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文本中的小说读者论略
- 格式:pdf
- 大小:355.74 KB
- 文档页数:4
《明清小说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明清小说研究》是一门研究明清时期小说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流派及特点,并学习研究明清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明清小说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学术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背景;2.掌握明清小说的重要作品、作家及其代表作;3.理解明清小说的主要流派和特点;4.掌握研究明清小说的方法和技巧;5.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研究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第一讲:明清时期小说发展概况-明清时期小说的文化背景;-明清小说与古代小说的区别;-明清小说的发展历程。
2.第二讲:明清小说的重要作品及作家-董仲舒《红楼梦》;-曹雪芹《金瓶梅》;-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等。
3.第三讲:明清小说的主要流派-话本小说;-志怪小说;-通俗小说;-架空小说等。
4.第四讲:明清小说的主题与艺术特点-家族与家庭观念;-人性与道德思考;-形象塑造与情节安排;-艺术手法与风格特点。
5.第五讲:研究明清小说的方法和技巧-历史文化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方法;-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
6.第六讲:学术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明清小说研究的前沿问题;-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对重要概念、理论和知识点进行系统阐述。
2.学术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并激发学术兴趣。
3.文本分析:通过详细解读小说文本,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结构、风格和意义。
4.文献研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查找、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5.学术报告: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展,撰写学术报告,并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动。
五、教学评估方法与标准1.学生课堂表现(40%):包括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提问回答的参与度等。
2.作业完成情况(30%):包括作业的质量、提交的及时性等。
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又以明清小说为最为丰富、生动、多姿多彩的时期之一。
在这些小说中,女性形象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妻子、情人、女侠还是妓女,都成为了小说故事的绝佳素材。
然而,这些女性形象并非单纯的人物,而是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就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进行一番研究。
第一部分:妇女的社会地位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人们心中。
妇女的地位较为低下,受到了许多限制和束缚。
然而,妇女在明清小说中的形象却展现出了与现实中不同的风貌。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妹妹林黛玉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女性形象。
她聪慧、敏感,有着诗人的温婉和梦想家的执着。
然而,由于其出身不高,并且遭受了男性自私、虚荣的残忍对待,最终令她病倒而死。
林黛玉的形象,折射出了明清时期贵族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压迫,同时也凸显出婚姻和性别在人生中的重要位置。
第二部分:女性的性格特点明清小说中,女性的性格丰富多彩。
她们或仙姿羽化,或刚毅豪放,或娇媚柔情,或倔强独立。
这些性格塑造,同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观念和态度。
在《金瓶梅》中,王熙凤是一个充满权谋心计的女性形象。
她具有一定的智慧和胆略,在家族争斗中凭借手段和勇气使自己得以立足。
然而,她对待生命和道德的漠视,以及对世俗利益的过分追求,给她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污点。
第三部分:女性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女性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是明清小说女性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小说中,爱情和婚姻普遍被视为女性命运的其中一个关键点。
