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题库一、名词解释1.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的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
(概念)2.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是一个大概念,它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诸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建设等有关政治方面的全部实践活动。
思想工作:是整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
3.思想:思想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斯通,它包含全部制约人的行动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
有直接支配人的行动的因素——动机系统,包括“兴趣”“爱好”“动机”等;有调节人们行为动机的因素——心理过程系统,包括“认识”“情感”“信念”;有指导人们行动动机的因素——观念系统,包括“哲学观点”“政治观点”等。
4. 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先进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探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用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应用科学。
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前提和基础,但并不可以说自从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学。
第一、从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区别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
概括起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式: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理论概括的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并用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
5.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一定的时期内进行的各项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体改他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作的概念-精选教育⽂档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作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研究,⼀般都是从功能性,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和实践性的⾓度来阐释的。
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 这个观点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的性,施加性和实践性。
从⽽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特殊性。
苏振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定的政治⽬标,有⽬的地对⼈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们的思想,进⾏指导⼈们⾏动的社会⾏为。
" 这个观点虽然克服了施加论的被动性实现了⼀定程度上的转化,但本质上还是⼀种社会本位观念,淡化了科学性。
郑永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种有⽬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
这种观点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性,具有⼀定的进步意义。
⽐较以上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重要特征就是侧重于指导性和价值判断,但是这两者必须建⽴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即实践性,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必须是统⼀的。
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包括三观教育,道德教育,⼼理健康教育,政治⽅向教育等;本质则要求以素质教育为取向,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内在品德修养;规律则表现为教育者必须从受教育者的⾝⼼发展特征出发,在增强主体性的基础上,满⾜受教育者的社会需求,进⽽促进教育对象的全⾯发展。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教育者根据⼀定社会的教育⽬标和发展要求,在遵循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层次和发展规律以及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基础上,运⽤⼀定的⽅法和⼿段(疏导,管理,教育和奖励)将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内在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的⼀种科学理论性的教育实践活动。
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作者:吕幸君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20期(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摘要:一直以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关系的认识,大家都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虽然这种判断是正确的,但是未免显得过于单调。
无论从现实还是实践中去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都是丰富多彩的。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产生条件基础和源泉都是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人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而思想政治教育却是一项实践活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关系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区别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永恒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却是历史的。
绝不是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就必然会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只是在比较进步的历史阶段才会出现。
从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发生发展的历程就可以看出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活动,自国家产生以来就存在了,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将它演变为自己思想政治教育。
从“宣传”、“政治教育”、“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到“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而一门新的学科,是为了适应该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就是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发的新形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水平,培养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而创立的。
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初,思想政治教育学创立了,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活动、实践,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总结与反思,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二者分属于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场域逻辑。
根据布尔迪厄关于“场域”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实践逻辑强调针对性、灵活性、操作性,注重实践,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逻辑则强调普世性、适应性、学术性,注重理论,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名词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学(Political Education)是一门研究教育与政治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培养公民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公民对政治、政府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反思。
通过教育和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学致力于培养公民的政治意识、法治观念、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民主参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兴起与社会政治环境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学在20世纪初开始形成。
当时,希望通过教育方法来提高公民的政治觉醒和社会意识,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目标。
在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学扮演着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重要角色。
与此同时,民主国家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公民的政治参与、社会责任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和促进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
首先,它旨在提高公民对政治和政府工作的理解。
公民应了解政治制度、决策过程和政府部门的职责,以便更好地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还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权利,彼此合作,维护社会公正和人权。
最后,通过批判性思维和知识的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对政府的政策和决策提出合理的批评和建议。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区参与和媒体教育等。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通过传授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
同时,课外活动如模拟选举、讨论组和实地考察等,能够提供实际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社区参与活动运用教育和服务相结合,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实现政治教育的目标。
媒体教育通过利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为公民提供获取政治信息和参与公共讨论的渠道。
四、面临的挑战和前景思想政治教育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教育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
名词解释: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手段。
5、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创造性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
