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析——拙政园
- 格式:ppt
- 大小:16.66 MB
- 文档页数:31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建于苏州市虎丘区,其园林建筑与景观极具特色,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园林文化、景观设计、园林结构、文化意义等方面对拙政园进行分析。
一、园林文化苏州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园林文化氛围,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苏州园林利用自然山水,取得天人和谐之美,有“人工为自然,天地合一”的园林理念,将自己打造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拙政园创新了园林文化,既积极吸收华夏文化,又吸收异域文化,形成了“灵心所见”的园林特色。
二、景观设计拙政园的场景设计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其时空布局设计合理,空间利用充分有效。
整个园林包括了池塘、山水、假山、建筑、花岗石等元素的结构,以及清静、雅致的格调,构建起一派风雅之气。
拙政园园内的景观很有特色,花岗石路上雕刻着名人手迹,墙上也刻有许多文化名人墨迹,这样将追溯文化和历史的气氛完美地融入其中。
古典式建构、精美细致的雕花门、弧形山墙等,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拙政园还采用了互见互联的手法,形成连续流通的空间,在自然中自然寻址,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三、园林结构拙政园的景观布局以水为中心,园林结构构建了自然美与文化美的结合。
整个园林以池塘为骨架,把人工山水、花草、石块等构成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园内石牌坊、假山、亭阁、廊榭、楼阁等建筑也各具特色。
所有的建筑物都以重重叠叠的园区进行着自然的分隔,中间留出溪流或池塘等自然景观,形成自然的隔断与联系,方便游人欣赏风景。
拙政园的色彩构成也非常注重设计,园内花坛花事更是极具灵光,令游人呼之欲出。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古典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审美意趣。
四、文化意义拙政园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提供的观赏价值,更体现在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思想。
拙政园融合了古典建筑、艺术和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民族气质,同时也传递了社会重视诗词书画和文化艺术的价值观。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它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名“沧浪亭”,后因得主溥仪的点化而得名“拙政园”。
这座园林占地约为5.2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的代表之一拙政园以其独特的小型园林设计风格和巧妙的水景演绎而闻名。
园林分为中部、东部和西部三个部分。
中部是最主要的景点,包括了白塔、景德楼、翠鸟楼等建筑。
东部的特色是漫步的长廊和见证历史的展览馆。
西部则以静谧的花园和复古的建筑为主。
拙政园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原则之一,即以水为中心。
整个园林布局围绕着人工湖展开,湖水被半抱园的布局环绕。
在湖的中央,有一座小岛,名为柏梁亭,是园林的最高点,也是游人欣赏湖景的最佳地点之一、湖水之外,还有许多小溪、小桥和人工山石,它们与植被和建筑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景观。
除了水景,拙政园的建筑也是园林艺术的亮点之一、园林内建有多座楼阁、亭台和假山。
白塔是拙政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它是园林中最高、最精致的建筑之一,也是游人最喜欢的拍摄点之一、景德楼则是一座仿古建筑,它用红木和瓷砖来装饰,展示了传统的工艺美术。
翠鸟楼是一座古朴而美丽的木结构亭子,提供了俯瞰园林的绝佳视角。
拙政园的设计还融合了文化和艺术的元素。
整个园林中布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草木和石头,它们通过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展示出丰富多样的美。
园林内也设有一些展览馆,展示了苏州古代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游人可以通过观看展览和听讲解,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总的来说,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小型园林设计风格和巧妙的水景演绎而闻名。
园林的核心是以水为中心,水景与建筑和植被相得益彰,形成了和谐的景观。
园林内还有多座精致的建筑和花卉、草木展示。
此外,园林内还设有展览馆,展示了苏州古代园林的历史和文化。
拙政园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欣赏和学习。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拙政园是中国苏州地区的一座著名古典园林,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以其独特的造景手法而闻名,下面我将对拙政园的造景手法进行分析。
首先,拙政园注重景观布局的合理性。
整个园林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南部是主体花园,北部是次要花园。
主体花园采用了"人、山、水"相结合的布局,其中人是指建筑物、人工岛、廊下等,山是指人工山,水是指人工湖。
这种布局将人建造的景观与自然山水相结合,形成了富有层次感和变化的景观效果。
其次,拙政园运用透视手法营造景深。
拙政园采用了错落布局的花坛、石塔、石桥等元素,通过透视手法营造了景深感。
不同大小、高度的花坛、石塔和石桥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园林中,使得整个园林展示出层次感和景深感,给人以远近有序的视觉效果。
再次,拙政园注重景观的对称和平衡。
拙政园的建筑、花坛、峭岸等景观元素都采用了对称的布局。
例如,园林的主体建筑苕溪渔舟和石舫建筑对称,花坛、石桥的布局也是对称的。
这种对称的布局给人一种稳定、和谐的感觉,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追求平衡与和谐的审美理念。
最后,拙政园注重景观的变化和多样性。
拙政园中有各种各样的景观元素,如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荷塘月色等。
这些景观元素形式多样,布局巧妙。
园林中的每一处都有不同的景色和氛围,通过不同景观元素的变化和组合,使得整个园林的景观变化多样,使人在游览中不断产生新鲜感和惊喜感。
综上所述,拙政园以其独特的造景手法成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景观布局合理,运用透视手法营造景深,注重景观的对称与平衡以及景观的变化和多样性。
这些手法使得拙政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注意与赞赏。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摘要】苏州拙政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其意境构成手法巧妙、独具特色。