在《清平乐》中,莫愁女是一个以扶持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女性形象。
她与红拂女相似,都是倔强勇敢、自由不羁的女性形象。
然而,她最终选择了安定的婚姻,并在婚姻中承担起了家庭责任。
这一情节,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婚姻和家庭责任的强制性要求和女性个性的有机结合。
总结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是多元、复杂和善变的,她们塑造出了一些非凡的形象和精神风貌。
略论明清拟话本小说中的贞节烈女形象的文化实质李停停【摘要】在明清拟话本小说众多的贞节烈女形象群中,体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贞节观,从守贞程度上可以分为传统贞节观与变通贞节观,从性别角度可以分为男性贞节观与女性贞节观.但无论哪种贞节观,其本质永远不变,即以维护男性利益为宗旨.具体表现为女性被“物化”,“女人死节”与“男人死忠”具有同质性和贞节的价值在于维护男性利益的最大化.【期刊名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9)001【总页数】3页(P67-69)【关键词】明清拟话本小说;贞节烈女形象;贞节观;文化实质【作者】李停停【作者单位】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四川达州63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明清拟话本小说中共出现了127 个贞节烈女形象。
[1]通过对这一庞大的贞节烈女形象群的研究,可以窥探到中国古代社会对女子的要求。
具体表现为女子除了要具有孝敬公姑、勤俭持家等美德外,还要服从丈夫,为丈夫保守贞节,不妒等超常人的忍耐力。
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对女子的要求不像是对正常的、有着自然属性的人的要求,而更像是对“超人”的要求。
在封建礼教贞节观的照耀之下,女子要极度压抑人性,摒除人的自然属性,成为只有社会属性的人,即被异化了的人。
一、女性的被“物化”贞节观作为男权社会对女性单方面的道德要求,其实质是女性的被“物化”。
女人是男人的私有物,故而一旦被某个男人所占有,则终生只能从属于他。
丈夫(或父亲)具有对她的绝对处置权。
而女人的职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好自己的贞节,以使丈夫的私有财产实现“保值”。
正如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所论述的:“古代社会,女子多当作男人的物品。
或杀或吃,都无不可;男人死后,和他喜欢的宝贝,日用的兵器,一同殉葬,更无不可。
后来殉葬的风气,渐渐改变,守节便也渐渐发生。
”[2]149-150陆人龙在《型世言》第十六回《内江县三节妇守贞成都郡两孤儿连捷》中批评卓文君为失节之妇、王昭君有聚尘之齿后,发表了这样一段议论:“不知女子当以德与节为主,节是不为情欲所动、贫贱所移、豪强所屈、坚贞自守;德是不淫、不盗、不贪、不悍、不妒、骄奢、懒惰、利口、轻狂,但内中淫逸、窃盗、悍泼、懒惰,不是向上事,都妇人所羞;独贪啬就托言说是做人家,骄就托言说是存体面,轻狂便托言风逸,利口便托言伶俐,这不易除。
(2007-03-20 11:16:27)转载 凡是读过明清章回小说的人,都会对其先诗词、再议论,然后才开始正式叙述故事的开头模式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
也许正因为人们对这一明显的文本构成现象太熟视无睹,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研究。
但是,通常人们最熟视无睹的,往往是一个民族最独特的。
笔者通过对200余部明清章回小说开头的研究发现,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并非千篇一律,也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的。
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开头模式,尽管有俗套之嫌,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小说的叙事结构、内容寓意及读者接受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
这些开头模式是中国章回小说叙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决不可抛开这些具体的特征而去谈抽象的理论。
这些模式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审美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作家个人的思想、经历及创作习惯有关。
本文将在分析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体形成的角度展开对明清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研究。
一 明清章回小说沿袭了话本小说的创作体制,它的开头也从话本小说的篇首诗词、入话、头回演变而来。
现代人通常把这一引出小说正文的部分统称为楔子,但如果我们对一定数量的明清章回小说略加考查,就会发现情况远非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因此,我们谈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还要从大量的作品入手,在一定的历史坐标下详加辨析。
本文在参考话本小说入话、头回的基础上,根据章回小说中是否有头回以及头回内容、性质的不同,大致将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划分为三类:引首类、楔子类、缘起类。
(一)引首类。
