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学生科研项目立项结果文科立项结果+公示
- 格式:xlsx
- 大小:29.77 KB
- 文档页数:10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5年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15.04.13•【字号】沪教委高〔2015〕15号•【施行日期】2015.04.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语言文字工作正文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5年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名单的通知沪教委高〔2015〕15号各本科高等学校: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2015年度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和示范性全英语课程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沪教委高〔2014〕50号)要求,经各高校申报与自评、专家预评和答辩评审等程序,我委研究确定44门课程为2015年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见附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本次立项课程建设起讫日期为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
二、请各高校按照《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本校全英语课程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切实加强对立项课程建设的指导、管理和考核。
三、课程负责人应合理使用建设经费,合理选择授课对象和优秀原版教材,积极建设优质教学团队,鼓励校内外专家参与授课,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授课水平和效果,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实现建设目标,切实发挥示范作用。
四、按照《管理办法》,我委对每门课程资助建设资金,同时委托相关专业机构为高校提供优质境外原版教材和相关课程建设的服务工作。
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课程负责人,要共同做好优秀教材教参的推荐、审核工作,并组织开展课程建设的相关活动。
附件: 2015年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建设项目名单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15年4月13日附件。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1年度市教委重点课程立项工作的通知正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1年度市教委重点课程立项工作的通知(沪教委高〔2011〕25号)各高等学校:为进一步推进上海高校内涵发展,加强重点课程建设,积极培育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上海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详见沪教委高〔2005〕34号)的要求,现就做好2011年度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的申报工作提出如下要求:一、各高校申报的课程应是本校已开设的本科课程(上海旅游高专、上海医疗高专、上海出版高专、上海电视大学除外),原则上要求在本校连续开设3年以上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或专业特色课程,并符合《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二、根据国家和上海“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要求,为了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推动高等院校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在本年度的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中,鼓励有一定基础条件的高校申报以下课程项目:1.能实现校际优质资源共享的跨校课程;2.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专业核心课程;3.为加快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中改革和引进的重要课程;4.尝试新的课程教学方法,并已有所突破和成效的课程,如案例教学课程、研讨型课程等。
三、从2011年起,市教委将每两年组织一次市教委重点课程的申报立项工作。
本年度部属“985”高校每校申报额度不超过30项,部属“211”高校每校申报额度不超过20项。
市属高校按照我委确定的额度申报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具体额度详见附件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4.07.01
•【字号】沪教委高[2014]32号
•【施行日期】2014.07.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
正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
革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
(沪教委高〔2014〕32号)
各本科高等学校: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沪教委高〔2014〕23号)精神,我委组织开展了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工作。
经学校申报、专家评审和我委审核,现同意复旦大学潘天舒承担的《研究型教学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效果分析:跨学科的视角》等89项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2014年资助每个项目经费5万元。
请各高校高度重视项目的研究与改革实践,加强项目管理,按照经费管理要求按时使用,按时组织结题,并于2015年6月底前将项目验收材料报我委审核。
附件: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汇总表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14年7月1日
附件。
上海师范大学2008-2020 年科研及学科建设发展定位规划一、目前现状学校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 1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 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2 个、博士后流动站 4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9 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93 个、学士学位专业 79 个。
学校有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2 个、上海高校 E-研究院 3 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8 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 15 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重点项目 7 个、上海市创意产业园区 1 个。
学校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为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古典文献专业”为全国重点培养古典文献人才的四个基地之一,“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是上海地方高校中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十五”以来,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 932 项,科研经费总额 4.15 亿元,发表论文11811 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102 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78 项,专利 55 项。
二、建设目标上海师范大学 2008~ 2020 年整体建设目标是:力争到 2020 年,使学校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服务的能力明显增强,成为上海市高素质师资和各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成为解决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重大问题的决策咨询基地。
第一阶段:1、科学研究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级项目,每年达到 40 项左右。
同时积极争取横向课题及其他各类项目,每年达到 200 项左右。
“十一五”期间每年科研总经费超过一亿元,“十二五”期间在此基础上每年增长 10%~20%。
争取公开出版的著作和发表论文数每年增长 10%,其中发表在各学科领域 top 杂志的论文数每年增长 20%。
每年推出精品学术专著 5-10 部,培育对上海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决策咨询与对策研究成果3-5 项。
争取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学研究与技术领域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每年增长10% 以上。