整体布局采用了“曲径通幽、回环婉转”的手法,建筑风格融合了南北风格,园林景观以水为主题,充分展现了水乡氛围。
意境营造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山水和建筑之美,营造出一种虚实结合的景致。
而园内的文化内涵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露出古典雅致之美。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深远,体现了中华园林的独特魅力,其构成手法精湛,展现了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园林景观、意境营造、文化内涵、深远、巧妙、独具特色1. 引言1.1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之一,其意境构成手法堪称经典。
通过分析拙政园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园林景观、意境营造和文化内涵,可以看出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详细的解读,探讨其深远的意境、巧妙的手法以及独具特色的品质。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拙政园的精髓,感受其独特的美学价值,以及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赏析,希望通过本文的解读,读者可以对这座古典园林的魅力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2. 正文2.1 整体布局苏州拙政园是一座经典的园林建筑,其整体布局精致而独特。
园内主要由水池、廊亭、假山、小桥等组成,整体呈现出精巧的对称布局。
园林中心是一座精美的亭台,四周环绕着水池,水面倒映出亭台的倩影,增添了一份宁静和雅致。
园内的小桥曲径蜿蜒,将园中各处景致串联起来,使游客仿佛穿越在一幅幅画卷之中。
假山被巧妙地布置在园内各处,既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又为园林增添了一份自然的气息。
整体布局既注重对称,又注重错落有致,使游客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舒适和谐的视觉享受。
整体布局的精致和巧妙,体现了园林建筑师对空间的精准把握和美学追求,为苏州拙政园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苏州古典园林分析------ 拙政园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
而苏州拙政园又是苏州各个园林之中的经典之作。
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代,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东部山地相间,开阔疏朗,天然野趣。
中部山光水影,花繁树茂,亭台楼榭,曲径通幽,是全园的精华所在。
西部水浪起伏庭院错落,水波倒影,清幽恬静。
下面将通过对园林中的园路、铺装、亭廊、水体等方面对拙政园做进一步详细的分析。
拙政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典范,每一处都是值得推敲和品位的。
在接下来关于拙政园的分析,我们将着重从空间的对比、疏与密、空间序列、主从与重点、渗透与层次、堆山理水以及廊子、铺装八个方面来做具体的解析。
一、空间的对比在古典园林中,一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得最普遍,形式最多样,也最富有成效。
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的安排在一起,将可借两者的对比作用而突出各自的特点。
由于江南一带的私家园林,由于多处于市井,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经营,但为了求得小中见大的效果,多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来组织空间序列,即在进入园区主要景区之前,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小空间,这样就可以借两者的对比而突出院内主要景区。
拙政园在入口处就明显的运用了这种手法。
1、曲折、狭长封闭的空间极大的压2、为了避免封闭空间过分的单调,在封闭空间缩了人的视野,过此则给人豁然开朗柳暗处做重点处理,开一些花窗,做一些材质变手法。
化等拙政园的入口做的比较隐蔽,有意隔绝院内与市井的生活。
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首先通过一段极为狭窄的走廊之后,到达腰门处,空间上暂时得到放宽,出现一个相对较宽阔的空间形成一个小的庭院,并种植黄杨,在此处空间开始转折。
进入腰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用土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而形成一个天然屏风作为景墙遮挡住园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避免一眼看透园林内部,这也符合古典园林含蓄、内敛的设计风格,在此处的变化是为下一处空间高潮做铺垫。
拙政园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 其中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其园林有着非常独到的艺术特色,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拙政园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拙政园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一深邃高雅的意境1. 用诗词典故表达意境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哲学、美学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等在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一些文化典故常常被造园者引用到园林中来, 以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情操。
拙政园的小沧浪,其景观意境取自于《孟子·离娄》: “有孺子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灌我足。
”用沧浪之水洗涤冠缨和身体的污垢, 比喻超脱尘世、志趣高洁。
苏州沧浪亭的始建者苏舜钦“除名为民”后,自水竹林木之中, 从风光月影之间, 感悟到人生的真趣, 终于有“仕宦溺人为至深”这样的感叹。
他以“沧浪”之名昭于众人, 借以抒发对官场的厌弃, 表现自己的清高和觉悟之后的畅快。
古代不少名园的主人都有类似的境界。
不难看出,中国古典园林把小桥流水、田园牧歌式的遁世归隐一类的意境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2.用比拟、联想来表达意境中国园林景观的诗情画意, 一在园林自身, 一在赏园者的心中。
人与自然在广泛的样态上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互相感应交流的关系。
这种关系正是审美的一种心理特点。
受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 园林中的山水泉石以及植物等都被赋予人的品格, 也是对园林意种表达。
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和“远香堂”的题名, 也是寓意深远。
“留听”与“远香”, 一主听觉一主嗅觉,与此两处观荷的用途并无直接联系。
“留听”取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 李商隐诗集)“远香”则出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句。
