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食管炎160例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7.95 KB
- 文档页数:1
霉菌性食管炎临床分析霉菌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食管疾病,主要由霉菌感染引起。
本文将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病因1. 引起食管炎的霉菌主要有念珠菌、曲霉菌和黑色念珠菌等。
这些霉菌一般存在于环境中,如土壤、植物、动物体内等。
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受到其他疾病因素影响时,霉菌就有可能引发食管炎。
2. 免疫功能低下是霉菌性食管炎的主要易感因素。
例如,艾滋病患者、免疫抑制剂使用者、化疗患者等容易患上霉菌性食管炎。
二、临床表现1. 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与其他类型的食管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和胃灼热感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2. 在病程中,患者还可能出现食管缩窄以及糠麸样渣滓样物质附着在食管粘膜上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患者会感觉到食物卡喉,严重影响饮食和生活质量。
三、诊断1. 临床检查:通过鳞状上皮细胞或食管黏膜刷取物的镜下检查,可以发现霉菌菌丝和孢子等特征性病变。
2. 组织活检:食管镜下取材活检,可以明确诊断是否为霉菌性食管炎,同时还能进一步分析霉菌的类型。
3. 糖元特异性染色:在组织切片上使用某些特异性染色剂,如盖亚尔定色法,可以显示菌丝和孢子等霉菌结构。
四、治疗1. 抗真菌药物治疗是霉菌性食管炎的主要措施。
例如,在确定病原为念珠菌时,可以使用氟康唑、酮康唑等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抗真菌药物。
2. 预防维护是防止霉菌性食管炎复发的重要措施。
患者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和规律的生活作息。
3. 针对严重的食管缩窄情况,可以考虑食管扩张术。
此手术可以通过扩张食管,缓解患者的吞咽困难症状,改善饮食和生活质量。
举例: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近期出现吞咽困难和食物卡喉的症状,伴有呕吐和体重下降。
经过食管镜检查发现食管粘膜上有白色的糠麸样渣滓,并出现食管缩窄。
进行组织活检后,病理报告显示为霉菌性食管炎。
患者开始接受抗真菌药物,症状逐渐得到缓解,食管缩窄也有一定改善。
我院近5年霉菌性食管炎变化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近5年来霉菌性食管炎逐年增加的原因。
方法统计近5年来我院胃镜检查20000多例,其中各年诊断为霉菌性食管炎的例数,基础疾病情况。
结果霉菌性食管炎逐年增加,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病,各种癌症疾病并发比例较大。
结论医院发展新业务,在治疗原发基础疾病的同时,应重视霉菌性食管炎等并发疾病。
【关键词】霉菌性食管炎变化分析本文从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统计我院胃镜检查20000多例,其中诊断为霉菌性食管炎共60例进行分析,总结原因。
一一般资料1 各年例数分布情况2 年龄分布30岁,2例;30-40岁,2例;40-50岁,6例;50-60岁,15例;60-70岁,14例;70岁,23例。
3 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20例,各种癌症疾病29例,糖尿病2例,肾病6例,肺结核1例,其他2例。
二临床分析1 霉菌性食管炎是食管真菌感染中最多见的一种。
霉菌是口腔中正常菌种,其生长受其他共生菌制约。
当患者由于抵抗力下降或应用广谱抗菌素时,霉菌数增加或细胞介导的免疫受损时容易发病。
其诊断主要是胃镜及内镜下刷片或活检[1] ,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和严重程度与发病缓急及炎症的范围有关,常见症状是吞咽疼痛,部分别人胸骨后疼痛和吞咽困难,有些轻症者可无症状或仅感到食物通过食管感。
2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从资料分析,发病例数逐年增加,近年国内文献报道11202例胃镜检查结果,其中发现真菌性食管炎31例,检出率0.3%,与我院检出率相近。
年龄大,慢性肺疾病和各种癌症疾病相对所占比例较大,分析我院主要原因可能:1)医学发展,医疗技术普及,如食道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血液透析,ICU建立等业务发展,从而使患各种慢性疾病,各种癌症疾病等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
2)长期运用广谱抗生素,酶制剂,免疫抑制剂,放化疗等的病人数增加,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也破坏了人体正常菌群。
3)临床医生及内镜医生对霉菌性食管炎的认识,诊断的提高。
霉菌性食管炎243例临床分析目的:了解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发病特点。
方法:对243例经内镜诊断的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伴随恶性肿瘤、糖尿病、艾滋病、肝硬化等疾患,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药物等药物的使用,或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明显增加。
