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地铁发展史
- 格式:docx
- 大小:3.86 KB
- 文档页数:3
4号线4号线作为上海地铁网络中的一条重要线路,连接了上海市内的多个重要区域。
下面将介绍4号线的历史、线路、车站以及它对上海市民生活的影响。
上海地铁4号线于2005年正式开通,是上海地铁网络中最早开通的线路之一。
该线路全长为33.9千米,共设有26个车站,连接了上海市内东西两侧重要的区域。
4号线在开通初期的运营里程仅有20.55千米,起初只连接了徐家汇至宜山路。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需求的增加,4号线进行了多次扩容与延长,成为现今完整的线路。
4号线的线路沿途经过了上海市内多个重要的商业区、住宅区和旅游景点。
其中,上海体育场、南京西路、西安路、南京东路和陆家嘴等车站是此线路的重要节点。
这些车站附近有许多商业中心、办公楼、购物中心和高档住宅区,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服务。
同时,该线路还经过了人民广场、著名的外滩和东方明珠等著名景点,方便了游客的出行。
4号线的车站设计充分考虑了乘客的出行便利性和安全性。
每个车站都配备有无障碍设施,包括电梯、扶手电梯和盲道,方便行动不便的乘客使用。
此外,每个车站都设有自动售票机和自动充值机,乘客可以方便地购买车票和充值交通卡。
车站内还配备了实时列车信息显示屏,方便乘客了解列车到站时间和运行状况。
4号线的开通给上海市民出行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无论是工作、上学还是旅游,4号线都提供了快捷的交通选择。
市民可以避免拥堵的交通,减少通勤时间,降低交通压力。
此外,由于4号线横穿了市区的东西两侧,它也成为了不同区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桥梁。
市民可以方便地到访不同的商业中心、文化场所和学校,促进了城市发展的一体化。
除了为市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便利,4号线还对上海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便捷的交通网络吸引了更多的商业和办公机构进驻沿线区域,带动了该区域的发展。
例如,在陆家嘴站周围建设了一系列高楼大厦,成为上海市东方金融中心的核心区域。
4号线的开通带来了人口和资源的流动,充实了城市的活力。
总之,上海地铁4号线作为上海市内的一条重要线路,通过其覆盖的区域、线路设计和服务设施,为上海市民提供了出行的便捷。
上海地铁发展史2050年【最新版】目录1.上海地铁的发展历程2.上海地铁的现状3.上海地铁的发展规划4.上海地铁的公共安全与疫情防控5.上海地铁的智能化出行服务正文上海地铁的发展历程:上海地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1990 年代初。
1993 年 1 月,上海地铁 1 号线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上海地铁建设的开始。
此后,先后开通了东延伸段、西延伸段、东延伸段、西西延伸段、虹桥火车站站、张江高科站地下车站。
上海轨道交通 3 号线于 2000 年 12 月 26 日一期通车,2006 年 12 月 18 日,北延伸段通车。
上海轨道交通 4 号线于2005 年 12 月 30 日通车。
上海地铁的现状:截至 2022 年 12 月,上海地铁已建成运营的线路共有 16 条,包括 1 号线、2 号线、3 号线、4 号线、5 号线、6 号线、7 号线、8 号线、9 号线、10 号线、11 号线、12 号线、13 号线、14 号线、15 号线和 16 号线,共 500 多个车站,线路总长度超过 700 公里,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
上海地铁的发展规划:根据上海市的城市发展规划,未来上海地铁将继续扩大规模,到 2025 年,上海地铁的线路总长度将达到 1000 公里左右。
同时,上海地铁还将推进轨道交通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融合发展,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交通互联互通,实现长三角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
上海地铁的公共安全与疫情防控:上海地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和疫情防控,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乘客安全。
例如,实施乘客进站安检,对进站各类物品进行安全检查,堵截各类违禁品进站上车,消除安全隐患。
同时,加强车站清洁消毒、做好通风换气等措施,严格贯彻落实运营现场疫情防控要求,确保乘客的乘车环境安全。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导语】上海是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发展的重要节点之一。
从传统的骑行工具到现代化的地铁网络,上海的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变迁。
本文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方式,全面评估和探讨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历程,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上海城市交通的变迁。
【1. 简述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上海市的交通工具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初。
当时,上海的主要交通方式是人力车、牛车以及少量的马车。
这些传统的交通工具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
