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精)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分析及重建策略青藏高原地区位于中国西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植被最脆弱的高原,也是亚洲四大著名高原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
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给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严重影响了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
分析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重建策略,对于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1. 森林覆盖率低青藏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地区之一,其地表植被主要分布在河谷、湖泊和低海拔地区,而高海拔地区则几乎没有植被覆盖。
由于近年来的过度伐木和滥砍滥伐,导致青藏高原地区的植被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 水资源紧张青藏高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其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水资源日益紧张。
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湖泊水位下降,绿洲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地区的生态和农业生产。
3. 土地沙化严重青藏高原地区的土地沙化也是其生态环境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气候干旱、土地开垦和动植物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退化,导致大量的草地沙化,严重影响了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4. 生物多样性丧失青藏高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正面临生存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日益突出。
二、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重建的策略1. 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针对青藏高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低的问题,可采取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的措施。
加大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工程的投入,限制滥砍滥伐和草场过度放牧,保护好青藏高原地区的植被资源,促进植被的生长和恢复,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
2. 合理利用水资源青藏高原地区水资源紧张的问题,需要采取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地区的生态和农业用水需求,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采。
草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山西农业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论文草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学号 Z姓名李奶玉课程名称草地资源与管理学位类别农业推广硕士领域草业科学授课教师董宽虎2016年10月草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摘要:世界草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2,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基地。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的首次全国统一草地资源调查资料显示,我国草地面积约有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是世界上第三草地大国。
面对如此庞大的草地资源条件,我们需要更好的利用各大草地资源的优势,在保护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草资源,更好的发展好特色的畜牧业等,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关键词:草地资源;生态平衡;畜牧业;环境草地,即生长草本或木本植物,有相应的动物、微生物生存的生态系统及其景观,可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陆地部分。
其泛指意义是草原的同义语。
它包含天然的和栽培的具有草地生产特性的土地,以及与此有关的气候、土地、水源、位点特性以及所承载的生物。
草地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和水热资源,但草地也是生态脆弱地带。
不合理的农垦、放牧、采樵都可引起水土流失、荒漠化,导致草地资源破坏,环境恶化。
目前全世界草地资源绝大部分面临不同程度的生态危机。
深入研究与合理开发草地资源,发展草食家畜,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趋势[1]。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分析,大农业生产系统中,畜牧业生产的比重逐渐增加,所以我们应该合理应用草原科学理论与技术,使草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一、我国草地资源的类型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海拨高差悬殊、气候千差万别,形成了多种的草地类型,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2]调查将全国天然草地划分为18个草地类,824个草地型,各类草地面积统计请从本站的基础数据库中查阅“全国各类天然草地面积统计”。
在组成全国各类草地中,高寒草甸类草地面积最大,全国有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
