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革命(详细)
- 格式:ppt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11
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性质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2、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3、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共同点:割地;三个条约都有赔款的内容,且逐个增多;《马关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开始(是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开始;此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辛丑条约》中,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具体内容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们参加反帝活动。
三个具有阶段性特征的战争以及条约,标志着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从开始、进一步加深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为掠夺原料和商品市场,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由此开始。
二、近代化的探索1、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及军事,开辟近代化道路(近代化开始);性质: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2、百日维新: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体制(君主立宪制);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近代化进程;根本目的: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3、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体制(民主共和制)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大成果: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帝制;(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彻底的革命。
因为它既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4、新文化运动:性质:思想大解放运动。
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内容从宣传民主和科学(前期)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五四爱国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开始:五四爱国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性质: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上海,中共一大)目标:推翻资产阶级专政;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3、国共的两次携手,两度分裂(1924——1949)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即国民革命时期,其斗争矛头指向北洋军阀;主要知识点:建立黄埔军校、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①鸦片战争中抵抗派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代表人物:奕讠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大,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 .地主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1 )近代前期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
①边疆地区危机时,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整个新疆。
②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英勇战斗,壮烈殉国。
( 2 )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的探索。
①背景:鸦片战争的炮声,使一些封建士大夫开始放眼世界,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了。
②代表:林则徐、魏源。
③思想:放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结果:其理论没能彻底付诸实践,后来的洋务运动实践了他们的主张。
⑤影响: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开启了向西方学习以救国的大门,为中国早期近代化作了思想准备。
☆新思潮的萌发: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张謇提出“实业救国”(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想用“上帝”和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来拯救中国社会( l )太平天国运动(1851 一1864 年)①背景: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②主要原因:封建剥削沉重,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重人民负担,加剧阶级矛盾。
③新特点:①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肩负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使命;②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③是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失败的原因:①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②领导集团内的分裂,削弱了自己的力量。
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③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失败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不能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领导集团不能争权夺势,甚至发生内讧;生活上不能腐化堕落、脱离群众。
近代化的探索什么是近代化?史学界普遍认为,在1919年以前,中国的近代化运动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比如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比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第三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比如新文化运动。
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或师夷长技以自强。
3、洋务派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4、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5、洋务派的主要活动: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②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筹建南洋、北洋、福建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6、洋务运动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7、失败原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
8、评价(意义):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9、局限性(消极作用):没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因而成效不大,没使中国富强起来。
二、戊戌变法(1898年)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
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4、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5、戊戌变法: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实行变法。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近代化的探索1.阶段特征:在1919年以前,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侧重于在经济上学习西方的技术,如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第三阶段侧重于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如新文化运动。
从整体上看,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
2、主要内容:奕3、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比较同: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目的:都是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方法:都主张学习西方;艰难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影响:都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经验教训:只有争取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富强;要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要依靠人民群众;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先进文明;要坚持思想解放,更新观念。
4、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外国的侵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5、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6、近代化探索的启示: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健。
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
【历史感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无论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挽救民族危亡,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依靠朝廷本身改革社会不过是幻想;我们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吸收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先进的外国文明和科学技术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国策;我们只有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近代化的探索知识整合:1、近代化探索的特点: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2、中外近代化的探索比较:西方近代化探索:思想解放——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中国近代化探索: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解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不同点:中西方近代化的变革顺序正好相反。
原因: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过程。
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中国近代是被迫打开了国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受西方影响较大。
