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藏的油层保护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低渗透油田储层保护技术【摘要】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低渗油藏在整个油气资源中的占得的比重越来越大,低渗油藏是未来油气田开发的主战场。
但由于低渗油藏一般具有储层物性差、孔隙度低、渗透率低、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开发难度大,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储层的保护,避免储层损害对于提高开发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论述了在低渗油藏钻井、完井、试油、储层改造中相应的保护技术,以期为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提高指导。
【关键词】低渗储层保护钻井完井试油随着勘探工作的深入,近年来国内外发现了一大批低渗透油气资源,并且在每年新探明储量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同时低渗透油田的产量在原油总产量的比例也在逐年递增,从2006年的34.8%,到2008年增长为37.6%。
总体来看:低渗透油田具有分布分散、储量丰富的特点。
虽然开发难度很大,但从资源储量来分析,低渗透油田是未来中国乃至世界的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
从目前的低渗透油田的生产实践来看,低渗透油田具有不同于中高渗油藏开发的特点,低渗透油田的自然产能低,单井产量有的不及中高渗油藏的三分之一,一般需要进行压裂增产,此外还存在产量递减快,注水压力高,有的注水压力甚至高于底层破裂压力,以至于“注不进”,开发难度大。
低渗油田本身的渗透率就很低,若不开展储层保护,钻井、完井、试油、储层改造等作业将给后续开发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研究低渗透油田的储层保护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低渗油藏特点(1)存在启动压力梯度。
低渗透油藏储层致密,孔喉微细,油水渗流阻力大,油水界面性质明显,渗流规律复杂。
当喉道半径很小时,流体通过喉道的压力梯度与渗流速度的关系曲线可分为两部分:非线性部分和线性部分。
原油通过很小的喉道流动时,将出现压力梯度。
经过大量的实验表明:在低渗油藏中,流体产生流动时的临界启动压力梯度和储层的渗透率、流体性质有关。
储层的渗透率越低,流体的粘度越高,则相应的临界启动压力梯度也越大。
(2)应力敏感性。
54一、低渗透油藏储层伤害分析1.固相颗粒堵塞原因。
(1)中低渗区块黏土含量普遍较高,油井在开采过程中,地层中的黏土颗粒及其他机械杂质会随着油气运移而移动,这样在油井的近井地带会发生固体颗粒的堆积使储层发生堵塞,阻碍流体的流动,降低储层渗透率,导致油井产量下降。
(2)由于开发过程中时常采取维护性作业及进攻性措施,不可避免地带入了能污染储层的固体颗粒及机械杂质,这些物质沉积在射孔炮眼周围或随滤液进入储层,在孔喉半径较小的地方沉积引起堵塞,造成地层的有效渗透率下降。
中低渗油藏由于地层孔道相对较小,固相颗粒容易在地层小孔喉处发生堵塞,且一旦发生固相颗粒的堵塞,就会导致固相颗粒越聚越多,将地层孔道堵死,造成地层渗透率急剧下降。
2.有机物沉淀堵塞。
中低渗区块注水系统很不完善,地层能量损失无法得到有效弥补,主要依靠天然能量开采,这样在开采过程中,地层压力就呈现逐渐下降的状态,当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原油发生脱气,原来的流体平衡被破坏,原油中的蜡和胶质、沥青质在近井地带析出,并沉积下来,形成有机物沉积堵塞,降低地层的渗透率。
由于部分中低渗区块黏土含量都比较高,有机物堵塞多伴随黏土堵塞发生,黏土的存在会加剧流体平衡的破坏,导致有机物析出沉淀加剧,同时有机物会吸附在黏土表面,将黏土颗粒间的缝隙完全堵死,两者结合会导致堵塞加剧,最终地层堵塞率在80%以上。
3.水敏。
中低渗区块岩性成分复杂,储层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钙质,钙泥质含量较高。
储层黏土矿物组合多为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伊/蒙混层。
通过对岩心取样分析,主要中低渗区块为中水敏。
地层中的黏土矿物由微小的片状或棒状硅铝酸盐矿物组成,主要结构是硅一氧四面体和八面体,结合方式与数量比例不同,使黏土矿物具有不同的水敏特性。
水敏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蒙脱石>伊/蒙混层>伊利石>高岭石。
强水敏矿物中的硅、铝常被其他阳离子所取代,造成正电荷不足,负电荷过剩,因而产生了带负电荷的表面,能吸引流体中的极性水分子,矿物的表面水化能撑开晶层,导致黏土矿物的体积膨胀。
3081 东营组油藏特点埕北32区块开发东营组,储层孔隙度16.2%~18.4%,渗透率26~59×10-3μm 2,油藏类型属中孔中渗、常温常压岩性-构造油藏。
