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建筑业十项新技术——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科技质量处副处长 王巧莉共12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12.41 MB
- 文档页数:128
王巧莉:建筑质量界的奇女子作者: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16年第08期科技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力。
如何延续这个生命力,王巧莉和团队的坚持为集团的科技创新写下了浓重一笔。
2016年7月,王巧莉在陕西建工集团公司(简称:陕西建工)工作正好是24年,就是她当年刚入职的年龄。
细数这24年,她与建筑行业发生了多少令人难忘感动的故事,故事背后又深藏着怎样的情怀。
本刊记者走近王巧莉,试图解开这个迷。
学习助她跑的更快、更远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建筑行业中,女性历来就不被看好,王巧莉深知此理。
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不能辜负大好的青春年华,所以进公司不久后,王巧莉刻苦努力的形象便被公司领导和员工贴上了“拼命女郎”的标签。
打开王巧莉那写满工作与荣誉的简历,无需惊讶,这是努力工作的回报。
1992年7月~2004年3月,王巧莉在陕西建工集团下的子公司——陕建六公司先后任职副科长、科长、科技质量部部长。
期间,她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熬了无数个日夜,啃下多少专业书籍才吃透超难的专业技术。
在别人看来,这可能很辛苦,但她却享受其中。
从此,她的职业之路也随着她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一发不可收拾。
如今,她已被提拨为陕西建工集团科技质量部部长兼科技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多年来,出色的表现不仅让王巧莉受到了建筑行业的尊重,更让她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获得2010年中国建筑业协会“十一五”科技创新先进个人、2011年陕西省国资委“十一五”科技创新标兵、2013—2014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创新标兵、2015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贡献奖等荣誉时,她终于获得了付出的回报。
在此期间,王巧莉因为突出的业绩被聘为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工法评审专家,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施工分会专家,陕西省建筑业协会长安杯评审专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建筑与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等社会兼职。
这是靠数据和成绩说话的年代作为建筑业的一名质量管理人才,王巧莉明白,这是靠数据与成绩说话的行业与时代。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1.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1.1 桩基新技术1.1.1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1) 主要技术内容在钢筋笼上预埋注浆管和注浆阀,在成桩后一定时间内实施桩侧和桩底后注浆,一是加固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二是对桩底和桩侧一定范围的土体通过渗入(粗粒土)、劈裂(细粒土)和压密(非饱和松散土)注浆起到加固作用,从而增强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小沉降。
在优化工艺参数的条件下,可使单桩承载力提高40%~120%,粗粒土增幅高于细粒土,软土增幅最小,桩侧桩底复式注浆高于桩底注浆;桩基沉降减小30%左右。
(2) 技术指标根据地层性质、桩长、承载力增幅和桩的使用功能(抗压、抗拔)等因素,灌注桩后注浆可采用桩底注浆、桩侧注浆、桩侧桩底复式注浆。
主要技术指标为:浆液水灰比:地下水位以下 0.45~0.7,地下水位以上 0.7~0.9最大注浆压力:软土层 2 MPa,软土层 4~8 MPa,风化岩10~16MPa。
注浆水泥量: Gc=apd(桩端)+asnd(桩侧)ap=1.5~1.8,as =0.5~0.7n –桩侧注浆断面数 d—桩径(m)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根据土的类别、土的饱和度、桩的尺寸、承载力增幅等因素适当调整,并通过现场试注浆最终确定。
(3) 适用范围适用于泥浆护壁钻、挖孔灌注桩及干作业钻、挖孔灌注桩。
(4) 已应用的典型工程该技术已在北京、天津、上海、福州、汕头、武汉、宜春、济南、廊坊、西宁、西安、德州、哈尔滨等地200 余项高层、超高层建筑桩基工程中应用,经济效益显著,据对80 项工程的初步统计,节约工程投资1.5 亿元以上。
对于单桩混凝土体积8~20m3的桩,每根可节约造价0.2~0.8 万元,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
该技术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基基础研究所研发,获2 项发明专利,2000年建设部认定其为国家工法。
