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生产原理和方法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11.06 MB
- 文档页数:109
第一节蔬菜种子生产的遗传学原理一、蔬菜种子的繁殖方式与种子的生产种子生产的目的:获得遗传纯度高和播种品质好的种子应用于生产。
(一)有性繁殖:由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在经过细胞分裂、分化、生长、发育,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
如:十字花科蔬菜、茄子、番茄、辣椒等以种子播种的作物。
(二)无性繁殖:不经过雌雄配子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繁殖方式,如:嫁接、扦插、组培快繁等。
马铃薯、甘薯、大蒜、生姜、山药、菊芋、藕等有性繁殖蔬菜的授粉方式:自花授粉:由同一朵花内的雌雄蕊授粉、结实的方式,自然异交率0~4%。
主要蔬菜,芸豆、豌豆、番茄、茄子等异花授粉:由不同植株花朵的花粉进行传粉而繁殖后代方式,自然异交率95%以上。
主要蔬菜,大葱、胡萝卜、瓜类、十字花科蔬菜等常异花授粉:以自花授粉为主但有相当高的异花授粉率(5-50%)的一类蔬菜。
主要蔬菜,辣椒、芥菜、蚕豆等二、品种的混杂与退化(一)发育学上的变异种子生产的不同世代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由于所处的土壤、肥力、气温、光周期、海拔高度等不同条件,作为对不同生长条件的反应,不同世代间便会产生发育学上的差异,从而失去原品种的典型性,造成品种退化。
(二)机械混杂即在种子生产、加工、贮藏及包装运输过程中,在繁殖的品种内人为因素混入了其他品种造成的混杂现象。
(三)生物学混杂由于繁殖品种与其他品种或作物类型间发生天然杂交引起的品种混杂。
(四)自然突变作物在繁殖过程中总会有一定的自然变异发生,微小的变异频率很高,但是不易被发现,微小的变异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加快品种的退化速度,失去原品种的典型性。
(五)品种本身的遗传性变化任何高纯度的品种,其群体的基因型都不是一个,品种就是多基因型的复合群体,品种表型大体一致,但是基因型却是不同的。
(六)病害的选择性影响无性繁殖的作物表现突出,如感染上病毒、真菌、细菌性病害退化非常快。
种子繁殖作物由于病害的生理小种的变化造成基因型的变化,使品种失去原品种的典型性而退化。
种子生产原理与技术种子是植物的繁殖材料,具有遗传的特征。
为了获得优质的种植材料,种子生产至关重要。
种子生产的原理和技术涉及到种子的收集、储存、处理和繁殖等方面。
首先,种子生产的原理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
种子的优良品质与植物的遗传特征密切相关。
通过对优秀母本和父本的选择和配对,可以获得具有优异性状的新品种。
同时,种子生产的环境因素也对种子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合理控制,可以促进种子的生长和繁殖。
因此,种子生产中需要综合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
其次,种子生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收集、储存、处理和繁殖。
收集是指从优良的母本植物中采集成熟的种子。
在收集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病虫害的侵袭,避免杂种的混入。
收集到的种子应该进行标记,并及时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储存是指将收集到的种子保存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
种子的储存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保持种子质量,避免种子的老化和变质;二是为了延长种子的保藏期,提高种子的利用率。
一般来说,种子的储存温度要低于种子的冷杉温度,在干燥的环境中保存。
同时,种子的储存容器要密封,以避免空气和水分对种子的影响。
种子处理是指对种子进行加工处理,以提高其萌发率和种子质量。
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有种皮剥离、种子消毒和萌发促进剂处理等。
种皮剥离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种子消毒可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和真菌,萌发促进剂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能力。
种子繁殖是种子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种子生产的核心环节。
种子繁殖包括人工授粉和种子培育两个步骤。
人工授粉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将父本的花粉传递到母本的花蕾上,以实现种子的形成。
种子培育是指对受精后的种子进行培育和培育。
种子的培育涉及到营养物质和培养基的供应,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以及病虫害的防治。
在种子生产过程中,需要依靠科学的原理和先进的技术,合理管理和操作。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种子,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种植材料。
《种子生产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种子是一切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种的物质载体。
种子生产是实现优良品种价值和栽培技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种子生产原理与方法课程在作物学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两个二级学科的交叉点,对于全面掌握作物科学知识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在素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当达到以下要求:全面了解种子生产的任务和内容以及我国和世界先进国家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深刻理解种子生产的基本原理,品种审定和品种保护的过程及两者区别;基本掌握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作物常规品种原种生产和大田用种生产技术,不同繁殖方式杂交种亲本原种生产和一代杂种种子生产技术,无性繁殖作物原种生产和大田用种生产技术。
DNA分子技术在种子生产中的应用。
为独挡一面地指导农作物原种和大田用种生产实践,并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一了解种子生产的概念,种子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意义。
二理解种子生产的任务,包括新品种的普及更换和已退化推广品种种子的更新;种子生产主要任务是生产原种种子和大田用种种子,包括常规品种原种生产和大田用种生产,杂种品种亲本原种生产和杂种一代大田用种种子生产。
三掌握品种在植物学上的三性和社会学上的三性概念,掌握植物学上的种子概念和农业生产上的种子概念。
四了解世界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规律;了解中国种子生产体系的演变过程和美国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历史以及世界种业的发展趋势。
习题:1 种子生产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2 我国种子生产体系发展的4个阶段。
第一章种子生产的基本理论第一节植物繁殖方式与遗传特点一、有性繁殖方式及其遗传特性1.自花授粉植物及其遗传特点2.异花授粉植物及其遗传特点3.常异花授粉植物及其遗传特点二、无性繁殖方式及其遗传特点1.营养体繁殖及其遗传特点2.无融合生殖及其遗传特点本节重点是理解各种繁殖方式作物由其遗传特点所决定的群体遗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