6、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
7、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构与管理者,运用计划、组织、指挥、调控和评价等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功效的创造性活动过程。
◇8、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⒐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体系,是人们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⒑内化: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
⒒外化:是将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⒓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第二版)复习资料——绪论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一)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概念,含义基本相同,指导思想、目的和内容也基本一致,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
但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区别。
思想政治工作除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包括党的组织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群众工作等。
尽管这些工作也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但这些工作并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人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一)内涵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内涵,从词义上说是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存在的根据。
3.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
(二)外延1.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与内涵是相对应的概念)2.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具有全员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全程性;思想政治教育外延受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内容与目的的制约。
(三)思想政治教育外延与内涵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与内涵,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外延的广泛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丰富性、方式和特色的多样性。
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与内涵紧密结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人们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是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
1996年教育部修订研究生专业目录,把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硕士学位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点合并,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仍归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在本科专业目录中保留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
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分析。
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不完全等于政治工作或思想工作,它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部分的叠加、融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比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宽广些;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泛义是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社会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教育人的活动,特指则是指无产阶级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教育人的活动。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含义和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思想政治教育品德形成、发展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
第一章测试1.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工作与政治工作的总和。
()A:错B:对答案:A2.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思想政治教育。
()A:错B:对答案:A3.采用思想教育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就足够了。
()A:错B:对答案:A4.一般情况下,思想往往会转化为行为。
()A:对B:错答案:A5.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是基础,外化是目的。
()A:对B:错答案:A6.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党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A:错B:对答案:B7.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有( )。
A:内容规定性。
B:目的性。
C:意识形态性。
D:以人为本。
答案:ABCD8.从灌输与疏导的关系中,不难看出( )。
A:灌输与疏导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B:各自独立存在,没有显著的相互作用。
C:作为教育者不能只重视一个方面。
D:灌输是必要的,疏导也不容忽视。
答案:ACD9.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B: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有着各种联系。
C: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D: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关键是要坚持其立场观点方法。
答案:D10.本章提到学科的研究方法时,讲到了()。
A:观察法和社会调查法B: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注意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C:提倡研究性学习D:文献法和实验法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满足了政治需要,没有其它社会价值。
()A:错B:对答案:A2.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一种方式。
()A:错B:对答案:B3.封建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维护封建秩序服务的。
()A:对B:错答案:A4.西方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认同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公民为总体目的。
()A:对B:错答案:A5.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A:对B:错答案:A6.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了成熟。
107神州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郭爽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生活中,人们经常将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理解成思想教育、政治教育。
这些概念虽然有着一定的相同之处,但是在侧重点、教育方向、教育范围等方面还存在着差异。
本文在阐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者的相似与差异,旨在纠正人们以往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误解,同时提出三种教育对当今时代的启示。
关键词: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思想教育,广义上,凡是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的教育,都被叫做思想教育;狭义来说,思想教育是指经过教育,使人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且对以后产生重要的影响,以此来指导实践的教育。
政治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促使人们形成一定的政治观念、政治信仰的教育。
它的前身思想是列宁提出的“政治工作”,1903年,当时俄国封建落后,各种矛盾突出,沙皇专制严重阻碍了现代化进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列宁建立了布尔什维克党,形成了列宁主义,提出“政治工作”的概念。
可见,“政治工作”概念的提出,有着一定的阶级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主体通过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且促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并且有严格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似与差异(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似无论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它们都含有对人的思想观念的教育。
通过客观对象的教育,目标对象形成的认识是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它们的教育主体是一样的,都是对教育对象产生一定作用的人;他们的教育对象也具有相似性,都是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发展不符合的部分;它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实现教育本身,而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和谐稳定。
(完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版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章绪论第⼀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第⼆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学科建设进程⼆、学科建设经验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法1.思想⼯作、政治⼯作、思想政治⼯作、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辨析思想⼯作——是⼀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们树⽴与社会发展要求相⼀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的活动。
