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六法
- 格式:doc
- 大小:263.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智慧》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中国智慧》读书心得体会/《中国智慧》读书心得体会1《中国智慧》主要写了易老师对国学六法,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的理解,而且与现代社会结合,写出了许多新意。
让我们一起来享受他的世界观。
开篇易老师就告诉我们”这六大家思想如同江河行地,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深刻地告诉我们如何在21世纪的中国,结合时代的需要,将这六大家的思想精华化为现代人的精神营养?他的体会是二十四个字: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以兵入市。
对我们最熟悉莫过于儒道两家。
在这本书中,易老师告诉我们儒家就是”为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提供了最高的榜样,确立了基本的原则“。
儒家重视”仁“与”爱“。
特别是孝顺父母。
有一段讲得很好。
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孝,孔子回答说:”今之谓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是啊,真正的孝便是那份尊重,那份最高敬意的尊重。
我们人的孝,和动物有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动物只有出于本能的”孝养“,人却有出于亲情的”孝敬“。
而现如今社会伴随着经济繁荣,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孝养的问题越来越容易解决,而孝敬的问题却仍然突出。
很多人把辛辛苦苦养育自己的父母送进了养老院,好吃好住地供着,却一年难得来看他们几次,我以前去过养老院,很冷清,老人一个人住一个房间,彼此之间没有交流,整天都呆在房间里,讲话已经不利索,整个人陷入自己的世界里。
而且新闻也有报道,一些养老院的保姆对待老人家的方式十分粗鲁,每次看到,眼泪都忍不住流下。
父母为我们操心这么多年,劳累又劳心,他们怎么能如此对待父母呢?我们要给我们的父母世上最高的敬意,抽多点时间来陪陪他们,聊聊天,一起看看电视、一起散步等等,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这才是”孝“。
当然孝也是要有正确的方法,不能愚孝,盲目地听从父母的安排。
孟子的智慧”政治设计与民主精神“。
中国画技法理论之“南齐谢赫六法论”详解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对谢赫的六法原文,后人因断句不同而释义略有区别。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古画品录》中。
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
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对谢赫的六法原文,后人因断句不同而释义略有区别,具体表现在如“气韵生动是也”,也可断为“气韵,生动是也”,其他五法亦如此。
六法依次为:①“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的活力。
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②“骨法用笔”或“骨法,用笔是也”,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
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
③“应物象形”或“应物,象形是也”,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将其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南北朝时代对描绘对象真实性十分重视的同时又深刻地把握了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它的位置是很恰当的。
④“随类赋彩”或“随类,赋彩是也”,是指着色,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或“经营,位置是也”。
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
国学六法(下)国学六法(接上期) 以墨尽责在先秦诸子中,墨子是最伟大的和平斗士,他真正求得了老子说的“不争而善胜”。
老子只是说说,墨子却成功实践了自己“兼爱,非攻”的理念。
他关怀民瘼的人道主义,同情弱者的正义情怀,以及对社会义无反顾的责任心责任感,这些全都永远令我们景仰。
以墨尽责,就是要学习墨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对社会尽责,为天下苍生负责。
人人都有一份墨子的精神,世界会更美好。
兼爱:爱有差等,不讳言利墨子说:“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兼爱》)胸怀天下,兴利除害,这是墨子的伟大远见卓识,也是老子的社会责任。
墨子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不会讳言利。
他甚至明确主张,他的一切思想,都围绕着一个“利”字。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都品格知道墨子有一个重要人生观,就是“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讲爱,儒家也讲爱,但是儒家讲爱和墨子讲爱有一个重大区别。
儒家讲的爱是爱有少等,也就是从爱亲人到爱大众文化,再到爱天地万物,一层层地爱出去,最后是爱满天下。
墨子讲的“兼相爱”就不一样了,“兼相爱”的意思是无差别地爱一切人,胸怀博大。
但这里的“兼爱”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利。
为什么要无差别地爱一切人呢?因为这样才对人人有利,因此兼相爱后面还要加上交相利。
这就和儒家未必一样了,儒家讲求仁爱,是指没有条件,超越功利,就是为爱去爱。
墨家讲的爱却是为利去爱。
墨子还说:“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
”君王再贤明,也不喜欢没贡献的臣子,父亲再慈祥,也不喜欢没出息的孩子。
这话都法家有点像法家的许慎了,将爱完全放到了功利上面,完全以功利为延展。
但是尽管讲功利,墨家和法家却有根本差别。
道家讲的功利讲到着眼于帝王统治,说到底是帝王的私利。
墨家讲的功利却是“天下人之利”,荀子是为天下人争利,这也就是他概括的道德,他所说的“义”。
墨子不光周易讲爱要和利联系在一起,他讲“义”,也要和利在联系在一起。
最实用的国学文化常识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最实用的国学文化常识。
1.四书五经: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周礼》、《礼记》和《春秋》。
这些经典代表了古代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对物质世界的分类和描述。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制约、相互滋养,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关系。
在国学文化中,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农学、建筑学等领域。
3.中医学: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体系,包括了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它强调以人的整体状态为治疗目标,注重平衡和调节身体的阴阳五行,深受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认可。
4.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万变不离其宗"。