埕北32块原油性质好,为低密度、低粘度原油,地下平均原油密度0.7068~0.7912g/cm 3。
地层水水型为碳酸氢钠型,氯离子含量7284mg/l,总矿化度15283mg/l。
储层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含量64.8%~77.5%;其次为伊/蒙间层,含量10.3%~15.1%;泥质含量0.68~9.37%,平均2.12%。
储层对淡水存在中-弱水敏现象,弱盐敏,临界矿化度为2654mg/L,中等酸敏,弱碱敏。
2 作业中油层伤害原因分析在作业中造成油层伤害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管柱不洁净、入井液悬浮物超标,水温过低、修井液与地层流体不配伍、施工工艺欠妥等。
2.1 不良修井液造成伤害不良修井液造成伤害主要表现为与储层岩石不配伍或者与地层流体不配伍两个方面。
2.2 施工不当造成的伤害(1)井液低温。
低温修井液在射孔井段导致温度突然下降,可能造成石蜡、沥青、胶质等有机垢析出,堵塞地层。
(2)入井液杂质、管柱锈蚀、井筒不洁净等。
井筒杂质、入井液中悬浮物、作业管柱锈蚀等固相物侵入孔隙形成堵塞。
东营组油藏属于中低渗油藏,孔喉较小,孔喉半径平均值主要分布于0.30~4.03μm之间,容易因固相进入而堵塞孔隙。
(3)高比重压井材料。
现用的高比重压井材料一般是高盐(甲酸钠、氯化钾等)溶液、无固相、卤水等。
高盐压井液进入地层后,溶解度变化会产生盐析堵塞或者结垢堵塞。
无固相压井液成分复杂,有氯化钙、聚物物等,聚合物遇油会形成稳定的乳状液也会形成堵塞。
(4)井液漏失。
上述不利因素往往通过漏失而形成事实伤害,已有多口井因大量漏失、高比重压井导致作业后无法正常生产,多年以来的经验教训表明“漏失即污染”。
3 作业中保护油层的措施储层伤害效应是叠加的,不同环节造成的伤害叠加一起导致油气层渗透率下降,因此要做到完美的油层保护,需要做好每一个环节的优化,否则任何纰漏都可能导致低产,即木桶短板效应。
低渗油田注水过程中储层保护技术摘要:当前我国低渗油田储量十分丰富,且开发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一些低渗油田的储层仍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经常堵塞、储层孔喉小等等。
而注水压力高时会加大施工难度。
再加上油田注水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注水要能够深入到油藏中的各个部位,也说明对于油气层的保护至关重要,还要合理选择保护的方式,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低渗油田;注水过程;储层保护;技术一、低渗油田简介低渗油田,指的就是油层渗透率较低的油藏,它的埋藏地点和周围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目前我国大量开采的普通油田不同,它丰度低、产量低,且在油田服役一段时间后,更容易出现原油质量大幅下降、综合含水上升的问题。
在我国油田的储量中,占据最大比重的并非容易开采且产量高的普通油田,而是低渗透油田,其占据了我国总油田数量的六成以上,储藏着我国半数以上的石油资源,若能够寻找到更加合理的开采方法、提高开采效率,就能够有效缓解我国资源紧缺的问题,为国家工业发展带来福音。
在过去,我国在开采低渗油田时将其他油田的开采经验照抄照搬,使用不成熟的技术,导致低渗油田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照搬普通油田的开采经验,所建设的油田地面工程问题频出,消耗大量维护成本,且会产生较大污染,使设备过快遭受腐蚀和发生老化、甚至报废,严重缩短了使用寿命,这些都大大提升了我国低渗油田的开采成本,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为国家带来诸多经济损失,并且无法达到安全和稳固的要求,提高了事故发生的概率。
因此,必须在现有基础上针对低渗油田的特点进行研究,使用专门的技术来进行开采工作,并对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增添污染处理环节,尽可能地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提高开采的效率,改善原油质量,从而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为其他行业提供必要的能源。
目前我国常用的开采方法都需要进行注水提高渗透率。
二、注水开发现状(1)注水井分散分布。
注水操作对于油田能够提高地层储层的压力,从而促进石油的开采和利用。
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研究随着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人们开始对低渗透油藏进行深入开发,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然而,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挑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有效地实施油层保护技术,以确保油田资源的持久开采。