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及生态修复研究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片重要草地区域,也是全球高寒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青藏高原的草地退化问题日趋严重,严重影响着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原因和影响以及草地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一、草地退化问题的成因根据研究,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过度放牧:由于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处于高寒和半干旱地区,造成草原缺乏水源,导致牧民为获得更多收益而过度放牧和过度牧畜,导致草原土壤严重受损,草原植被趋向单一化。
2、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的草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温等气候变化使得草原植被生长条件不佳,从而促进草原退化的加速。
3、自然因素:青藏高原的地质构造复杂,地貌起伏较大,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导致草原土壤流失严重,从而形成了淤积、荒漠化、石漠化等现象。
4、农业活动:青藏高原地区农业发展的加速,使得大量耕地和牧场的开垦和生产活动的推广,严重影响了草原植被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了大量草原退化现象。
二、草地退化的影响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影响范围广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为:1、农牧业收益下降:草原植被严重退化,导致牧草生长缓慢,牛羊成长缓慢,对农牧民收益产生很大的影响。
2、生态环境恶化:草原退化后,对于土壤、水资源的保护和保持有所削弱,还会导致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现象,危害到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
3、气候影响:草原植被面积的锐减对于青藏高原的环境质量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对于高山过程形成和冰雪融化也有很大的影响。
4、物种灭绝:草地退化极大地影响了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乃至滞留,使得许多动植物数量下降或灭绝等一系列问题。
三、草地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为了解决青藏高原草地退化问题,科学家们展开了多项草地生态修复的研究。
目前,草地生态修复的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和改善草地土壤:通过土壤改良和保护技术,提高草地土壤的肥力和水保持能力,从而促进草原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青藏高原油料作物加工与开发利用青藏高原地处青藏高原,这里的大部分地区海拔超过4000米,气候寒冷,但也是中国最大的牧业区。
作为中国的重要生态保护区,青藏高原有着丰富的油料资源,包括青稞、油菜籽、亚麻籽等油料作物。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发展,青藏高原的油料作物加工与开发利用也逐渐成为当地农民和企业的重要经济来源。
青稞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青稞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矿物质,具有降血脂、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是一种非常有营养的食用油。
青藏高原的青稞油加工利用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其主要产品包括青稞油、青稞酒、青稞面粉等。
青稞油是当地一种重要的食用油,而青稞酒则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酒类产品,具有浓厚的高原特色,深受消费者喜爱。
青稞面粉也是当地人民的主要饮食原料之一,富含蛋白质、纤维素和维生素,深受消费者青睐。
油菜籽是另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也被广泛种植于青藏高原。
油菜籽含有丰富的油脂,营养价值高,是一种优质的植物油原料。
青藏高原的油菜籽加工利用主要集中在油厂生产方面,生产的菜籽油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油菜籽蛋白也是一种重要的饲料原料,被广泛用于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生产中。
近年来,随着油菜籽种植面积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青藏高原的油菜籽产量也在不断增加,加工利用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亚麻籽是青藏高原另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含有丰富的亚麻酸、蛋白质和纤维素,是一种珍贵的营养食品。
近年来,青藏高原的亚麻籽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加工利用也得到了不断加强。
亚麻籽油是亚麻籽的主要产品之一,含有丰富的亚麻酸,是一种非常有营养的食用油。
亚麻籽还可以用于生产亚麻纤维,制作纺织品、服装和家居用品等。
青藏高原的亚麻籽加工利用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之一,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青藏高原的油料作物加工与开发利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青藏高原的油料作物加工与开发利用还将继续发展壮大。
·60·工 作 研 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年第11期摘要:青海高原草甸草场主要分布于青海南部地区,是青海省牧草资源的主体,其分布面积十分广泛,占据大量面积,牧草资源可利用率高,是发现草畜产业的重要基础。
而青海高原草甸草场和低海拔地区的草场特点有着本质的区别,草场资源分布和地形、海拔、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强化对青海高原草甸草场类型研究,对更好利用草地资源,切实推动草场改良都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海高原;草甸草场;类型特点;改良利用0 引言草甸草场是由多年生的中生植物构成的植物群落组织,主要分布在海拔3 700m以上高寒地区。
草甸草场的分布往往和一个地区的水文条件、气候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可以分布在不同植被带中,因为不容易被发现,常常被忽视。
而青海高原地区的草甸草场是随着山地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垂直带分布,但并不是说只有这一种方式,在不同气候环境下存在不同的分布方式。
1 青海高原草甸草场类型特点1.1 高山草甸草场该种草甸草场类型主要分布在森林线以上位置,上和冰缘植被带连接,下和高山灌木丛衔接。
高山草甸草场所生长的土壤主要为高山草甸土壤,在土壤表面被纵横交织的草皮层所覆盖,生草层深度大概为5~15cm,土壤有效层厚度在40~60cm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十分丰富,但是土壤中的有机质很难被植被所利用吸收。
