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355.00 KB
- 文档页数:10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左久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理清文章脉络。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揣摩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第三自然段的表达特点。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
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第三自然段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领悟第三自然段的表达特点。
教学过程:一、检查生字词,梳理脉络1.谈话导入:出示圆明园资料。
大家知道资料里描述的是哪座皇家园林吗?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2.检查生字词的预习:(1)认读两字生字词:估量、瑰宝、剔透、侵入、灰烬、销毁、宏伟、殿堂理解词义:估量:纠正字音,读轻声。
估量是什么意思?不可估量,又是什么意思?读句子你发现了什么?反复本身具有强调的作用,这里后半句和前半句是完全相同的重复吗?读出不同的范围,读出递进。
宏伟:区分“宏伟——雄伟”,选词填空。
识记、听写。
(2)理解四字词: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诗情画意、亭台楼阁、天南海北、奇珍异宝。
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些四字词。
联系上下文理解举世闻名、众星拱月:有些诗词,把其中的某个字的意思理解了,这个词就理解透了。
读他们所在的句子,谁能联系前后文说一说举世闻名和众星拱月的意思?透过这两个词你知道了什么?奇珍异宝:顾名思义,是指奇特罕见的珍宝,请你结合词义,推断“异”的字义。
亭台楼阁:有些词四字词表面上的意思司空见惯,但是细细品味,其中还有一些丰富的文化底蕴在里面,亭台楼阁就是这样的一个词。
泛指中国传统建筑物,在古代表示四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物。
出示图片。
像这样的四字词,你还能说出一些吗?总结:只要我们用心揣摩,就会发现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乐趣。
玲珑剔透:文中写道,什么样的亭台楼阁?——玲珑剔透。
这个词什么意思?文中还有一个描写建筑风格的四字词就是——金碧辉煌,金碧辉煌和晶莹剔透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读出了这种不同的感觉。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案《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尝试背诵二、三、四自然段。
3.使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昔日的圆明园是我国的艺术瑰宝,但今日却不复存在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带领学生品读昔日圆明园的举世闻名之处。
2.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研究一篇新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回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去看看。
齐读课题师:一个完美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强盗给毁灭了。
再读课题。
生:圆明园的毁灭。
(课件)2.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生:圆明园是怎么毁灭的?生:之前的圆明园是怎么样的?生:是谁把圆明园给毁灭的?······师:同砚们有这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团体感知1.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指生读课文,检查预情况①检查字词(课件出示部分词语)指生读;齐读②检查课文朗读,指生分小节朗读师:读课文要细致,一字一句看分明,要做个仔细的学生。
3.交流:用简洁的言语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讲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被强盗给毁灭了。
师:概括得真好,简明扼要,说明你很会读书,很会思考,边读边思考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
(三)抓重点句,品读往日圆明园的辉煌1.师:是啊!这样一座艺术的珍宝,修建的精华,却被列强给摧毁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看看往日的圆明园是何等雄伟,何等另人赞叹啊!请大家快速朗读二、三、四自然段,看看课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其时圆明园在天下上的位置呢?(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21、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要求: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用“宏伟”“凡是”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原来的样子;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新。
上一篇课文讲的颐和园,原来是一座皇家花园,是专门供皇帝、后妃游乐观赏的,现在已经成了人民的公园,是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
今天这篇课文中讲的圆明园原来也是一座皇家园林,可是现在怎么样了呢?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三、初步理解课文。
1、提出要求:小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后,讨论。
3、请三人朗读第二段,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讨论:这三个自然段是从哪三个方面介绍圆明园的?