这两个题名既点出了两处景点的风景特色,又将视觉、听觉、嗅觉沟通在一起, 含蓄地表达了园主洁身自爱、不媚权贵的清高气质, 情景意融于一体。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中国古典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各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充盈着精神内容和物质享受的生活境域。
拙政园的艺术特征就在于由诗入园与人景合一、由画入景与物我圆融、由情入境与情景交融。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拙政园园林艺术鉴赏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在造园之初,就要考虑。
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庭院专主静观。
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
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则苏州“拙政园”差可似之。
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
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廓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的瘦西湖相仿佛,妙在移步换影,这是动观。
立意在先,文循意出。
动静之分,有关园林性质与园林面积大小。
象上海正在建造的盆景园,则宜以静观为主,即为一例。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叠山理水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山与水的关系究竟如何呢?简言之,范山模水,用局部之景而非缩小(网师园水池仿虎丘白莲池,极妙),处理原则悉符画本。
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
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从真山真水中所得到的启示。
明末清初叠山家张南垣主张用平冈小陂、陵阜陂阪,也就是要使园林山水接近自然。
如果我们能初步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离自然太远,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
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
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
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构成手法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拙政园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通过精心布局的景观和建筑,展现出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意境和构成手法两个方面对苏州拙政园进行分析解读,揭示其独特之处。
一、意境分析拙政园以“假山假水真情趣”而著称,它的意境构成主要包括山水意境、花草意境、建筑意境和石头意境等。
首先是山水意境,拙政园采用了“远山近水”的布局手法,使得整个园林显得宏大而深远。
水池与假山相映成趣,远处的山峦与近处的水面相辉映,使人置身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山水画中。
其次是花草意境,拙政园内种植了各种花草,不论春夏秋冬,都能有不同的花香和景色,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第三是建筑意境,园内的建筑以假山、假水为主题,通过精雕细琢,凸显出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
最后是石头意境,园中的一些石头构成了独特的石景,或是山峦起伏,或是奇石嶙峋,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不仅仅是一种园林布局,更是一种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它以山水为背景,以花草为点缀,以建筑和石头为点睛,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追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浪漫情怀和超然境界。
二、构成手法分析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上采用了多种手法,最为显著的是“远近结合”的手法。
这种手法不仅体现在景观的布局上,更贯穿于园内的每一个角落。
在建筑上,采用了回廊、曲桥和透窗等手法,使得整个园林既有开阔和深远之感,又有幽深和曲折之美。
在绿植上,采用了错落有致的布局,使得整个园林无论从近处还是从远处看,都有层次分明、景致各异。
在石景上,采用了悬空崖、断崖、飞瀑等手法,使得整个园林充满了变化和惊喜。
在水景上,采用了晶莹剔透的湖水与蜿蜒曲折的小溪交相呼应,使得整个园林生机勃勃、生气盎然。
苏州拙政园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构成手法闻名于世,不仅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一,更是一座诗意深长的人文景观。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1. 引言1.1 引言苏州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内城西北隅,是一座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名澹园,后由清代官员办公整修,更名为拙政园。
拙政园以其精致的园林布局、独特的岩石构造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而闻名于世。
拙政园的建筑和园林设计均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观念,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拙政园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恬静、淡泊、秀丽的意境,被誉为“吴中第一园”。
本文将从苏州拙政园的建立背景、历史沿革、意境构成手法分析、意境表现手法和意境传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解读,希望通过具体的分析和解读,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苏州拙政园所展现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2. 正文2.1 苏州拙政园的建立背景苏州拙政园的建立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此地原为贾宅,后来改建为园林,是一位文人贾樟所建。
贾樟是明朝末年的大臣,他在政治上多次被贬谪,因此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园林建设之上。
据传,贾樟在建造拙政园时,不拘一格地将各种建筑、园林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拙政园的建立背景也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的追求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拙政园的建立背景不仅包括了贾樟的个人情感和政治遭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和人们对园林的热爱。