在高原环境的影响下,高山草甸草场的植被通常都比较矮小。
高山草甸草场的面积通常比较大,分布广泛,牧草群落结构简单,植株矮小,种类成分比较丰富,不适合豆科类牧草生长。
1.2 灌丛草甸草场灌丛草甸草场分布在多个海拔高度范围内,在3 100~3 800m 和3 800~4 700m的海拔高度都有分布,常常和高山草甸草场和亚高山草甸草场重复生长,呈现带状、块状等不定型生长。
灌丛草甸草场分布不集中,覆盖面积较小,不是青海高原地区主要的草甸草场类型。
灌丛草甸草场分布区通常气候严寒,环境潮湿,常年大风,冬春季节常常被大雪覆盖,土壤类型为灌丛草甸土,有效层厚度在29~80cm之间,质地较轻,呈现弱酸性。
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及其农业开发研究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区域,其植被资源不仅丰富,而且独特。
青藏高原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5500米的地带,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基础和自然资源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资源与农业开发研究是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青藏高原植物资源青藏高原植物资源颇为丰富,具有多种特色植物。
从覆盖面积上来说,藏药是高原上最广泛的一类植物资源,其主要成分是黄酮类、生物碱类、酚类、醛类、烷类等。
藏药在治疗疾病如高原反应、肝炎、高血压、肿瘤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
青藏高原的其他植物资源还包括黄杨、雪莲、松茸、枸杞、红景天、黄连等。
二、青藏高原植物资源与农业开发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应用价值巨大。
除了传统的藏药材外,它们还能生产油、乳、茶叶等食品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
因此,对青藏高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提高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青藏高原植物的农业开发也从传统的采集和野生资源保护逐渐向大规模种植和加工方向发展。
例如,在全国宣传的高原枸杞的种植已逐渐形成产业链,从种植、收获、加工到销售,产业规模越来越大。
同时,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和需求对高原植物资源的开发,也推动了高原植物资源的种植和开发。
三、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利用的挑战青藏高原植物资源利用的挑战包括重负、管理问题和环境改变。
由于青藏高原地区天气变化极大、地理环境复杂、并且海拔高度较大,开展资源开发建设工作仍面临很多困难。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我们需要更多关于青藏高原植物资源的科学研究和探索,同时加强野生资源管理,推动高原植物资源向可持续利用方向发展。
结语:青藏高原植物资源丰富多彩,十分珍贵。
我们需要保护好高原植物资源不断进行科学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生长环境和生态功能,同时也需要不断推动高原植物资源向可持续开发利用方向发展,将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高原地区实现绿色发展注入更加充实和有力的动能。
青藏高原风能资源和开发潜力研究报告引言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势最复杂的高原之一。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本文将对青藏高原的风能资源进行详细研究,探讨其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前景。
青藏高原的风能资源青藏高原地处高原和山地的交汇区域,受到大气环流和地形的共同影响,形成了丰富的风能资源。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高海拔地区的强风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的地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风速较低,形成了强风的条件。
这些地区具有较高的风能密度,适合建设高效的风力发电设施。
2. 山谷和峡谷的地形效应青藏高原的山谷和峡谷地形对风能的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地区的地形可以加速风速,形成较高的风能密度。
因此,在山谷和峡谷地区建设风力发电站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3. 季风和地形交互作用青藏高原地处季风影响的区域,季风和地形的交互作用对风能资源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季风的形成和消失会导致风能资源的变化,因此,在研究风能资源时需要考虑季风的影响。
青藏高原风能开发的潜力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以下是青藏高原风能开发的潜力分析:1. 能源需求的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
青藏高原风能资源的开发可以为中国提供可再生能源,满足能源需求的增长。
2. 环境保护的需求青藏高原是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对于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
3. 经济发展的机遇青藏高原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风能开发可以为当地经济带来新的机遇。
风力发电站的建设和运营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青藏高原风能开发的挑战青藏高原风能开发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克服以下问题:1. 地形复杂性青藏高原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这给风能的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如何选择合适的建设地点和建设方式,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选择题人们常用“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来形容青藏高原的气候特色。
在青海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