不少霉菌性食管炎合并有非甾体类消炎药的使用(16例)、抗幽门螺杆菌治疗(41例)、反流性食管炎(31例)。
按Kodsi分级标准,1级有103例(42.39%),2级84例(34.57%),3级38例(15.64%),4级18例(7.41%)。
食管黏膜涂片阳性率89.30%,霉菌培养阳性率74.60%,活检病理检查阳性率70.69%。
243例抗霉菌治疗后有194例复查胃镜示食管黏膜恢复正常,35例食道相关症状明显缓解。
结论:内镜检查+刷片涂片找霉菌孢子菌丝是诊断的关键,活检有助排除早期癌变;积极治疗原发病,规范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合理使用抑酸药物及化疗药物是防治的关键。
霉菌性食管炎是指食管黏膜被霉菌感染后所产生的伪膜性炎症,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1]。
随着人口老年化、恶性肿瘤剧增、激素及化疗药物使用增加等因素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病有明显增加。
本院在2006年2月-2012年9月经胃镜检查共发现霉菌性食管炎患者243例,现将有关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243例患者中,男175例,女68例;年龄16~92岁,平均50.78岁,其中,≤20岁3例(1.23%),21~40岁62例(25.51%),41~60岁86例(35.39%),61~80岁78例(32.10%),≥81岁14例(5.76%)。
1.2 临床表现243例中,胸骨后疼痛41例,胸骨后异物感23例,吞咽困难25例,咽部疼痛或异物感31例,烧心68例,反酸57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恶心、呕吐36例,上腹部不适62例,上腹部疼痛57例,乏力197例,纳差142例,发热8例,无明显消化道症状31例。
霉菌性食管炎临床特点及诊断结果分析孟凡君【摘要】Objectiv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is of the objective of mycotic esophagitis, provide important diagnostic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41 cases of mycotic esophagitis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Results The lesions mainly either total tube, followed by the middle and lower segment and the upper and middle, and middle and upper.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endoscopic can effectively and accurately diagnosis of mycotic esophagiti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 which has important signiifcance.%目的:探讨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特点和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41例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探讨诊断的结果和该病的临床特点。
结果根据霉菌性食道炎分级:I级37例,II级71例, III级21例,IV级12例,且各级的临床症状存在差异;且主要的病变部位是全食管,其次是中下段和上中段,再是中段和上段;另外,以合并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为主要合并症;幽门楼杆菌检测以阳性为主。
118例真菌性食管炎分析曾认为真菌性食管炎比较少见,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及激素的滥用、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销量的增加、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免疫缺陷病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 其发病明显增多,尤其是医源性的真菌性食管炎应倍加关注,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诊断118例真菌性食管炎,现就其可能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其治疗分析如下:1病例资料1.1一般资料:118例中86例经电子胃镜+细菌学检测确诊,24例经胃引流液细菌学检测诊断,其中男性78例,女性40例;年龄20-88岁,中位年龄56岁。
病例来源门诊38例;急诊及神经科26例;消化科病房24例;血液科16例;ICU病房8例;结核病区3例;肾病风湿科6例;胸外科1例。
1.2原发疾病:造血系统疾病28例;糖尿病26例;肾病综合征2例;风湿性疾病12例;脑中风12例;食管术后1例;免疫缺陷病3例;胃肠慢性炎性疾病13例;1.3临床表现:118例中40例(33.9%)仅局限于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例,吞咽疼痛43例(35.8%);异物感及吞咽不畅31例(25.8%);呕血、黑便24例;纳差12例(10%);上腹部疼痛12例;恶心、呕吐7例(5.8%);反酸、嗳气7例(5.8%)。