【2.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电车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的交通工具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电车作为当时最先进的交通方式,在上海出现并迅速取代了传统的人力车、牛车和马车。
电车的出现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为快捷和舒适的出行方式,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3.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1933年的地铁建设】1933年,上海迎来了它的第一条地铁线路——上海地铁一号线。
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上海交通工具的革命性变革。
地铁的建设不仅大大减少了城市拥堵的问题,也使得上海的交通更为高效和便捷。
随后,上海地铁网络逐渐扩张,至今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
【4.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私家车、共享单车和出租车的兴起】随着上海市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品质的改善,私家车的普及程度也逐渐增加。
私家车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为个性化和灵活的出行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等问题。
为了减轻交通压力,共享单车的兴起成为了一种新的交通选择。
与此上海的出租车业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蓬勃发展,在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5. 上海近代交通工具的变迁——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的不断发展,上海的交通工具将继续发生变革。
智能化、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技术将成为未来交通工具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地铁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地铁的发展历程
中国地铁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中国最早的地铁是1907年在上海开通的沪杭甬线。
1966年,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上海地铁的第一段全长14.31公里的沪杭甬线开通运营。
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进入高潮期,各地建设的地铁线路逐渐增多,1979年,北京地铁第一段线路开通,这也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第一条地铁线路。
1990年以后,中国地铁的发展进入快速的发展期,这一期中国地铁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当前我国地铁线路已经遍布在全国各个城市,网络已经形成。
目前中国地铁的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地城市都在加快地铁建设,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地铁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快,把地铁建设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让城市发展更加繁荣昌盛。
二、中国地铁的未来发展
中国的城市交通发展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地铁正成为城市交通的主要成分,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未来,中国地铁的发展将会更加快速,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将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地铁的建设,新的地铁线路将会在各个城市建成,以便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此外,中国地铁的技术也会得到改善,大力推进自动驾驶系统的
研发,提高地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可以采用无线技术进行智慧交通管理,以满足人们运输的需求。
未来,中国地铁将会不断进步,成为中国城市交通的支柱,推动城市发展,实现全民参与的城市运输事业。
编号:成绩:自然科学通识课研究项目结题报告地铁的发展史以及题目其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姓名***指导老师***系、专业**系**专业学号************ 年** 月** 日内容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地铁,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交通工具,如雨后春笋般在各特大型城市不断兴建起。
地铁凭借其独特的优点和高科技的投入,解决了很多城市的交通,环境问题。
城市作为人类现代文明和财富的聚集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地铁是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对周围商圈也带有辐射作用,而且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将科技融入了经济。