本文将探讨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1.油层保护技术的必要性(1)水侵蚀:注入的水可能导致原本存在于油层中的油被水冲出,从而损失油田资源。
(2)油水混合:如果注入的水质量不合格,可能与地下油层中的油混合,导致地下油层的污染。
(3)地质破坏:高压注水可能导致地下地质构造的破坏,对地下油层及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因此,实施有效的油层保护技术对于低渗透油藏的长期开发至关重要。
2.油层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针对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水质量控制:通过加强注水水质监测、提高注水过程控制精度等措施,确保注入水的质量符合要求,减少地下油层的受损。
(2)注水量控制:根据不同油层的特点,合理控制注水量,避免地下油层因过量注水而受到损害。
(3)油水分离技术:利用油水分离设备,将地下油层中的油和注入的水充分分离,减少油水混合的可能性。
(4)地质监测技术:通过地质勘探和监测技术,及时发现地下地质变化,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保护油层的完整性。
3.油层保护技术的改进建议尽管油层保护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改善油层保护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科研合作:不同单位、学科之间的合作能够促进技术的跨界创新,为油层保护技术的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性。
(2)完善监测手段:开发更加精准、灵敏的地下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下油层的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3)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通过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规范油田开发行为,保护地下油层资源。
(4)推动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对油层保护技术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油层保护技术的水平。
浅析低渗透油藏的油层保护技术摘要:低渗透油藏的油层在勘探开发的各个环节均可造成层油层损害。
其实质原因是油层本身的潜在损害因素,它包括很多方面,储层敏感性矿物、储层空间、岩石表面性质、储层液体性质等等。
在外在条件变化时,储层如果不能适应变化情况,就会导致油层渗透率降低,直接给油层造成损害。
对低渗透油层特别强调油层保护,并不是因为这类油层比高渗透油层更易受污染,而是因为低渗透油层自然渗透能力差,任何轻微的污染伤害都会导致产能的大幅度降低,因此,低渗透油层的油层保护技术尤为重要。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油层保护低渗透油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各国的划分标准和界限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资源状况和技术经济条件不同而各异,目前主要以气测渗透率作为储层划分的标准。
通常把低渗透油田的上限定为50毫达西,,这一观点也为前苏联苏尔古伊耶夫所认可,并进一步将低渗透油藏分为三种类型:低渗透油田(储层渗透率50-10毫达西),特低渗透油田储层渗透率为(10-1豪达西),,超低渗透油田储层渗透率(1-0.1毫达西)。
美国A.ILeverson(1975年)认为低渗透油藏上限为10毫达西;我国罗蛰潭、王允成把渗透率100毫达西的称为低渗透储层。
李道品等把渗透率为0.1-50毫达西的储层统称为低渗透储层。
目前,在我国根据低渗透油田的渗流特征和开采特征,将储层渗透率不大于50毫达西的油田定义为低渗透油田。
对于低渗透储层的评价主要是参考一下几个参数:地层因数、渗透率、相对渗透率、孔隙度、饱和度、毛管力、岩性指数、平均厚度?平均总有机碳、初始压力等。
油田在勘探开发的各个环节均可造成低渗透层油层损害。
对低渗透油藏特别强调油层保护并不是因为这类油层比高渗透油层更易受污染,而是因为低渗透油层自然渗透能力差,任何轻微的污染伤害都会导致产能的大幅度降低,因此,低渗透油层的油层保护尤为重要。
一、低渗透油藏的油层在射孔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低渗透油藏的油层在射孔过程中对油层的损坏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射孔弹的碎屑物堵塞孔眼;二是射孔液的固相和滤液伤害油层。
低渗油气田储层保护技术研究【摘要】储层的低渗透性是我国油气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这种储层一般会出现单井产能低,经济效益差,生产压差大,储层易受污染等状况。
