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法的基本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试论劳动法的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劳动法基本原则是劳动法规范体系的基本精神、指导思想。
是具有综合性、本原性和稳定性的根本准则。
我们认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劳动权平等原则,劳动自由原则以及倾斜保护原则。
倾斜保护原则是指劳动法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
该原则源于制定法规范,《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第1条都明确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其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二是在一般劳动者和特殊劳动者之间,倾斜保护特殊劳动者的权益。
如妇女、未成年劳动者以及残疾人劳动者在工作岗位、工作时间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享有的保障要优于一般劳动者。
倾斜保护原则在于弥补平等原则的不足,并通过矫正劳动关系事实上的不平等而实现法律的公平价值。
倾斜保护原则作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深入贯彻到劳动法的具体制度之中,其内容的根本性和效力的贯穿始终性具体体现为:(1)在劳动合同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解雇保护。
合同是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在合同法中,依法成立且生效的合同对于当事人双方的约束力是对等的。
而在《劳动合同法》中,在劳动合同的解除方面,依法成立且生效的劳动合同对于当事人双方的约束力并不对等: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其解除劳动合同受到严格的限制,如《劳动合同法》第41条关于经济性裁员解除的规定,用人单位适用该规定进行裁员,必须符合裁员前提、人数、工会参与、裁减方案审批等数个实体和程序要件。
而对劳动者而言,《劳动合同法》第37条规定,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单方限制用人单位的解除权是劳动法的倾斜保护原则的具体表现,是对于劳动者的解雇保护。
此外,在《劳动合同法》中,倾斜保护原则还较为明显地体现在法律责任的规定方面:《劳动合同法》第七章法律责任部分共包括16个法律条文,其中除第95条是关于劳动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第90条是关于劳动者的法律责任之外,其余14个条文都是关于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1、论述劳动法中劳动中的特征。
答:劳动法中的劳动,并不是指一切劳动,有以下特征:1、劳动法上的劳动,一般是人们杂争取与实现劳动全过程中的劳动。
如劳动就业法律保障是劳动法的重要内容;2、劳动法上的劳动是有偿性劳动,它区别于无偿的义务性劳动;3、劳动法上的劳动带有劳雇关系(或劳雇关系的劳动,区别于单个的家务劳动)。
2、试述劳动法的适用范围答: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即劳动法的效力范围。
一般意义上的劳动法的效力范围,是指劳动法在空间、时间、对人的效力范围。
1、劳动法的空间适用范围即劳动法的地域适用范围,劳动法的地域适用范围,直接与不同立法权限制定颁布的法律相关。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法律,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等统一适用与全国;地方性立法机关制定的法规适用于其管辖区内,但不得与全国性法规相冲突;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规只适用于民族自治地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只适用于特别行政区。
2、劳动法的时间适用范围即时间上的效力。
劳动法在时间上的生效和失效时间,即劳动法的时间效力,在颁布时采取两种方式规定。
一种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另一种方式规定是公布后并不立即生效,而是规定一个实施的时间,自实施开始时间时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4年7月5日公布,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劳动法的失效时间也有两中情况,一种是法律本身规定终止生效或某些特定条件出现时自然生效;另一种情况是颁布新的法规后而原有法规失效。
3、劳动法在对人的适用范围。
对人的适用范围,即劳动法对哪些人发生效力。
各项劳动法规,是采取正面列举方式规定对哪些人发生效力,还是采取排除方式规定不适用哪些人,都明确规定了对人的适用范围。
3、试述劳动关系的特征。
答:1、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劳动者提供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劳动能力和智力劳动能力,劳动使用者提供劳动过程所需要的生产条件和工作条件,双方在直接的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使用者(或用人单位)。
劳动法中的宪法精神:
宪法精神在劳动法中的体现是:
1.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
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基本权利,如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
报酬的权利等,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宪法强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劳动法也贯彻了这一要求,通过规范用人单
位的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3.促进经济发展。
宪法指出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劳动法也规定了一系列
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推进法治建设。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劳动法作为一部重要的法律,对
于推进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为劳动者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因此,宪法精神在劳动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落实,对于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法立法精神
劳动法立法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公平正义:劳动法立法的核心是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中的公平正义。
立法要求雇主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平等对待、相互尊重和合作,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压迫和剥削。
2. 保护弱势群体:劳动法立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保护弱势群体,特别是对于弱势劳动者,如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立法要求特别关注他们的权益,提供特殊的保护措施和福利待遇。
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劳动法立法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立法要求雇主和劳动者之间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维护劳动秩序的稳定和公平,减少劳资冲突,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劳动法立法的精神是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保护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劳动法立法旨在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资双方的平等合作,建立公正的劳动关系,以促进社会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