地铁的发展史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1.走进地铁1.1. 什么是地铁1.1.1.地铁的概念地铁是地下铁道的简称。
它是一种独立的有轨交通系统,不受地面道路情况的影响,能够按照设计的能力正常运行。
地铁具有效率高、无污染、大运量等特点。
地铁和轻轨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在运量上。
通常衡量的标准是高峰时的每小时客流量,超过了3万人次就叫地铁。
1.1.2.地铁车辆简介地铁车辆是成列运行的。
一般情况下由4辆或6辆编成一列,少数情况下,也有8辆编成一列的1.1.3.车体设计车辆的车体,现在一般都采用铝合金或不锈钢材料,采用整体承载结构,以减轻自重。
一辆车的两侧均开有多个车门(一般为四个),车门的开关可以自动控制也可以由司机手动控制。
1.2. 地铁路网的基本形式地铁路网的基本型式有:单线式、单环线式、多线式、蛛网式。
每一条地铁线路都是由区间隧道(地面上为地面线路或高架线路)、车站及附属建筑物组成。
车站按其功能分为四种:1.中间站:只供乘客乘降用,此类车站数量最多。
2.折返站:在中间站设有折返线路设备即称为折返站,一般在市区客流量大的区段设立,可以满足乘客需要,同时节省运营开支。
3.换乘站:既用于乘客乘降又为乘客提供换乘的车站。
4.终点站:地铁线路两端的车站,除了供乘客上下或换乘外,通常还供列车停留、折返、临修及检修使用。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及兴起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于1月10日在伦敦建成。
开始是采用蒸汽机车牵引。
1881年第一辆有轨电车在德国柏林工业博览会上展示。
188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世界上第一条有轨电车系统投入运行。
1908年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上海建成通车。
1969年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当年10月建成。
1978年在比利时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上,确定了新型有轨电车交通的统一名称,简称轻轨交通(LRT)。
据粗略统计,到目前已有50个国家建有360条轻轨线路。
二战后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后,地下铁道建设随着全世界经济起飞而启动、加快。
二十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各国地下铁道建设的高峰。
发达国家的主要大城市如纽约、华盛顿、芝加哥、伦敦、巴黎、柏林、东京、莫斯科等已基本完成了地铁网络的建设。
但后起的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地铁建设却方兴未艾。
比如亚洲共有26个城市有地下铁道。
除了东京与大阪在二次大战前就建有地下铁道外,其余城市均是在战后建成。
旧式有轨电车行驶在道路中间,与其他车辆混合运行,又受路口红绿灯的控制,运行速度很慢,正点率低,而且噪声大,加减速性能较差。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西方国家私人小汽车数量急骤增长,大量的汽车涌上街头,城市道路面积明显地不够用。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大城市都纷纷拆除有轨电车线路,这阵风也波及到中国。
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各大城市也把有轨电车线基本拆完,仅剩下大连、长春个别线路没有拆光,并一直保留至今,继续承担着正常公共客运任务。
20世纪60、70年代在地下铁道建设高潮发展时期,由于地下铁道造价昂贵,建设进度受财政和其他因素制约,西方大城市在建设地下铁道的同时,又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地面轨道上来。
利用现代高科技开发了新一代噪声低、速度高、转弯灵活、乘客上下方便,甚至照顾到老人和残疾人的低地板新型有轨电车。
在线路结构上,也采用了降噪声技术措施。
上海地铁发展史简办动态演示一、引言上海地铁是中国最早的城市轨道交通之一,也是中国地铁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代表。
自1971年开始规划建设以来,上海地铁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拥有17条线路、近700公里的运营里程和410座车站,日均客流量超过1000万人次。
本文将从上海地铁的发展历史、建设进展、技术创新以及未来规划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上海地铁的发展历史1. 早期规划和建设(1971-1995)上海地铁的规划始于1971年,当时上海市政府决定建设一条连接虹桥机场和外滩的轨道交通线路。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被搁置了很长时间。
直到1986年,上海市政府重新启动了地铁规划,并开始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勘察和设计工作。
1993年,第一条地铁线——1号线正式开工建设。
2. 线网扩张和技术升级(1995-2010)随着1号线的开通运营,上海地铁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1999年,2号线开通运营,3号线、4号线、5号线等多条地铁线路相继建成。
同时,上海地铁也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如自动驾驶、列车控制系统等,为地铁的安全和运营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大规模扩张和智能化升级(2010-至今)21世纪初,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四纵四横”地铁网络规划,并开始大规模建设新的地铁线路。
2010年至今,上海地铁相继开通了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等多条新线路。
