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
- 格式:ppt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34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学习贵在勤奋,虽然有时也会失败,但也不要放弃,让我们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
只有这样,希望之光才会驱散绝望之云。
最后,只要我们坚持勤奋,就能得到满意的收获。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1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 西北地区概况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 荒漠化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 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2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1. 森林资源现状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地理必修3-必背知识点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1. 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 气候受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3. 西北发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有(1)大气:,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蒸发旺盛,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强烈)。
(2)水:水资源短缺,河流稀疏。
(3)地形:多高山、高原、盆地,阻挡海洋水汽进入。
(4)植被:稀疏,以荒漠和草原为主。
(5)土壤:平地多疏松的砂质沉积物。
4. 以以西距海遥远,降水稀少,形成温带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5. 西北地区绿洲主要分布在。
绿洲农业的水源主要来自山地降水、高山冰雪融水。
6.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有(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上中下游水资源分配不当;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分配不当;漫灌导致次生盐渍化。
(5)不合理的工矿、交通建设7. 西北荒漠化的对策有(1)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量、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量;改进灌溉技术,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2)利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构建防护体系:植树种草;设置沙障工程。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植树种草,发展林业、牧业;退耕还林、退耕还牧,调整农业结构。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
(5)控制人口增长。
8. 草方格沙障的作用有(1)削减风力。
(2)截留水分。
9. 土地盐碱化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其自然原因是(1)地形:低洼,排水不畅。
(2)水:地下水位高。
(3)大气: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在华北,春季升温快,雨季未到,降水少,蒸发强,且多大风)10. 土地盐碱化的对策(1)水利改良:灌溉、排水。
(2)农业改良:改善耕作、平整土地。
必修三第二章地理知识点总结: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 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 E.水资源污染严重错2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3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第一节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资源安全问题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
2.通过实例分析,说明资源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3.结合实例,说明保障资源安全的主要途径。
目标1资源安全问题1.关于资源安全前景的两种观点观点内容悲观论者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性的饥荒和资源将很快到来,资源价格亦将随之日益攀升乐观论者资源不会;资源短缺会吸引大量的投资来开发替代产品,而进步又为这种开发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资源价格不但不会飙升,反而会下降2.资源安全的概念和内涵概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________能够得到满足的状态或能力内涵资源的供给不低于各种用途所需的________数量和质量要求,且是________、及时和经济的;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________服务功能理解资源安全的内涵量总量、人均量质质量最低要求结构供给的多样性;资源共同体均衡地区均衡与人群均衡经济经济可行时间及时、稳定3.资源安全问题产生原因如果因资源供给量________于资源需求量而造成的资源短缺超过某个限度,就会发生资源安全问题影响影响生产、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甚至危及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________基础,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根源资源________与________的失衡。
从发展的角度看,资源需求增长过快或资源供给能力降低过多,都可能导致资源安全问题影响因素资源________、资源生产与供给能力、资源________需求,其中资源禀赋是指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分布等总体状况拓展延伸影响资源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影响因素具体影响资源禀赋可开采非可再生资源减少乃至枯竭;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超过其最大更新能力;资源波动幅度超过安全范围资源生产与供给能力资源开发技术和经济能力不足;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的技术风险和区域冲突;资源贸易的市场、经济和运输风险资源消费需求人口增长造成的短缺;消费水平提高造成的短缺;消费质量标准提高造成的短缺思考某同学认为“资源贫乏国家——日本的资源安全问题严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汇总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分布: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本质: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表现: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成因:二因——人类过度经济活动、气候因素发生变异强烈蒸发↑↑▲次生盐渍化:大水漫灌→→→地下水上升→→→盐分在土壤表层聚集→→→次生盐渍化▲石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因水土流失导致地表岩层裸露。
如我国南方地区的“红色岩漠”(流水侵蚀作用)2.西北地区(1)范围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行政区划范围: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气候界线:非季风区年均降水量400mm以下的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特点:东部是高原、西部是高大山系和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西部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3)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受周围高山高原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1)干旱是荒漠化的潜在威胁①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基本条件;①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条件;①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的干旱季节——动力条件;(2)气候异常(主要自然因素)4.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①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2)荒漠化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①过度樵采;①过度放牧;①过度开垦;①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5.荒漠化防治的措施(1)荒漠化防治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①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①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防治原则①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①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治理措施(因地制宜)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总结出治理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依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通过小组对材料的讨论,分析得出水土流失的原因,归纳分析任一区域环境问题及其综合治理措施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特别是个人主人翁责任感、紧迫感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1、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对黄土高原的情况经过必修一、二的学习后有着一定知识储备,但还不够,要用学案加以补充。
2、史地班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和分析能力,但是对于GIS图像的阅读与分析还是相对陌生。
但是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能力运用地图在不同范围和方向上分析得出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的措施。
3、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探究,但不能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知识储备不系统,分析能力不扎实,用规范的语言表达问题答案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借助GIS图像信息及相关资料,分析可能出现的危害、原因及解决措施。
(二)教学难点:根据流域的自然背景,提出水土流失的解决措施。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展示:通过陕北民歌的MV视频导入提问:视频中描述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观?板书:区域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学生积极观看视频,观察并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
活动2【讲授】运用PPT课件和GIS图像来展示黄土高原的基本概况展示:课件“黄土高原地形图”(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四至点的分界线。
)展示:课件“黄土高原温度带图及延安的降水气温柱状图”板书:黄土高原的概况承转:让我们一起进入黄土的世界展示:GIS地图黄土高原的位置、所属的地形阶梯、所跨越的省区。
(学生认真思考,说出所属温度带,并在学案上回答问题。
指图说出所属的地形阶梯和所跨越的省区。
)展示:GIS地图黄土高原漫游提问:用哪个词语形容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最恰当?(学生观看回答:千沟万壑)提问:黄土高原有哪些不同的地貌景观?这些地貌的特征是什么?在GIS地图上从不同的角度来演示塬、梁、峁的特征(学生观察,完成学案连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