1、劳动法: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3、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其所调整的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4、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
5、劳动法学体系: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体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6、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7、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是指任何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都有获得有保障的工作的权利;8、劳动者的基本劳动义务:是指根据劳动法律规范的要求,劳动者在劳动和工作过程中应当履行的基本劳动义务。
9、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符合劳动法律规范、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10、劳动法律关系要素,是指构成各种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任何一种劳动法律关系,都是由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和劳动法律关系客体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11、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依照劳动法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12、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是指劳动者根据劳动法的规定,能够享有劳动的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能力;13、劳动者的劳动行为能力,是指劳动者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从而使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能力;14、用人单位用人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用人单位享有用人的资格或能力.15、用人单位的用人行为能力,是指用人单位依法行使招收录用劳动者、变更和解除及终止劳动关系等行为的能力。
反思《劳动合同法》“倾斜保护”之意涵《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法律的重要法规之一,它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内容、签订、变更、解除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并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益保护进行了详细规定。
其中涉及的“倾斜保护”是劳动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其主要意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倾斜保护”体现了我国劳动法的基本精神,即以人为本、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通常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而劳动者则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平衡双方的权益,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而“倾斜保护”这一原则的提出,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倾斜保护”体现了差异化的保护策略。
根据《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订立、变更、解除等方面享有相对自由的权利,而劳动者则享有相对稳定和不可侵犯的权利。
在一些重要事项上,如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赔偿等方面,法律对用人单位进行了严格限制,以降低劳动者在这些方面遭受的损失。
这种差异化的保护策略,既保证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又有效保护了劳动者的利益。
“倾斜保护”突出了弱势群体的保护。
劳动者作为劳动关系中的弱势群体,通常需要更多的保护。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一些特别保护的对象,如未成年劳动者、孕期和哺乳期的女职工等,对他们的劳动权益进行了特殊的规定和保护。
这些规定不仅是为了满足他们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也是为了平衡劳动关系中的权益,并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避免他们对这些群体的不合理歧视。
“倾斜保护”强调了法律与现实的平衡。
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但是同时也要兼顾到企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利益。
在规定劳动者的权益的法律也对用人单位的权益进行了一定的保护和限制。
在劳动合同解除的程序上,法律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的义务,同时也规定了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应承担的责任。
这种保护既有助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又有助于调整双方的利益关系,以促进良好的劳动关系的形成。
反思《劳动合同法》中的“倾斜保护”,我们可以看到它体现了劳动法的基本精神,以人为本、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它采取了差异化的保护策略,既保护了用人单位的权益,又保护了劳动者的利益;它重点关注弱势群体的保护,确保他们的劳动权益得到特别的关注和保障;它强调了法律与现实的平衡,既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又顾及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律制度一、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labour law),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法律部门;它是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法律部门;是一种独立的法律部门。
这些法律条文规管工会、雇主及雇员的关系,并保障各方面的权利及义务。
我国的劳动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规范体系的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具有综合性、本原性和稳定性。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有:(一)劳动权平等原则劳动权平等原则是宪法的平等原则在劳动法中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平等就业,即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待遇平等,主要指报酬平等或同工同酬;劳动条件平等,即劳动者的工作环境以及劳动保护平等,其核心在于劳动者平等地享有劳动保护。
(二)劳动自由原则劳动自由原则仅指劳动者的劳动自由,不包括用人单位的用工自由。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1)契约自由,即劳动者可以决定是否与某一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在遵守相关的程序性规定的情况下,可自由解除劳动合同。
2)结社自由,即劳动者享有积极组建和参加工会组织的自由,享有不参加工会或退出工会的自由。
3)禁止强迫劳动。