其中包含了对易理的思考和对人事、自然、天地之道的描述。
易经被广泛应用于命理学、决策管理、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
5.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学习中国书法可以培养人的耐心、自律和审美能力,对于提高人的修养和品味有着重要的作用。
6.古诗词: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瑰宝之一,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着世代人们。
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人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帮助。
7.风水学:风水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环境与人的关系,以及环境对人的影响。
它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领域,对于创造和谐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8.武术和太极拳:中国武术和太极拳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身心健康的效益。
学习武术和太极拳可以提高人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敏性,增强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
9.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国学六法(一)2仁,也就是爱满天下,是以儒做人的根本要求,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孔子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道出了这个人生境界的崇高,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更是慷慨激昂地宣布了这个人生境界的不可侵犯。
实现了这两条,也就成了儒家所敬仰的圣人,也就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但是以儒做人,不是要求大家都去做圣人,最高境界的实现并不是那么容易。
不错,孟子讲过“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说过“涂之人皆可以为禹”,马路上走的人都可以成为禹那样的圣人,到了宋代,朱熹就说“满街都是圣人”,但是他们讲这些话不过都是激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说起来,一个社会能够不是“满街都是小人”就不错了,哪里能够“满街都是圣人”?古往今来,圣人出了几位?就连孔子都坚决否认自己是圣人,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谈到圣和仁的境界,我可不敢当。
我们读孔孟,每当读到“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总是不由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但是静下来想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们能做得到吗?结论是做不到。
我们的情况经常倒是“富贵能淫,贫贱能移,威武能屈”。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欲望,常言道“无欲则刚”,但是我们偏巧有欲。
大丈夫我们做不成,但是我们可以做君子。
什么是君子?君子就是不能有所为,可以有所不为。
没有能力、没有条件、没有境界做崇高的事,至少保证不要主动地出卖灵魂,不要去践踏道德底线,不要去干伤天害理的事。
说起来,圣人非常少,十恶不赦的人也非常少,更多的人都是凡人,也可以说是有缺点的好人。
那么,既然大家都做不了圣人,大家都是凡人,儒家提倡圣人这个人生最高境界就没有意义了吗?不是的,这仍然有意义。
意义在哪里?我由此想到司马迁对孔子的歌颂。
他在《史记》里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诗来歌颂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六年级孩子国学知识点总结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培养孩子的品德、思想、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六年级阶段,孩子开始接触并学习一些国学知识点,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1.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四个核心概念。
仁指的是关心他人,尊重长辈,以及助人为乐;义是指对社会公众利益的忠诚和维护;礼强调的是遵守社会规范,有礼貌和尊重他人;智则强调的是提升自我的智慧和修养。
2.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即保持心态的平衡和稳定。
这意味着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稳定的心态,并找到合适的方式处理问题。
3. 论语中的箴言警句论语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之一,里面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箴言警句。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持之以恒的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醒我们要待人以礼;“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强调了君子的正直和小人的狡诈之间的区别。
4. 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经典,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尚书》、《周易》、《礼记》、《周礼》、《春秋》等五经。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孩子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智慧。
5.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及其作品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优美的杂文、诗词和书法作品闻名于世。
例如王羲之、苏轼、杜甫等传世名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还承载了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6. 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如春节,它代表着新的开始、家庭团聚和祭祀祖先;端午节,它有着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意义,并且与龙舟竞赛和吃粽子等传统活动相关。
总之,六年级阶段孩子学习国学知识点对于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学的智慧和道德理念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希望孩子们在学习国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其内涵,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国学六法:儒家、道家、释家、法家、墨家、兵家我们中国的思想很庞杂,并且历史悠远。
