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桂枝汤开放分类:中医中医古代名方医学名词方剂编辑词条分享桂枝汤组成及用量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炙甘草(6克)方剂出处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剂型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古法: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现代:上五味,哎咀三味。
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
适寒温,服100毫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
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
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服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
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桂枝汤仅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五味药组成,用药虽少,但结构严谨。
桂枝汤的作用桂枝汤是中医典籍《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之一,也是中药中常用的一种方剂。
桂枝汤主要由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等药材组成,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和疗效。
桂枝汤一般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咽喉痛等,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1. 发散风寒:桂枝具有温散风寒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各部分的血液流通更加顺畅,从而有效缓解和消除风寒引起的症状,如发热、恶寒等。
2. 解表发汗:桂枝能够促进汗腺的分泌,增加出汗量,通过皮肤的蒸发散热,达到解表散寒的效果。
桂枝汤中的生姜也有类似的作用,可以增强体表的排汗功能,帮助人体排除体内寒邪。
3. 补中益气:桂枝汤中的甘草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能够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人体的整体抗病能力。
4. 舒肝散郁:桂枝汤中的桂枝和大枣有舒肝散郁的作用,能够缓解因情绪波动引起的肝气郁结,如头痛、胸闷、脘腹胀闷等症状。
总的来说,桂枝汤具有温散风寒、解表发汗、补中益气、舒肝散郁等多种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引起的症状。
此外,桂枝汤还可用于治疗疾病机转,阳气不达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桂枝汤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口干、口苦、口糊、嗜睡等,这是由于个体对桂枝、甘草等药材存在过敏的反应。
因此,在使用桂枝汤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并进行过敏试验。
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年幼儿童等特殊人群也应慎重使用桂枝汤。
总而言之,桂枝汤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引起的症状。
它具有发散风寒、解表发汗、补中益气、舒肝散郁等作用,对于缓解和治疗风寒感冒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但在使用桂枝汤之前,还需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决定是否适宜使用该方剂。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桂枝汤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经典方剂,起源于古代《伤寒论》一书。
它由桂枝、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具有温经散寒、行气化湿、活血止痛等功效。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桂枝汤能温经散寒。
根据中医理论,寒邪入侵体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寒痹痛、寒性呕吐、寒性泻痢等病症。
桂枝汤中的桂枝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能够改善寒邪侵袭引起的痛症,提高体内的温度,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驱寒的效果。
其次,桂枝汤能行气化湿。
中医认为湿邪滞留于体内会引发气滞、痰湿等病症。
桂枝汤中的桂枝、苏子等药物具有行气化湿的作用,能够疏通经络、促进体内湿气的排泄,从而改善气滞症状,减轻身体的不适感。
再次,桂枝汤能活血止痛。
