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轴对称问题的有限单元法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306.50 KB
- 文档页数:22
教学案例:创设情景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雷宏伟玛电学校中学理科组2011年11月21日创设情景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八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2011年11月17日,我在电教室上八年级数学公开课《轴对称》,贯穿全课创设了几个小情景,联系教材与生活的实际。
既研究了我组的校本研修,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是教学中的案例:一、创设生活情境情景1:师:下面我们来看几幅图片,大家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投影仪打出)这些图形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刘晓燕:它们是对称的,彭佳玉:它们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左右两边相等。
顾志新:左右两边完全重合。
马学业:它们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左右两边完全相等。
点评: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经验资源包括学生拥有的人类的间接经验、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的直接经验。
学生经验资源构成学生课程资源的主体,是课程情境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经验资源。
所以教师通过展示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从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充分运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资源。
情景2:老师:谁能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对称特征的物体,并与同伴交流。
连欣圆:教室里的桌子,马梦媛:教室里的门。
柯志博:黑板,人。
师:你能说出它们的对称轴吗?李雨雨:人是关于鼻子这条直线对称的。
杨培林:桌子是关于中间竖着的和横着的直线对称。
苏碧:教室里的门是关于中间的门缝对称的。
黑板和桌子一样也有两条对称轴。
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
师: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在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点评:我们欣赏到了许多生活中的轴对称图案,看到了轴对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体会轴对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感受到了对称美。
感受到了数学的美。
二、创设实践情境和创设动画情境情景1:请同学们拿出纸,将一张纸对折后,用针尖在纸上扎出一个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与同伴交流。
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设计(课标版,3篇)案例一:轴对称的图形有哪些?目标通过学习轴对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轴对称的知识。
前置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对平面图形的基本认识,了解图形的基本属性。
教学步骤1.引入轴对称概念:通过一系列图形示例,让学生观察、描述和比较不同图形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轴对称图形的定义:给学生提供定义,并通过示意图解释轴对称的概念。
3.轴对称的判定方法:讲解如何判断图形是否轴对称,包括对称线的判定和对称点的判定。
4.学生练习:提供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是否轴对称,并找出对称线和对称点。
5.讨论与总结: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进行讨论和总结,澄清疑惑,强化概念。
总结与拓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清楚地理解何为轴对称图形,并掌握判断图形是否轴对称的方法。
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给予拓展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
案例二:设计轴对称图形目标通过设计轴对称图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对称性的认识。
学生已经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判定方法。
教学步骤1.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判定方法。
2.引导学生设计轴对称图形: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轴对称的图形模板,让学生根据模板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能够找到图形的对称线和对称点。
3.学生设计与分享: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设计,并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4.评价与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每个设计的创意和对称性,并给予反思和建议。
总结与拓展通过设计轴对称图形的活动,学生能够巩固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培养创造思维和观察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其他类型的对称图形,如旋转对称图形和平移对称图形。
案例三:轴对称图形的应用目标通过探索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轴对称图形的重要性和实际价值。
前置知识学生已经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特点和判定方法。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思考轴对称图形的应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轴对称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建筑物、家具、标志等。
“中心对称图形”教学案例清凉店中学李素行【案例背景】什么是“数学美”?法国数学家是这样分类的:对称美、和谐美、简洁美、奇异美.中心对称图形,外形很美,这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极好素材.但在数学课堂上,如何使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数学美,从而对数学产生由衷的兴趣,主动去学习数学呢?我也常常给学生讲一些数学趣事,史事等,提高学生的兴趣,但都是暂时的,不能产生长久的效应.只有把数学美寓于课堂教学设计中,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数学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习得,更是学生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中要把这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教学的始终。
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为了实现新课标的这一新理念,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于是,我选择《中心对称图形》进行了尝试,学生和我都找到了一些感觉,愉快地度过了一节课.【案例描述】片段(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师:我们来欣赏一个画面。