政治⼯作——是⼀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进⾏的活动,如阶级⽃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思想政治⼯作——指政治⼯作中有关意识形态⽅⾯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作中的思想性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定社会、⼀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们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特殊⽭盾:主体和客体、思想和⾏为;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为;主体的正确思想政治意识与客体的错误思想政治意识;⽆产阶级与⾮⽆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意识;主体传播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为;⼀定社会发展要求同⼈们实际的思想品德之间的⽭盾。
2.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1)思想政治教育学——是⼀门研究⼈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和对⼈们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性科学。
2)研究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们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哪些主要特点?1、阶级性;2、实践性;3、综合性。
3.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1)个⼈与社会:个⼈——是历史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产活动为基础⽽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类⽣活共同体。
思想政治教育笔记1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答: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2 思想政治教育失效性的后果1、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滞后性(思想活动问题)2、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力量削弱(教育者问题)3、环境发生变化(环境问题)4、人们的价值取向扭曲(教育对象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失效性的后果1、出现道德失范现象2、出现教育薄弱环节3、出现政工队伍不稳定3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提出和演变的历史过程(1)1847:宣传工作(2)1902年前后:政治工作、政治教育工作(3)1934年: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4)中国共产党诞生——建国:沿用上述各种提法(5)1949——1959:思想政治工作,但未统一(6)1960——1978:政治思想工作(7)1978——现在: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5、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答:(1)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2)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3)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理论;(4)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5)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6)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7)关于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理论;(8)关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9)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就是对本门科学所研究的特殊对象的普遍的本质联系的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起指导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一、个人与社会。
二、思想和行为。
三、教育主体和客体。
四、内化与外化五、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联系和区别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名词解释: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4、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的基本手段。
5、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了有效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创造性运用具有感染力的教育技能和技巧的总和。
6、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
7、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构与管理者,运用计划、组织、指挥、调控和评价等管理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功效的创造性活动过程。
◇8、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⒐思想品德: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体系,是人们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⒑内化: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
⒒外化:是将个体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⒓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
中小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探析学习心得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思政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为中小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课程思政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强调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那么,中小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相关问题又是什么呢?下面针对这个话题进行探析,并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中小学课程思政是什么?《中小学课程思政》是教育部在2019年10月发布的,是为指导中小学校开展课程选题、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工作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该文件明确提出,中小学课程思政是指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要求,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才培养新需求,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课程为载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技术育人的有机融合,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过程。
二、思政课程与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关系思政课程强调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是学校德育育人的重要内容。
同时,思政课也是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程。
中小学课程思政则是对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发展,综合考虑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以全面协同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将德育和知育、劳动育人和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全面素质。
因此,思政课程和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
三、中小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弥补了思政课仅能强化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教育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善的保障。
思政课程强化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中小学课程思政,则是通过各类课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民主、科学、和谐、诚信、友善的精神和十二项基本素质,实现德育和知育的全面融合。
四、学习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心得在学习中小学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思政课程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范围整理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
(资料较少,大家可以自己找)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⑴“一个规律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⑵“两个规律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4.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特点:阶段性、实践性、综合性。
5.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①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②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的前提条件、基础和源泉;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
③区别:二、对西方行为科学的理解(P47-48);对灌输理论的理解。
(此题了解即可)看一下书行为科学是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是应用心理学额、社会学、人类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的学科。
行为科学主要研究人的本性和需求、行为的动机、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等问题。
行为科学的主要观点有:1、梅奥的霍桑实验及主要观点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3、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5、弗鲁姆的期望价值理论6、麦格雷戈的X、Y理论、社会人、复杂人概括地说行为科学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是有目标的,目标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主张在企业管理中,正确处理人的需要、动机、目标、行为四者的关系,使企业员工的目标和企业目标一致;主张在满足员工多方面需要的基础上,以诱导方法为主,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
1、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四个概念的辨析。
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和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
区别:含义不同,可得不是所有的思想工作都是政治工作,同样,不是所有的政治工作都是思想工作。
联系: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密切相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性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区别:前者的含义要宽一些,后者的含义要窄一些,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
联系:前者包含后者,后者体现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