《明清小说名著导读》前言:如何阅读《明清小说》一、古人对各种文体的认识从张潮《书本草》导入,从中看到古人对各种文体的认识:1.《四书五经》:俱性平,味甘,无毒,服之清心益智,寡嗜欲。
久服令人醉面盎背,心宽体胖。
2.《诸史》:种类不一,其性大抵相同。
内惟《史记》、《汉书》二种,味甘,余俱带苦。
服之增长见识,有时令人怒不可解,或泣下不止,当暂停,复缓缓服之。
3.《诸子》:性寒、带燥,味有甘者、辛者、淡者。
有大毒,服之令人狂易。
4.《诸集》:性味不一,有微毒,服之助气,亦能增长见识,须择其佳者方可用,否且杀人。
5.《释藏、道藏》:性大寒,味淡,有毒,不可服,服之令人身心俱冷。
唯热衷者宜用,胸有磊块者服之亦能消导,忌酒,与茶相宜。
6.《小说、传奇》:味甘,性燥,有大毒,不可服,服之令人狂易。
唯暑月神气疲倦,或饱闷后,风雨作恶,及有外感者,服之能解烦消郁,释滞宽胸,然不宜久服也。
二、考察明清小说体性特征可从三个层面入手:1.小说的主要职能是为读者提供精神的愉悦。
2.小说的类型不同,往往各有其约定俗成的写作惯例。
3.小说以叙事和塑造人物为其基本的存在方式,阅读小说必须注重人物性格和叙事技巧的分析。
1.1小说与”四部”的区别:“经”是中华民族自信心和尊严的象征,它代表中华民族向人类发言,不能没有恢弘的气度和雍容的风度。
“子”是诸子百家应对社会问题的产物,在建构思想体系的同时,注重气势与论辩。
“史”的功能是经由对事实的安排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因果关系,注重政治与军事智慧。
“诗”的功能是表达作者对社会人生具有相当重要性的那一部分感受,或褒或贬,其理想的境界是“言志”。
“小说”则是“消闲”的产物,其宗旨是为读者提供精神的愉悦。
1.2小说的主要特征:其一,对”无关大体”的人生层面的关注。
正史:叙述主体是“天下”、“国家”,是建功立业。
小说:接近日常生活,人的心境意绪成为刻画和描写的中心。
其二,风格上不排斥诙谐,旨在从精神上愉悦读者。
明清小说中的侠义精神1. 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大量优秀的小说作品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其中许多作品以侠义精神为题材。
侠义精神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公正、邪恶等情况时,勇于正义斗争、保护弱者、拯救国家和民众的精神状态。
本文将重点探讨明清小说中体现了侠义精神的典型作品和角色。
2. 红楼梦中的侠义精神红楼梦是明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述贾宝玉、林黛玉等众多角色的生活和命运展示了深厚的人性与社会意蕴。
在这部小说中,有许多角色体现了侠义精神。
首先是贾宝玉,他原本生活在封建世家,但他从心底里喜爱自由和平等。
他关心他人,并尽力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展现出强烈的侠义情感。
其次是林黛玉,她是一个有着敏锐正义感的女子。
她善于辨别善恶,并追求真理和公正。
在小说中,她多次为了保护他人的利益而勇敢地站出来,展现了坚定不移的侠义信念。
3. 水浒传中的侠义精神水浒传是明代施耐庵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绘宋江等108位好汉拯救民众、反抗统治者的故事,展现了强烈的侠义精神。
主要角色宋江是一个武艺高强且胸怀天下的英雄人物。
他不满当时官府腐败、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积极组织起一支农民起义军队,以保护弱小民众免受压迫。
他用自己聪明才智和战略策略打击统治者,并与其他好汉合作共同进行斗争。
除了宋江之外,还有李逵、武松等一系列角色也体现了水浒传中的侠义精神。
他们不愿意看到邪恶势力横行,他们英勇斗争,保卫了正义和人民的利益。
4. 结论明清时期的小说中,侠义精神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红楼梦和水浒传这两部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文学创作中对侠义精神的高度关注。
这些小说以其优秀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社会思考,为后世读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智慧与正义,并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侠义精神激励着人们追求公平正义、爱护弱者,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第24课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以明清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为例,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
2、从对明清绘画的介绍、分析,培养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
从对明清小说、戏剧的学习,提高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3、列表归纳本课知识点,让学生掌握知识归类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由学生从影视剧中已获得的感性知识入手,逐步归纳出与明清文学四大名著相关的知识,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2出示有关戏剧和绘画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这些小说多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骄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明清古典小说、戏剧。