同时,在技术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创新和升级,如智能调度系统、人脸识别闸机等。
三、上海地铁的建设进展1. 线网扩张目前,上海地铁已经拥有17条地铁线路,从1号线到17号线。
其中,1-13号线为普通地铁;16-17号为轻轨系统。
未来还将继续扩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流需求。
2. 车站建设截至2021年底,上海地铁共有车站410座,其中包括普通地铁站和轻轨站。
车站建设不仅注重功能性,还注重美观性。
例如,在2号线的世纪公园站和5号线的东昌路站等地,车站内部设计采用了艺术元素,营造出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上海地铁:连创多个奇迹,迈向1000公里曹刚【期刊名称】《《城市轨道交通》》【年(卷),期】2019(000)009【总页数】5页(P17-21)【关键词】上海地铁; 轨道交通; 公交出行; 十字线; 总里程; 城市; 客流【作者】曹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70.35从上世纪50年代在地图上轻轻勾勒“十字线”,到1993年5月28日1号线南段通车,上海终圆地铁梦。
26年从线到网,创造了世界轨道交通建造史的“上海速度”。
这座曾完全依赖地面公交出行的城市,跃升为全球轨交运营里程最长的城市,有17条线路、705公里总里程,日均客流超过1000万人次。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上海地铁早已成为行业标杆。
从CBD到老城厢,从熙攘商圈到热闹大居,从机场车站到公园景区,从东海之滨到沪苏交界……地铁连通起市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了这座城市的蓬勃生机与希望。
早期探索:图上轻划十字线在上海地铁网络规划中,1号线和2号线是骨干线路。
早在66年前,这两条线就有了最初的模样——1953年,上海市政府负责市政交通的李干成与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穆欣在沪会面,讨论上海地下铁道规划问题。
李干成用铅笔把两条线轻轻标在《上海规划总图》上:“南北线”南起徐家汇,经北火车站至吴淞;“东西线”东起杨树浦底,经提篮桥、静安寺至中山公园。
两条线在人民广场呈十字交叉。
这就是市领导对上海地铁线路最初的构想。
3年后,《上海市地下铁道初步规划(草案)》出炉,提到了上海修建地下铁道的必要性、线路规划的原则、造价估算、修建措施等,被喻为“上海地铁宣言”。
上海的地铁梦付诸实践,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在浦东塘桥的农田里展开的多次试验——做了直径4.2米的盾构,推了100多米长的隧道。
地铁站试验则选中衡山公园,命名为“60工程”,完全保密。
当时建造的车站和隧道规模较小,而且太深,最终没融入1号线,但对上海此后的地铁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衡山公园地下,至今仍保留着这一处人防设施。
地铁的发展史(一)、世界地铁发展史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英国伦敦建成通车。
它标志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在世界上诞生。
1863-1899年,美国、英国、法国、匈牙利、奥地利等5个国家的7座城市相继修建了地铁。
1900-1924年,欧洲和美洲又有9座城市修建了地铁,包括柏林、马德里、费城等。
1925-1949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城市轨道建设速度放慢。
莫斯科第一条地铁于1935年建成通车。
1950-1974年,欧洲、亚洲、美洲有30余座城市地铁相继通车。
1975-2000年,世界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又有30余座城市地铁相继通车,其中亚洲有20余座城市开通了地铁。
1999年统计资料显示,世界上已经有115座城市建成了地下铁道,线路总长度超过7000km。
(二)、中国地铁发展史1965年北京地铁中国最早的地铁线路1965年7月1日,北京的第一条地铁开工,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北京地铁目前日客运量150万人次左右。
目前北京在建地铁有4、5、10、奥运支线、机场特铁,2008年长度达200公里。
北京是我国地铁规划运营线路最长的城市,到2020年,北京地铁将达到850公里。
2007年12月24日是北京地铁1号线和13号线缩短高峰运行间隔的第一天,地铁全网客运量突破300万,达到3018347人次,全线开行列车2306列,其中加开临客82列。
至此,北京地铁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日客流超过300万人次的地铁系统。
1970年天津地铁1984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天津规划地铁系统总长度227公里,预计到2010年将累计实现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130公里。
1990年上海地铁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90年初。
截至2008年底,运营线路总长236公里,车站总计162座。
覆盖13个行政区域,线网规模位列全国之首;2008年上海轨道交通共运送乘客11亿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达436.2万人次(2008年12月31日),最高换乘客流达116.7万人次。
上海地铁的发展史上海地铁在中国城市地铁建设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上海地铁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上海城市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上海地铁的发展史进行详细介绍。
一、上海地铁的诞生上海地铁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当时上海市政府提出了发展地铁交通的构想。