上海师范大学文科科研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申请者:所在部门:填表日期: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2013年10月修订申请者的承诺:我承诺对本人填写的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
如获准立项,我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上海师范大学校级文科科研项目的相关规定,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申请人(签章):年月日填表说明1.本表一律用计算机认真、如实填写。
2.基本数据表中“所属学科”、“研究专长”等学科分类与代码,请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表》(GB/T13745-92)填写,本《学科分类与代码表》可在社科处“资料与下载”栏目中查询并下载。
3.基本数据表中“所属学科”请填写一级学科,“所属学科”选择下列之一填写:(1)管理学;(2)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3)哲学;(4)逻辑学;(5)宗教学;(6)语言学;(7)中国文学;(8)外国文学;(9)艺术学;(10)历史学;(11)考古学;(12)经济学;(13)政治学;(14)法学;(15)社会学;(16)民族学;(17)新闻学与传播学;(18)图书情报文献学;(19)教育学;(20)心理学;(21)统计学;(22)港澳台问题研究;(23)国际问题研究;(24)交叉学科/综合研究。
4.申请书统一用A4纸印制,左侧装订;报送一式3份,其中1份原件,2份复印件,同时上报电子文本申请书,E-mail:xusongru@。
一、基本数据表二、课题组基本情况三、本项目研究的背景信息四、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五、项目经费预算六、负责人所在部门审核意见七、社科处意见八、专家组或校学术委员会意见。
华师〔2013〕73号关于印发《华南师范大学科研业绩评价方案》(2012年修订)的通知各院系、各部处、各单位:现将《华南师范大学科研业绩评价方案》(2012年修订)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华南师范大学二○一三年五月三十一日—1—华南师范大学科研业绩评价方案(2012年修订)按照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学校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改革需求,需对各类科研业绩进行合理的评价与认定,以利于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以质量为导向,鼓励我校教师多出高水平的成果,提高我校科研的整体竞争力,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包括科技类和社科类两大部分,科研业绩分为T、A、B三个级别。
第一部分科技类一、科研业绩评价标准(见下表)—2—二、学校科研业绩奖励范围(一)学术论文类—3—1.在《Nature》或《Science》上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
2.在《Nature》系列刊物上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
3.SCI收录且影响因子10.0以上(含)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影响因子8.0以上(含)的原创性学术论文。
4.其他SCI收录的原创性学术论文。
(二)学术著作类1.国际重要机构资助出版的学术著作。
2.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学术著作。
3.教育部统编高校教材。
(三)授权专利成果类1.通过PCT途径进入其他国家并获得授权专利。
2.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四)获奖成果类1.国家科学技术奖。
2.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省级和国家其他部委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4.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省级和国家其他部委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5.省级和国家其他部委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五)科研项目类—4—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经费1000万元以上(含)纵向项目、单笔实到经费500万元以上(含)的项目。
华师〔2013〕73号关于印发《华南师范大学科研业绩评价方案》(2012 年修订)的通知各院系、各部处、各单位:现将《华南师范大学科研业绩评价方案》(2012 年修订)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华南师范大学二○一三年五月三十一日华南师范大学科研业绩评价方案(2012 年修订)按照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学校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改革需求,需对各类科研业绩进行合理的评价与认定,以利于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以质量为导向,鼓励我校教师多出高水平的成果,提高我校科研的整体竞争力,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包括科技类和社科类两大部分,科研业绩分为T、A、B三个级别。
第一部分科技类一、科研业绩评价标准(见下表)二、学校科研业绩奖励范围(一)学术论文类1.在《Nature》或《Science》上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
2.在《Nature》系列刊物上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
3.SCI收录且影响因子10.0以上(含)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影响因子8.0以上(含)的原创性学术论文。
4.其他SCI收录的原创性学术论文。
(二)学术著作类1.国际重要机构资助出版的学术著作。
2.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学术著作。
3.教育部统编高校教材。
(三)授权专利成果类1.通过PCT途径进入其他国家并获得授权专利。
2.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四)获奖成果类1.国家科学技术奖。
2.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省级和国家其他部委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4.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省级和国家其他部委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5.省级和国家其他部委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五)科研项目类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和重点项目、国家“973 计划”项目、国家“863 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经费 1000 万元以上(含)纵向项目、单笔实到经费500万元以上(含)的项目。
研究生科研论文奖励条例(修订)根据《上海师范大学科学研究奖励办法》精神,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条例。
第一条:奖励对象本校注册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攻读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不包括我校在职攻读学位教职工)。
第二条:奖励范围奖励对象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作品,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予以奖励:1、文科类研究生在“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和人文引文索引(A&H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以及指定的重要学术报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期刊论文字数须在4000字以上,重要报刊文章字数须在2000字以上,并有“上海师范大学”署名标注。
2、理工科类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EI收录的论文,且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认定。
SCIE、EI和SCIENCE、NATURE论文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的申报年份的检索报告为准。
3、各类研究生发表于其他正式刊物正刊的学术论文和作品。
第三条:奖励标准1、凡独立署名“上海师范大学”,给予全额奖励;第一署名单位为“上海师范大学”,奖励全额的60%。
2、本校多名研究生合作完成的论文,全额奖励第一作者;3、本校师生合作完成论文:学生为第一作者的(理科为通讯作者的),全额奖励;导师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奖励学生排名第一的作者,奖励金额为全额的10%。
注:具体奖励范围与金额详见附件一、附件二。
第四条:奖励程序1、每年6月和12月,研究生工作部(处)将对符合上述奖励范围的成果分两次进行集中审核。
2、以学院为单位审核汇总,上报研究生工作部(处)。
3、经公示无异议,奖励经费统一由财务处拨至学生学思卡。
第五条:其他说明1、在校期间以“上海师范大学”为单位单独署名投稿,其科研成果在毕业后一年以内公开发表,参照本奖励条例执行。
2、奖励就高不就低,不重复奖励。
3、奖励范围及额度根据申报年度的奖励条例实施。
4、科研论文奖励的收入所得税由获奖者个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