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虫和蛔虫有什么区别【健康小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36.89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部分线虫一、线虫纲特征⏹虫体圆柱形,左右对称,不分节。
⏹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雌虫尾端直,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或膨大成伞状。
⏹体腔为原体腔。
⏹消化道完整,为管形。
⏹生殖系统:雄性为单管形,雌性多为双管形(鞭虫为单管形)。
⏹发育阶段:虫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幼虫发育显著特征:幼虫蜕皮4次。
⏹生活史类型:土源性线虫,生物源性线虫二、蛔虫——学名似蚓蛔线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引起蛔虫病。
●蛔虫形态:⏹活体是呈淡红色,死后呈灰白色⏹雌虫长约20-35厘米,雄虫长约15-25厘米⏹体表有细横纹,虫体两侧有两条白色的侧线。
⏹口端有品字型排列的3个唇瓣(蛔虫的三个唇瓣呈品字形排列,借唇瓣咬附肠黏膜)⏹雌虫尾部钝圆,雄虫尾部卷曲,有两根交合刺⏹雌虫有两套对称的管状生殖系统,雄虫的生殖系统为单管型●蛔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卵圆形,棕黄色,大小约(65×45)μm,卵壳厚,内含物为卵细胞,外被蛋白质膜。
⏹未受精蛔虫卵狭椭圆形,大小约(90×41)微米,卵壳薄,内含屈光的卵黄颗粒,蛋白质膜较薄,没有蛔甙层,所以有一定的变形性●蛔虫生活史:虫卵随粪便排出→感染性虫卵→经口进入人体→小肠→穿过小肠壁进入静脉→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血窦→通过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进入心脏→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毛细血管网→穿出血管进入肺泡(对肺产生机械性损伤)→蜕皮(产生抗原,导致免疫损伤)→上行到咽部,在咽部有两条路,一条是咳嗽将幼虫排出体外,另一条路则是通过吞咽进入消化管,最终以成虫计生在小肠。
●生活史特点:⏹人是唯一终宿主,成虫寄生部位:小肠⏹感染期:感染性虫卵,感染途径:经口⏹成虫寿命一年左右,在肠腔内孵出的幼虫必须经组织移行后才能发育为成虫,其移行途径为侵入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入血-右心-肺/肺泡-支气管-咽喉部-胃-小肠。
⏹幼虫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四次蜕皮,第一次(卵内)、第二次和第三次(肺泡内)、第四次(小肠内)。
三年级健康教案预防蛔虫和蛲虫病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蛔虫和蛲虫病的基本知识。
3.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健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蛔虫和蛲虫病的定义、症状和传播途径。
2. 预防蛔虫和蛲虫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重点:1. 蛔虫和蛲虫病的基本知识。
2. 预防蛔虫和蛲虫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难点:2. 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教学素材(图片、视频等)。
3. 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健康的重要性,引出本课主题。
2. 讲解:讲解蛔虫和蛲虫病的定义、症状和传播途径,让学生了解疾病的基本知识。
4. 案例分析:观看相关案例视频,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预防蛔虫和蛲虫病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宣传海报、举办知识竞赛等,增强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
2. 邀请专业医生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蛔虫和蛲虫病的相关知识。
十、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信息。
2. 教材: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3. 视频资源:寻找相关案例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互动游戏:设计一个关于卫生习惯的互动游戏,如“卫生习惯连连看”、“卫生习惯问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并巩固预防蛔虫和蛲虫病的知识。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医生、患者、宣传员等角色,模拟情景,演示预防蛔虫和蛲虫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家里、学校等环境中实施预防措施,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蛔虫和蛲虫病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疾病的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幼儿常见的寄生虫病及其预防教学时数:1学时(第四章第三节)一、问题的提出寄生虫病是常见病,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
学习寄生虫病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未来的幼教工作者在工作中采取措施,积极预防此类疾病,以保护幼儿的健康。