我国《劳动法》第九十六条、《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八条明确规定禁止强迫劳动。
(三)倾斜保护原则倾斜保护原则,是指劳动法倾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该原则具体体现为:1)在劳动合同法中,主要体现为解雇保护2)在劳动基准法中,主要体现为基准法定3)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主要体现为劳动者的救济保障三、劳动合同的概念及特征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
劳动合同具有如下特征:(一)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即劳动合同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二)劳动合同具有从属性即劳动者在身份、组织、经济上从属于用人单位。
职工理论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劳动法律基础知识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基本精神和适用范围2. 劳动合同的基本要素、签订、变更、解除和终止3. 用工方式和用工期限4. 劳动报酬和劳动时间5. 劳动安全保护和职业危害防护6. 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7. 法定节假日和带薪年假8. 劳动检查和监督二、劳动合同管理1. 劳动合同的种类和签订程序2. 劳动合同期限和内容约束3. 劳务派遣和劳动合同解除4. 劳动合同中的保密义务和知识产权保护三、工资管理1. 工资的组成和支付方式2. 工资支付的时间和方式3. 工资计算及调整4. 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四、劳动保护1. 劳动安全保护2. 工伤保险3. 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劳动保护4. 职业病预防和鉴定五、劳动争议处理1. 劳动争议的种类和处理程序2.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诉讼3. 劳动争议裁决的执行六、劳动力市场管理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2. 招聘和录用流程3. 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4. 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制七、职工权益保护1. 职工基本权益的保障2. 劳动合同法律监督3. 职工代表大会和职工委员会的作用4. 职工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八、劳动法律制度和政策1. 劳动法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2. 劳动法律的特点和功能3. 劳动法律的调整和完善4. 劳动法律的宣传和普及以上是关于劳动法理论考试知识点总结,主要包括了劳动法律基础知识、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劳动保护、劳动争议处理、劳动力市场管理、职工权益保护以及劳动法律制度和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劳动法律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对职工和用人单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加强劳动法律意识,做一个合格的职工或用人单位。
1.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指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其中,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
2.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3.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照劳动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
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它是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必要条件。
分为行为和事件两大类。
4.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的约定明确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
5.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原来劳动合同中确定的权利义务的内容。
6.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
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自愿从事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劳动。
劳动者自主择业——是指劳动者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就业方式、就业领域和具体实现就业的用人单位。
7.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投资开发,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财政扶持,并以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为主的工作岗位。
8.公平就业——即反就业歧视,是指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不因劳动者的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户籍等因素受到不平等对待。
劳动法名词解释汇总1、劳动法狭义:一般是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一定的颁布的全国性、综合性的劳动法,即法典式劳动法,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通过。
于1995年1月1日期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理解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其中,除了包括上述的狭义劳动法中的法律规范以外。
还包括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中有关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
2、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狭义的劳动关系,专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
3、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指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其中,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
4、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
其内容包括就业促进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
5、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
6、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各项劳动法律制度之中,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
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
7、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是指任何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工作的人都有获得有保障的工作的权利。
狭义:指劳动者获得和选择工作岗位的权利;广义:劳动者依据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所获得一切权利。
其内容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结社权、集体协商权、民主管理权。
