饮食文化的形成。
篇二(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
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
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大部分是高寒畜牧业,人们多以养殖绵羊、藏羚羊为主。
由于气候恶劣,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其他农作物生产较少。
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人们多以肉食为主食,且由于海拔高,天气寒冷人们大都将酥油茶作为饮料以御寒。
青藏高原为高寒地区,可种植青稞,当地人都喜欢喝用青棵酿的烈性酒。
不仅如此,由于海拔高当地的水沸点较低,因此青藏地区的居民大多喜欢把青稞磨成粉末,做成糍粑。
四川盆地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同一纬度,但是由于四川以盆地地形为主。
第一章 饮食文化前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相和谐统一的,具体体现在从宫廷到民间从内地到边疆,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食风的盛、雅、艺、精、奇等方面;即“吃”的繁荣、“吃”的艺术 “吃”的典雅、“吃”的效益、“吃”的奇异……我们每天离不开吃吃喝喝。
人的一生就是“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饮食其实涉及到两个概念 :饮和食。
一个是喝的问题,一个是吃的问题。
“饮”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饮,啜也。
”把水喝到肚子里就叫饮。
“饮”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三声,一个是四声,三声是自己喝的意思,四声是给别人喝的意思。
“饮”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水,一个是酒。
•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食、• 色,性也”的说法。
食和色是人• 的天性。
• 何为“食”?• “食”就是指我们吃饭。
• 《说文解字》中对“食”字的解释为:“食,亼米也”。
“亼”是聚集的意思。
“亼米也”,的意思是集众米而成食。
1、中华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就有中国餐馆。
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
”中国餐馆能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
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 。
2、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是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
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不好。
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
因此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
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得于农业的生产,由于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现实的苦难产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其一绝对地追求适用,杜绝一切不实用的东西。
浅谈中国饮⾷⽂化论⽂浅谈中国饮⾷⽂化论⽂(精选7篇) ⽆论是在学习还是在⼯作中,说到论⽂,⼤家肯定都不陌⽣吧,论⽂是学术界进⾏成果交流的⼯具。
那么⼀般论⽂是怎么写的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浅谈中国饮⾷⽂化论⽂(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浅谈中国饮⾷⽂化论⽂篇1 饮⾷是⼈类⽣存与发展的第⼀需要,也是社会⽣活的基本形式之⼀。
然⽽不同的⽂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观念和饮⾷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化。
中国饮⾷⽂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精深。
它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从饮⾷结构、⾷物制作、⾷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审美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化,成为世界饮⾷⽂化宝库中的⼀颗璀璨的明珠。
西⽅的⼀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已的饮⾷习惯,形成精巧专维、⾃成体系的饮⾷⽂明。
中西⽅⽂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中西⽅不同的思维⽅式和处世哲学。
⼀、饮⾷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物资源,使得我国的⾷物来源异常⼴博。
从先秦开始,中国⼈的膳⾷结构就是以粮、⾖、蔬、果、⾕类等植物性⾷料为基础,主、副⾷界线分明。
主⾷是五⾕,副⾷是蔬菜,外加少量的⾁⾷。
据《武林旧事》记载的⼀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等。
所涉及的⾷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陆长和各种⽣物⼏乎⽆所不⾷,形成了令⼈眼花缭乱的饮⾷构成。
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化趋于成熟。
据调查,中国⼈吃的菜蔬有600多种,⽐西⽅多六倍。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5篇范文第一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在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器皿、营养保健、饮食审美观、饮食礼仪等各个方面均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特色,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我将从中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传统制作方法、中国饮食审美观以及饮食礼仪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中国传统饮食结构我国的饮食结构是由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所决定,同时也是由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饮食经验积淀而成。
我国传统饮食结构有以下几点特点:首先,讲究主副食分明。
中国人认为得谷者昌,失谷者亡,食五谷治百病。
中国传统饮食以谷物为主,副食主要是新鲜的天然食物。
其次,我们国家非常重视蔬菜的作用。
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吃青,俩眼冒金星。
” 从秦汉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植物性食料为基础,比如粮、豆、蔬、果、谷类等。
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正如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说“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实际上是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理论最早的文字记载,即指日常饮食应当以食谷为主,即使肉多时,也不可超过食谷。
此外,我们几乎所有饮食都是低温烹饪。
蒸馒头,下面条,煮饺子全是在水中,都是100度以下。