中医认为血液运行不畅会导致疼痛,而桂枝汤中的桂枝、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瘀,从而达到止痛的效果。
此外,桂枝汤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桂枝中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和桂皮醛,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抑菌的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反应,抵御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加快身体的康复速度。
桂枝汤的主要适应症包括伤寒、寒热不均、痰饮积滞、气滞血瘀等病症。
对于这些疾病,一些常见的症状如发热、恶寒、肌肉酸痛、胸闷、头痛、脉细等可以得到缓解。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桂枝汤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某些患者来说并不适用。
孕妇、体质虚弱、气血亏虚、阳虚者等都不宜使用桂枝汤。
同时,服用桂枝汤时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剂量调整,避免出现过度服用,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桂枝汤作为中医药学中的经典方剂,具有温经散寒、行气化湿、活血止痛等多种功效。
它适用于伤寒、寒热不均、痰饮积滞、气滞血瘀等病症,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
但需要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进行合理使用,避免不适反应的发生。
古方新用――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中药汤剂之一,据史书记载,它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汉代。
在中国医学史上,桂枝汤名气很大,也是一个很古老的方子。
在传统中医中,桂枝汤早已成为了药食同源的代表,不仅在医疗上被广泛的应用,还可以用来烹饪食品,可以帮助人们预防、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
桂枝是由桂树几种主要的部位干燥制成的中药,这些树部位包括桂树干皮、枝条、花和果实。
桂枝汤是通过加入水和煎煮桂枝等中药材料而制成的。
它的效果是暖胃益气、驱寒散瘀、增强体力等,现代研究发现,桂枝汤还具有镇痛、抗炎、免疫增强等多种药理作用。
桂枝汤不仅是用来治疗疾病的药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烹饪中一种珍贵的药食同源的调料。
它可以用于煮汤、炖肉、制作蒸饺等菜肴中,也可以用来沏茶,提升茶的口感以及功效。
同时,由于桂枝汤具有提高免疫系统的能力,所以在冬季或者春季,可以使用桂枝汤来预防感冒和流感造成的疾病。
除此之外,桂枝汤还可以用于美容,包括减肥和治疗某些皮肤问题。
桂枝汤中含有枝皮三醇,在人体内能够抑制脂肪的合成,从而起到减肥的作用。
另外,桂枝汤中还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A等,这些成分可以改善皮肤质量和促进愈合。
在现代医学中,桂枝汤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案之一。
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在确保体内无大幅破损的情况下,桂枝汤可以减缓疼痛、舒缓病痛、增强免疫力、清除体内毒素等。
它也可以用来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皮肤问题、关节疼痛等。
作为一种古老的中药汤剂,桂枝汤在现代医学中仍然被广泛的运用,特别是在中医领域。
它的药用价值已经被广泛认可,得到了世界各地医生的认可和推崇。
桂枝汤实在是一种古方新用的最好例子之一,通过现代科技对它的研究,发现它还有更多的功效,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将能够发现更多的使用价值。
如果你还没有尝试过使用桂枝汤,现在就是尝试一下的最佳时机。
桂枝汤的标准配方以及使用方法
桂枝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汤剂,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发热、
头痛、身体酸痛等症状。
其标准配方包括桂枝、芍药、生姜和大枣。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些成分的用量和使用方法。
1. 桂枝,9克,具有温经散寒、解表和调和营卫的作用,有助
于缓解寒热错杂的症状。
2. 芍药,9克,能活血祛瘀、调理气血,对于经期不调、痛经
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 生姜,6克,具有温中散寒、解表和止呕的作用,有助于促
进汗出和调理胃肠功能。
4. 大枣,4枚,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有助于调理
脾胃功能和改善睡眠质量。
使用方法:
1. 将以上所有药材洗净后放入煮药用的煎药瓦罐中。
2. 加入适量清水,大约1000毫升。
3. 先用大火煮沸,然后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至药液剩约250毫升。
4. 煎煮过程中要不时搅拌,以免药材粘底糊锅。
5. 煎煮完成后,将药液倒入杯中,去渣即可饮用。
需要注意的是,桂枝汤不适用于孕妇、体质虚弱、脾胃虚寒、阳虚内热等人群。