法律基本知识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劳动法是维护劳动者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一系列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本文将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关系的建立与终止、工资与工时等方面介绍劳动法的基本知识。
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体系的根本立足点,它确保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平等、自由和公正。
具体而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等原则:劳动法体现了平等原则,即无论劳动者的性别、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如何,都应当享有平等的劳动权益和机会。
雇主不得因人种、民族、性别、宗教等因素对劳动者进行歧视。
2. 自由原则:劳动法保障劳动者享有自由选择、自由就业的权利。
劳动者有权自主决定与雇主建立或解除劳动关系,雇主不得非法限制劳动者的自由。
3. 保护原则: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权益为出发点,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雇主的基本义务。
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人身权益、工资报酬、劳动时间、工作条件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保护。
4. 公平原则:劳动法追求公平的原则,主张在劳动关系中确保公正正当、合理合法的利益分配。
雇主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法律和相关规定履行义务,不得操纵或侵犯劳动者的权益。
二、劳动关系的建立与终止劳动关系的建立是指劳动者与雇主之间通过劳动合同等方式建立合法的劳动关系。
在建立劳动关系时,双方应当遵守以下原则:1. 自愿原则:劳动关系的建立应当基于劳动者的自愿选择,双方不得强迫或欺骗对方签订劳动合同。
2. 平等原则:建立劳动关系的双方在权利与义务、地位与待遇等方面应当平等对待,不存在明显的不平等情况。
3. 公开原则:劳动关系的建立应当公开透明,双方应当充分了解合同内容及各项权益,并明确约定。
劳动关系的终止是指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劳动合同的解除、到期或终止等情况。
在劳动关系终止时,双方应当遵守以下原则:1. 合法原则:劳动关系的终止应当依据法律相关规定进行,双方不得私下自行解除劳动合同。
2. 公平原则:劳动关系的终止应当公平合理,双方的权益需要在终止协商中得到相应的保障与补偿。
劳动法的基本理念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体系,其基本理念是平衡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权益,确保劳动者获得公正的待遇和权益保障。
下面是劳动法的基本理念的详细介绍。
1. 平等原则:劳动法强调劳动者与雇主在劳动关系中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平等原则意味着无论劳动者的性别、种族、宗教、国籍、残疾等因素,都不应该影响劳动者的权益。
雇主在招聘、用工、待遇等方面不得歧视劳动者。
2. 自由原则:劳动法倡导劳动者的自由选择权。
劳动者有权决定自己的劳动岗位、从事的工作内容以及劳动条件等。
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应当自由选择工作,不受不合理限制和压迫。
同样,劳动者也应当自由选择加入工会和行使集体谈判权。
3. 保护原则: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权益为核心宗旨。
保护原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工作时间和休假: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旨在维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 最低工资保障:劳动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劳动者获得合理的报酬,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
- 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的义务和权益,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享受带薪年休假、带薪病假和工资支付等福利待遇。
- 安全与健康:劳动法要求雇主提供安全、健康和无危险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4. 公正原则:劳动法主张公正的劳动关系。
公正原则要求雇主在雇佣决策、劳动合同签订、薪酬待遇等方面公正对待劳动者。
同时,劳动法还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申诉和诉讼的权利,维护劳动关系中的公正。
5. 合理原则:劳动法强调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合同应当合理,合同条款应当公平合理。
雇主不得强迫劳动者接受不合理的劳动条件,同时,劳动者也不得利用劳动合同给雇主造成过大的经济负担。
6. 监督原则:劳动法设立了监督机构和劳动争议解决机构,以保证劳动法的实施和执行。
监督原则强调社会对劳动关系的监督和干预,确保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论劳动法的基本精神
摘要:劳动法从其发展初始至今,已经历了许多变化,其调整的内容与范围也
越来越广。
然追本溯源,其基本精神始终未变,根据劳动法的基本精神,可以解决许多劳动法上的难题。
纵观劳动法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劳动法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尊重和保护人权、倾斜保护劳
动者和注重公平与效率的衡平。
关键词:劳动法人权倾斜保护公平与效率
劳动法作为独立的法律体系,产生于19世纪,与产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及工人运动的日益壮大密切相关。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西方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逐步兴起,工人阶级强烈要求废除原有的“工人法规”,要求减少工时、增加工资、禁止使用童工、对女工及未成年工给予特殊保护以及实现社会保险等。
资产阶级政府迫于上述情况,制定了限制工作时间的法规,从而促使了劳动法的产生。
随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法蓬勃发展,劳动法逐渐从民法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
在现代社会,如何权衡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者权益和如何提高企业的自主权让经济更有活力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重点。
要解决该问题必须从劳动法的本质即劳动法的基本精神入手,真正理解劳动法。
劳动法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尊重和保障人权、倾斜保护劳动者、注重公平与效率的衡平。
一、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
“人权思想和实践起源于西方政治思想和实践的自由主义传统”[1],自1776年美国首先将“天赋人权”写进《独立宣言》后,人权相继被载入各国宪法。
即使目前各国对基本人权的现实立法以及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不过被大多数国家认可的基本人权大致一致,包括安全、自由、政治、诉讼、平等、福利与民族的权利。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维护和保障人权则是一项基本道义原则。
劳动法是维护人权、体现人本关怀的一项基本法律,一些西方学者甚至称其为“第二宪法”。
纵观劳动法的发展历史和世界各国的劳动法现状,劳动法的立法宗旨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保障和实现劳动者的基本人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际劳动立法上对基本人权十分重视,我国的劳动法以及现行的与劳动有关的法律法规中也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劳动者的基本人权,具体如下:
(一)人身人格权
人身人格权利是每个人以人的身份而不可或缺的权利,也是在以劳动者这个特殊身份不能缺少的权利。
总的说来,它包括生存与生命权、人身自由权与人
格尊严权和休闲权三个方面。
生存与生命权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之一,是我国高度给予重视和保障的人权之一,在劳动法上的保护则体现为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自由与平等:(1)获得劳动安全保护的权利。
安全的劳动条件是保护劳动者健康与生命的必要条件,“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女职工和未成年人享有特殊劳动保护的权利”。
(2)选择职业与平等就业的权利。
自由选择职业与平等就业可以有效地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或提高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就业的权利”。
“追求自由是人类固有的本性”[2],人身自由是行使权利的前提,因此劳动者的人身自由则是其能维护自身权益的前提: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合法地单方面解除同企业劳动合同,同时劳动法还禁止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
劳动法还维护劳动者的人格尊严,禁止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
休闲权即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权利,直接有益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经济权力即物质利益权利,主要包括取得报酬的权利、同工同酬权、最低工资保障、按时取得报酬、加班工资等方面的权利。
社会权利主要是指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劳动者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在退休、患病、负伤、因公伤残或者有职业病、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当用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时,可以依法申请调节、仲裁、提起诉讼。
劳动者的文化权利指接受培训以及进行精神追求的权利:劳动者有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特殊工种或技术工种则享有必须进行岗前培训的权利;劳动者有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的权利,也有开展各种文艺、体育及精神文明活动的权利。
(三)政治权利和自由
劳动者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和自由,有依法参与民主管理和依法进行民主监督的权利,有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而进行协商的权利及检举、控告与请示处罚的权利。
二、倾斜保护劳动者
倾斜保护劳动者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也是劳动法的基本精神。
倾斜保护劳动者并未破坏公平原则,相反,它恰恰是在维护公平原则,从而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的。
(一)倾斜保护劳动者的体现
我国劳动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
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倾斜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意图显而易见。
倾斜保护劳动者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优先保护劳动者、平等保护各种劳动者、全面保护劳动者各种权利、规定保护的最低标准。
具体表现为:
(1)法律偏重对劳动者设置权利并明确其主体地位,对用人单位则是设定义务。
尤其是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
(2)统一劳动标准和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劳动者的权利以规定最低条件作为保障,而对用人单位则没有类似的规定。
(3)关于解除劳动合同方面,至少对劳动者不规定禁止性条件,要求劳动合同的普遍化。
“用人单位适用该规定进行裁员,必须符合裁员前提、人数、工会参与、裁减方案审批等数个实体和程序要件”与“劳动者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则是一大对比。
(4)在劳动监督检察制度中,用人单位为监督检察对象,劳动者未被列入。
(二)倾斜保护劳动者的意义
1.改变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的状态
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则是占有大量生产资料以及资本的一方,而劳动者受雇于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常常处于弱势的地位。
为了获得就业条件,维持生活,劳动者往往对用人单位提出的一些不合理条款没有拒绝的能力,倾斜保护则是对双方实质上地位的不平等作出衡平,改变劳动者的弱势地位。
2.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仅仅是国家通过法律制度的干预来调整劳动关系,适度干预,适度的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未破坏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基于意思自治对各自的权利、义务进行分配的权利。
“法律的目的不是为了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3],这种倾斜保护也并没有废除或限制自由,实质上是通过对不同利益的对比特别倾向于对弱者的保护,以形式上的不平等来达到实质上的平等,维护社会整体利益。
当劳动者得到该种保护后,其从事劳动的积极性与效率必然上升,劳动力资源的利用也会上升。
同时,当劳动者积极参与劳动关系时,劳动力资源也得到了合理配置,有利于社会的共同发展。
三、注重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主题,都是法律的重要的追求价值,公平与效率原则是经济法的一个基本原则1,是“实现社会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指导方针”[4],同样,劳动法也注重公平与效率的衡平。
“市场经济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率,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是我国全部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国家加强经济立法所要追求的价值目标。
确立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经济效率,而且在实现经济效率的同时不会以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是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提高社会整体经济利益”[5]。
劳动法作为调节经济生活的法律中的一部分,也应该具备这种特点,当然也确实具备该特点。
1程宝山教授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有(1)社会本位原则;(2)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
[1] [美] 杰克. 唐纳利:《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王普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2]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5页
[3]洛克:《政府论》,商务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下篇第36页
[4]赵云飞:《论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与法2013.4(中),第91页
[5]赵云飞:《论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与法2013.4(中),第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