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生理特征的改变与合理用药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6
⽼年⼈⽤药安全以上临床研究以及⼗余年的临床经验显⽰:临床应⽤百赛诺,安全有效,值得推荐使⽤为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旨在进⼀步验证和评价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了解药代动⼒学和耐受性,进⾏初步的安全评价Ⅰ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Ⅳ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的临床应⽤过程中加强监测,在更⼴泛的临床应⽤中继续评估安全性和疗效⼉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试验未发现不良反应及⽣长发育异常百赛诺?减少顾虑,医⽣安⼼治疗⽤法⽤量:治疗性⽤药:建议剂量25~50mgtid急性DILI:⽣化指标复常后,建议巩固1个⽉,再减量停药。
慢性DILI:⽣化指标复常后,建议与治疗药物联合持续应⽤。
如减量期间,肝功能指标反复波动,建议延长治疗时间。
预防性⽤药:常规剂量25mgtid,遇特殊病例,采⽤50mgtid抗肿瘤化疗患者存在⾼危因素,建议预防性⽤药,防⽌DILI发⽣,保障化疗顺利完成。
百赛诺推荐临床应⽤百赛诺?(双环醇⽚)《慢性⼄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诊断与处理专家建议》《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2015年)《⾎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THANKYOU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红莲南路57号中国印刷⼤厦903电话:010-63310906传真:010-********邮编:100055BSN/12/07/WJL各位⽼师下午好,我是北京协和药⼚的学术推⼴专员。
今天我将⽤15分钟左右的时间与各位⽼师分享⼀个临床研究,探讨⼀下百赛诺在治疗抗风湿药物导致肝损伤中的应⽤。
有研究报道指出,⼀般⼈群中10%的肝炎为药物性肝损伤,⽼年⼈群中40%的肝炎为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逐年升⾼,也引起了临床医⽣的⼴泛关注。
随着年龄增长,⼈体肝脏的体积和⾎供逐渐降低。
老年人用药特点及合理用药原则(初晓艺林鑫)第一部分概述老年人一般指年龄超过65岁以上的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普遍提高,人类的寿命也随之延长,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
我国巳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4亿,到2050年将达到峰值4.4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
老年人身体内各器官和组织发生衰老性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中发生明显的变化,不同于青壮年。
老年人的合理用药应当引起特别重视。
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通常会发生较大改变,主要表现在:(一)身体形态的改变老年人因毛发髓质和角质退化可发生毛发变细及脱发,黑色素合成障碍可出现毛发及胡须变白,皮肤弹性减退,皮下脂肪量减少,细胞内水分减少,可导致皮肤松弛并出现皱纹,尤其是清除自由基及其过氧化物能力明显降低,脂褐质堆积在基底层细胞中,形成特异性的“老年斑”。
晶状体弹力下降,睫状肌调节能力减退,出现老花眼。
机体成分中代谢不活跃的部分比重增加,脂肪等结缔组织比例增加,组织及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数量减少,出现肌肉、脏器萎缩等。
机体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减退,易患感染性疾病。
(二)神经系统的改变在神经系统,老年人大脑的重量较一般正常人减轻20~25%,脑血流量减少,大脑皮质和脑回萎缩,使脑不同部位的神经元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中枢神经元递质合成减少。
脑内酶活性减弱,中枢神经系统有些受体处于高敏状态,药物在小剂量可产生治疗作用,常规剂量即可引起较强的药理反应,出现耐受性降低现象。
老年人出现明显的脑血管硬化,脑血流阻力加大,氧及营养素的利用率下降,脑功能衰退并出现某些神经系统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甚至产生情绪变化及某些精神症状。
(三)心血管系统的改变在心血管系统,老年人心血管功能的退化主要表现在心肌萎缩,逐渐发生纤维样变化,心肌收缩力减弱,泵效率下降,每分钟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充盈受限制;心脏收缩期延长,使心肌耗氧和能量需要增加,对应激适应性降低;65岁老年人冠状动脉血流量较青年人下降约35%,血管弹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速度减慢,为维持脑血流量不变,肾与肝血流减少。
老年人用药特点及合理用药原则(XXXXXX)第一部分概述一、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生理生化功能通常会发生较大改变,主要表现在:(一)身体形态的改变老年人因毛发髓质和角质退化可发生毛发变细及脱发,黑色素合成障碍可出现毛发及胡须变白,皮肤弹性减退,皮下脂肪量减少,细胞内水分减少,可导致皮肤松弛并出现皱纹,尤其是清除自由基及其过氧化物能力明显降低,脂褐质堆积在基底层细胞中,形成特异性的“老年斑”。
晶状体弹力下降,睫状肌调节能力减退,出现老花眼。
机体成分中代谢不活跃的部分比重增加,脂肪等结缔组织比例增加,组织及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数量减少,出现肌肉、脏器萎缩等。
机体代谢和解毒能力下降,免疫功能减退,易患感染性疾病。
(二)神经系统的改变在神经系统,老年人大脑的重量较一般正常人减轻20~25%,脑血流量减少,大脑皮质和脑回萎缩,使脑不同部位的神经元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中枢神经元递质合成减少。
脑内酶活性减弱,中枢神经系统有些受体处于高敏状态,药物在小剂量可产生治疗作用,常规剂量即可引起较强的药理反应,出现耐受性降低现象。
老年人出现明显的脑血管硬化,脑血流阻力加大,氧及营养素的利用率下降,脑功能衰退并出现某些神经系统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健忘,失眠,甚至产生情绪变化及某些精神症状。