难点:多方面地了解四大文学名著的内容;多角度地理解明清文化作品的时代特点。
教法学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与分组协作学习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兴趣导入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剧吗?(学生回答)老师也喜欢看,现在咱们一起来欣赏几首歌曲,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同时你能否介绍一下这里面塑造的人物?你最喜欢里面哪一部?为什么?(学生积极思考回答)2、兴趣延伸,进入新知:(1)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相关片段。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关于《三国演义》的片段里,显现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
请根据你自己的感受,说说你对他们的看法。
教师小结: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是不同的领域,方法不同,两者不可相互替代。
以后假如写历史论文,不能用历史小说中的史实来证明你的观点。
(2)《水浒传》是和《三国演义》同时代的作品,它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北宋下层官吏和劳动人民,在权贵、贪官和恶霸地主的欺凌压迫之下,进行反抗,从开始到失败的全过程。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艺术摘要于明末清初时期,以《金瓶梅》和《红楼梦》两部文学著作之间,涌现了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
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类小说中“才子佳人多半因诗相慕,然后题诗相见,私定终身。
其中由于小人拨乱,或又因父母反对,才子佳人遭难,中经豪门权贵为恶构隙而离散,后因才子学识渊博,金榜题名,终于和佳人喜结连理。
其通过描述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反应了在当时社会背景中基层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和对爱情的渴望。
本文从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出现及其衰退的原因方面对其叙事艺术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字:才子佳人;小说;叙事艺术第1章引言才子佳人小说,就是那一类叙述才子佳人浪漫爱情幸福婚姻的小说。
崛起于明末,盛行于清代前期。
上承《金瓶梅》, 下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才子佳人小说以前在明朝末期清代初期非常流行,然而在曹雪芹对这种千篇一律的描述形式表达了负面的评论之后,才子佳人小说在文坛始终处于较低的位置,没受到重视。
直到20世纪开始,在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里,他首次把才子佳人小说划分到小说历史里,这一类小说才得到了学术规范的认可。
在1927年,郑振铎把才子佳人这类小说归入到《巴黎国家图书馆之中国小说与戏曲》里。
1933年, 孙楷等把70部才子佳人小说作品正式划分到《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里。
1958年,孙楷在自己出版的《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里放入且简要介绍了才子佳人小说。
20世纪到90年代之间,学者们逐渐开始研究才子佳人小说,几乎每个出版社均收集出版了许多明清期间的作品,里面就涵盖了许多才子佳人的小说,例如:春风文艺社出版的《明末清初小说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古本小说集成》,北京图书馆影印出版的《古本小说》。
90年代之后,一大部分文学学者逐渐钻研才子佳人小说,他们从各方位视角钻研了才子佳人小说,里面以邱江宁、陈平原、任明华对这类小说的记叙方式钻研得比较透彻。
明清小说季节叙事论——以六大古典小说为中心摘要f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可以说,古代典籍之出现即有关于四时(古人所说的四时即今天的四季)的记载。
对于古人来说,四季时间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现象,也是一种主观上的精神现象。
季节的自然变化与人类生命的自然节律的变化相契合,它潜藏于文学、艺术等广泛文化现象的深处,进而影响和普遍作用于人的艺术情感、道德理性。
|所谓季节叙事,是指叙述者在小说文本中以四季的流转变迁为叙事内容,通过四季中春夏秋冬的交替变换与循环往复表现世事沧桑与生命体悟的叙事手法,就其形态而言,包括四季叙事、节气叙事和物候叙事。
作为有意味的叙述内容,明清小说中的季节叙事将季节时间的叙写和小说的艺术技巧‘叙事要素结合起来l赋予了季节多样化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意蕴。
I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是对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及选题意义的阐述。
I正文第一章“季节叙事的渊源追溯"通过分析梳理古人的四时观念,总结把握四季在古代文学作品的形式特点和思想内蕴,进而概括明前小说季节叙事的整体特征,从而确立本文的立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第二章“季节叙事的主要形态和类照”,主要从三个方面即“四季叙事"、“节气叙事”、“物候叙事力分析季节叙事柱小说中的文本形态和叙事功能。