在服用桂枝汤时,建议遵医嘱,控制好药量和服用频次,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另外,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桂枝汤的配方组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桂枝汤是中医药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方剂,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创方,被载入了《伤寒杂病论》中,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桂枝汤的配方组成严谨,并且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被广大医生和患者们所认可和推崇。
桂枝汤的主要成分是桂枝、生姜、大枣和甘草。
其中,桂枝为主药,具有温阳解表、强筋骨作用。
生姜为佐药,能够温里散寒、解表散邪。
大枣为使药,具有补中益气、和中益胃的作用。
甘草为引药,能够疏肝理气、调和诸药。
这四味药物相互协同,以达到调和人体阴阳、调整气血平衡的效果。
桂枝汤不仅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还能够治疗内伤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病症。
桂枝汤疗效确切、方便易取,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着重介绍桂枝汤的配方组成和各个成分的功效作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桂枝汤的历史背景、传统配方及其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相信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桂枝汤的疗效,并在需要时正确使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信息: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开篇,旨在引入读者对于桂枝汤及其配方组成的基本背景和意义。
在引言部分中,将对桂枝汤的作用和应用进行简要概述,描述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桂枝汤的历史背景和桂枝汤的传统配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在桂枝汤的历史背景部分,可以对桂枝汤的起源、发展和传承进行介绍,说明其在中药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桂枝汤的传统配方部分,可以详细介绍桂枝汤所使用的主要药材及其配伍原理,解释每种药材的功效及其在配方中的作用。
结论部分是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总结桂枝汤的疗效和应用前景。
在结论部分中,可以简要概述桂枝汤对于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指出其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桂枝汤|桂枝汤方_桂枝汤功效和作用桂枝汤,中医方剂名。
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
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组成】桂枝(去皮)(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切)(3枚) 甘草(6克)【方诀】药枝枣姜甘(方剂速记法)【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
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水煎服。
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
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
待其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
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
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桂枝汤的妙用医案
桂枝汤的妙用医案:
1.治疗太阳病中风:桂枝汤是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
太阳病中风,是太阳表虚证,是营
卫不和的一种表现,治疗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为主,桂枝汤是首选方剂。
2.治疗荨麻疹: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可治疗寒激性荨麻疹。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玉屏风散益气固表,防风祛风止痒,二者合用可治疗荨麻疹。
3.治疗咳嗽:桂枝汤加干姜、黄芩可治疗咳嗽。
桂枝汤加干姜是阳旦汤,桂枝加黄芩是阴
旦汤,二旦合一可治疗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咳嗽。
4.治疗眼睛睁不开:桂枝汤加葛根汤加附子理中汤可治疗眼睛睁不开。
桂枝汤调和营卫,