1.1.2 长螺旋水下灌注成桩技术(1) 主要技术内容长螺旋水下成桩技术是采用长螺旋钻机钻孔至设计标高,利用混凝土泵将混凝土从钻头底压出,边压灌混凝土边提钻直至成桩,然后利用专门振动装置将钢筋笼一次插入桩体,形成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7年10月前言为促进建筑产业升级,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组织国内建筑行业百余位专家,对《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文件与2010年版相比主要变化如下:——将“混凝土技术”和“钢筋及预应力技术”合并为“钢筋与混凝土技术”。
——新增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
——将“防水技术”扩充为“防水技术与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升级更新绿色建筑、建筑防灾减灾、建筑节能、建筑信息化等相关内容。
——适用范围以建筑工程应用为主,每项技术具有一定适用性、成熟性与可推广性。
本文件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准。
本文件的技术主编单位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要参编单位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模板脚手架协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分会、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等。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总负责人:王清勤、赵基达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部分:高文生、王曙光、王也宜、衡朝阳、李耀良、王理想、陈辉、陈驰、黄江川、王佳杰、吴斌、邹峰、卢秀丽、杨宇波钢筋与混凝土技术部分:赵基达、冯大斌、冷发光、刘子金、朱爱萍、王晓锋、王永海模板脚手架技术部分:高峰、张良杰、杨少林、石亚明、杨棣柔、吴亚进、黎文方、黄玉林、杨波、陈伟、冼汉光、王祥军、杨秋利、陈铁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部分:王晓锋、蒋勤俭、田春雨、赵勇、高志强、钱冠龙、樊骅、李浩、谷明旺、汪力、姜伟、赵广军、张渤钰、周丽娟钢结构技术部分:李景芳、戴立先、韦疆宇、曾志攀、郭满良、陈志华、李海旺、韩建聪、朱邵辉、余永明、赵宇新、余玉洁、李浓云、李锦丽机电安装工程技术部分:吴月华、徐义明、陈静、任俊和、王升其、周卫新、王红静、冯凯、严文荣、刘杰、张勤、芮立平、陈晓文、宋志红绿色施工技术部分:单彩杰、杨香福、杨升旗、王涛、段恺、石云兴、张燕刚、倪坤、冯大阔、刘嘉茵、杨均英、司金龙、张静涛、陈波、郝伶俐防水技术与围护结构节能部分:曲慧、吴小翔、董宏、李良伟、李光球、黄春生、刘文利、赵力、李建军、王晓峰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部分:姚秋来、常乐、聂祺、唐曹明、李瑞峰、张荣强、韦永斌、赵伟、曹振、杨光值、潘鸿宝信息化技术部分:杨富春、王静、谭丁文、王兴龙、刘刚、曾立民、张义平、黄炜、苑玉平、颜炜、王剑涛、张臣友、高峰、黄从治、肖新华、王威、王文刚、王海涛顾问(按姓氏笔划排列):毛志兵、叶浩文、冯跃、李久林、杨健康、张希黔、张琨、苗启松、胡德均、龚剑秘书组:张靖岩、程岩、康井红、赵海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编单位(按章节排序):建研地基基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模板脚手架协会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北京预制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宝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建一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深圳现代营造科技有限公司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天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北京中建建筑科研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分会苏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发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筑信息模型(BIM)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用友建筑云服务有限公司目录1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1)1.1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 (1)1.2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 (1)1.3 水泥土复合桩技术 (2)1.4 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技术 (3)1.5 真空预压法组合加固软基技术 (3)1.6 装配式支护结构施工技术 (4)1.7 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 (6)1.8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8)1.9 逆作法施工技术 (9)1.10 超浅埋暗挖施工技术 (10)1.11 复杂盾构法施工技术 (11)1.12 非开挖埋管施工技术 (12)1.13 综合管廊施工技术 (15)2 钢筋与混凝土技术 (18)2.1 高耐久性混凝土技术 (18)2.2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19)2.3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 (21)2.4 再生骨料混凝土技术 (22)2.5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24)2.6 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 (27)2.7 高强钢筋应用技术 (28)2.8 高强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 (31)2.9 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 (33)2.10 预应力技术 (34)2.11 建筑用成型钢筋制品加工与配送技术 (35)2.12 钢筋机械锚固技术 (36)3 模板脚手架技术 (38)3.1 销键型脚手架及支撑架 (38)3.2 集成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技术 (39)3.3 电动桥式脚手架技术 (41)3.5 整体爬升钢平台技术 (44)3.6 组合铝合金模板施工技术 (45)3.7 组合式带肋塑料模板技术 (47)3.8 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 (49)3.9 预制节段箱梁模板技术 (51)3.10 管廊模板技术 (52)3.11 3D打印装饰造型模板技术 (54)4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 (56)4.1 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技术 (56)4.2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 (57)4.3 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 (59)4.4 预制混凝土外墙挂板技术 (60)4.5 夹心保温墙板技术 (61)4.6 叠合剪力墙结构技术 (62)4.7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技术 (63)4.8 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 (64)4.9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 (66)4.10 预制构件工厂化生产加工技术 (67)5 钢结构技术 (69)5.1 高性能钢材应用技术 (69)5.2 钢结构深化设计与物联网应用技术 (69)5.3 钢结构智能测量技术 (71)5.4 钢结构虚拟预拼装技术 (72)5.5 钢结构高效焊接技术 (74)5.6 钢结构滑移、顶(提)升施工技术 (75)5.7 钢结构防腐防火技术 (76)5.8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应用技术 (77)5.9 索结构应用技术 (79)5.10 钢结构住宅应用技术 (80)6 机电安装工程技术 (83)6.1 基于BIM的管线综合技术 (83)6.2 导线连接器应用技术 (84)6.3 可弯曲金属导管安装技术 (86)6.5 机电管线及设备工厂化预制技术 (89)6.6 薄壁金属管道新型连接安装施工技术 (90)6.7 内保温金属风管施工技术 (91)6.8 金属风管预制安装施工技术 (93)6.9 超高层垂直高压电缆敷设技术 (96)6.10 机电消声减振综合施工技术 (97)6.11 建筑机电系统全过程调试技术 (98)7 绿色施工技术 (101)7.1 封闭降水及水收集综合利用技术 (101)7.2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102)7.3 施工现场太阳能、空气能利用技术 (103)7.4 施工扬尘控制技术 (107)7.5 施工噪声控制技术 (107)7.6 绿色施工在线监测评价技术 (108)7.7 工具式定型化临时设施技术 (109)7.8 垃圾管道垂直运输技术 (111)7.9 透水混凝土与植生混凝土应用技术 (112)7.10 混凝土楼地面一次成型技术 (113)7.11 建筑物墙体免抹灰技术 (114)8 防水技术与围护结构节能 (117)8.1 防水卷材机械固定施工技术 (117)8.2 地下工程预铺反粘防水技术 (119)8.3 预备注浆系统施工技术 (120)8.4 丙烯酸盐灌浆液防渗施工技术 (121)8.5 种植屋面防水施工技术 (122)8.6 装配式建筑密封防水应用技术 (123)8.7 高性能外墙保温技术 (124)8.8 高效外墙自保温技术 (126)8.9 高性能门窗技术 (127)8.10 一体化遮阳窗 (129)9 抗震、加固与监测技术 (131)9.1 消能减震技术 (131)9.2 建筑隔震技术 (131)9.4 建筑移位技术 (133)9.5 结构无损性拆除技术 (134)9.6 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 (135)9.7 大型复杂结构施工安全性监测技术 (136)9.8 爆破工程监测技术 (137)9.9 受周边施工影响的建(构)筑物检测、监测技术 (137)9.10 隧道安全监测技术 (138)10 信息化技术 (140)10.1 基于BIM的现场施工管理信息技术 (140)10.2 基于大数据的项目成本分析与控制信息技术 (141)10.3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商务采购技术 (142)10.4 基于互联网的项目多方协同管理技术 (144)10.5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项目动态管理信息技术 (145)10.6 基于物联网的工程总承包项目物资全过程监管技术 (145)10.7 基于物联网的劳务管理信息技术 (147)10.8 基于GIS和物联网的建筑垃圾监管技术 (148)10.9 基于智能化的装配式建筑产品生产与施工管理信息技术 (149)1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1.1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1.1.1 技术内容灌注桩后注浆是指在灌注桩成桩后一定时间,通过预设在桩身内的注浆导管及与之相连的桩端、桩侧处的注浆阀以压力注入水泥浆的一种施工工艺。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6版)模板及脚手架技术中国模板脚手架协会张良杰模板及脚手架技术是《建筑业十项新技术》2016版的第3项,共有11个子项,由中国模板脚手架协会主编。
