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不以规矩 难成方圆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的意思及原文是什么?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意思及原文”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资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意思规,圆规;矩,矩尺。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原意是不用圆规、矩尺等器具,就画不好方圆形状。
后则泛指没有要求,就不能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明敏的视力,公输般那样精巧的手艺,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准确的方形和圆形。
即使有师旷那样强的辨音能力,如果不用六律,就不能校正好五音;即使有尧舜那样的政治理想,如果不实行仁政,就不能把天下治理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意思是:“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就是我们做人做事,包括学习工作,都要按他们本身的规矩办理,不能随心所欲。
在学校有学校的规矩,在家中家中的规矩,在单位有单位的规矩,我们都去要遵守执行。
这句话原本是木匠术语,但是现在这句话都用于教导人们做事要讲究秩序,遵循规矩。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原文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诗经》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
不以规矩难成方圆教案第二十三课《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学程导航第2课时维护公共秩序是我们的共同责任一、【学习目标】1、懂得作为一个中学生要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做2、思考社会每一个公民如何做到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二、【课堂预习】(一)基础知识梳理1、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要从什么做起?要做到哪两个自觉?2、在我们的学习中许多规则要遵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序的环境要维护。
为此我们能做些什么?3、怎样做到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二)预习检测1、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要从做起,要自觉树立的习惯和意识,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
2、谁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危害了社会和他人,最终都会受到的制裁。
3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首先要,其次要,还必须将与相结合。
三、【课堂教学】(一)构建知识体系1、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强化公民的诚信意识2、加强法治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3、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二)课堂练习【判断】1、所有的公共场所都有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2、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要做就做大事,做小事没意思。
()3、扰乱了公共秩序,不仅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4、没有诚信就没有规则,当然也就没有秩序。
()5、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识,就会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
()【选择】1、下列选项不应该做的是()A小芬协助民警维护交通秩序B小强劝阻同学不要在图书馆大声喧哗C小明将黒网吧电脑砸坏以示警告D小丁为学校草坪制作保护标牌2、小明家周围工地每天都施工到深夜,噪音使大家无法休息。
正确做法是()A听之任之,等待其他居民去干预B能忍则忍,不去干预施工的自由C忍气吞声,到同学家休息D举报,请相关部门进行处理【辨析】在社会生活中只要自己遵守社会秩序就行了,别人遵不遵守是执法部门的事。
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简答】怎样做到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四、【课后拓展训练】为了使班级有一个良好的秩序,请起草一份“班级文明行动公约”。
第23课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树立主动尊重他人权利,关爱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良好品质和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积极情感。
2.知识与能力了解法律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不可分性以及社会公共秩序的内涵。
理解没有法律规范的社会公共生活的消极后果进而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意义。
教学过程:标题:(出示漫画)“没有规则是相当危险的”仔细观察这幅漫画,它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出示课题“没有规矩,难成方圆”,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标题:交通秩序篇:权威发布:中小学生交通事故伤亡报告标题:小组讨论冰冷数字后是一朵朵凋零的生命之花,什么原因使得如此年轻的生命过早的夭折?教师总结:交通规则意识淡漠,生命安全意识贫弱,导致了一个又一个花季少年过早的结束了他们精彩的人生旅程。
试想:如果他们当初能认真遵守交通规则,悲剧还会发生么?我们在悲叹,惋惜的同时,应警钟长鸣。
交通规则的制定是为了确保交通的有序进行,更是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比比皆是。
一起看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交通景象”。
标题:(出示图片)实拍北京某路段交通混乱景象如此混乱不堪的景象启人深思,如果每个人都向文明通行迈出一小步,那社会就前进了一大步。
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看待交通规则的?它是牢不可摧,必须坚守的,还是可以适机而变,灵活掌握的呢?一起走进今天的“超级辩论台”。
标题:“唇枪舌战辩一辩”经过激烈的争辩,大家达成了共识:交通规则必遵守,安全幸福伴大家。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需要我们共同遵守的交通规则。
标题:“交通规则扑克牌”了解了交通规则,我们还需掌握一些基本的交通标志。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多少种交通标志?你是否知晓它们的含义?下面进入“智力大冲浪之交通标志连连看”环节。
比一比,看看谁是最棒的智慧之星?哪个团队又会成为今天最有价值的团队?让我们试目以待。
课题§23.1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法律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不可分性以及社会公共秩序的内涵。
2.理解没有法律规范的社会公共生活的消极后果进而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情境加以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社会公共秩序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树立主动尊重他人权利,关心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良好品质和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社会公共秩序的内涵是本课的重点。
2.理解社会公共秩序的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课件等相关资料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六、课堂总结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它包括社会生活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和交通秩序等,它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七、板书设计社会生活秩序社会公共秩序的内容公共场所秩序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交通秩序社会公共秩序的意义(保障、标志、基础)八、教后感课题§23.2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的共同责任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履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义务。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情境加以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知道如何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树立主动尊重他人权利,关心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良好品质和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如何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本课的重点。