葛根汤解阳明表证,附子理中汤温中健脾,三者合用可治疗眼睛睁不开。
除上述妙用外,桂枝汤还可以治疗痛经、肩周炎、胃脘痛、慢性鼻炎、妊娠呕吐等。
服用桂枝汤或桂枝汤加味方时需严格遵照医嘱,如有不适,请务必咨询医生或与专业人士交谈。
桂枝汤千古第一方桂枝汤,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方名药。
它以桂枝为主要药材,配合其他药材煎煮而成。
自古以来,桂枝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疾病。
其疗效卓著,被誉为“千古第一方”。
本文将探讨桂枝汤的起源、功效以及现代医学对其的认可。
桂枝汤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
根据《黄帝内经》记载,桂枝汤是由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创制的。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医学泰斗,他精通医书,临床经验丰富。
据说,在他所处的时代,当时正值气候变化频繁,人们普遍易患感冒、发热等疾病。
张仲景学习医书之余,积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探索治疗感冒的有效方法。
他通过广泛地收集医书、实地考察以及与众多医生交流,最终将桂枝与其他草药配伍使用,并制成桂枝汤。
桂枝作为桂枝汤的主要成分,具有温阳散寒、宣通经脉的作用,而其他草药的搭配则起到协同作用,增强桂枝的功效。
桂枝汤的功效主要体现在治疗感冒、发热等外感病症上。
在中医理论中,感冒和发热被认为是寒邪入侵人体,导致体内阳气不足,从而出现相应症状。
桂枝汤在此时发挥作用,通过温阳散寒,宣通经脉,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临床实践表明,桂枝汤可显著减轻感冒症状,例如头痛、寒战、肌肉酸痛等,并加速体温的恢复。
此外,桂枝汤还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气功不畅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加速康复过程。
虽然桂枝汤的疗效被广泛认可,但在现代医学中,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争议。
有些西方医学家认为,桂枝汤大多用于寒邪感冒,而在热性感冒方面功效有限。
此外,桂枝汤中的桂枝含有一定量的毒性物质,如果用量不当或使用时间过长,有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他们建议在使用桂枝汤时要谨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剂量和使用时间。
然而,正如中国古代医学一样,桂枝汤强调的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医生在开方时,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体质以及病情轻重来调整药物的配伍和用量。
在正规的中医诊所,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适合使用桂枝汤,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桂枝汤的妙用医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桂枝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汤剂,由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和甘草五味组成。
它具有温阳解表、宣发汗、调和气血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寒热错杂、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寒热不解等症状。
下面我将介绍几例桂枝汤在临床中的妙用医案。
1. 桂枝汤治疗感冒发热患者李某,30岁,男性,患有感冒发热症状,伴有头痛、咳嗽、喉咙痛等。
经过中医诊断后,医生认为是寒邪入侵肺经所致,建议服用桂枝汤。
患者服用桂枝汤后,汗出病退,症状明显缓解。
连续服用几天后完全康复,体力恢复正常。
3. 桂枝汤治疗月经不调张女士,25岁,患有月经不调,经期提前或延迟,伴有经量过多或过少等症状。
经过中医诊断,医生认为是气血不足、气机郁滞所致,建议服用桂枝汤调理。
张女士服用后,经期规则,经量适中,不再出现提前或延迟的情况。
经过几个月的调理,月经恢复正常。
4. 桂枝汤治疗焦虑失眠刘先生,45岁,患有焦虑失眠的症状,晚上总是难以入睡,睡眠质量较差。
经过中医诊断,医生认为是心火亢盛所致,建议服用桂枝汤加黄连。
刘先生服用后,感觉心情平和,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连续服用几周后,焦虑失眠的症状明显减轻。
5. 桂枝汤治疗风湿关节炎赵先生,50岁,患有风湿关节炎,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经过中医诊断,医生认为是风湿湿邪侵犯所致,建议服用桂枝汤加防风。
赵先生服用后,感觉关节肿痛逐渐减轻,活动度也有所恢复。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关节炎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第二篇示例:桂枝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治风寒感冒、四肢酸痛、恶寒发热等疾病。