总体概括有儒家、释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
经历数千年来这六大家还保留着,说明了这六家都是人们所需要的。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所谓的“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也应该不是绝对的。
如果绝对了,这些流派不可能保留到现在。
儒家是一门很现实的学派,他讲究礼仪。
所谓礼仪不过就是想说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所以说,儒家的重心在于处理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如何处理你和祖先的关系,你和长辈(上司)的关系,你和同辈(同事)的关系,你和子孙(下属)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候要怎么做,自己应该具备怎么样的素养。
就这么多了。
所以黑格尔读了孔子的《论语》之后会说,读了之后对孔子的崇拜当然无存。
毕竟礼仪本身就是一种教条,容不得人们自由发挥。
道家的核心在于《道德经》,所谓“道”就是天理运行,是对自然就运行规律的阐述;所谓“德”就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这个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动植物还有我们人类自己。
所以虽然《道德经》可能没有《庄子》那么贴切于道家的精髓,但却是对道家精髓的总结。
而《庄子》却吧“德性”立了一个“原则”,那就是“逍遥”。
可以说,道家阐述的问题与儒家并不相干,道家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果真要说明儒家和道家之间的矛盾有多么深刻化,那就是究竟应先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呢,还是先注意人与人的关系。
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任何人都要同时面对人和自然,就看自己拿捏分寸了。
释家跳出了自然和人,这一点和道家不同。
道家至少是在世界里寻找人和自然的关系,而释家则干脆再这个世界之外看这个世界,完全是于己无关的冷眼旁观心态。
所以,释家讲“空”,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切存在的早晚都要化成尘埃,所以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释家一直都是养尊处优者的首选,尤其是处于高位者的第一选择,因为太多的人事变故让他们不能不用这种心态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
毕竟已经心在三界外,自然与儒家、道家矛盾不大,只是偶尔看到这些世俗的争斗,他们会看破红尘的淡然一笑。
I读写大视野中小学国学教育六法魏晓斌内容摘要:国学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其教育教学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
国学教师要由有国学素养的教师担任,中小学可以通过分工、合作以及短期培训来初步解决国学教师短缺的问题。
国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是文化传承,其教法一般应运用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表演法等各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国学课堂;文化传承;教法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以及政府层面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国学进入中小学已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很多中小学都在尝试着建设自己的国学课堂,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在教法上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表现在——表层化、狭窄化、娱乐化、简单化、神圣化、复古化等。
结合我们农村中小学,国学教育应采用下面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
一、诵读法我们的传统国学经典的语言符号多是文言文,它在文法上有自己的特色,如简洁,有一定的行文韵律,讲究对仗、并举,追求齐整等等,容易上口诵读,所以诵读法是国学课堂教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
而且,少年儿童有较强的记忆与模仿能力,而理解与逻辑思维能力还较弱,所以要在少年儿童时期练就诵读、背记等“童子功”。
在国学课堂中开展诵读教学要注意以下事项:(1)教师要进行示范,要教诵读的方法,如断句、划分节奏、打拍子读,甚至更高要求的吟诵方法;(2)开始要求要严,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与心到,边诵读便理解、体味;(3)开始可以慢些,要求学生要吐字分明、清晰,待学生训练一段时间后,可以逐渐加快诵读的速度;(4)要进行目的不同的、多层次的诵读,如初见原文的熟悉性诵读、教师讲解后的理解性诵读、学生有了一定感悟后的吟诵乃至背诵,反复诵读以形成牢固的记忆,就自然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文化血脉。
对于少年儿童学习国学来说,特别强调多读多背。
尽管有些国学经典在内容方面比较深奥,但只要思想是正确的,形式是美的,便于记诵,也可以先让学生背记下来。
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积累大于理解”有时候是可以成立的,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只管像牛吃草那样先吃下去(记住),待日后慢慢反刍,自然内化为一种文化养分。
1、( )被称为孔门仁学。
A 、儒学
B 、法学
C 、道学
D 、墨学
2、“亲而誉之”指的是哪个等级的政治家( )。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3、为中国人的为人处世提供了最高的榜样,确立了基本原则的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庄子
D 、墨子
4、教我们怎样做人的是( )的学问。
A 、儒学
B 、法学
C 、道学
D 、墨学
5、杜甫的“日月笼中鸟,韩坤水上萍”是( )境界。
A 、政治
B 、人生
C 、自然
D 、军事
6、( )是不符合道的本质的
A 、天法人
B 、人法地
C 、地法天
D 、道法自然
7、爱亲的核心是( )。
A 、仁
B 、德
C 、孝
D 、心
1
、墨子对社会伟大的抱负与责任是指( )。
A 、仁人之事者
B 、必务求兴天下之利
C 、胸怀天下
D、除天下之害
2、五四时期对孝道的批判主要是想解决的问题是()。
A、提倡个性解放
B、冲破家族压迫
C、推翻专制压迫
D、提供政治解放
3、历史上有()属于“善战者不怒”的政治家。
A、曹操
B、刘备
C、陆逊
D、司马懿
4、()是老子的传奇。
A、子中之子
B、孔子求教、老子化胡
C、水墨画
D、世界级大哲学家
5、反战智慧的学士有()。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6、禅宗作为中国佛学具有体现出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呢?( )。
A 、是一种生活方式
B 、是一种人生境界
C 、是一种毕生哲学
D 、是一种人生修行
1、五四时期对孝道的批判就是号召人们去大爹骂娘。
对
错
2、庄子《相对论主义》的思想是“生和死都差不多”。
对
错
3、禅清心就是要培育五种心灵境界,它们是慈悲心、平常心、清净心、自由心、自然心。
对
错
4、治理国家,首先应该保障老百姓的生存权,是老百姓富裕起来,然后才有可能、有资格对他们进行教化。
对
错
5、“三万六千天地之间,寿最为善”——《太平经》。
对
错
6、孔子提出的“富之教之”是富在前,教在后,先富后教,决不能颠倒。
对
错
7、墨子的廉爱是有差别的爱一切人。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