拙政园的建立背景不仅仅是一个园林的建立,更是文化、历史和人文的结合体现。
2.2 苏州拙政园的历史沿革苏州拙政园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明代,当时这片土地是一处前朱雀山的余脉。
后经过几代人的改建、扩建,在清代康熙年间最终形成为今天的规模。
最初建园者是清康熙年间苏州知府周晋曾,他在位时将这片园林改建为私家园林,并取名为“寄畅园”。
此后,园林先后易主,历经变迁,直到乾隆年间由全国着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等文化名流景云先生购得,进行了重修扩建,并将园林改名为“拙政园”。
景云先生在园林中增添了许多文化艺术元素,使得拙政园成为了一座集园林艺术、诗词书画等文化于一体的园林景观。
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简介一、引言拙政园是苏州市一座著名的古典园林,被誉为“东方园林之极品”。
它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于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本文将全面介绍拙政园的历史背景、设计特点以及游览信息,带您深入了解这座宏伟的古典园林。
二、历史背景1. 造园背景拙政园建造于明代,始建于1765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当时,苏州市长吴永泰出任江苏巡抚,他将该地改为私宅,并亲自主持造园工程,使拙政园得以诞生。
2. 命名含义拙政园原名为“蒙求园”,后更名为“拙政园”。
这个名称的含义是希望通过构建这座园林来抒发吴永泰自身政治理念的拙朴和诚实。
3. 历史沿革拙政园经历了多次修复和更名的过程。
1841年,英军入侵苏州,拙政园受到严重破坏。
1860年,拙政园被改为私宅,并更名为“摄政府”。
1950年代以后,拙政园开始逐步修复,并对外开放。
三、设计特点1. 布局与结构拙政园占地约5.2公顷,整个园林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园以明湖为中心,结构松散;而西园则以山为主,布局严谨。
园中有多个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园内,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2. 园林元素拙政园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
园内有精心修剪的花草树木,垂柳倒影在湖面上,石桥曲径相交,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景致。
3. 文化内涵拙政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园内有丰富的文人墨客题诗题画,还设有文化陈列馆,展示了苏州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这里,您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共同风采。
四、游览信息1. 开放时间拙政园全年对游客开放,每日的开放时间为上午7点30分至下午5点。
2. 门票信息拙政园门票分为普通票和优惠票两种。
普通票价格为80元/人,优惠票价格为40元/人(学生、老年人、军人等)。
同时,园内还设有讲解员服务,讲解员的费用为100元/团。
3. 游览路线拙政园游览路线主要分为东园和西园两个部分。
游客可以自行选择游览路线,也可以选择跟随讲解员进行有导览的游览。
中国四大古典园林名词解释
中国四大古典园林是指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价值高、艺术成就显著的四个园林,它们分别是拙政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留园。
以下是对这四个园林的名词解释。
1.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私家园林之一。
拙政园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园名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的《闲居赋》中“拙政”二字,意指不善政事而退隐家园。
园林以水景和建筑群为主,布局精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2.颐和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经过多次重建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园林以昆明湖和万寿山为主体,园内建筑精美,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风格。
3.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避暑山庄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清朝皇帝的夏宫。
园林占地面积广阔,以自然山水景观为主,园内分布有众多的宫殿、寺庙和园林建筑,是中国园林艺术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典范。
4.留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著名的古典私家园林之一。
留园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后经过多次重建和扩建,
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园林以山水景观和建筑群为主,布局紧凑,园内建筑和景观层次丰富,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这四大园林不仅在中国国内享有盛誉,同时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A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论文题目苏州拙政园浅析学号姓名联系方式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学年学期年月日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
拙政园是我国遗产中的,是江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
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每一处景观和设计,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物和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典名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
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
拙政园所在地原本是一块地势低洼之地,因排水不畅,多积水,单纯从造园角度看,这块地非理想之选。
考虑到苏州地区地下水丰富,地势低下利于开池引水,文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低洼之地大动干戈如填土等,反而巧妙地以水造景,以水彰景,以水联景,以水为主线设景布点,将31处景点尽数囊括其中。
此后描摹诸景点时即以水为脉络,如“循水而西”、“至是水曲折而北”、“水尽,别疏小沼”、“又前循水而东”、“至是水曲折而南”、“至是伏流而南”,总之,“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
如此,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
时至今日,拙政园仍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