它的组成药材有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通过配伍搭配,具有温中散寒、通利经络的作用,对于调节气血、治疗寒热病证具有显著疗效。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桂枝汤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妙用医案。
1. 桂枝汤治疗风寒感冒患者李某,女,34岁,平时体质较差,容易感冒。
一天早晨突然出现了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症状,经朋友介绍到中医诊所就诊。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桂枝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桂枝、大枣、法半夏、生姜、甘草组成。
它是《伤寒论》中记载的经典方剂之一,具有温经发汗、宣通经络、解表化湿的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1.温经散寒:桂枝汤主要成分桂枝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邪引起的阴寒内盛、阳气不足、寒冷症状明显的疾病。
如感冒、发热、恶寒、肢冷等。
2.发汗解表:桂枝汤能促进体内的汗腺分泌,增加汗液排出,从而起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适用于风寒感冒、表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3.宣通经络:虽然桂枝汤是较为温和的方剂,但它具有宣通经络的作用,可以改善体内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起到活络通经的作用。
适用于寒邪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冰冷、经络疼痛等症状。
4.化湿化痰:桂枝汤中的甘草和大枣具有化痰湿的作用,可以帮助身体排除湿气和痰液,改善湿气重、痰液凝聚的症状。
适用于痰湿阻滞、胸闷、咳嗽、痰多等症状。
5.舒张血管:桂枝汤中的桂枝和生姜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末梢血液循环不畅,缓解肢体冰冷的情况。
桂枝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在临床上有较广泛的应用。
主要适用于寒邪外袭引起的病症,表现为发热、恶寒、身体不适、肢体冷等症状。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疾病,可以采用桂枝汤进行治疗:1.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是指人体被寒邪侵袭,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等症状。
此时可以使用桂枝汤来发汗解表,祛除寒邪,缓解症状。
2.表寒体寒:有些人体质寒冷,容易受寒感冒,或者常年手脚冰凉,舌苔淡白。
这种情况可以使用桂枝汤来温经散寒,改善体内寒冷情况,提高体质抵抗力。
3.经络不通:有些人经络不通畅,经常伴随着四肢冰冷、肌肉酸痛等症状。
此时可服用桂枝汤来宣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末梢循环。
4.湿邪阻滞:湿邪是一种病邪,会引起体内湿气重、痰湿凝聚等症状,如胸闷、咳嗽、痰多等。
桂枝汤具有化湿湿痰的作用,可用于改善湿邪阻滞引起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桂枝汤进行治疗时,应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剂量和服用方法。
“众方之祖”桂枝汤一、桂枝本是温散风寒的药,这是不变的,用在杂病上是温散风寒的药,用在伤寒上亦是温散风寒的。
所以麻黄汤中用桂枝,桂枝汤中不用麻黄。
芍药和桂枝合在一起可以和营,桂枝虽然能散风寒,但它不能和营,加芍药可以和营,所以桂枝汤中加芍药。
生姜也可以用,它是温通阳气的,只要是阳气不通都可以使用。
它和甘草是解不开的,甘草是滋补汗源的。
发汗都得有汗源,人吃饭以后发汗这是有汗源,如果中焦虚了,没有汗源了,则发不出汗,虚人即无汗。
用桂枝汤时,不是因人虚得无汗了,而是一定要补助中气以滋汗源。
桂枝汤既能调和营卫,又能发汗散风寒,其整个方意是鼓动春阳之气以散风寒,所谓春风解冻。
这样,里边的阳气充足了,外边的寒气自然就消解了。
所以,桂枝汤就是散风寒的药。
感冒了,用点桂枝汤。
二、阳旦汤和桂枝汤情况不一样。
桂枝汤立方是以桂枝为主,阳旦汤以升阳为主,用附子,如它不加附子,阳气就无源生发,加上附子,就有肾阳了。
小建中汤中亦用桂枝汤,用它加上些饴糖固中,就把发散的性质变成了温中的性质。
再加上些白芍,白芍是舒肝脾的(腹痛加白芍嘛),加上些白芍,肝脾就调和了。
这样把桂枝汤温阳的作用变成温中的作用,不让它往外发了,让它温中,这不就建了中了,所以叫小建中汤。
建中是建中阳之气,而不是补中,和四君子汤不一样,四君子汤是补。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把温充肝阳的药和收敛性的潜阳补肾的药合在一起,叫它返回来补充肾阳。
它补肾阳,和桂、附不一样,只能振发,只能辅助阳气生发,阳气生发出来,肝阳充盛了,肾阳自然充盛。
三、人身上的阴阳循环,就是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反过来,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又成了阳气了。
现在人们弄不通阴阳升降的道理和作用,认为阴只是阴,阳只是阳,不知道大气的循环就是,冬季阳气亦变成阴的了,夏天阴气也变成阳(热)的了,这就是阴阳升降的作用。
所以,到了夏天地下是凉的,到了冬季地里头是温的,阳气收敛在内了,如阳气发散在外,地里亦就冷了。