(出示情景同时播放婚礼进行曲)看到这喜庆的场面,想象一下我们来到了一个怎样的现场?生:我们来到了一个婚礼现场。
师:我们看到了哪个特殊的字,就让人想到是在办婚事呢?生:画面中的大红双“喜”字。
师:你们知道吗?剪喜字是应用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来剪的。
那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片段(二):“识”对称,体悟特征1、师:看到这一课题,你想明白哪些问题?生:我想明白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生:我想明白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本。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巡视。
师:请各位同学把自己自学的情况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3、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师: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全班汇报交流。
轴对称问题的有限元模拟分析一、摘要:轴对称问题是弹性空间问题的一个特殊问题,这类问题的特点是物体为某一平面绕其中心轴旋转而成的回转体。
由于一般形状是轴对称物体,用弹性力学的解析方法进行应力计算,很难得到精确解,因此采用有限元法进行应力分析,在工程上十分需要,同时用有限元法得到的数值解,近似程度也比较好。
轴对称问题的有限元分析,可以将要分析的问题由三维转化为二维平面问题来解决。
先是结构离散,然后是单元分析,再进行总纲集成,再进行载荷移置,最后是约束处理和求解线性方程组。
分析完成之后用ABAQUS 软件建模以及分析得出结果。
关键字:有限元法轴对称问题 ABAQUS软件二、前言:1、有限元法领域介绍:有限单元法是当今工程分析中获得最广发应用的数值计算方法,由于其通用性和有效性,受到工程技术界的高度重视,伴随着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成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有限元法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因此有限元程序的编制以及相关软件的研发就变得尤为重要,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有限元软件的发展按目的和用途可分为专用软件和大型通用商业软件,而且软件往往集成了网络自动划分,结果分析和显示等前后处理功能,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大型通用商业软件的功能由线性扩展到非线性,由结构扩展到非结构等等,这一系列强大功能的实现与运用都要求我们对有限元法的基础理论知识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以及对程序编写的基本能力有较好掌握。
2、研究报告目的:我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圆柱体墩粗问题。
毛坯的材料假设为弹塑性,弹性模量210000MPa,泊松比0.3,塑性应力应变为塑性应力塑性应变22003220.01584070.02984970.0565820.0956310.156840.257100.35圆柱体毛坯直径d=50mm,高度l=60mm;凸模直径D1=70mm;凹模直径D2=80mm;凸模从接触圆柱体上表面开始向下运动10mm;模具与板材之间的摩擦系数为0.1。
轴对称性质应用例析山东徐义一、求角度例1 如图1,在△ABC中,∠B=∠C=70°,△AB′C′与△ABC关于直线EF对称,∠CAF=10°,则∠BAB′的度数是.分析: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可得出∠BAC=∠B′AC′,∠CAF=∠C′AF.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求出∠BAC的度数,从而求出∠BAB′的度数.解:因为△AB′C′与△ABC关于直线EF对称,所以∠CAF=∠C′AF=10°.所以∠B′AC′=∠BAC=180°-2×70°=40°.所以∠BAB′=2∠BAC+2∠CAF=100°.故填100°.点评:本题充分考查了轴对称“对应角相等”的性质,合理利用图形中的等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是解题的关键.二、求边长例2如图2,P是∠AOB外的一点,M,N分别是∠AOB两边上的点,点P关于OA的对称点Q恰好落在线段MN上,点P关于OB的对称点R落在MN的延长线上.若PM=2.5 cm,PN=3 cm,MN=4 cm,则线段QR的长为()A.4.5 cm B.5.5 cm C.6.5 cm D.7 cm分析:本题是从对称点确定对称图形,然后利用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则对应边必相等解决问题.解:因为点P关于OA的对称点Q恰好落在线段MN上,点P关于OB的对称点R落在MN的延长线上,所以MQ=MP,NR=NP.因为PM=2.5 cm,PN=3 cm,MN=4 cm,所以RN=3 cm,MQ=2.5 cm,即NQ=MN-MQ=4-2.5=1.5(cm).所以线段QR的长为RN+NQ=3+1.5=4.5(cm).故选A.点评: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则它们的对应边、对应角是相等的,解决问题时往往需要从线,角,形三方面考虑.图2 图1。
《轴对称》教学设计案例《《轴对称》教学设计案例》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文本解读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第九章《轴对称》中的重点部分,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节课,由于小学已经有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故此节课应该是在加深对等腰三角形从轴对称角度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定理及其应用,如何从对称角度理解等腰三角形是新教材和旧教材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应该重新认识,把好入门的第一课。
教学目标与内容知识目标: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两个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技能目标:理解对称思想的使用,学会运用对称思想观察思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思想整体观察对象,总结一些有益的结论。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的对称美,体验团队精神,培养合作精神。
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理据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在此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的设计思想和策略:教学具体环节教学步骤及说明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目标教学说明预习相关概念及定理。
观察并回答。
学生同步回答学生运用直尺或圆规和剪刀进行绘图和剪切。
学生观察并思考,然后讨论,然后积极回答。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操作和讨论然后努力向结果慢慢前进。
学生对自己剪得的等腰三角形作操作,体会对称的思想。
在讨论的基础上,回答更高层次的问题。
学生观察,并且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大范围的搜索和体验。
学生观察,体验,领会新概念。
集体讨论并互相帮助记忆重要的结论。
每个小组抽查记忆。
学生思考,看书理解,然后讨论每一步的理由。
小组讨论,并且竞争回答。
学生讨论,并且试图写出过程。
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体会数学定理的使用和数学语言的组织。
学生在自己剪得的等腰三角形上画上已知条件,并且观察是否相等,然后进行相应证明的思考,并积极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
开放性问题,自由发言。
课题引入:让学生观察两把三角尺,从三角形分类思考“两把三角尺的形状除了角度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在对学生思考结果的总结基础上,引入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