这些技术项目既展示了我国近几年在模板、脚手架方面的先进水平,也体现了模板、脚手架行业和施工单位在模架技术方面的发展方向,对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中的模板及脚手架技术,对于行业来讲,是提升技术水平、进行产品更新,淘汰陈旧、落后技术,推广先进、成熟的新技术,促进行业发展的大好事情,同时,也让施工单位对模板、脚手架行业现有技术和未来发展有所了解,能够结合施工工程的具体情况,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进一步推动建筑业的发展和进步。
今天,在介绍模板及脚手架新技术之前,我先讲一下有关模板的概念。
一、模板的概念1、模板是混凝土成型和养护的模具,模板及支架应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应能可靠地承受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荷载。
2、采用不同的材料,可生产出不同的模板品种,如:全钢大模板、木梁胶合板模板、钢(铝)框胶合板模板、全铝模板、塑料模板等。
3、不同结构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形成了多种模板施工工艺,如:支模、滑模、爬模、预制模板等。
4、不同的模板工艺和质量标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5、模板应具有通用性,能多次周转使用。
6、模板及支撑系统应确保施工安全。
7、模板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模板约占混凝土结构工程总造价的25%~30%;2)模板约占混凝土结构工程劳动量的30%~35%;3)模板约占混凝土结构工程工期的50%~60%;4)模板是混凝土结构工程表面质量的关键。
8、对模板进行经济比较,不仅是比单价,重要的是比周转使用次数和每次每平米的摊销费用。
9、模板脚手架关系到施工安全、工程质量、工期、现场文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0、模板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型模板施工是集模板工艺、模板质量、施工管理、劳动组织、施工技术、材料供应、水电安装、信息资料、现场文明等各项管理工作及混凝土、钢筋、机械、测量、清理等各专业、各工种共同协调配合的系统工程,是技术性强、组织严密的先进施工工艺。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1. 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1.1 桩基新技术1.1.1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1.1.2 长螺旋水下灌注成桩技术1.2 地基处理技术1.2.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1.2.2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成套技术1.2.3 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基技术1.2.4 强夯法处理大块石高填方地基1.2.5 爆破挤淤法技术1.2.6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1.3 深基坑支护及边坡防护技术1.3.1 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1.3.2 预应力锚杆施工技术1.3.3 组合内支撑技术1.3.4 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1.3.5 冻结排桩法进行特大型深基坑施工技术1.3.6 高边坡防护技术1.4 地下空间施工技术1.4.1 暗挖法1.4.2 逆作法1.4.3 盾构法1.4.4 非开挖埋管技术2.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2.1 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2.2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2.3 混凝土耐久性技术2.4 清水混凝土技术2.5 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2.6 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3. 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3.1 高效钢筋应用技术3.1.1 HRB400级钢筋的应用技术3.2 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3.2.1 冷轧带肋钢筋焊接网3.2.2 HRB400钢筋焊接网3.2.3 焊接箍筋笼3.3 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3.4 预应力施工技术3.4.1 无粘结预应力成套技术3.4.2 有粘结预应力成套技术3.4.3 拉索施工技术4. 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4.1 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4.2 早拆模板成套技术4.3 液压自动爬模技术4.4 新型脚手架应用技术4.4.1 碗扣式脚手架应用技术4.4.2 爬升脚手架应用技术4.4.3 市政桥梁脚手架施工技术4.4.4 外挂式脚手架和悬挑式脚手架应用技术5. 