讲桂枝汤,不懂阴阳转化的问题,桂枝汤就讲死了。
桂枝汤方为《伤寒论》之方首,由它衍化之方甚多,现摘选其要者祥述于下:1.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本方加厚朴、杏仁,以增强定喘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喘咳者。
临证多用于支气管喘息,喘息性气管炎。
2. 桂枝加桂汤:本方再加重柱枝量,以增强助阳之力,治气从少腹上冲心之奔豚证。
3. 桂枝新加汤:本方加芍药、生姜各3克,人参15克,以增强敛阴止汗,解表、补气之力。
治伤寒汗后,身体疼痛,脉沉迟,阴血不足者。
4. 桂枝加附子汤:本方加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
治因发汗太过,四肢挛急抽搐而紧,恶冷身寒、汗出,小便频数,脉软弱之阳虚证。
5. 桂枝加芍药汤:本方再加芍药9克,以增强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之力。
治太阳证,误用攻下而引起之腹满时痛者。
临证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之腹泻疼痛、妊娠呕吐者。
6 .桂枝加葛根汤:本方加葛根,以增强生津濡润筋脉之力。
治桂枝汤证兼见背项强急,俯仰转动不利者。
临证用于颈椎病引起之颈后疼痛,运动不利等7. 桂枝去芍药汤:本方去芍药,以减轻助阴之弊。
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解,而兼见脉促胸满者。
8. 桂枝加大黄汤:本方倍用芍药加大黄,以增强敛阴通幽之力。
治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又外薄阳明,又有腹满实痛,大便秘结之里实热者。
9. 桂枝附子汤:本方去芍药,再加重桂枝量外,再加附子,以减芍药敛阴之过,增强桂附温阳通络之力。
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甚则不能转侧,脉虚而涩者。
10. 瓜萎桂枝汤:本方加瓜萎根,以增强彻热荣筋和营卫之力。
治太阳证备,身强几几,脉反沉达,此为痉。
11. 柴胡桂枝汤;本方合小柴胡汤,用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可谓双解之轻剂。
治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
12. 厚朴七物汤:本方去芍药,加厚朴、枳实、大黄,以增强攻下之力。
治恶寒发热,胸闷腹热、欲吐,大便闭结,表邪内热者。
13. 黄芪建中汤:本方加黄芪、饴糖,以增强补气和中之力。
治虚劳体弱,脾胃不和,腹中时痛者。
14. 当归四逆汤:本方加当归、细辛、本通,以增强散寒、养血、通脉之力,治血虚有寒,手足寒冷,拘挛疼痛者。
桂枝汤加减治便秘的原理桂枝汤是中医学中的一个经典方剂,几百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其中包括便秘。
桂枝汤的加减治疗便秘的主要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1. 桂枝汤具有温通阳气的作用:桂枝汤的主要成分是桂枝,桂枝具有温通阳气的功效,有助于促进气血的运行和正常的肠胃蠕动。
在中医理论中,阳气是激发和推动身体生理活动的力量,便秘常常与阳气不足有关。
桂枝汤的温通阳气的作用可以促进肠蠕动,加速粪便排泄,从而起到治疗便秘的作用。
2. 桂枝汤具有调理脾胃的功能:在中医学中,脾胃被认为是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器官,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容易导致便秘。
桂枝汤中的柴胡和甘草等成分具有调理脾胃的作用,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改善脾胃功能,从而缓解便秘症状。
3. 桂枝汤具有调整肝气的作用:肝气的调整是中医治疗便秘的重要方面,桂枝汤中的柴胡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可以缓解肝气郁结的症状,促进气血的正常循环。
肝气郁结是中医理论中常见的病因之一,可以导致脾胃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导致便秘。
桂枝汤的调理肝气的作用可以改善便秘症状,使气血运行畅通。
4. 桂枝汤具有祛湿作用:湿气的停滞也是导致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
桂枝汤中的干姜等成分具有祛湿的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改善便秘症状。
湿气停滞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肠道水分吸收异常,从而引发便秘。
桂枝汤的祛湿作用可以帮助恢复肠道正常的水分吸收功能,减少便秘的发生。
5. 桂枝汤具有镇静安神作用:便秘常常与精神紧张、情绪不稳有关,桂枝汤中的甘草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压力、改善睡眠,从而减少便秘的发生。
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会影响肠胃运动和粪便的排泄,导致便秘。
桂枝汤的镇静安神作用可以改善精神状态,恢复正常的肠胃运动和排便功能。
综上所述,桂枝汤加减治疗便秘的原理主要包括温通阳气、调理脾胃、调整肝气、祛湿和镇静安神等多种作用。
这些作用可以综合调节身体的功能,促进气血的运行和排泄功能的改善,从而达到治疗便秘的目的。
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的条文桂枝汤,这个名字听上去是不是就有点神秘又古老?要说桂枝汤,它可是《伤寒论》里的一颗明珠,古人对它可是赞不绝口。