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下图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局部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解释正确的有( )①“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青藏高原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都较大②“一日须携四季装”——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③“山下百花山上雪”——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明显④“日愁暴雨夜愁霜”——该地区白天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暴雨;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易结霜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2】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或面临的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地区光照资源丰富,可在区内大力推广小麦种植B. 该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资源丰富,增加牲畜数量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出路之一C. 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主要是干旱、霜冻、风沙D. 该地区南部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答案】【1】C【2】D【解析】【1】①“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说明青藏高原气温的年变化小、日变化较大;④“日愁暴雨夜愁霜”,说明该地区白天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暴雨;海拔高,空气稀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温度低易结霜;故①④错误,可以排除,C项正确。
【2】该地区光照资源丰富,但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不适宜种植喜热作物小麦;该地区虽然地广人稀,草场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增加牲畜数量会造成草场退化,土地荒漠,不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主要是高寒、大风、冻土。
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选择题(2012年安徽)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
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距地面6 m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A. ①B. ②C. ③D. ④【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A. ① B. ② C. ③ D. ④【答案】【1】A【2】B【解析】试题分析:【1】①类地区风速约为1.5千米/小时,②类地区风速约为3千米/小时,③类地区风速约为3千米/小时,④类地区风速约为6千米/小时,所以①类地区防风效果最好。
青藏高原的主要种植青藏高原位于西南高原的西部,是全球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由于其高寒环境和独特的地理条件,青藏高原上的农业种植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同时也有少量的农作物种植。
下面将详细介绍青藏高原的主要种植业。
一、畜牧业青藏高原作为中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适宜牧业发展。
主要畜牧业动物有牛、羊、牦牛、马等。
这些动物对高原的适应性强,能够在高寒、低氧的环境下生存和繁殖。
畜牧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青藏高原区域特色经济产业。
畜牧业在青藏高原的种植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肉类和奶制品,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此外,畜牧业还促进了青藏高原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合作,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小麦种植青藏高原上的小麦种植主要集中在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地区。
由于高原的气候寒冷,大部分地区不适宜种植小麦。
但在一些地势较低的山谷中,由于地势低于周围地区,温度相对较高,气候条件适宜小麦的种植。
小麦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青藏高原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
种植小麦不仅可以满足当地人民的粮食需求,还可以提供农民的经济收入。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青藏高原的小麦产量也在逐渐增加。
三、高原蔬菜种植由于青藏高原气温低、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种植蔬菜的条件较为苛刻。
然而,一些高原山谷地带由于地理条件的独特性,气温相对较高,土壤肥沃,利于蔬菜的种植。
在这些地区,人们种植了一些高原蔬菜,如青椒、土豆、洋葱和胡萝卜等。
这些蔬菜除了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膳食需求,还可以作为经济作物销往其他地区。
四、草地种植青藏高原以其茂密的高寒草地而闻名于世。
草地覆盖了大片的高原地区,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资源。
有人统计,青藏高原的草地面积超过5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草地之一。
草地作为高原的主要植被,对于维持当地的地表水循环、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草地的牧草资源也是青藏高原畜牧业的重要基础。
青藏高原高山草甸草地退化与恢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高原之一。
拥有大片的高山草甸草地,它们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宝贵的草地正面临着退化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青藏高原高山草甸草地的退化原因、影响及恢复措施。
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草地位于海拔3500米以上的地带,主要包括青藏高原东北部和中南部地区。
这些草地以其广阔的草原景观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而闻名。
然而,近年来,青藏高原的高山草甸草地遭受了严重的退化。