2.增强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的意识,在生活中严格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课件等相关资料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六、课堂总结社会公共秩序,一方面需要我们每个国公民用行动自觉维护;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做出相应的努力。
七、板书设计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提高公民素质国家加强法制八、教后感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国学鉴赏: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
【大意】
孟子说:“就算是有离娄那样的好眼力,有鲁班那样的好手艺,如果不使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圆形和方形;就算是有师旷那样好的辨音能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就算是有尧、舜的道义,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
【注释】
离娄:相传是黄帝时期的人,目力极强,能在百步之外看见秋毫之末。
公输子:即鲁班,春秋末年的能工巧匠。
规矩:规,圆规,画圆形的工具。
矩,曲尺,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盲人乐师。
六律:即古代乐器的音调标准。
五音:即宫、商、角(jué)、徵(zhǐ)、羽,是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相当于现行简谱上的1、2、3、5、6。
【启示录】
规矩,是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常理。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都希望获得更好的发展。
但如果我们只顾自己,任意而为,彼此间就会产生冲突和矛盾。
只有按照规矩办事,树立守纪律的意识,才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第二十三课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第1课时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树立主动尊重他人权利,关爱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良好品质和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积极情感。
2、了解法律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不可分性以及社会公共秩序的内涵。
3、理解没有法律规范的社会公共生活的消极后果进而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意义教学重点:社会公共秩序教学难点:社会公共秩序的践行教具准备:课件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比较学习法、案例探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让学生板影:画圆,画矩形①一生带尺规②一生用手画(不用工具)2、比较后,让学生谈感受。
3、最后明确:不以规矩,难成方圆。
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维护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尤为好此。
二、学习新课1、生活在线(1)学生介绍“口香糖”事件(2)思考:该事件留给我们思考是什么?(3)师生交流明确。
2、红绿灯变奏曲。
(1)指导学生比较P81的两幅图。
(2)思考:①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②行人乱穿马路,是小事,还是大事,为什么?(3)师生讨论明确:这种行为既关系到自身安全,也关系到城市文明形象。
这种行为违反了公共交通秩序-----------(4)继续讨论P82:在没有往来汽车时,并能保证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就可以闯红灯吗?为什么?(5)别人都那么做,我不做就是“傻冒”吗?为什么?①从众心理也应以坚决遵守规范,纪律为前提。
②社会风气要靠每个人点点滴滴的行动改善。
6)小结:社会生活需要秩序来维持,离开了一定的规范秩序的约束,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社会是由许多成员共同组成的,只有自觉遵守规则,遵守秩序,才能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3、识图辨义(1)学生指认图标是什么?(2)设立这些图标有何意义?(3)了解骑车十不要P834、“一米线”的作用(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3的镜头。
(2)讨论:这位女士的行为恰当吗?为什么?(3)了解“一米线”相关信息。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 第23课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学习目标】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良好品质,培养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积极情感。
了解社会公共秩序的内涵、重要性,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学习重点、难点】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怎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前置学习】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相互交流)1、“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说明了什么道理?2、为什么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公共秩序?(它有何重要性?)3、社会公共秩序包括哪些秩序?4、人们参加社会生活、遵守公共秩序的两部法律(基本规则)是什么?5、怎样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公民、国家)【合作探究】活动一:社会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材料:据公安部门统计,我国近年来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相当于一个县城的人口数,每年的受伤人数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人数,更为可怕的是全国平均每6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车祸,每1分钟就有1人在车祸中受伤。
我们无法忘却,这一幕幕车祸带给我们的苦难和伤痛。
不论你是富贵还是贫穷,名人还是普通百姓,只要你走在路上,坐在车里,就要珍视和他人的生命。
(1)是什么原因使如此多的生命夭折?(2)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社会公共秩序,除了交通秩序,还包括哪些秩序?活动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以案说法”(P83的案例)——“一米线”的作用。
(1)这位女士的行为恰当吗?为什么?(2)列举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常见的违反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
(3)解决类似行为,请你献计献策?【收获体会】通过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后作业】《课时金练》【训练反馈】()1、“无规矩不成方圆”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
下列对其含义理解,错误的是A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准则,应该按自己的准则办事B做任何事都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C社会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D人们的社会生活少不了规矩()2.乘车时要自觉排队,参观游览时要爱护文物古迹,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要保持安静。
第23课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第一框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教案)第23 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第一框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教案)【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学习,增强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树立主动尊重他人权利,关爱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良好品质和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积极情感。
知识与能力:了解法律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不可分性以及社会公共秩序的内涵。
理解没有法律规范的社会公共生活的消极后果进而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社会公共生活为什么需要秩序【教学方法】情景感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游戏“比一比”:请两位同学分别徒手和使用圆规、三角板完成画圆和画矩形的任务。
观察比较两位同学所画图形,哪一个好看?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板书:23不以规矩难成方圆至今,我还记得小学老师教的一首走路儿歌:“小花狗、小黄狗,一个跟着一个走,不抢前,不落后,摇摇摆摆去春游…”从小我们就知道要遵守秩序,社会生活需要秩序。