二、食物传统制作方法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不仅注重烹,更注重调,常见的方法有:蒸、煮、烧、炖、烤、烹、炒、炸、拌、扒、酥、焖等。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不同,在饮食烹调和菜肴品类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地方风味,如鲁菜、川菜、苏菜、闽菜、粤菜、京菜、湘菜、徽菜等。
中国饮食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美。
而美味的产生,主要在于五味调和。
同时,追求色、香、味、形的有机统一。
在色的配制上,以辅助的色彩来衬托、突出、点缀和适应主料,形成菜肴色彩的均匀柔和、主次分明、浓淡相宜、和谐悦目。
在口味的配合上,强调香气,突出主味,并辅佐调料,使之增香增味。
饮⾷⽂化——前⾔前⾔⽂化是⼀种社会现象,是⼈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是⼀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化是指⼀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情、传统习俗、⽣活⽅式、⽂学艺术、⾏为规范、思维⽅式、价值观念等赵荣光:饮⾷⽂化是指在⾷物原料开发利⽤、⾷品制作和饮⾷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们⾷⽣产和⾷⽣活的⽅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成的全部⾷事的总和。
变蛋、松花蛋、魔⿁蛋、百岁蛋泰昌年间万历皇帝朱常洛江苏吴江县热⼲⾯、⼟匪鸭、涮⽺⾁、蛋筒冰淇淋⽪蛋粥、⽪蛋瘦⾁粥、⽪蛋猪肝粥、⽪蛋⼩⽶粥、⽪蛋薏⽶粥、⽪蛋苦⽠粥、⽪蛋菠菜粥、⽪蛋⽣菜粥、⽪蛋炒饭、⾹辣⽪蛋饼、⽪蛋拌凉粉、⽪蛋拌⾖腐、⽪蛋拌青椒、⽪蛋拌花⽣、⽪蛋拌黄⽠、⽪蛋拌红椒⾹菜、凉拌⽪蛋、双椒⾁末炒⽪蛋、⽜⾁末炒⽪蛋、青椒炒⽪蛋、⾲菜花炒⽪蛋、⽪蛋扣排⾻、椒盐⽪蛋、⽕腿⽪蛋、⼿撕⽪蛋、⿇辣⽪蛋、⾲菜⽪蛋松、⽪蛋鸡⾁卷、⽪蛋⽜⾁卷、花⽣⽪蛋冻、⾹辣黄⽠⽪蛋汤、⽪蛋蕃茄丝⽠汤、⽪蛋⾖腐鱼⽚汤、西红柿⽪蛋汤、苦⽠⽪蛋汤、黄⽠⽪蛋汤、⽪蛋咸菜汤、⽪蛋青菜汤、⽪蛋⾖苗汤、冬⽠⽪蛋羹、三⾊蒸蛋王⼠雄《随息居饮⾷谱》:“⽪蛋,味⾟、涩、⽢、咸,能泻热、醒酒、去⼤肠⽕,治泻痢,能散能敛。
”⽪蛋性凉,可治眼疼、⽛疼、⾼⾎压、⽿鸣眩晕等疾病,⽕旺者最宜。
⽣⽯灰、草⽊灰、碳酸钠不宜与甲鱼、李⼦、红糖同⾷⼩⼆⿊结婚赵树理孙中⼭:“中国近代⽂明进化,事事皆落后⼈,惟饮⾷⼀道之进步,⾄今尚为⽂明各国所不及。
中国所发明之⾷物,固⼤盛于欧美,⽽中国烹调法之精良,⼜⾮欧美所可并驾。
”地理、⽓候、物产、民族、宗教、⽂化、政治、经济、科技、风俗黄河流域为主体的⽺⾯⽂化长江流域为主体的鱼⽶⽂化辽东鸭绿江流域⽶糕、冷⾯、泡菜、狗⾁辽西地区⽜⽺⾁、奶酪、杂粮辽北满族⾖包、饽饽、猪⾁辽中稻⽶、家禽、家畜辽南擅长烹制海鲜赵荣光“中国饮⾷⽂化民族史、⼈类学、民俗学、⽂化学、社会学、⼼理学等诸多领域以及区域史、专门史研究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第一章饮食文化前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相和谐统一的,具体体现在从宫廷到民间从内地到边疆,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食风的盛、雅、艺、精、奇等方面;即“吃”的繁荣、“吃”的艺术“吃”的典雅、“吃”的效益、“吃”的奇异……我们每天离不开吃吃喝喝。
人的一生就是“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饮食其实涉及到两个概念:饮和食。
一个是喝的问题,一个是吃的问题。
“饮”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饮,啜也。
”把水喝到肚子里就叫饮。
“饮”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三声,一个是四声,三声是自己喝的意思,四声是给别人喝的意思。
“饮”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水,一个是酒。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食、•色,性也”的说法。
食和色是人•的天性。
•何为“食”?•“食”就是指我们吃饭。
•《说文解字》中对“食”字的解释为:“食,亼米也”。
“亼”是聚集的意思。
“亼米也”,的意思是集众米而成食。
1、中华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就有中国餐馆。
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
”中国餐馆能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
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
2、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是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
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不好。
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
因此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
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得于农业的生产,由于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现实的苦难产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其一绝对地追求适用,杜绝一切不实用的东西。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这其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调味品、烹饪技艺和饮食习俗,形成了独特的风味,被世界上许多人所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食材的选用、饮食习俗以及与健康生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一、食材的选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选择,强调食材的新鲜、天然和本土特色。
无论是鱼类、肉类还是蔬菜水果,都非常注重食材的选择和搭配。
比如,春夏季节喜欢食用绿色蔬菜和水果,以滋补清心养肝;冬季则偏爱食用温热的食材,以御寒保暖。
此外,中国人还讲究荤素搭配,追求食物的平衡,以达到营养全面的目的。
二、饮食习俗除了食材的选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还非常重视饮食习俗。
餐桌礼仪、用餐顺序、碗筷的使用方法等都有一套独特的规范。
比如,在用餐时,尊老爱幼是中国饮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长辈先用餐,晚辈后就餐,传承了家族的尊重和亲情。
而在用餐顺序上,通常是由淡到重,由小到大的次序来进行,这样可以更好地保留食材的原本味道。
三、与健康生活的关系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健康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人倡导“五谷为养”的理念,也就是认为谷类是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
此外,中国传统饮食注重平衡饮食,强调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保证了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的摄入。
同时,中国传统饮食使用的调味料,如大蒜、姜、葱等,不仅为菜品增添了独特的味道,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总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不仅关注食材的选用和搭配,还注重饮食习俗和与健康生活的关系。
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到其中的博大精深、饮食安全和保健养生的价值。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让它继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