咱得知道,桂枝汤主要是用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和大枣这几味中药合成的,听上去是不是很简单?但是,它的功效可不简单,简直就像是个小神仙,能调和阴阳,化解风寒,让你暖和起来。
想象一下,天气渐渐转凉,早晨起床的时候,外面的空气冷得让人打哆嗦。
这时候,心里那个小小的烦恼就蹦出来了,哦不,怕是要感冒了。
别担心,桂枝汤就像是个贴心的朋友,给你送来温暖。
喝上一碗,感觉就像被阳光洒满全身,心里暖烘烘的,瞬间舒适。
桂枝汤的“桂枝”其实就是肉桂的枝条,它在汤里可不是摆设,真的是有它的道道。
桂枝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你驱寒。
然后还有白芍,这小家伙可是调和营卫的高手,能让你的身体状态恢复平衡。
再加上生姜的辛辣,简直就是天衣无缝的搭配。
生姜嘛,大家都知道,感冒的时候来点儿姜汤,那可是真香。
再加上大枣的甜蜜,哎哟,这个汤真的是味道绝了,喝起来一口下去,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有些小伙伴可能会问,桂枝汤什么时候喝最好呢?别着急,桂枝汤最适合在刚感冒,或者身体感觉不适的时候喝。
这时候喝上一碗,感觉就像是给身体加了一把火,瞬间把那些寒气都驱散了。
很多人都知道,保暖很重要,但是有时候光靠厚衣服可不够,来碗桂枝汤,内外都暖和,岂不快哉?除了疗效,桂枝汤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适用范围广。
无论是年轻小伙子,还是老年人,都能喝上它。
记得有一次,朋友感冒了,面色苍白得像张白纸,真让人心疼。
给他送去一碗桂枝汤,结果他那小脸瞬间红润起来,活像是重新充了电,大家都笑说“这汤真是神奇”。
桂枝汤也不是万能的,喝汤可不能替代看医生。
如果症状比较严重,还是得去医院找专业人士。
桂枝汤就像是生活中的小帮手,时不时来一碗,能让人感觉到暖意与关怀。
对了,喝桂枝汤的时候,搭配点儿小零食也是不错的选择,热乎乎的汤和香香的点心,真的是一对绝配。
有人喜欢喝的时候加点儿蜂蜜,有人喜欢加点儿柠檬,这个随你喜欢,反正只要是你喜欢的,那就是最好的搭配。
试从桂枝、芍药、甘草药证的角度,认识桂枝汤的应用
1.从桂枝汤的核心药物(桂枝、芍药、甘草),分析其药证主治
桂枝汤,主治自汗出、气上冲、腹痛、羸瘦而悸者。
《本经》谓:①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②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③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黄煌教授总结古今药证,阐释为:①桂枝主治气上冲;②芍药主治挛急,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③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诸症。
1.1桂枝主治气上冲。
1.1.1气上冲与出汗
气上冲,是患者的自我感觉,其组成有二:①上冲感,即气从少腹上冲胸,病人的咽喉、胸膺部、腹部有突发性的气窒感、胀痛感,甚至呼吸困难、喘促、出冷汗、烦躁乃至晕厥;②悸动感,即自觉心悸,按压后舒适,或病人全身出现搏动感或感觉到明显的脐腹部的跳动感,甚至晕厥,此外,颈动脉的搏动感,也可以看做是气上冲。
许多循环系统疾病的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心率失常、低血压等,以及消化道疾病等均可以出现气上冲样的症候群。
气上冲与惊恐相关。
这种惊恐,多伴有冷汗淋漓、心悸、入夜多梦或多恶梦,男子易出现性梦遗、早泄等,女子多为梦交、带下淋漓等。
仲景常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或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气上冲还与腹痛相关。
腹痛呈阵发性,也伴有多汗、心悸等,患者多消瘦、腹壁薄而无力,但按之表皮较硬,所谓“腹中急痛”。
仲景常用桂枝加桂汤、或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等。
桂枝汤与出汗相关。
桂枝汤的汗出,一种情况为服用麻黄等发汗药物以后,汗出如洗,并伴有心悸、烦躁不安、乏力等;一为自动出汗,即天气并不热,也未服用发汗药物,但尚微微汗出,而汗出又恶风畏寒、关节疼痛、烦躁不安等。
前者可用桂枝甘草汤,后者则用桂枝汤。
由于误用麻黄常导致心悸、汗出厥逆,所以配伍桂枝以防止汗多亡阳,是仲景的用药原则,如大青龙汤、麻黄汤、葛根汤等。
1.1.2平冲定悸与其他关键配伍
使用桂枝,配伍极为关键。
桂枝、甘草,是平冲定悸的主药。
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桂枝甘草茯苓,为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是惊悸;桂枝甘草人身麦冬,是虚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
同样治疗自汗:桂枝汤,治脉弱自汗;桂枝加附子汤,治身痛自汗;桂枝加
黄芪汤,治身肿自汗。
同样治疗疼痛:桂枝附子甘草,是汗出恶寒骨节痛;桂枝芍药黄芪,是汗出身肿不仁痛;桂枝芍药甘草饴糖,是虚劳里急腹中痛。
再者,桂枝甘草配麻黄,则无大汗亡阳之忧;桂枝甘草配柴胡,则有发汗透邪之功。
桂枝大黄桃仁活血,用于少腹急结、月经不利者;桂枝甘草人参麦冬阿胶理虚,用于虚羸短气、脉结欲绝者。
1.2芍药主治挛急,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
1.2.1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