首先,气候变化是导致高山草甸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气温上升,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降水量减少和温度升高导致草地土壤湿度下降,使得草地植被无法正常生长。
同时,气候变化还引起了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和暴雨,进一步破坏了高山草原的生态平衡。
其次,过度放牧也是高山草甸草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主要畜牧业区域,大量的牲畜放牧对草地植被造成了严重的压力。
长期过度放牧导致土壤侵蚀,破坏了植被根系,使土壤贫瘠,无法再支持健康的草地生态系统。
另外,过度放牧还导致了草地的过度利用,使得植物无法及时恢复生长,最终导致草地退化。
对于高山草甸草地的退化,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草地退化导致了土壤侵蚀,造成河流水质恶化和水土流失,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
其次,草地退化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青藏高原拥有大量的独特植物和动物物种,这些物种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然而,草地退化使得这些物种失去了栖息地,导致物种分布范围的缩小和灭绝风险的增加。
最后,草地退化还会对当地农牧民的生计产生负面影响。
青藏高原地区的农牧民依赖草地牧畜,而草地退化会使得草原产量减少,导致农牧业收入的减少。
为了恢复高山草甸草地,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程度,保护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
工作研究2021.04 畜牧业环境23摘 要:本文通过对甘孜地区草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提出科学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对策措施,旨在为草原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草地资源;利用对策;管理1 草地概况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
全州国土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地面积947万公顷,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46.5%、川西北牧区草地总面积的58%、全州国土总面积的61.7%,是四川最大的草原牧区和长江、黄河源头生态屏障的主体。
草地资源居全州自然资源的首位,共分5类,11个亚类,27个组,97个天然草地型,主要以高山草甸草地和高寒灌丛草甸草地为主,面积712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86.5%;其次为高寒沼泽草地、山地灌木草丛草地、干旱河谷灌丛草地、山地草丛草地、山地疏林草丛草地、农隙地草地、亚高山疏林草地。
常见的植物有96科、464属、1 256种,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天然物种基因库。
这些天然草地牧草资源丰富,营养成分较高,茎叶柔软,适口性好,牲畜喜采食,适宜发展草原畜牧业。
2 草地资源与利用现状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实践中,牧民群众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草地利用经验,极大地推动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但是,由于特殊的气候、地形条件,多年的放牧习惯和管理上的缺陷,在草地资源利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牧草季节性不平衡 草地利用不合理季节性草畜矛盾突出,全州有夏秋草地面积543.2万公顷,占全州草地面积的57.3%,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5.7%,夏秋草场的实际利用时间为150d左右;冬春草场236.5万公顷,占全州草场总面积的28.6%,利用时间为210d左右,占全年时间的60%。
冬春草地利用过度,草地植被和土壤受到破坏,致使优良牧草减少,劣质杂草、毒草丛生,影响草地的生产力,降低其利用价值。
其次,传统的“自由放牧”的草地利用方式仍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根源。
2.2 草地超载过牧导致产草量下降全州可利用草地823万公顷,年降水量500~800mL,年均温-1℃~3℃,主要饲养有牦牛220万头,藏羊113万只,理论载畜量从1985年的1 492.88万个羊单位下降到2020年的1 038.62万个羊单位,降低了30.4%,冬春草地超载率高达30%以上。
青藏高原退化草原改良的措施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原之一。
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问题。
为了改善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态环境,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草原改良势在必行。
合理的畜牧业管理是青藏高原草原改良的关键之一。
过度放牧是导致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严格控制放牧的数量和密度,实行定期轮牧,合理安排放牧时间和地点,避免草场过度损耗。
同时,加强畜禽粪便的清理和处理,减少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推广草原植被恢复与保护工程是青藏高原草原改良的重要举措。
通过人工种植草籽、灌木和草本植物,恢复草原植被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提高草原的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同时,加强对草原植被的保护,禁止乱砍滥伐和非法采挖,确保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草原水土保持和防治草原荒漠化是青藏高原草原改良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修建草原防护林带、植被覆盖工程和退化草原的固沙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和草原荒漠化的发生,保护草原的土壤和水资源,提高草原的生态环境质量。
合理利用退化草原资源,开展草原生态旅游和绿色牧业,可以有效促进青藏高原草原改良。