钢结构技术5.1 钢结构CAD设计与CAM制造技术5.2 钢结构施工安装技术5.2.1 厚钢板焊接技术5.2.2 钢结构安装施工仿真技术5.2.3 大跨度空间结构与大型钢构件的滑移施工技术5.2.4 大跨度空间结构与大跨度钢结构的整体顶升与提升施工技术5.3 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5.4 预应力钢结构技术5.5 住宅结构技术5.6 高强度钢材的应用技术5.7 钢结构的防火防腐技术6. 安装工程应用技术6.1 管道制作(通风、给水管道)连接与安装技术6.1.1 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6.1.2 给水管道卡压连接技术6.2 管线布置综合平衡技术6.3 电缆安装成套技术6.3.1 电缆敷设与冷缩、热缩电缆头制作技术6.4 建筑智能化系统调试技术6.4.1 通信网络系统6.4.2 计算机网络系统6.4.3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6.4.4 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6.4.5 安全防范系统6.4.6 综合布线系统6.4.7 智能化系统集成6.4.8 住宅(小区)智能化6.4.9 电源防雷与接地系统6.5 大型设备整体安装技术(整体提升吊装技术)6.5.1 直立单桅杆整体提升桥式起重机技术6.5.2 直立双桅杆滑移法吊装大型设备技术6.5.3 龙门(A字)桅杆扳立大型设备(构件)技术6.5.4 无锚点推吊大型设备技术6.5.5 气顶升组装大型扁平罐顶盖技术6.5.6 液压顶升拱顶罐倒装法6.5.7 超高空斜承索吊运设备技术6.5.8 集群液压千斤顶整体提升(滑移)大型设备与构件技术6.6 建筑智能化系统检测与评估6.6.1 系统检测6.6.2 系统评估7. 建筑节能和环保应用技术7.1 节能型围护结构应用技术7.1.1 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技术及施工技术7.1.2 节能型门窗应用技术7.1 3 节能型建筑检测与评估技术7.2 新型空调和采暖技术7.2.1 地源热泵供暖空调技术7.2.2 供热采暖系统温控与热计量技术7.3 预拌砂浆技术8 建筑防水新技术8.1 新型防水卷材应用技术8.1.1 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应用技术8.1.2 自粘型橡胶沥青防水卷材8.1.3 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包括合成橡胶类防水卷材和合成树脂类防水片(卷)材8.2 建筑防水涂料8.3 建筑密封材料8.4 刚性防水砂浆8.5 防渗堵漏技术9 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9.1 施工过程测量技术9.1.1 施工控制网建立技术9.1.2 施工放样技术9.1.3 地下工程自动导向测量技术9.2 特殊施工过程监测和控制技术9.2.1 深基坑工程监测和控制9.2.2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和控制9.2.3 大跨度结构施工过程中受力与变形监测和控制10 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技术10.1 工具类技术10.2 管理信息化技术10.3 信息化标准技术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05)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王程技术1.1桩基新技术1.1.1灌注桩后注浆技术(1) 主要技术内容在钢筋笼上预埋注浆管和注浆阀,在成桩后一定时间内实施桩侧和桩底后注浆,一是加固桩底沉渣和桩侧泥皮;二是对桩底和桩侧一定范围的土体通过渗入 (粗粒土)、劈裂 (细粒土) 和压密 (非饱和松散土) 注浆起到加固作用,从而增强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小沉降。
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年版)1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1.1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1.2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1.3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复合地基技术1.4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技术1.5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1.6复合土钉墙支护技术1.7型钢水泥土复合搅拌桩支护结构技术1.8工具式组合内支撑技术1.9逆作法施工技术1.10爆破挤淤法技术1.11高边坡防护技术1.12非开挖埋管技术1.13大断面矩形地下通道掘进施工技术1.14复杂盾构法施工技术1.15智能化气压沉箱施工技术1.16双聚能预裂与光面爆破综合技术2混凝土技术2.1高耐久性混凝土2.2高强高性能混凝土2.3自密实混凝土技术2.4轻骨料混凝土2.5纤维混凝土2.6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2.7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2.8预制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接受施工技术3 