广义上来说,病毒和细菌也是寄生虫,而本节重点探讨的寄生虫病比较特殊,与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的传染病有许多的异同。
寄生虫病虽是一种常见病,但它与非传染性常见病又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本节内容独成一体,是幼儿常见疾病的重要补充,教学时应加以重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寄生虫病的种类及其病因和症状,掌握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增进友谊,并使他们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分析与准备1.教学重点:蛔虫病和蛲虫病的病因、症状。
2.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3.教学方法:谈话法、学生研究性学习相结合。
4、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四、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用时组织课堂师生互问好,准备上课导课教师检查学生完成自学作业情况,提问:“什么是痱子?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痱子传染吗?出了痱子后有哪些症状?怎样处理痱子?如何预防出痱子?”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说明并导入新课。
建议用时6分钟授新课一、蛔虫病1、谈话:你们小时候得过蛔虫病吗?蛔虫病是怎样的疾病?2、教师讲述病因。
强调有不良卫生习惯的幼儿比较容易感染此病。
3、同座学生互相交流小时候得蛔虫病的情况。
重点谈谈有些什么样的症状。
4、教师抛砖引玉,引出学生对蛔虫病预防措施的见解。
建议用时13分钟二、蛲虫病1、提问:许多同学小时候都得过蛔虫病,你们知道寄生病除蛔虫病以外,还有什么样的疾病?蛲虫病你们听说过吗?它是怎样的寄生虫病?2、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介绍蛲虫病的病因。
3、教师简介蛲虫病的症状。
4、请学生讨论蛲虫病的预防措施。
建议用时15分钟探究研讨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研讨。
蛔虫的知识点总结蛔虫的寄生会导致宿主症状,如腹痛、腹泻、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严重时会影响宿主的健康。
因此,对蛔虫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蛔虫的一些知识点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蛔虫的生物学特性、寄生习性、病原学特点、病原生态学特点以及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危害等方面的知识。
一、蛔虫的生物学特性1. 蛔虫的形态特征:蛔虫的成虫体长约15-30厘米,有细长的身体,前端为尖锐,后端微钝,体表光滑。
头端有三个唇突,口部有可伸缩的颌板。
蛔虫有消化道和生殖系统,体表覆着透明的表皮。
雌虫较大,雄虫较小。
蛔虫的卵呈椭圆形,具有厚壁和粗糙的表面。
2. 蛔虫的生活史:蛔虫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成虫寄生在宿主的肠道内,产下大量卵子,卵子经过宿主的排泻后,便进入外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孵化成幼虫。
幼虫通过宿主的口腔、食管进入肠道内,经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再经肺泡循环到达肺部,最终经气道吞咽回到肠道内生长成成虫。
3. 蛔虫的繁殖方式:蛔虫是雌雄异体寄生虫,成虫寄生在宿主肠道内,雌虫每天能产下数万个卵子,通过宿主的排泄物排出体外。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卵子孵化出幼虫,通过不同的途径重新寄生在宿主体内,完成繁殖周期。
二、蛔虫的寄生习性1. 寄生宿主范围:蛔虫主要寄生于哺乳动物的肠道内,包括人类、猪、狗、猫等。
人体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主要寄生在人类肠道内,而猪蛔虫(Ascaris suum)则主要寄生在猪的肠道内。
2. 寄生部位:蛔虫成虫主要寄生在宿主的小肠内,吸取宿主的营养进行生长和繁殖。
幼虫在体内经过肠壁、血液循环、肺部和气道等组织器官,最终再回到肠道内寄生成成虫。
3. 寄生影响:蛔虫寄生在宿主肠道内,通过吸取宿主的营养、阻塞肠腔、刺激肠道和消化道黏膜,给宿主带来一系列不适症状,如腹部疼痛、腹泻、恶心、呕吐、腹部胀满、便秘等。
长期寄生还会导致宿主的营养不良、体重下降等问题,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肠梗阻、肝脏炎症等并发症。
三年级健康教案——预防蛔虫和蛲虫病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蛔虫和蛲虫病的基本知识。
2. 让学生掌握预防蛔虫和蛲虫病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教学重点:1. 蛔虫和蛲虫病的基本知识。
2. 预防蛔虫和蛲虫病的方法。
教学难点:1. 蛔虫和蛲虫病的表现和危害。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视频或图片3. 教学道具(如模型、图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或教学视频、图片,让学生了解蛔虫和蛲虫病。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预防蛔虫和蛲虫病?二、基本知识讲解(10分钟)1. 利用PPT课件,讲解蛔虫和蛲虫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症状、传播途径等。
2. 通过教学道具,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蛔虫和蛲虫的外观。