1927年,上海市政府成立了上海铁路管理局,开始了地铁的规划和建设工作。
1933年,上海市政府与法国政府签署了合作协议,由法国工程师设计建造上海地铁一号线,成为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
1933年11月10日,上海地铁一号线正式开通运营,至此,上海地铁正式诞生。
二、上海地铁的初创发展上海地铁的建设和发展在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受到了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建设进度缓慢。
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后,上海地铁才得以逐渐恢复建设和发展。
1949年,上海地铁一号线被重新开放,同时开始了上海地铁二号线的规划和建设。
1950年,上海地铁二号线正式通车运营,使上海地铁的网络进一步扩大。
三、上海地铁的黄金时期上海地铁的黄金时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在这一时期,上海地铁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陆续建成了许多新的地铁线路,如三号线、四号线、八号线、十号线等。
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末,上海地铁的线网密度在中国地铁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四、上海地铁的现代化建设进入21世纪,上海地铁发展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为了应对城市快速增长和人口密集,上海地铁开始了大规模的线网扩建和改造工程。
先后投入运营了五号线、六号线、七号线、九号线、十一号线等新线路,使上海地铁的线网总里程达到了数百公里。
五、上海地铁的未来发展如今,随着上海城市交通日益繁忙和人口流动增加,上海地铁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上海地铁将进一步加快线网扩建进度,建设更多的新线路和换乘站,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上海地铁还将积极推动智能化、绿色化、创新化的发展,引入更多的先进科技和管理手段,为上海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舒适的出行体验。
上海地铁车票发展史
上海地铁车票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93年5月28日,当时上海地铁一号线南段(徐家汇站至锦江乐园站)开通观光试运营,线路全长6千米,共设车站5座。
在那个时候,车票主要是纸质车票,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磁卡车票和电子车票。
在1999年3月之前,上海地铁一号线使用了纸质车票,这个时期也发售了数十种广告车票,成为了上海地铁车票收藏中的重要门类。
随着地铁逐渐成为百姓出行的主要工具,纸质车票也变得更加简单和实用。
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磁卡车票和电子车票逐渐取代了纸质车票。
在磁卡车票时代,车票采用了电子化技术,方便了乘客的快速进站和出站。
而到了电子车票时代,车票更是与手机支付相结合,乘客可以通过手机扫码或者刷银行卡等方式进站和出站。
总之,上海地铁车票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历史。
从纸质车票到磁卡车票再到电子车票,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为乘客带来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出行体验。
『城轨小知识』系列18城市轨道交通车票发展历史城轨小知识系列18城市轨道交通车票发展历史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轨道交通系统成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一项重要元素,车票发展历史承载了城市发展和交通进步的记忆。
本文将为您介绍18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车票发展历程。
1. 北京地铁(北京市,中国)北京地铁是中国最早建成的地铁系统之一。
从1971年的建设开始,车票的形态经历了多次变化。
最初的北京地铁车票是纸质的,上面印有车站信息和票价。
随着技术的进步,纸质车票被电子票替代,乘客可以通过刷卡进站,提高了运营效率和乘客便利性。
2. 伦敦地铁(伦敦,英国)伦敦地铁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地铁系统之一。
早期的伦敦地铁车票是手写的车票,具有纸质和卡纸两种类型。
如今,乘客可以使用Oyster卡和联系无线充电技术的“接触式支付”系统,方便快捷地进出站。
3. 纽约地铁(纽约市,美国)纽约地铁是美国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
早期的车票是纸质的,上面印有车站信息和票价。
现在,乘客可以使用MetroCard,一种预付费的智能卡,方便地乘坐地铁和公共交通。
4. 巴黎地铁(巴黎,法国)巴黎地铁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铁系统之一,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
早期的车票是纸质的,多为单程票。
随着技术的发展,巴黎地铁采用了智能卡系统,方便乘客快速进出站。
5. 北京地铁(北京市,中国)北京地铁的车票发展了多个时期。
最初的车票是纸质的,上面印有车站信息和票价。
后来,北京地铁引进了一种可充值的磁卡票,方便乘客进出站。
如今,北京地铁采用了二维码电子车票,乘客只需在手机上购买车票并刷码进站。
6. 东京地铁(东京,日本)东京地铁是亚洲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
早期的车票采用了纸质和卡纸两种形式。
随着技术的进步,东京地铁引入了智能卡系统,乘客可以使用Suica和Pasmo卡快捷地进出站。