(三)心血管系统的改变在心血管系统,老年人心血管功用的退化首要施展阐发在心肌萎缩,逐渐发生纤1维样变化,心肌收缩力减弱,泵效率下降,每分钟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充盈受限制;心脏收缩期延长,使心肌耗氧和能量需要增加,对应激适应性降低;65岁老年人冠状动脉血流量较青年人下降约35%,血管弹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速度减慢,为维持脑血流量不变,肾与肝血流减少。
血管生理性硬化渐趋明显,多伴有血管壁脂质沉积,易发生心血管意外,如脑出血、脑血栓等。
血管对血压的调节作用下降,故老年人血压常升高;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脏器组织中毛细血管的有效数量减少及阻力增大,易发生组织器官的供血障碍。
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器官功能减退: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
心脏的泵血能力减弱,肺部的换气功能下降,肾脏的排毒和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能力降低,消化系统吸收能力变差。
2. 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老年人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3. 药物代谢和排泄减慢:肝脏和肾脏功能的下降导致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减慢,容易造成药物在体内累积,增加药物副作用的风险。
4. 营养吸收和利用能力减弱:老年人的胃肠道蠕动减慢,消化酶分泌减少,导致营养吸收不良。
同时,身体对营养素的利用效率也降低。
5. 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骨骼问题,易导致骨折。
6. 肌肉量减少和力量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量逐渐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可能导致行动不便和跌倒风险增加。
7. 认知功能变化:老年人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判断力下降等认知功能变化,严重时可发展为痴呆。
8. 慢性疾病多发: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等慢性疾病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了解这些生理特点对于老年患者的医疗护理和治疗至关重要,医疗工作者需要根据这些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提供适当的生活护理和康复指导,以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老年人用药禁忌老年人疾病一般具有如下特点:起病隐袭,症状多变;病情难控,恶化迅速;多种疾病,集于一身;意识障碍,诊断困难;此起彼伏,并发症多1.受益原则首先要有明确的用药适应症,另外还要保证用药的受益/风险比大于1。
即便有适应症,但用药的受益/风险比小于1时,就不应给予药物治疗。
2.五种药物原则老年人同时用药不能超过5种。
据统计,同时使用5种药物以下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10种为10%,11~15种为25%,16~20种为54%。
要明确治疗目标,抓住主要矛盾、选择主要药物治疗。
凡是疗效不确切、耐受性差、未按医嘱服用的药物都可考虑停止使用,以减少用药数目。
如果病情危重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时,在病情稳定后仍应遵守5种药物原则。
尽量选择一箭双雕的药物。
另外,要重视非药物疗法,这仍然是有效的基础治疗手段。
如早期糖尿病可采用饮食疗法,轻型高血压可通过限钠、运动、减肥等治疗,老年人便秘可多吃粗纤维食物、加强腹肌锻炼等,病情可能得到控制而无需用药。
3.小剂量原则老年人除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消化酶类等药物可以用成年人剂量外,其他所有药物都应低于成年人剂量。
由于现在尚缺乏针对老年人剂量的调整指南。
因此,应根据老年患者的年龄和健康状态、体重、肝肾功能、临床情况、治疗指数、蛋白结合率等情况具体分析,能用较小剂量达到治疗目的的,就没有必要使用大剂量。
应注意的是,也并非保持始终如一的小剂量,可以是开始时小剂量,也可以是维持治疗的小剂量,这主要与药物类型有关。
对于需要使用首次负荷量的药物(利多卡因、乙胺碘呋酮、部分抗生素等),为了确保迅速起效,老年人首次可用成年人剂量的下限。
小剂量原则主要体现在维持量上。
而对于其他大多数药物来说,小剂量原则主要体现在开始用药阶段,即开始用药从小剂量(成年人剂量的1/5~1/4)开始,缓慢增量。
以获得更大疗效和更小副作用为准则,探索每位老年患者的最佳剂量。
4.择时原则择时原则是根据时间生物学和时间药理学的原理,选择最适宜的用药时间进行治疗。
老年人的合理用药以及用药注意事项【摘要】随着老年人的年纪越来也大,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出现了衰老的症状,免疫能力、身体代谢等都大不如前。
本文从分析老年人的吸收、代谢等能力出发,考虑了老年人的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分别从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服用安眠药和抗生素以及止痛药等方面阐述老年人的正确用药,并总结出合理用药的原则以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常用药物注意事项合理用药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经日渐明显了。
而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也会出现衰退,自然而然地会患上很多疾病,那老年患者用药的机会也会很大,不合理用药所造成的损害也会因此而明显增加。
因此老年患者合理用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1 现状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3亿,21世纪可达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例的25%[1],但其消耗处方药数量却占33%,其中不合理用药占25%[2]。
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多种疾病,需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约有1/4老年患者同时用药4种—6种。