78(66.10%)例合并有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疲乏、贫血等。
1.4病原学检测:118例中82例作了细菌培养及菌落鉴定,所有病例均为念珠菌属感染,其中白色念珠菌46例(56.10%);光滑念珠菌15例(18.30%);近平滑念珠菌10例(12.19%);热带念珠菌8例(9.76%);克柔念珠菌2例(2.44%);其它念珠菌1例(2.22%)。
治疗方法:做出明确诊断后, 所有病例均暂时停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给予口服氟康唑或制霉菌素及对症处理。
2结果120例患者在经治疗1周后症状均缓解,且未发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
2周后复查胃镜显示88例显效(73.3%)内镜下食管粘膜正常;25例有效(20.8%),轻度充血;7例无效(5.8%)刷片仍有菌丝及孢子,可见食管粘膜斑片及斑点样改变。
霉菌性食管炎16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5-19T11:47:12.2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期供稿作者:孙英男[导读] 念珠菌是口腔正常菌,其生长受其他共生菌的制约,健康人食管内的老菌不致病孙英男 (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01-0148-02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本地区霉菌性食管炎诱因及发病趋势。
方法对160例经内镜诊断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诱因,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长期应用抗生素是主要诱发因素,应用激素、抗肿瘤药物,免疫功能低下及年老体弱也可发病。
结论霉菌性食管炎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应积极寻找病因,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引起医源性霉菌性食管炎发生。
无诱因者可能与环境、水源、食物污染有关。
【关键词】霉菌性食管炎内镜检查诱因抗生素
2003年4月至2005年10月,我院在接受胃镜检查的4000例患者中,发现霉菌性食管炎160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男110例(占67.4%),女50例(占32.6%),男女之比为2.08:1,年龄17-78岁,平均51.72岁。
临床症状:吞咽困难40例,胸骨后吞咽疼痛50例,咽部异物感30例,上腹部不适、烧心、腹痛等症状4JD例。
发病前服用广谱抗生素78例,恶性肿瘤11例,有糖尿病10例,肝硬化10例,应用激素5例,其余46例元明显诱因及其他系统疾病。
治疗:去除诱发因素及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给予口服制霉菌素100万单位,3次/d或酮康唑200mg/d,疗程5-10d,同时给予抑酸剂法莫替丁口服20mg,2次/d,均获的较好效果。
1.2方法经内镜下行刷片及染色查霉菌菌丝、孢子,结合临床回顾分析。
1.3胃镜检查胃镜为日本OLMPUS GIF-XQV70型电子胃镜,霉菌性食管炎按Kodsi分级[1]。
1级:54例(占29.8%),见食管四壁少数隆起白斑,直径小于2mm,伴充血,无水肿或溃疡;2级:50例(占37.6%),隆起的线样结节样隆起斑块,伴充血和溃疡;3级:10例(占5.6%),3级表现加粘膜易脆,溃疡病20例,反流性食管炎6例,食管癌5例,胃癌9例。
2 讨论
食管老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最为多见。
念珠菌是口腔正常菌,其生长受其他共生菌的制约,健康人食管内的老菌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下,如大量用广谱抗生素、激素、抗肿瘤药物、免疫功能低下及年老体弱者则容易继发霉菌感染,霉菌性食管炎易发生在应用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患者[1]。
文献报道并可见无诱因的老菌性食管炎[2]。
本组病例霉菌性食管炎检出率为4.3%,明显高出文献报道的0.3%[3],临床主要以吞咽困难、胸骨后吞咽疼痛、咽部异物感为主,应与食道占位相鉴别。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组病例中43.1%(78例)的误用及滥用有关,应引起医务人员足够重视,严格掌握应用指征,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有诱因的另外19.8%(36例)患者中恶性肿瘤11例,糖尿病10例,肝硬化10例,应用激素5例,在本组病例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发病诱因与文献报道相似。
另外有37.1%(67例)无明显诱因患者,其原因区域(钢铁厂周围)内环境、水源、食物污染,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或食道粘膜局部抵抗力下降有关,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益友,陆星华,等.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49-150.
[2] 李栓位.霉菌性食管炎450例诊断与治疗结果分析.中国内镜杂志.2002;11:28-29.
[3] 王晓宇.霉菌性食管炎31例报道.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0;1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