7. 上海地铁(上海市,中国)上海地铁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
一号线设地面站2座、地下站11座。
地下站设置在道路下的6座、设在道路一侧的5座。
地下站为两层框架式结构,上层为站厅层,下层为站台层,站厅与站台下行以步行扶梯连通、上行以自动扶梯连通,站厅层设出入口与地面连通。
站台层设岛式站台,停车长度186米,供8节车辆编组列车停靠。
各站按其不同的功能要求,工程规模和结构形式各异,内部装饰也因其所处环境而各具特色。
地下站均采用地下连续墙作为深基坑的施工围护结构,其中4座车站的地下连续墙既作为施工围护结构又作为工程的永久结构,另7座车站均筑有内衬墙。
除设在淮海中路的3座地下站采用顶板以下逆作法施工外,余8座地下站均采用顺作法。
上海火车站站因与铁路客站建设同步施工,1987年10月先期建成。
其余12座车站于1993年12月完成主体结构。
1994年底完成各站内部装饰。
自锦江乐园站经新龙华站至漕宝路站,由地面线路经敞开引道入暗埋地下连续墙矩形隧道段;由漕宝路站至上海火车站站为盾构法施工的圆形隧道。
圆形隧道内径5.5米、外径6.3米,覆土5~18米;上行线长度9262.2米,下行线长度9343米。
圆形隧道施工始于1980年10月漕溪北路段试验工程,至1983年建成,长度913米;正式工程于1991年6月8日盾构由151井始发掘进,至1994年5月31日,上、下引线隧道全线贯通。
一号线正线线路轨道全长16.21双线公里,其中钢筋混凝土整体道床13.33双线公里;地面碎石道碴道床2.88双线公里;全线均为无缝轨道。
1994年11月26日,双线全线铺轨完成。
车辆段按近、远两期施工。
近期按一号线运营要求建设站场线路股道、信号楼、变电所、停车库、检修库和运转楼等,1994年底完成。
第一节车站一、锦江乐园站、新龙华站锦江乐园站位于沪闵路南侧,近虹梅路。
扩初设计时为乘降所,由于该地新规划为住宅小区,于1992年改为正式车站。
单侧式站台,长140米。
新龙华站位于梅陇乡牌楼村,沪闵路以南。
上海市地铁发展史
上海地铁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
随着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增大,迫切需要一种高效快捷的交通工具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因此,上海市政府决定建设地铁系统。
1993年,上海地铁一号线正式开通,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条按照国际标准建设的地铁线路。
一号线全长16.1公里,共设14个车站,连接了上海市的西部和南部地区。
这条地铁线路的开通标志着上海地铁的诞生,也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上海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地铁网络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1999年,上海地铁二号线正式开通,沿着市区的东西主干道敷设,串联了东西两大商业中心,方便了市民的出行需求。
二号线的开通进一步提升了上海地铁的运营能力,也为后续地铁线路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000年代初,上海地铁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03年,三号线和四号线相继开通,分别连接了上海市的北部和南部地区。
三号线的开通使得上海的地铁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出行选择。
随着地铁的不断发展,上海地铁的线路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2007年,上海地铁五号线和六号线相继开通,进一步完善了地铁网络的布局。
五号线贯穿了市区南北,连接了上海的两个主要火车站,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通道。
六号线则连接了浦东新区和嘉定区,方便了两个区域的居民出行。
2010年代,上海地铁的建设进一步加快。
2010年,七号线和八号线相继开通,分别连接了上海市的西南和东北地区。
七号线的开通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出行效率,也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八号线则连接了市区和郊区,为郊区居民提供了更方便的通勤方式。
随着地铁线路的不断增加,上海地铁的运营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012年,上海地铁十号线和十一号线相继开通,分别连接了上海市的东部和西部地区。
十号线的开通使得上海地铁的线网更加完善,方便了市民的出行需求。
十一号线则连接了浦东新区和闵行区,为两个区域的居民提供了更便捷的交通选择。
2010年代末至2020年代初,上海地铁的发展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2013年,上海地铁十二号线开通,连接了上海市的东南部地区,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出行选择。
2014年,十三号线和十六号线相继开通,进一步扩大了地铁网络的覆盖面。
十三号线连接了市区和郊区,方便了郊区居民的通勤需求。
十六号线连接了浦东新区和宝山区,为两个区域的居民提供了更便捷的出行方式。
上海地铁的线网已经十分庞大,包括了一号线至十六号线共16条
线路,总里程超过700公里,设有400多个车站。
上海地铁的发展不仅为城市的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也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起来,上海地铁的发展史可以概括为从一号线的开通到十六号线的完善,从城区向郊区的扩展,从简单的线路到庞大的网状结构。
上海地铁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提升了市民的出行效率和生活品质。
相信随着上海的进一步发展,地铁网络将继续完善,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