因此,由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大。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发表的资料:50岁~60岁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为14.4%,61岁~70岁为15.7%,71岁~80岁为18.3%,80岁以上为24%。
药源性死亡率约占住院死亡率的25%左右。
老年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平均为22.2%。
经临床研究表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大多属于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只有少数药物的副作用,属于药效学方面的原因[3]。
因此,需了解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特点,才能合理用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 老年人的特点2.1生理特点老年人的生理变化主要是机体老化、功能障碍,其基本特征为累积性、普遍性、渐进性、内因性、危害性。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逐渐老化衰退致机体活动减退,生物效能减低,环境适应能力减弱,器官应激能力衰减。
合理用药的简报概述合理用药是指在医疗保健领域中,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疾病特点,选择适当的药物,并按照正确的剂量、途径和时间进行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是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医疗费用、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用药原则1. 个体化治疗每个患者都有其个体差异,包括生理特征、代谢能力等。
因此,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根据其生理特点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
2. 根据疾病特点选择合适药物不同的疾病对于药物的治疗需求也不同。
在进行用药选择时,应充分了解目标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选择对该疾病具有良好疗效的药物。
同时,还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3.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常用的药物,但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增加。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仅在确诊为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等无效。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使用足够剂量,按时完成疗程。
•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尽量选择窄谱抗生素。
4. 避免多种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不良反应增加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多药联合治疗时,应仔细评估潜在的相互作用风险,并根据需要调整剂量或选择其他替代药物。
5. 注意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任何药物都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因此在使用药物时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和体征变化。
对于已知的常见不良反应,要提前告知患者,并密切监测。
对于严重不良反应或毒副作用,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合理用药的重要性1. 提高治疗效果合理用药可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通过个体化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2. 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合理用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
通过精确选择药物、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等措施,减少了无效治疗和不必要的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负担。
老年人合理用药的原则
老年人合理用药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个体化原则: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状况、疾病情况、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等与年轻人不同,因此在用药时应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2. 小剂量原则: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肝脏和肾脏功能减弱,因此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以避免药物在体内蓄积。
3. 简化用药原则: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
为了减少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尽量简化用药方案,减少用药种类。
4. 择时原则:根据药物的作用特点和老年人的生理节律,选择合适的给药时间,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5. 用药依从性原则:老年人由于记忆力下降等原因,容易出现漏服或错服药物的情况。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要向老年人详细说明药物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提高其用药依从性。