3、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公元纪年=1911+国民纪年4、近代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5、区别: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不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洋务运动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
6、洋务运动与同时期的改革比较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1861年中国洋务运动;都是维护改革者统治,在中国维护封建统治,俄日顺应资本主义潮流。
7、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中国没有发动群众,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明治维新成功:原因,进行倒幕运动,打击封建势力。
8、孙中山与华盛顿比较:都创建民主共和国。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
孙中山与毛泽东、邓小平联系:9、中国近代历史上几个政权的更迭:清政府:1912年垮台。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在南京成立。
北洋军阀政府:1927年北伐战争中被推翻。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蒋介石建立,1949年渡江战役后推翻。
10、促进思想解放的事件。
中国:古代:百家争鸣近代: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现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国外: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11、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
论述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国近代化是一个历程,它不仅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更是中国人民摆脱封建社会、追求自由、繁荣昌盛的精神奋斗之路,更是中华民族发展新时期的发端。
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包括:一、启蒙运动这是打破封建社会秩序的起点,大踏步走向现代化的开端。
它最早始于19世纪初洋务运动,同时也受到传播英法文化、思想的影响,更替了中国封建时代传统的社会思想,标志着中国发展的新起点。
二、改良派运动主要是以改革现实制度,开拓时代,创造新生活为目的的,内容十分丰富,从事衣食住行到学术思想,从反抗宋元政治腐敗到义务教育普及,从文学创作到新闻自由宣传,都有改良派运动体现。
三、开明时代是从1840年的洋务运动的瓶颈产生,到1860年“太平天国”的灭亡,在“坚守尊严”与“顺应国情”政策中形成的一个阶段,使得中国山河拨乱,一切返老还童,国家财力严重恶化,却井然也,是现代化转折点之前的一段重要时期。
四、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转折点,它象征着中国从共和政体走向帝制君主主义政体的变革,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变化,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奠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的基础。
五、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人民革命的政治力量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推动了中国的政治发展,更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格局,为中国近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六、实行改革开放实行改革开放是沿本中国近代化发展最完结的一步。
它是中国社会制度上的根本性变革,是中国从共和主义向资本主义发展的转抩,使中国进入到市场经济,从而把中国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总之,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是一段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历史进程,在洋务动派的开明、改革派的改良、辛亥革命的转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实施等历史使命的任务完成下,中国从“旧中国”走向“新中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跨越,终于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近代化探索历程四件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第4课洋务运动﹙近代化的开端)近代化-------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9世纪60年代--90年代)1.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的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背景﹕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3.领导阶级﹕封建地主阶级※4.洋务运动目的: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
※5.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6.洋务运动代表:①中央:奕䜣。
②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7.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8.口号:“自强”(前期);“求富”(后期)※二、洋务运动的内容/措施:※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记忆口诀:福、安、江南求自强)19世纪60年代起前期口号:“自强”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2.开办近代民用企业(记忆口诀:湖、汉、开、船为求富)19世纪70年代起后期口号:“求富”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3.兴办新式学校(1)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1862年﹚(2)设立翻译錧,翻译外国科技书籍;(3)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如﹕詹天佑)※4.建立新式海陆军。
(1)陆军-----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组建新式洋枪队,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左宗棠收复新疆:1875年,左宗棠(钦差大臣)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成功收复新疆。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2)海军-----19世纪80年代,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初步建成,(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同年在台湾建立行省)※三、洋务运动的影响/评价1 洋务运动的性质/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专题解读】中国近代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即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
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
二是“近代化探索”,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
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西方化的过程,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古老中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迈向新生的重大转机。
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探索强国道路的过程。
其中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
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命题展望】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
复习时应注意整合近代化探索活动四个事件代表的主张、主要活动、历史作用等,同时要注意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结合。
【考点导学】仔细阅读《掌控中考》PA61—62,圈、点、批、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并识记。
时间8分钟【梳理点拨】易混知识点: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二、归纳总结1.中国近代化的四步探索有何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2.以上四步探索的共同点是什么?(都主张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之路,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3.以上探索从总体上看呈现了什么特点?4、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联系:世界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三、感悟历史1.以上四步探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勇于探索、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忧国忧民等)2.从上述探索中得到什么启示?上述探索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仍然没有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专题五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和斗争一.中国近代化探索---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1.中国近代化探索:(学习西方三步走)①学习西方技术:封建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地方:曾国藩、朝统治。
②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戊戌变法(开启中国政治近代化);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维护清朝统治。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孙中山;主张: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三民主义)③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南陈北李);民主和科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和斗争(1919--1949)二.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历史意义: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3.五四精神: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斗争到底、不怕牺牲的民族主义精神。
4.如何弘扬“五四”精神?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爱而奋斗。
三. 建党、建军1.建党:1921年7月,“一大”的召开。
2.建军: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八一建军节)3.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建立井冈山根据地——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四.长征—.时间;1934年10-1936年10月.1934年10月长征开始的标志: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路线:湘江之战,损失惨重;渡过乌江,贵州遵义会议;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急渡金沙江,跳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重要会议:1935年1月,遵义会议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革命、挽救党,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重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