钢筋及预应力技术3.1高强钢筋应用技术3.2钢筋焊接网应用技术3.3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3.4无粘结预应力技术3.5有粘结预应力技术3.6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3.7建筑用成型钢筋制品加工与配送技术3.8钢筋机械锚固技术4模板及脚手架技术4.1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4.2钢(铝)框胶合板模板技术4.3塑料模板技术4.4组拼式大模板技术4.5早拆模板施工技术4.6液压爬升模板技术4.7大吨位长行程油缸整体顶升模板技术4.8贮仓筒壁滑模托带仓顶空间钢结构整安装施工技术4.9插接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4.10盘销式钢管脚手架及支撑架技术4.11附着升降脚手架技术4.12电动桥式脚手架技术4.13预制箱梁模板技术4.14挂篮悬臂施工技术4.15隧道模板台车技术4.16移动模架造桥技术5钢结构技术5.1深化设计技术5.2厚钢板焊接技术5.3大型钢结构滑移安装施工技术5.4钢结构与大型设备计算机控制整体顶升与提升安装施工技术5.5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5.6住宅钢结构技术5.7高强度钢材应用技术5.8大型复杂膜结构施工技术5.11模块式钢结构框架组装、吊装技术6机电安装工程技术6.1管线综合布置技术6.2金属矩形风管薄钢板法兰连接技术6.3变风量空调系统技术6.4非金属复合板风管施工技术6.5大管道闭式循环冲洗技术6.6薄壁不锈钢管道新型连接技术6.7管道工厂化预制技术6.8超高层高压垂吊式电缆敷设技术6.9预分支电缆施工技术6.10电缆穿刺线夹施工技术6.11大型储罐施工技术7绿色施工技术7.1基坑施工封闭降水技术7.2基坑施工降水回收利用技术7.3预拌砂浆技术7.4外墙自保温体系施工技术7.5粘贴式外墙外保温隔热系统施工技术7.6现浇混凝土外墙外保温施工技术7.7硬泡聚氨酯外墙喷涂保温施工技术7.8工业废渣及(空心)砌块应用技术7.9铝合金窗断桥技术7.10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7.11供热计量技术7.12建筑外遮阳技术7.13植生混凝土7.14透水混凝土8防水技术8.1防水卷材机械固定施工技术8.2地下工程预铺反粘防水技术8.3 预备注浆系统施工技术8.4遇水膨胀止水胶施工技术8.5丙烯酸盐灌浆液防渗施工技术8.6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与非固化型防水粘结料复合防水施工技术8.7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技术9.抗震、加固与改造技术9.1消能减震技术9.2建筑隔震技术9.3混凝土构件粘贴碳纤维、粘钢和外包钢加固技术9.4钢绞线网片聚合物砂浆加固技术粘钢和外包钢加固技术9.5结构无损拆除技术9.6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拆除技术9.7深基坑施工监测技术9.8结构安全性监测(控)技术9.9开挖爆破监测技术9.10隧道变形远程自动监测系统9.11一机多天线GPS变形监测技术10.信息化应用技术10.1虚拟仿真施工技术10.2高精度自动测量控制技术10.3施工现场远程监控管理及工程远程验收技术10.4工程量自动计算技术10.5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实施集成应用及基础信息规范分类编码技术10.6建设项目资源计划管理技术10.7项目多方协同管理信息化技术10.8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应用技术注:第1、4、6项“※”下的子项技术,主要适用于房建外的其他土木领域。
建筑业10项新技术在当今社会,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一直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为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提高了建筑的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建筑业的 10 项新技术。
一、地基基础和地下空间工程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础的稳固至关重要。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通过在灌注桩成桩后,将水泥浆注入桩端和桩侧,有效地提高了桩的承载力,减少了桩的沉降量。
长螺旋钻孔压灌桩技术则具有施工速度快、成桩质量高、无污染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在深基坑支护和地下空间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地止水和挡土,保证施工安全。
二、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和良好的工作性能。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可以在无需振捣的情况下自流平并填充模板,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噪音污染。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加强施工过程控制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提高了建筑物的耐久性。
三、高效钢筋与预应力技术高强钢筋的应用可以减少钢筋用量,降低工程造价。
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具有连接强度高、施工速度快、质量稳定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工程。
有粘结预应力技术和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大跨度结构和高层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四、新型模板及脚手架技术铝合金模板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周转次数多等优点,能够提高混凝土成型质量,降低施工成本。