6. 定期监测原则:老年人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7. 避免滥用药物原则:老年人应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物,以免造成药物滥用和不良反应。
总之,老年人合理用药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药物特点、疾病情况等因素,遵循上述原则,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在用药过程中,如有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老年患者的合理用药与药学服务摘要】目的:通过提高药剂人员素质,严格全面掌握药品知识特性,因人而异提供药学服务,达到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合理用药目的。
方法:药剂人员要了解熟知不同药品的性能、适应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禁忌症等,并同时掌握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征,方能合理用药。
结论:合理用药和药学服务密切相关。
【关键词】老年患者合理用药药学服务【中图分类号】R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030-02药品是把“双刃剑”,它能治病,但也会产生不良反应。
我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就是指药品的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甚至有害反应。
如使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容易出现嗜睡、困倦、乏力,使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易引起干咳,癌症患者使用化疗药品会引起脱发、身体虚弱,还有四环素牙,这些都是药品的不良反应。
但药品不良反应不包括用药不当所引起的反应,如错误的用药方法、剂量以及滥用药物、自杀性用药等。
药品不良反应是药品的固有属性,服用药品出现不良反应是正常现象。
只要是药品,就有可能存在不良反应。
只要使用药品,就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
1.合理正确用药正确用药可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一是建立个人用药档案。
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的同时,要建立个人用药档案,详细记录个人治病时用药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性反应等。
二是有针对性地用药。
患者根据诊断,要弄清楚病因和药物的适应证再用药,绝不能凭自己的患病症状和用药经验购买、使用药品,这样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而且还会延误原有疾病的正常治疗,甚至会因为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增添药源性疾病。
三是掌握给药时机。
如,抑酸剂、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要在饭前服,而阿司匹林一类解热镇痛药就要在饭后服。
四是遵循合理用药原则。
根据病情选择合理的用药途径: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静注。
有些病人认为“注射比吃药见效快”。
从药物被吸收到发挥作用的速度来看,注射确实比吃药见效快,但注射给药,尤其是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管,如果发生不良反应,就比较严重。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老年医学》课程教学大纲(20学时)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码:lnyx2、课程名称(英文):Geriatric Medicine3、课程类别:必修课4、学时/学分:20学时/ 1学分(理论20学时,实验0学时)5、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生理学 解剖学 病理生理学 药理学 内科学 外总等6、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影像医学及口腔医学五年制本科生7、开课教研室:内科教研室8、开课系(部):临床医学系(二)课程性质、定位与作用)是预防和治疗与老年相关的疾病,最大程度地维持老年医学(Geriatric Medicine或恢复患者的功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学科。
老年医学与内科学专业的其他三级学科不同之处,在于以老年综合评估、多学科团队协作、中长期照护基地联网为特点,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多病老人、衰弱老人、高龄老人。
当今临床医学存在过度专业的现象,传统的以“各器官系统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非常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
作为多学科交叉的老年医学应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认识到老年过程本身造成的生理改变,多种疾病的相互作用,社会支持系统、经济背景、生活环境、宗教精神生活等众多因素对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以“病人为中心”制定个体化的、注重功能恢复的健康维护和疾病治疗方案。
中国是一个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的国家,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的行列,仅用了27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百年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核心是老年健康,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大力发展老年医学和老年健康服务业,促进健康老龄化。
因此老年医学成为医疗卫生行业亟待大力发展和完善的学科体系,老年医学必将成为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课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老年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老年人常见疾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