其中,前三个因素人力无法避免,而对于储层的伤害是人为可以防止的。
“预防”是油气层保护的全部内容,一旦储层受到污染,要想改善或恢复需付出极大代价,有时甚至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预防”油气层损害是关键。
本文阐述了储层保护的重要性,结合储层损害的来源,提出储层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储层保护岩心分析配伍性敏感性1 储层保护的重要性低渗透储层的孔喉小或连通性差,胶结物含量高,这样它容易受到粘土水化膨胀、乳化堵塞、分散运移、水锁和贾敏效应的损害,而受工作液(钻井液、完井液、射孔液等)固相颗粒侵入影响较小。
保护油气层技术是油气开发过程中一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技术,油气层保护做得好,则投资的收益就大,反之会导致油气层不能发挥应有的生产能力,大大降低投资的回报率[1]。
根据油田开展油气层保护的经验,开展油气层保护比不进行油气层保护产能普遍提高1~2倍,可见油气层保护之重要性。
保护油气层技术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科技含量高,需多方协同努力方可实现。
2 油气层保护的主要内容2.1 岩芯分析岩芯分析实验是油气开发工作的最基础部分,一般包括孔隙度、渗透率、流体饱和度实验,X射线衍射实验,储层敏感性矿物分析等,国外在这方面还应用了CT扫描、核磁共振等技术更深层次地研究油气层损害机理。
2.2 储层敏感性评价包括水敏、速敏、盐敏、酸敏和碱敏性实验。
对于低渗储层,重点是做好水敏性评价。
国内外在这方面现已产生了一系列敏感性评价软件,这些软件不需要室内实验,仅通过岩芯分析结果即可迅速确定储层敏感性,解释结果可靠性较高,例如石油大学自行研制的一套软件,其解释结果与实际实验的符合率可达到80%左右。
2.3 油气层损害机理研究油气层损害机理是指油气层损害产生的原因和伴随损害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其实质就是有效渗透率下降。
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措施摘要: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特别是石油资源的需求量更是逐渐加大。
低渗透油藏是一种基质渗透率较低且蕴含丰富石油资源的物质,并且这种低渗透油藏的分布范围较广。
如果能够优化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就可以开采出大量的石油,从而缓解我国石油资源紧缺的危机。
本文主要就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措施1低渗透油藏的简要分析通常情况下,低渗透油藏有三种:①普通的低渗透油田。
这种油田产生出的油流标准能够满足工业的标准需求,但由于其没有较高的产量,因此必须要应用一定的压裂措施,促使其产能的提升。
②特低渗透油田。
这种油田之中有着很高的油层束缚水饱和度,因此油流通常是不能达到工业标准要求的,只有开展大型的压裂措施才能够实现开发要求。
③超低渗透油田。
这种油层是极为致密的,且有着极高的束缚水饱和度,若缺乏自然产能,那么是没有什么开发价值存在的。
但是此类油藏也有着很多的优势,比如油质较好、埋藏较浅且油层比较厚等,因此要将其作为后备能源进行开发。
但是在低渗透油田开采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产量下降、油井含水量不断增高,以及设备老化与效率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油田企业的开采效益。
低渗透油田对于我国的石油开发工作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地位,并且低渗透油藏有着储量较大、类型非常多且分布较广等优势,甚至占据了当前已探明石油储量之中的2/3以上,因此有着极大的开发潜力,因此就必须要对于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进行探究。
2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2.1油藏表征技术油藏表征技术也就是通过在低渗透油藏的表面对其存在的裂缝状态进行分析,对地层的相关资料进行整合来进行相关技术的应用。
而油藏表征是一种动态化的技术应用方式,不断地通过多种措施来使得出油藏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开采。
可以通过三维和四维等方式更加综合地实现表征信息的汇总,油藏表征技术一般是通过定量定性的方式不断地对地层中的低渗透情况进行汇总,对分布状态进行分析,利用表征预测油藏的方式来制定相关的开发计划。
石油工程中的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分析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石油工程技术也在快速进步,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逐渐受到行业内的关注。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低渗透油藏的概念低渗透油藏是指孔隙度低、储层渗透率小于或等于0.1mD的油藏。