三、预防方法讲解(10分钟)2.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不良卫生习惯可能导致蛔虫和蛲虫病的传播。
四、互动环节(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掌握的预防蛔虫和蛲虫病的方法。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大家共同讨论,总结出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预防蛔虫和蛲虫病的关键点。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不良卫生习惯,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2. 定期进行蛔虫和蛲虫病的筛查,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分享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蛔虫和蛲虫病的基本知识,掌握预防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预防蛔虫和蛲虫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六、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与蛔虫和蛲虫病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2. 引导学生从预防蛔虫和蛲虫病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讨论: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七、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10分钟)1. 教师讲解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如: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等。
初中生物学线形动物知识点汇总
1.线形动物的概述
(1)种类:蛔虫、蛲虫、钩虫、丝虫、线虫等。
(2)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2.代表动物——蛔虫
(1)形态特点:蛔虫的身体呈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
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雄蛔虫较小,尾端明显向腹面弯曲。
雌蛔虫较大,尾端尖且直。
(2)适于寄生的特点
①蛔虫的身体表面包裹着一层角质层,起保护作用。
②蛔虫的消化管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
③蛔虫的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
④蛔虫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3)蛔虫病
①危害:蛔虫寄生在人体的小肠里,争夺人的养料,引起多种疾病。
②预防: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喝不清洁的生水,生吃瓜果和蔬菜必须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管理好粪便,粪便要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作肥料使用。
饶虫和蛔虫有什么区别
文章导读
饶虫和蛔虫同样是我们人体内的寄生虫,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对人体同样有
着相当大的危害。
它们同样是因为我们平常吃的一些东西,上带有饶虫和蛔虫的卵,吃进
了我们的身体里,慢慢吸收我们的营养,发展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
那么它们有哪些
区别呢?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饶虫和蛔虫的区别。
区别在于是两种寄生虫,蛔虫比蛲虫要大的多。
蛔虫是最常见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特
别是儿童极易感染。
妈妈们可以观察宝宝的表现,宝宝如果出现肚子疼、食欲不振、睡觉磨牙、脸上有白
斑、易烦躁等症状那说明有可能宝宝肚子里长了蛔虫。
得了蛔虫病要及时检查和治疗要
不就会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
蛲虫是另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得了蛲虫病常会有肛门、会阴部瘙痒等症状。
蛲虫
病很容易广泛流行和传染,其传染的途径可以通过接触、吸入空气等。
如果宝宝得了蛲虫病,全家都要注意,孩子在学校、幼儿园等也很容易被集体感染,
所以在治疗时应该同时集体服药治疗,这样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治疗蛔虫和蛲虫病最快的方法就是吃史克肠虫清片,通过让肚子里的寄生虫不能再吸
收人体里的营养,导致它们没有生存的能量最终会死掉的,能够杀死成虫和虫卵!而且它
是品牌药质量有保证,用药比较安全,如果做好卫生清洁,服用一到两个疗程,可见效!
另外也可以在肛门涂一些其他外用的药膏,可以起到止痒的作用。
蛔虫是最常见的一
种肠道寄生虫,特别是儿童极易感染。
妈妈们可以观察宝宝的表现,宝宝如果出现肚子疼、
食欲不振、睡觉磨牙、脸上有白斑、易烦躁等症状那说明有可能宝宝肚子里长了蛔虫。
得了蛔虫病要及时检查和治疗要不就会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
打虫可以用史克肠虫清,
它是品牌药安全有效不仅可以杀灭成虫更能杀死虫卵让蛔虫都死光光蛲虫是另一种常见
的肠道寄生虫,得了蛲虫病常会有肛门、会阴部瘙痒等症状。
蛲虫病很容易广泛流行和传染,其传染的途径可以通过接触、吸入空气等。
如果宝宝得了蛲虫病,全家都要注意,孩子在学校、幼儿园等也很容易被集体感染,
所以在治疗时应该同时集体服药治疗,这样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