通过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增加草原经济收入,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对草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同时,推动绿色牧业发展,引导畜牧业向生态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总的来说,青藏高原退化草原改良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持之以恒。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保护青藏高原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资源利用研究作为中国的重要生态区域之一,青藏高原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关注。
在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本文旨在从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探讨其现状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状况1、生态环境问题青藏高原是全球高寒地区生态系统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其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环境导致了该地区的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较强,而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也给青藏高原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
据统计,青藏高原的草地退化严重,湖泊面积减少,冰川消融等生态问题对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
2、气候变化问题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气候干旱、极端天气和起伏的农业产量等问题,而高原上冰川的消融速度加快、湖泊的干涸和生态系统的变化,都更加加速了气候变化的进程。
二、青藏高原资源利用问题1、水资源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其河流源头大多数在高原。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持续不断,青藏高原地区的水资源面临着破坏和过度开发的问题。
最近,由于气候变化,冻土融化等原因,高原地区的雪水和冰水资源日趋短缺,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对水资源的争夺。
2、草原生态资源青藏高原地区的草原是中国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之一,也是中国畜牧业的生产基地之一。
但是,由于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态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导致青藏高原的生态问题更加复杂。
3、矿产资源青藏高原地区地质条件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包括了铜、锌、铅、煤等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但是,为了长期的资源保障,必须适度利用和调控,以避免对青藏高原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以及资源利用问题,需要全球的人类共同来解决。
以下是一些未来的研究方向:1、生态系统调整和改善需要在尊重环境、保护生态、维持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寻求生态系统调整的最佳途径,并为改善生态环境制定科学的计划和政策。
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研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而退化草地成为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退化草地对于高原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不仅导致了生物多样性减少,还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如何恢复和可持续利用青藏高原的退化草地成为了当前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退化草地恢复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种植与管理。
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多样化、适应性强的植物种植是恢复退化草地的有效途径。
植物的生长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并增加颗粒结构,从而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同时,多样化的植物种植还可以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退化草地的抗灾能力。
然而,退化草地恢复不仅需要科学的种植和管理,还需要注重可持续利用。
在青藏高原这样的特殊地理环境下,农牧民的生计主要依赖于畜牧业。
因此,恢复退化草地不能简单地将其改为农田或者植被覆盖,而应该寻找一种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提供农牧民生计的可持续利用方式。
一种可行的方式是实施适度的放牧管理,通过合理的放牧轮换和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促进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农牧民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种植与管理的手段,技术创新也是促进退化草地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
例如,通过引入新的牧草种植技术,可以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满足农牧民的需求,并减少对退化草地的开发压力。
在牧草种植技术的研究中,可以结合土壤改良措施,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从而增加牧草的生长能力。
此外,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退化草地进行监测和评估,有助于了解退化程度和恢复效果,并为制定恢复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在青藏高原退化草地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中,合作与交流也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退化草地问题的复杂性,单一学科的研究难以得出全面有效的解决方案。
因此,不同学科的专家和学者应积极开展合作,共同研究和探索青藏高原退化草地的恢复与可持续利用。
同时,应加强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将各类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实践,并形成实效。