爬升模板技术适用于高层建筑施工,能够随着建筑物的升高自动爬升,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盘扣式脚手架具有搭设速度快、稳定性好、承载力高等优点,已逐渐取代传统的脚手架。
五、钢结构技术钢结构具有强度高、重量轻、施工速度快等优点。
钢结构深化设计与物联网应用技术可以实现对钢结构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钢结构智能测量技术通过使用先进的测量设备和软件,能够准确地测量钢结构的尺寸和位置,保证安装精度。
引领建筑业的最新十大技术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时间:2010-7-30 11:47:21 来源:中国节能住宅网作者:中国节能住宅网核心提示:中国建筑业10项新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高强高性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新型模板的脚手架应用技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钢结构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技术、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技术中国建筑业10项新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高强高性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新型模板的脚手架应用技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钢结构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技术、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技术一、深基坑支护技术1、主要技术内容(1) 桩墙—内支撑支护技术。
由排桩或排桩加止水帷幕、地下连续墙组成的挡土结构和按基坑平面设计的内支撑体系,是软土地区应用最多的一种深基坑支护形式。
根据基坑周围土质、开挖深度可设置成单层或多层的支护结构,一般用工具式钢构件或钢筋混凝土构架形成对撑、角撑、水平桁架或拱券等,以保持深基坑开挖时的边坡稳定,并还可进一步发展成利用地下结构楼层作内支撑的逆作施工技术。
(2) 预应力锚杆支护技术。
锚杆能将桩、墙等挡土结构所承受的荷载通过拉杆(索、管、栓)传递到稳定土(岩)层上,形成锚拉体系。
锚杆可带扩大体或采用二次高压灌浆以提高与土体的锚固力,并可采用可拆式锚杆。
该法适应土质范围广(当土质过软时应慎用),在采用多层锚杆情况下,基坑的开挖深度不受限制。
(3) 重力式水泥土挡墙和加筋水泥土挡墙。
由喷浆型深层搅拌桩组成的重力式水泥土挡墙,可为实体式或格栅式。
该挡墙具有挡土和止水重功能,一般用于开挖深度不大于6M的软土地区基坑支护。
当基坑深度超过6M时,可在水泥土中插入加筋杆件,形成加筋水泥土挡墙。
必要时还可辅以支撑或锚杆支护加筋水泥土挡墙,以加大基坑的支护深度。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科技成果攻关研究项目等参照建设部颁布的“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本工程在施工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主要有以下几项:一、高性能混凝土技术:1、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搀加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和超细活性搀和料的高性能混凝土用于基础、主体所有混凝土工程。
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大体积混凝土的防裂问题及水化热问题。
2、混凝土耐久性技术:在以往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是强度指标,对耐久性考虑较少。
高性能混凝土以高工作性、高强度、高耐久性为特征,区别于普通混凝土。
配制的关键在于选用与水泥相匹配的高效减水剂,在水胶比不大于0.35的条件下,使用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硅粉等矿物掺和料替代部分水泥作胶凝材料。
这些磨细矿物掺和料在拌制的混凝土中发挥填充效应和火山灰反应,使混凝土变得更加致密,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渗透性。
降低混凝土拌和物的用水量,采用低水胶比是提高混凝土耐久性的关键。
3、清水混凝土技术:清水混凝土的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技术。
二、高效钢筋技术:1、高效钢筋应用技术:本工程大量应用新Ⅲ级钢筋作为结构受力钢筋。
2、粗直径钢筋直螺纹机械连接技术:本工程直径大于18mm的纵向受力Ⅱ、Ⅲ钢筋全部采用直螺纹连接技术。
三、新型模板及脚手架应用技术:1、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清水混凝土是指成型后的混凝土表面不作任何装饰,以混凝土自然表面为饰面或表面直接作涂料等饰面的混凝土。
清水混凝土模板技术是指模板设计和应用能确保混凝土表面质量、外观效果达到清水混凝土质量要求。
对于本工程大截面柱采取双槽钢加固方式,有效地保证支模稳定及外观效果。
2、早拆模板成套技术:早拆模板技术是指楼板模板浇筑3~4天后,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以上时,可敲击早拆柱头,提前拆除横楞和模拆,而柱头顶板仍然支顶着现浇楼板,直到混凝土强度达到符合规范允许拆模数值为止的模板施工技术。
本工程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可以缩短施工工期,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效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