在已经学习内科学和基础医学等课程的基础上,加深对老年人各器官、系统所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功能衰退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理念、人文精神理念、健康管理理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药效学研究药物的药效学研究是指通过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探究药物在不同人群中的作用机制、疗效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药物的药效学研究对于合理应用药物、保障用药安全、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人群的角度,探讨药物在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妇女以及特殊人群中的药效学研究进展。
一、儿童药物的药效学研究儿童是一类特殊人群,他们在生理、代谢、药代动力学等方面与成年人存在差异,因此药物在儿童中的应用过程需进行详细的药效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儿童药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儿童的药物治疗。
首先,儿童的体格特征和生理功能的差异对药物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尚未完成,药物在他们的体内没有得到充分的分布,可能导致疗效不佳或毒副作用的增加。
因此,对于儿童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他们的体表面积等指标进行剂量的调整。
其次,儿童的代谢能力与成年人存在差异,因此药物在儿童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代动力学参数也不同。
药物在儿童体内的代谢速度较慢,药物的半衰期较长,因此药物的给药间隔和剂量需进行相应的调整。
最后,儿童抵抗力较弱,对于毒性药物的耐受性较低,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因此,在进行药物的药效学研究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可耐受性。
二、老年人药物的药效学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药物使用问题日益引起关注。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药物代谢能力普遍较差,因此药物的药效学研究对于老年人的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首先,老年人的肝功能下降,药物的代谢速度较慢,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
因此,在进行药物的剂量调整时,需要考虑老年人的肝功能。
其次,老年人的肾功能普遍减退,药物的排泄能力降低。
部分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积聚,易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进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时,需要考虑老年人的肾功能。
最后,老年人的体质较弱,整体代谢能力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
在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时,需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进行评估。
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理功能衰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各器官和系统都会发生老化和退化,如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功能都会有所减退。
这可能导致老年人的代谢率减慢,身体肌肉、骨骼等组织的质量下降,免疫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
2. 代谢改变:老年人的葡萄糖、脂类代谢中合成、降解与排泄能力改变,胆固醇在饱餐后明显上升,表明组织对胆固醇的利用减少,因而使脂类在体内组织及血液中积累。
此外,老年人的肝脏功能也会发生改变,如肝内贮糖原的减少,易导致低血糖,以及老年人低蛋白血症等。
3. 神经系统衰退:老年人的神经系统也会发生衰退,如脑重量减少,神经元缩小、数量减少,脑血流下降等,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精神神经系统功能减退,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症状。
4. 内分泌功能改变:老年人的内分泌功能也会发生改变,如脑下垂体功能改变影响基础代谢,甲状腺也可能有萎缩等,这些变化可能导致老年人的代谢率降低。
综上所述,老年病人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生理功能衰退、代谢改变、神经系统衰退和内分泌功能改变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老年人在患病时更容易出现病情恶化、并发症增多等情况,因此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老年护理学总结老年护理学总结1、老化:人体从出生到成熟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形态和功能上发生进行性衰退性变化。
2、平均期望寿命:简称平均寿命,是指通过回顾性死因统计和其它统计学方法,计算出一定年龄组的人群能生存的平均年数。
3、健康期望寿命:是指去除残疾和残障后所得到的人类生存曲线,即个人在良好状态下的平均生存年数。
4、人口老龄化:指老年人口占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动态过程。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世界人口趋向老龄化的直接原因。
5、老年护理学:是研究、诊断和处理老年人对自身现存的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映的学科,它是护理学一个分支,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渗透。
6、老年人生活质量:指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身体、精神、家庭和社会生活满意的程度和老年人对生活的全面评价。