青藏高原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青藏高原草场辽阔,面积近21亿亩,占整个高原总面积的53%左右。
草场类型很多,主要有高山草甸草场,高原湖盆草甸草场、高原宽谷草原草场、山地草原草场、高原宽谷荒漠草场、山地荒漠草场、山地灌丛草场及沼泽草场等。
其中以高山草甸草场和高原宽谷草原草场面积最大,利用最广。
高山草甸草场约占草场总面积的40%左右,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原、湖盆、宽谷地区,包括西藏东部、青海东南部、川西北、甘南及祁连山东段的半湿润地区。
区内年降水量大部在430毫米以上,气候冷湿,牧草萌发迟,枯黄早,生长期约90—150天。
牧草种类繁多,生长茂密,大部分由中生、中旱生多年生植物组成,以莎草科嵩草属的小嵩草(高山嵩草)、毛状叶嵩草(线叶嵩草)、矮嵩草(矮生嵩草)等占优势,一般草高10—20厘米,覆盖度75—90%,鲜草产量100—240千克/亩。
草场牧草营养丰富,适口性强,是高原上最重要的牧场。
高原宽谷草原草场约占草场总面积的37%,主要分布于藏北高原中南部及藏南高原湖盆地区,海拔一般在4500米以上。
气候寒冷干燥,牧草种类比较简单,绝大多数为旱生、中旱生多年生禾本科牧草。
以紫花针茅、固沙草、赖草等为主,常伴有细叶苔草、扁穗冰草、早熟禾、羊茅等。
禾本科牧草高20—50厘米,覆盖度30—60%,产草量低于高山草甸草场,鲜草产量60—130千克/亩,草场外貌呈黄绿色。
牧草适口性强,也为高原上的主要牧场,但因牧草根系不能在地表形成坚韧的草皮层,不耐放牧。
湖盆河滩草甸草原草场主要分布在低湿的湖盆和河滩地区,地面以下有多年冻土层的分布,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气候寒冷潮湿,牧草返青晚,枯黄早,牧草生长期约90—120天。
高原主体部分以西藏嵩草、矮嵩草占绝对优势,并有水嵩草、西藏苔草等伴生;川西北若尔盖一带以大嵩草、大黑穗苔草为主,牧草一般高30厘米左右,覆盖度80—90%,鲜草产量200—300千克/亩。
夏秋季地面潮湿或积水,适于放牧大牲畜。
荒漠草场及山地荒漠草场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和高原西北部海拔4500米以下的高原山谷地区。
因气候干旱,植物种类少,分布稀疏。
前者主要由旱生或超旱生灌木和半灌木组成,以柽柳、盐爪爪、优若藜、白刺、芦苇为主,覆盖度8—15%,产草量低,鲜草产量22.5千克/亩左右,适于骆驼放牧;后者以驼绒藜等为主,草高10—20厘米,覆盖度1—5%,产草量10—20千克/亩。
青藏高原草场资源对于高原地区畜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特点,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
优良牧草占优势,牧草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强,毒草、害草比重小是高原草场资源的优势。
虽然高原地势高亢,气候寒冷,牧草种类组成比较简单,但优良牧草占优势,毒草、害草所占比重很小。
如青海省根据调查约有优良牧草194种,种类不算多,但在草场中居主导地位,构成各种类型草场中的主体,以禾木科、莎草科、蓼科、菊科等优质牧草为主。
禾本科的羊茅、早熟禾、针茅、垂穗披碱草,莎草科的毛状叶嵩草、青藏苔草、水嵩草,蓼科的圆穗蓼、珠芽蓼,菊科的美丽凤毛菊、冷蒿等等,都是牲畜喜欢采食的优良牧草。
毒草种类约有108种,一般均含有生物碱、苦苷丙等毒素,如狼毒、毛茛、铁线莲、醉马草等。
有害植物约有30多种,如鬼箭锦鸡儿、马先蒿等。
但毒草和害草在各类草场中数量有限。
青藏高原日照长,辐射强,温差大,有利于牧草的光合作用和有机质的积累,从而使牧草中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主要是淀粉和糖类),一般粗纤维含量较低,即一般所说的牧草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
因而,牧草营养价值高。
据分析,高原上优良牧草的营养成分均高于粗饲料,对牲畜抓膘肥育很有利,所以,高原牧区有“别看高原草儿小,牛羊吃了能抓膘”之谚。
此外,禾本科和莎草科牧草还富含纤维和硅质,耐牧性强,牧草枯萎后不易被风吹失,冬春缺草季节仍能为牧畜提供饲草。
青藏高原草场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草场退化和利用失当。
引起草场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
1、青藏高原暖季短,冷季长,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牧草返青期推迟5天左右,高原上青草期短(3—5个月),枯草期长(7—9个月),使畜草之间供求矛盾突出。
2、草场空间分布不平衡,冬春草场小,放牧时间长,牲畜反复采食、践踏,甚至啃食草皮、负荷过重;夏秋草场大,放牧时间短,加之山高路远利用不足,影响牧草萌发再生能力。
由于长期利用不平衡,导致草场退化,产草量减少,载畜能力降低,使畜草之间的矛盾恶性循环愈演愈烈,草场退化日趋严重。
3、高原上鼠类、蝗虫、毛虫危害草原,破坏草场严重。
如青海草原几乎到处都有害鼠栖息,以高原鼠兔为主,并有中华鼢鼠等害鼠,一般每亩有效洞达100—150个,草场破坏率在50%左右,严重者可达80%。
优良牧草的根、茎、叶、花、果实被啃食,草皮层被破坏,轻者形成秃斑地,重者往往变成寸草不生的黑土滩,水土流失,肥力降低,使草场遭到破坏。
此外,草原毛虫和蝗虫对草场的危害也很严重。
4、农、牧争地,破坏草场。
青藏高原人口主要集中于生产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多系农牧交错,农牧兼营,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农轻牧的倾向,重视粮食生产,忽视草场建设,以农挤牧现象严重。
有些还开垦条件好的冬春草场,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生产,使农牧争地、争劳力的矛盾加重,草场面积减少。
5、经营粗放,生产水平低。
青藏高原牧区,地广人稀,草场基本建设进展慢,人工草场面积很少,经营粗放,基本上处于靠天养畜状态,抗御风、雪、干旱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牲畜常因冬春缺草而掉膘、死亡。
同时,畜群结构不合理,草场利用不充分;草原建设与畜牧业发展不相适应,牲畜头数增长快,但草原建设和经营管理滞后,形成超载过牧,使草场负荷过重,草质变坏,草场退化,严重阻碍畜牧业的发展。
为了防止草场退化,合理开发利用草场资源,促进畜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应当认真落实以下主要措施:
1、加强草场的建设和经营管理,兴修水利,发展草原灌溉,加强草场的基本建设,消灭虫、鼠害,划分季节牧场,合理轮牧。
2、发展人工饲草饲料生产,开发利用新草场。
要不断扩大人工种植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增加冬春饲草储备,合理利用和保护、培育冬春草场,防止草场退化。
农区也应实行草田轮作,种植牧草、绿肥,增加饲草、饲料生产。
高原上还有大面积的草场尚未开发利用,仅西藏就有5亿亩,开发利用新草场潜力较大。
3、调整畜群结构,改良牲畜品种,提高草场利用效率。
要改变单纯追求增加牲畜数量,忽视提高牲畜质量的倾向,要不断引进牧畜优良品种,不断选育和杂交改良牲畜品种,及时淘汰老弱病畜和肉畜,提高牲畜商品率和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4、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实行科学养畜,科学管理,把草原建设和畜牧业推向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