该类型的油藏的勘探难度大,储量较小,开发成本较高,但其也拥有一些优点,比如储量稳定、开采稳定、油藏物性好等。
因此,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尤为重要。
二、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分析1.增透压驱油技术增透压驱油技术是现代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改变地下水的含盐量,使地下水中盐分浓度大于油藏水中盐浓度,从而形成外排水环境,促进油藏水的外溢,降低油藏渗透率,增加采收率。
增透压驱油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采收率,还可降低采油成本。
2.聚合物驱油技术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一种能够调控油藏物理性质的高分子混合驱。
其通过加入聚合物调节水油相对渗透率,提高原油采出率,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该技术应用广泛,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
3.热采技术热采技术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重要方法之一。
渗透率低的油脂固结在储层孔隙中,难以开采。
热采技术可以通过人造热源将油脂加热,使其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强,从而有利于提高采收率。
该技术应用广泛,并通过实践证明取得了成功。
4.增加有效堵水剂量油藏中可能存在多个阶段的开采,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砂岩颗粒和化学物质的堵塞作用会减弱,孔隙度和渗透率逐渐增大,较低的渗透压势也可能使得油剂的强制排流失效,改变油藏压力分布。
因此,在低渗透油藏开采中,增加堵水剂量是提高采收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的应用范围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
当新油田勘探遇到储层渗透率较低的情况时,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是实现该油田勘探与开发的重要保障。
同时,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也可以应用于老油田、特殊油藏(如稀油油藏等)等领域。
低渗油田注水过程中储层保护技术摘要:目前,我国低渗透油田储量非常大,开发量逐年增加,但一些低渗透油田存在经常塞车、储层喉管小等问题。
当注水压力较高时,会增加施工难度。
此外,油田注水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深入储层各部位,这也表明注水对油气藏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情况下合理选择保护模式。
关键词:低渗油田;注水过程;储层保护技术;引言在油气层开发作业过程中,一旦外来工作液(如钻完井液、固井液、酸化解堵液及压裂液等)侵入低渗储层,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地层本身的驱动压力若无法将其完全排出地层,则会导致低渗储层的含水饱和度明显增加,近井地带油/气相渗透率显著降低,此为水锁效应。
从水锁效应产生的机理出发,重点讨论了水锁伤害影响因素以及对其的预防与解除措施,明确低渗储层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1低渗油田的基础概念低渗透油田主要指低渗透油藏,其油藏、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与目前我国常规矿床大规模开采不同,该矿床产状密度低,产量低。
油田经过一段时间的开采,原油质量急剧下降,总含水量上升的可能性增大。
中国石油储量最大的不是容易开采、产量高的普通油田,而是低渗透油田,占中国油田总量的60%以上,占中国石油储量的一半以上。
如果能够找到更合理的发展途径,提高生产效率,就能有效地解决资源短缺问题,促进我国的工业发展。
过去在开发低渗透油田时,我国借鉴其他油田的经验,应用不成熟的技术,造成油田低渗透的诸多问题。
例如,常规油田的开采经验、已建成油田地面作业问题频发、维护成本高、污染严重,导致设备腐蚀、老化甚至过早过时,使用寿命大大缩短,大大提高国内低渗透油田的生产成本,造成严重的资源损失,给国家造成多方面的经济损失,不符合安全稳定要求,增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因此,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研究低渗透油田的特点,采用特殊技术进行采矿作业,优化工艺流程,加大污染控制链条,尽可能减少源污染,提高开采效率,提高原油质量,从而带动中国产业的发展,为其他产业提供必要的能源。
低渗透油藏的油层保护技术