第三章“季节叙事的叙事学特征与审美意蕴”主匿从叙事学与美学理论出发,探讨季节叙事对于小说结构、情节发展以及审美意蕴诸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季节叙事的文化内涵”着眼于季节冷暖、季节兴陵、季节循环往复等特点,进而探讨蕴含在叙事作品中的文化观念,并将其上升勖文化哲学的高度加以阐发。
结语部分探讨明清季节叙事对近现代文学尤其是近代小说与五四小说的影响与启发。
关键词:明清小说;季节叙事;文学特征;文化内涵ONT皿SEASONNARRATIⅦOFINM【NGANDQINGDYNASTIES··--TAKINGSIXGREATCLASSICALNOVELS0FCmNAASTHECENTERABSTRACT摘捶…………………ABSTRACT…………一目录…………………绪论…………………一l季节叙事的渊源目录…IIII.V~1。
明清小说论文题目(导师拟定题目92个)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代的小说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
以下是导师拟定好的92个关于明清小说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明清小说论文题目一:1、论明清小说在北方少数民族说唱文学中的传播——评《明清小说的文学诠释与传播》2、明清小说意境的繁荣及其表现3、论禁毁政策对明清小说选本的影响4、从社会角色理论解读中国明清小说中的诉讼文化5、明清违戒型艳情小说的故事语法与文化内涵6、明清小说中的动物伦理思想——以《醒世姻缘传》为例7、徜徉在文学与美术之间——《明清小说戏曲插图研究》评介8、从“寄生”到“共生”——明清小说与民歌关系浅说9、明清小说景物描写与小说空间拓展的嬗变历程10、明清小说与民初新剧——以郑正秋《新剧考证百出》为例11、论成兆才评剧对明清小说的改编12、论江苏明清小说创作的历史分期13、明清小说中秋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及其文学功能14、传教、易俗与文学利用:来华传教士对明清通俗小说的批评与接受15、明清之际章回小说时空艺术漫谈16、明清小说叙事与江南园林空间经营互文性研究17、试比较韩国电影《武士》与明清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塑造18、明清长篇小说英雄形象的语义分析19、精怪母题的空间分布:以明清白话短篇小说为中心20、马琴早期读本小说《高尾船字文》对中国明清小说的接受21、论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以三言二拍为例22、马琴读本小说对中国明清小说的借鉴与创新分析——以“蒙汗药”情节为例23、行为学视野中明清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活动场景研究24、开启明清小说评介新方向——评《换一个角度看明清小说》25、试论《绿野仙踪》对明清小说类型化的突破明清小说论文题目二:26、论香港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的情节改编27、明清江南教育大众化与通俗小说读者市场28、明清小说的悲剧意识和“大团圆”思维结构29、开拓鲁迅研究的新疆土——评《鲁迅与明清小说关系研究》30、明清俗字研究的创新之作——评《明清小说俗字研究》31、谈明清小说中的济南故事32、明清小说功能性叙事论略33、论香港邵氏电影对明清小说的情节改编34、明清小说中草莽英雄形象形成原因及文学成就探析35、作为文献的明清小说插图——明清刊本小说文图关系研究方法反思36、论明清通俗小说书名的命名特点37、明清白话章回小说对刘云若小说语言的影响38、明清公案小说兴盛原因分析39、马琴读本小说对明清小说的借鉴与创新40、论明清小说中的月经隐语及其女性叙事41、明清白话短篇小说中寄生韵文的地理言说42、论明清世说体笔记小说中士人道德观对魏晋的继承43、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凡例研究44、论时调小曲在明清小说中的作用45、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中“大团圆”问题的探究46、明清通俗小说中嫦娥故事的重述与文化反思47、明清白话小说中的“枉死城”探析48、论明清小说中的焚稿现象49、从“欲”的叙事到“情”的书写——论情欲主题在明清小说中的发展50、陈文新着《明清小说名着导读》序明清小说论文题目三:51、明清小说中的包公身边公人及其叙事意味谫论52、义利之间:明清小说恩报叙事的复杂性53、明清通俗小说中玄女形象的重构与伦理反思54、明清戏曲小说疑难字考释三则55、明清戏曲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图像汇编整理56、明清戏曲小说版画中传统园林设计的探析57、明清小说之儒商群像与社会风习58、香港导演张彻对明清小说的武侠影像化改编探析59、论江苏明清小说创作的地理分布60、明清小说中的茶文化美学分析——以《镜花缘》为例61、中朝日三国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壬辰倭乱”62、明清小说中超验性恶报情节的基本模式63、江苏地域文化生态与明清小说之发展64、明清小说的灾荒书写65、明清小说之恶偷恶骗行径与社会风习66、人性与道义:明清小说之风月故事探微67、明清小说序跋研究评述68、明清小说评点中的“学”范畴69、批评论争与明清小说观念的生成70、明清小说中端午节描写的民俗文化史价值和文学价值71、论明清小说书名所体现的文学观念72、两汉至明清小说中西王母形象的演变情况73、1900—1930年明清小说在越南的翻译与出版74、略谈《玄怪录》在明清小说中的嬗变75、明清小说中“敕建”的英译问题——以《西游记》《红楼梦》为例明清小说论文题目四:76、明清小说中的“图书”77、近20年明清小说词汇研究综述78、明清小说人性宽容意识解读79、明清小说中同性婚恋的书写及法律文化探析80、明清小说插图的版式流变与文化成因——基于《水浒传》三种版本的形式考察81、论明清小说书名所体现的文学观念82、论明清小说创作中的文本通俗化策略83、论明清小说在孙悟空形象传播中的话语功能84、蓬莱慕湘藏书楼所藏明清小说戏曲概述85、试论明清小说中戏曲元素的文学功能86、明清小说之奸商群像与社会风习87、明清小说“乡村描写”的叙事功能探究88、鲁迅小说史学研究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当代启示——以鲁迅的明清小说研究为例89、明清小说中的“尖嘴”是什么嘴90、《醒世姻缘传》及其他明清小说中的白银与制钱问题91、论读者与明清小说命名的关系92、青海湟中方言与明清小说词汇对比分析。