脚挛急,表现为小腿屈伸不利,或经常出现下肢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痉挛。
患者常述说下肢肌肉疼痛,步履困难。
黄煌教授称之为“芍药脚”。
伴有脚挛急的疾病,都可考虑使用芍药,比如肝硬化、糖尿病、支气管痉挛等病患者,见经常脚挛急者,配合芍药甘草汤常能提高疗效。
其急痛,是指疼痛呈痉挛性,有紧缩感,并有阵发性的特点,亦即“时痛”。
胃痉挛、肠痉挛、腓肠肌痉挛、脏器平滑肌痉挛、躯干骨骼肌痉挛等导致的疼痛,均属于芍药证。
腹中急痛,为腹痛呈痉挛性、阵发性,其部位有上腹部者,有脐周者,也有下腹部者,或腹痛连及腰背者,或腹痛连及阴部者。
另外,膈肌痉挛、尿道括约肌痉挛、阴道痉挛、面肌痉挛、支气管痉挛等虽没有明显的疼痛,但也可考虑使用芍药,也就是利用芍药“缓急解痉”的功效。
陈潮祖教授于传统治法中专门立出“解痉法”,即是从脏腑经隧挛急的观点来阐释病机与治法,对理论和临床颇有指导意义。
身疼痛,多为腰背酸痛、四肢疼痛,严重的可导致步履艰难,如坐骨神经痛也表现为痉挛性。
1.2.2缓急止痛与其他关键配伍
芍药配甘草,是缓急止痛的基本方。
加枳实,可治腹痛而便秘者,是胃肠动力剂;加黄芩,可治腹痛而腹泻者,并能用于便血、痛经,是清热止痛剂;加桂枝或肉桂,可治中虚腹痛,其人动悸而脉弱;加附子,可治阳微身痛,其人恶寒而脉沉。
芍药配白术茯苓,是利水剂:如月经不调者,配当归川芎;如腹水、全身水肿者,配附子干姜。
1.3甘草主治羸瘦,兼治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诸症。
1.3.1羸瘦
甘草用于瘦人,古来经验。
《伤寒论》凡治疗大汗、吐、下及大病后的许多病症诸方,大多配伍甘草。
吐下汗后,气液不足,必形瘦肤枯。
羸瘦,可看作使
用甘草的客观指标之一。
以羸瘦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如肺结核、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慢性肝炎、肝硬化、艾滋病、肌营养不良等,可大量使用甘草。
1.3.2心悸
《伤寒论》治疗发汗过多,患者出现的心悸,以甘草配桂枝,放入桂枝甘草汤。
对“脉结代,心动悸”者,以甘草配桂枝、地黄、麦冬、阿胶等,方如炙甘草汤。
由于麻黄常导致心悸,故甘草多配伍麻黄,其机理有待研究。
另外,龙骨、石膏可用于动悸,故甘草与其配伍的机会也相当多。
根据经典经验,临床以心动悸为主诉的疾病,如期前收缩、心动过缓、窦房结综合征、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心房纤颤等,常配桂枝、茯苓、人身等。
1.3.3躁、急、痛、逆诸症
杂病多见躁、急、痛、逆诸症。
此躁,为情绪不安定,变化无常、烦躁、多动,如甘麦大枣汤证的脏躁。
此急,为急迫、挛急、拘急之证,如芍药甘草汤证的脚挛急。
此痛,为一种挛急性、狡窄性、紧缩性的疼痛,如茯苓杏仁甘草汤证的胸痹、甘草粉蜜糖证的心痛等。
此逆,为吐逆、冲逆、气逆,如橘皮竹茹汤证的哕逆、桂枝甘草汤证的气上冲。
1.4仲景使用剂量
仲景使用桂枝有三个剂量段: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中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
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克,甚至达30克。
使用芍药有两个剂量段:以腹中急痛为主证的,芍药要大量,4-6两;如配附子、或黄芩、或桂枝、或黄芪桂枝等,则不必大量,2-3两即可。
另外,汉代一两,折算为15.625克。
但仲景方多为分三服等,即折合每剂用量,应再除以3等。
故古方用一两,在现在的每剂药中相当于3-6克。
1.5饮片选用
在承袭仲景的使用经验时,必须注意古代饮片与现今的区别。
古代桂枝、肉桂不分,均统称桂枝,而现在药房桂枝与肉桂分售。
相传的应用习惯是,轻症小病可用桂枝,重症大病必用肉桂。
如桂枝多用于外感风寒、身体疼痛等,而肉桂多用于肢冷脉微、脐腹冷痛者、心悸喘促、戴阳厥脱者。
肉桂所主治的大多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比较严重的病变,这与伤寒杂病论桂枝使用的范围基本一致。
可以认为,张仲景桂枝的药证基本上是当今肉桂的药证。
黄煌教授在使用桂枝类经方是,大多使用肉桂,或桂枝与肉桂同用。
仲景时代芍药不分赤白,宋代以后才分白芍与赤芍。
根据传统用药习惯:痉挛性疾病,用白芍较多;如舌质黯紫、或血液粘稠者、或血管疾病者,使用赤芍较多。
2.从桂枝汤的药证主治,理解其临床应用
单纯论述桂枝汤之药证或主治,可能并不印象深刻。
若从桂枝加桂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与桂枝加芍药汤治“腹满时痛”者、小建中汤治“虚劳里急”“腹中急痛”者,这几个方中因单味药物的增加而主治突出点变换的辩证关系,则更可清晰印证出,桂枝汤的核心药物的主治和药证了。
桂枝汤是古代的强壮剂,适合于虚弱体质的调理。
各种大病以后,或肿瘤、结核等消耗性疾病过程中,或经过手术、化疗、出血、创伤、产后、剧烈运动、寒冷、饥饿等刺激以后,体质虚弱、消瘦、食欲不振者。
以心悸动、腹痛、自汗出、脉弱为特征的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免疫系统疾病等,常可使用本方。
适用桂枝汤的患者,大多体质柔弱,以体型消瘦者为多。
患者肤色白而缺乏红光,皮肤湿润而不干燥,体型偏瘦者多,肌肉比饺坚紧,一般无水肿,腹部平,腹部肌肉较硬而缺乏弹力,如同鼓皮,严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唇舌黯淡而不红润。
可称为“桂枝体质”。
桂枝汤,绝不局限于治疗风寒感冒,从古今治验证实,其应用范围从轻症到重病,从外感到内伤,相当广阔。
究其原因,正是桂枝汤中的药物与配伍,所涉及到的病症、机理、治法之精妙以及变通理法之博大。
继承中医,发展中医,“药证”方法论足资学者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