二、讲授新权威发布:2009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1起,造成6779人死亡、271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
统计数据表明,每5分钟就有一人丧身车轮,每1分钟都会有一人因为交通事故而伤残。
每天,至少有19名1岁以下的中国孩子因道路交通意外死亡,77人受伤。
冰冷数字后,一朵朵生命之花凋落,你有什么感受? 什么原因使得如此年轻的生命过早地夭折?(一)中国交通面面观1、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交通景象”,出示材料材料一:中国真有交通法规吗? 材料二:在中国坐公交车犹如一场恶梦。
过渡:在部分中国人看,争抢位置,抢上抢下,闯红灯……这些都是很普通的事,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些行为真的是小事吗? 2、“唇枪舌战辩一辩”(讨论书P81-82三个问题)问题一:行人乱穿马路是不是小事,为什么?问题二:在没有往车辆且保证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就可以闯红灯吗?问题三:别人都那么做,我不做就是“傻帽儿”吗?3、激情感悟: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以及对生活的体验,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不以规矩,难成方圆”。
第二十三课《不以规矩难成方圆》学程导航第1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一、【学习目标】1、能说出公共生活没有秩序的危害2、懂得公共生活秩序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在学习生活中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二、【课堂预习】1、课堂上如果没有秩序会怎么样?2、繁忙的十字路口如果没有红绿灯的约束会有怎样的后果?3、春节前上万人要买票回家,如果大家都不排队买票会怎么样?4、维护公共秩序有什么重要性?5、社会公共秩序包括哪三个方面?6、违反公共秩序,构成违法但情节轻微应受什么法律制裁?7、违反公共秩序后果严重构成犯罪应受什么法律制裁?三、【开始新课】(一)知识结构梳理1、社会公共生活缺乏秩序的后果2、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3、公共秩序的种类4、维护公共秩序的法律保障(二)课堂检测【判断题】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
()2、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维持,离开一定的规则秩序约束,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3、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4、公共场所有大家必须遵守的规则,而在社区没有。
()【选择题】5、为了使年上海世博会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人们要自觉遵守。
()①社会生活秩序②公共场所秩序③交通秩序④场所秩序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在汽车站,火车站我们经常可见“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等提醒语。
每个旅客都应自觉遵守这些规定,因为()A、社会生活离不开共同的习惯和信念B、社会秩序限制人们的自由C、遵守社会秩序有利于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利益D、我国的法律制度有待完善【非选择题】7、去年一位市民因酒后驾车夺去了两名无辜学生的生命,如果他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提示:从公共秩序的危害,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四、【课后拓展训练】在我们一些同学身上,还存在哪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请指出来这些行为的危害,告诉他们遵守公共秩序有什么意义,帮助他们改正。
不以规矩难成方圆教学内容: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3课一、教案背景社会公共秩序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不可少的条件,关系着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的稳定和生命财产的安全,关系着国家、地区的稳定与形象。
作为未成年人,应从小做起,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二、教材分析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围绕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这个中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
懂得未成年人不仅享有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还要依法履行规定的义务,而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就是重要的义务。
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理解法律与道德的不可分性。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法律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不可分性以及社会公共秩序的内涵2、理解没有法律规范的社会公共生活的消极后果进而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意义。
3、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履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义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理解,树立主动尊重他人权利关爱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公德,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良好品质和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教学难点: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五、课前的准备小品、相关图片、录相资料、反映身边不遵守秩序的事实等。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学生创作表演小品、实例列举法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两名同学上台。
一名用圆规和角尺画方和圆,另一名不用任何工具。
台下的学生比较所画的结果,得出结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我国有关治安行政管理的最重要的一项法规是什么?《治安管理处罚法》/ziliao/flfg/2005-08/29/content_27130.htm (二)讲授新课第23课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生活在线】/softList.aspx?ClassID=1030&ChapterID=1615&N odeID=4998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举手发言或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注意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问题指向秩序井然、秩序混乱上。
第23课不以规矩难成方圆
带“★”的问题必须背出,其余问题熟读。
★1、社会公共秩序包括哪些?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法规主要有哪些?
答:社会公共秩序包括社会生活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和交通秩序等
法规: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
(这些法规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遵守公共秩序的基本规则,也是人们同违反公共秩序行为作斗争的有力武器。
)
★2、为什么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的重要性。
)
答:①社会生活需要秩序来维持,离开了一定的规则、秩序的约束,社会就会陷入混乱;
②社会是由许多成员共同组成的,只有自觉遵守规则,遵守社会秩序,才能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
③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3、如何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答:①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要从小事做起,要自觉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和意识,自觉遵守公共场所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自觉宣传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与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作斗争;
②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强化公民的诚信意识;
③加强法治,依法惩治那些不守规则、不守秩序的人;
④必须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加强以德治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两个小标题: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是我们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