明清艳情⼩说的创作与传播⼀、创作在进⼊明清艳情⼩说的研究之前,我们应该给此类⼩说定位。
这些被称为艳情、⾊情或猥亵⼩说的作品,是市井社会流⾏的粗糙制作呢,还是⽂⼈有意识的编写?其中所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的⽂化⼼态呢,还是仅仅代表了上流社会的淫欲横流?(⼀)制作与创作艳情⼩说创作之动机,或为迎合世俗,以取蝇头之利,《吴江雪》中指出:"这样⼩说,世间极多,买者亦复不少,书贾借以觅利,观者借以破愁。
"康熙年问⼀书坊"啸花轩"即刊刻艳情⼩说《醉春风》、《灯⽉缘》、《巫梦缘》、《梧桐影》、《杏花天》、《恋情⼈》、《浓情快史》等多种;或为⼈⽣情趣之表达,如《春灯谜史》作者就毫不掩饰地说:"作之者有羡慕不已之⼼,⽽待之也。
"《欢喜缘》作者在跋中也表⽩⾃⼰创作艳情⼩说是"奇想所幻,遂成此篇"。
或谓此等书为禁欲主义之反动,实际上更多的是⾮理性的宣泄,所谓的反动意识微乎其微,正如管达如所云:"中国婚姻不⾃由之制,诚⾮社会之所宜。
然向之著写情⼩说者,初未尝有见于此也,徒教⼈以挟妓饮酒、逾墙穿⽳、⼀夫多妻诸不道德之事⽽已。
使⼈⼈⼼⽬中有⼀才⼦佳⼈之思想,视寡廉鲜耻之事,恬然不以为⾮。
"受时代风⽓之影响,艳情⼩说多有序跋和评语,⽽序跋的作者和⼩说的评论者,绝⼤多数和⼩说作者⼀样使⽤笔名、假名⽽⾝世材料⽆从查考,如《⽟楼春》之评点者⽆缘居⼠、《弁⽽钗》之评点者奈何天呵呵道⼈等,虽隐藏⾝世,但仍可见其穷途⽆奈之⽣活和⼼态。
根据《欢喜冤家》改编⽽成的《巧缘浪史》、《艳婚野史》、《百花野史》、《风流和尚》,根据《左传》的有关记载和《诗经·陈风·株林》敷衍⽽成的《株林野史》,根据《太平⼴记》、《绿窗新话》中关于杨⽟环的故事改写⽽成的《⽟妃媚史》等,明显是书商为了牟利⽽进⾏的粗制滥造。
但像《欢喜冤家》这样的⼩说⼜是⽂⼈的严肃创作,其中有作家观点的表达,编写者西湖渔隐主⼈将⾃⼰的⼩说与庄、列、屈、宋、史传相⽐:"世俗俚词,偏⼈名贤之⽬;有怀倩笔,能舒幽怨之⼼其间嬉笑怒骂,离合悲欢,庄列所不备,屈宋所未传。
浅谈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1. 引言1.1 研究背景明清小说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研究背景方面,传统的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主要依靠人工阅读和分析,这种方式耗时耗力且容易出现主观偏差。
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更加高效和客观的研究手段。
通过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对明清小说文本进行自动化处理和分析,提取其中的知识和信息,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和价值。
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者们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针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力图提高对这些文本的理解和利用价值。
通过对文本预处理方法、文本分析技术、主题抽取方法、实体识别技术、事件抽取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我们对明清小说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能力,为现代研究者们在这一领域的探索提供有力支持。
【2000字】1.2 研究意义明清小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明清小说文本的知识抽取方法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这些经典作品,从而促进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明清小说中涵盖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文景观,通过抽取其中的信息和知识,可以为历史学、文学研究等学科提供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针对明清小说文本进行知识抽取方法的研究还可以为文本挖掘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拓展了文本分析的领域,对于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明清小说文本知识抽取方法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学,还对学术研究和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文本预处理方法文本预处理是对文本数据进行清洗、准备和转换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文本分析和挖掘的效果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