摘要:油田在勘探开发的各个环节均可造成低渗透层油层损害。
究其原因,均属油层本身的潜在损害因素,它包括储层的敏感性矿物,储渗空间,岩石表面性质及储层的液体性质等。
在外在条件变化时,包括钻开油气层、射孔试油、酸化、压裂等,储层不能适应变化情况,就会导致油层渗透率降低,造成油层损害。
对低渗透油层特别强调油层保护并不是因为这类油层比高渗透油层更易受污染,而是因为低渗透油层自然渗透能力差,任何轻微的污染伤害都会导致产能的大幅度降低,因此,低渗透油层的油层保护尤为重要。
一、射孔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
射孔过程中对油层的损坏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射孔弹的碎屑物堵塞孔眼;二是射孔液的固相和滤液伤害油层。
在射孔打开油层的短时间内,如果井内液柱压力过大或射孔液性能不符合要求,就可能通过射孔孔眼进入油层的较深部位,其对油层的损害比钻井还要严重。
针对射孔过程中可能损害油层的原因,主要采用以下几方面的保护油层措施:
1、选用新型无杵堵、穿透能力又强的聚能射孔弹,如89弹、102弹、127弹及1米弹。
2、改进射孔工艺技术,采用油管传输射孔和负压射孔工艺。
3、使用优质射孔液,射孔液要与地层水相配伍,不堵塞孔眼,不与地层水发生反应而损害地层。
4、采用负压射孔技术
二、压裂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
虽然压裂所造成的填砂裂缝具有很高的导流能力,但在压裂过程中由于压裂液性能和压裂工艺的不当又可能会造成对油层的损害,这种损坏不仅会大大降低填砂裂缝的导流能力,而且还会损害储层本身的渗流能力,在压裂中对填砂裂缝和油层的损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压裂液残渣损害填砂裂缝导流能力:例如普通田箐冻胶压裂液残渣可达20%—30%,可使填砂裂缝导流能力降低60%—90%。
2、压裂液滤液损害油层导流能力:在高压高温影响下,压裂液的滤失量可以达到相当大的数量。
据有关实验资料表明,当田菁压裂液水化液挤入量达到孔隙体积2—3倍时,岩心渗透率伤害达75%左右。
渗透率越低,损害越严重。
3、返排液不及时,不彻底时损害油层:压裂液的滤液在地下长时间停留,不仅会加重粘土膨胀和油水乳化程度,而且还会产生物理和化学沉淀,加重对油层的损害。
压裂后不及时排液对岩心渗透率的伤害比及时排液高3—4倍以上。
针对上述原因,在压裂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防护技术措施:
(1)选用残渣低、滤失量小的压裂液,如改性田菁、蚕豆粉等。
(2)在压裂中加入粘土稳定剂、表面活性剂、破乳剂、破胶剂和助排剂等添加剂。
(3)压裂后要及时彻底返排压裂液。
三、酸化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技术
储层经酸化处理后,释放出大量微粒,矿物溶解释出的离子还可能再次沉淀,这些微粒和沉淀将堵塞储层的流动通道,轻者可削弱酸化效果,重者可导致酸化失败。
对于低渗透率储层,由于其孔渗条件差,储层敏感性强的同时,还极易产生乳状堵塞,要加入破乳剂,用以破坏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增强解堵后残酸的返排能力。
各种离子沉淀是有一定条件的,尤其是PH值的影响最大。
因此,合理控制PH值,酸液中加入助排剂,以及采用有效方法及时而彻底的排酸,是防止沉淀伤害储层的有效措施。
100度条件下,土酸对地层岩石的最终溶蚀率1小时为43.5%,8小时为47.8%,几乎没有缓速作用,远远高于潜在酸和zJH解堵剂等的伤害酸,对地层有较强的破坏作用。
因此,在解除外来液对油井污染时,优选JO系列酸及ZlTH系列解堵剂。
在酸化施工中,酸液反应几个小时后,如何适当的关井与返排,是酸化防止二次沉淀的重要一步。
四、并下作业中的油层保护技术
在井下作业中要和射孔、压裂一样,保证下井的油管、工具和洗压井液清洁,且不发生漏失、堵塞和化学伤害现象发生。
对于井下作业,对储层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入井液污染。
优选的压井液和洗井液有以下特点:
(1)优质无固相洗井液流变性好,抑制性强,配置简单,对产层伤害小:
(2)优质无固相系列压井体系液稳定性好,抑制性强,滤失量低,并且具有一定的悬浮携带能力:
(3)优质无固相系列压井液体系密度可调,能满足储层不同压力变化的要求。
(4)优质无固相系列压井液体系配伍性好,渗透率恢复值高,对储层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结论
油田在不断借鉴其他油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油田的实际情况,逐步摸索出以压裂改造和酸化解堵为主的低渗透层改造工艺以及一系列低渗透层油层保护工艺等,成为低渗油田增加地质储量和产量的重要技术手段。
随着油田勘探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对外围探区的开拓,低渗透层的勘探,开发技术已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技术研究的一个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