四、学习本课生字词。
1、检查生字读音。
2、抄写生词。
五、布置作业:朗读课文,想想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子的。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本114页的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墙断壁。
那么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儿,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几部本职容?(两部分:(1)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2)圆明园的毁灭。
)
3.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比赛读等方式。
)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三、自学课文,小组交流探讨
1.自学生字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3.遇到不懂的问题,在小组探讨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1)小组探讨: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小组进行整理,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大问题。
(2)出示每组同学提出来的问题,并对所有问题进行分类归并,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
四、交流自己从课外书中查到的有关资料。
最新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一等奖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一课时10篇(优质)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一等奖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一课时篇一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表达的。
3、自学重点词语,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理解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强盗行经的仇恨。
2、有感情朗读。
两课时。
课件。
一、导入1、师简介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历史。
2、欣赏课件:圆明园今天有是什么模样?3、质疑:眼前惨景,使你想了解什么?4、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1、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2、指名回答。
板书:辉煌、毁灭。
3、质疑:联系课题,你发现什么问题?4、指名回答,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概括。
5、齐读第一段。
过渡: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三、自学辉煌(2~4段)1、小组学习:请你从2~4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话,认真阅读,提出问题与小组同学共同学习。
比一比,谁是提问专家,谁是解题高手?2、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随机指导:⑴ 结合课件(圆明园鸟瞰图)了解圆明园的结构布局。
⑵ 结合课件(圆明园四十景)了解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⑶ 结合课件(圆明园文物)了解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过渡:那么,圆明园的建筑是怎样被毁灭?这些珍贵文物有是怎样沦落他乡呢?让我们睁大双眼,看清侵略军的滔天罪行吧!四、学习毁灭(5段)1、演示课件(火烧圆明园)。
2、谈感受。
3、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这种满腔愤怒呢?自由读最后一段。
体会哪些句子突出表达了你的愤怒?4、指名读,师生评议。
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为什么?五、总结1、演示课件(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直到今天,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仍在空旷的田野上立。
它不会说话,却年复一年地仰天长叹。
它的毁灭向世人昭示什么?当我们站在它面前,你想说些什么?六、拓展辩论:圆明园是否有必要重建?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一等奖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一课时篇二《圆明园的毁灭》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引人入胜而又发人深思的讲读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一等奖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一课时实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估量”造句。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2)体会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的恶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难点: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圆明园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展示圆明园遗址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二)自主学习,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感受课文内容。
(三)品词析句,深入理解1.学习第1自然段,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引导学生理解“不可估量”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体会圆明园毁灭的严重性。
(2)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2.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壮观。
(2)出示圆明园的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圆明园的辉煌。
3.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1)引导学生理解“侵入”、“掠夺”、“破坏”等词语,体会英法联军的恶行。
(2)出示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
4.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原因。
(1)引导学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联系现实,引导学生认识到振兴中华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历史背景。
五、课后反思2.通过学习,学生激发了爱国之情,增强了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第一课时引言: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一座宏伟壮丽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郊。
然而,它在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几乎全部被烧毁。
这一事件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次深重的创伤。
本文将讲述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的第一课时内容,以及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
一、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由乾隆皇帝下令修建。
整个园林占地面积达350公顷,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共有40多个景点,被誉为“万园之园”。
它集中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精华,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
二、英法联军的入侵在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开始对中国展开侵略。
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是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英法联军可以自由进驻中国的首都北京。
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中国境内,并对圆明园实施了洗劫和烧毁。
三、圆明园的毁灭与文化损失圆明园被称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独特的园林风格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中国民族的骄傲。
然而,在英法联军的洗劫中,圆明园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几乎全部被烧毁。
许多珍贵的文物、文献和艺术品在毁灭中消失,对中国文化的损失无法估量。
四、圆明园的毁灭对于中国的影响圆明园的毁灭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它象征着中国遭受外国侵略的屈辱和痛苦。
这一事件不仅对于中国的政治和军事产生了深远影响,更对于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五、圆明园的毁灭对于世界历史的意义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
这一事件揭示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剥削,为后来中国的抵抗和反侵略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圆明园的毁灭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为后来的文化保护运动奠定了基础。
结论: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的第一课时内容描述了这一惨痛的历史事件,以及对于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意义。
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创伤,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案例。
我们应该传承这一历史教训,加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圆明园的毁灭成为永远的警示。
教案:《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以及其被毁灭的原因和后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2. 圆明园的毁灭原因和后果3. 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毁灭原因和后果,以及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圆明园的毁灭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巨大损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等。
2. 学具:笔记本、课本、资料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圆明园的美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和后果。
四、情感体验(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圆明园毁灭的感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板书设计:圆明园的毁灭历史背景:皇家园林,集古今建筑艺术之大成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金碧辉煌艺术价值:珍贵文物,世界园林瑰宝毁灭原因:英法联军入侵毁灭后果:损失惨重,文化事业巨大损失民族情感:激发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作业设计:1. 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篇关于圆明园的短文。
2. 画一幅圆明园毁灭前的美景画,并附上说明。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使学生认识到圆明园的毁灭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巨大损失。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能够激发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和后果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通用10篇)《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的课文。
用对比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以下是一篇关于《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感受文章的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课前准备: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2.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构建话题,激发情感。
1.同学们,雨果曾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
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课件1) 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美赞?我们引以为荣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1课《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圆明园的昨天与今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两遍)3、人们梦中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毁灭的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了解圆明园。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课件(2)(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