、7、老年保健:指在平等享用卫生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以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健康为目的,发展老年保健事业,使老年人得到基本的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服务。
8、自我保健:指人们为保护自己健康所采取的一些综合性的保健措施。
9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10、发达国家65岁以上为老年人,发展中国家60岁以上为老年(我国60以上老年,45-59为老年前期即中老年,60-89老年,90以上为长寿老年人)11、老年人口比例:发达,65岁以上占总人口7%以上为老龄化社会。
发展中60岁以上占10%为老龄化。
12、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特点:①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②老年人口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③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④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增长速度快⑤老年妇女是老年人口的多数13、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特点:中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①老年人口规模巨大②老龄化发展迅速③地区发展不平衡④城乡发展不平衡⑤女性老年人多于男性⑥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14、人口老龄化影响:①社会负担加重②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③家庭养老功能减弱④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15、人口老龄化对策:①推动经济快速发展②完善养老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③健全老年人医疗保健防护体系④创建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⑤营造全社会的敬老、养老、助老风气16、老年学是一门研究老年及相关问题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兴综合性交叉学科,是老年生物学、老年医学、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的总称。
老年人生理特征的改变与合理用药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的各重要器官都会发生明显的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的不同程度的变化、衰退。
因此,老年人要合理用药。
这些变化有:
(一)神经系统
衰老时,老年人的中枢神经会有某种病理变化的缓慢发展,脂褐质、淀粉样蛋白、丝状物等沉积在神经元内和神经元周围,使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减退直至丧失,出现从对近期的记忆受损,逐渐发展到痴呆状态。
老年人神经系统的改变对用药的影响,有:
(1)因记忆力变差易引起服药差错。
对需要有稳定血药浓度的药物常会因漏服而出现病理症状,或因多服而出现毒副反应。
(2)对神经系统有毒性的药物应慎用,因其毒性往往增加。
(二)心血管系统
衰老时,胶原和淀粉样蛋白在心脏沉积增多,使老年人的心脏血管硬化,使动脉壁的膨胀性降低,心室充盈的顺应性受损,每搏输出量降低;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房性心律失常增多,应激时调节最大心率的能力下降;心肌细胞的收缩力、收缩速度和氧耗均下降。
同时,由于老年人的心脏血管硬化会使外周阻力升高,心输出量下降,表现为血压有较高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不高或反而降低,脉压增大。
而调节动脉压的压力感受器就位于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上,老年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改变对用药的影响,有:
(1)慎用降压药和利尿剂,以避免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2)应注意甲亢和感染,特别是肺部感染等疾病的控制,并注意输液用量。
(3)肾脏
衰老时,老年人会出现肾血管硬化和萎缩,使肾脏重量减轻。
肾小球减少约30%,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40岁后每年约降低1 ml/min。
这些变化会影响到老年人的内环境适应机
制。
当老年人在急病和重病时,易伴有体液和电解质平衡紊乱。
老年人肾脏的改变对用药的影响,有:
(1)对需经肾脏消除的药物应调整剂量。
(2)应密切注意观察体液和电解质平衡,以防止其紊乱。
(四)消化系统
衰老时,会使老年人的味觉减退,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而使体内pH升高;肠黏膜的表面积减少,肠蠕动减慢,易造成便秘和肠道憩室;同时,肝组织重量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少,肝血流量也会减少,每年约减少0.3%~0.5%。
老年人消化系统的改变对用药的影响,有:
(1)慎用易引起便秘不良反应的各种药物。
(2)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的药物时,必需时需调整剂量。
(五)呼吸系统
衰老时,老年人的肺泡小管周围的弹性纤维束变细,使肺的弹性回复性能降低,顺应性降低而残气量增加,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清除能力和清除其他环境致病物的能力降低。
(六)血液系统
衰老时,老年人的造血组织的总量会有所减少,但血液成分的变化不明显。
红细胞数量和寿命无变化,但白细胞数量稍有减少。
白蛋白数量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球蛋白则升高,使血沉加快。
骨髓祖系红细胞对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减弱。
老年人血液系统的改变对用药的影响,主要为慎用有骨髓抑制不良反应的药物。
(七)免疫系统
衰老时,老年人的胸腺萎缩,胸腺激素分泌减少到血液中难以检出,而使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均下降;同样,骨髓干细胞分化形成B细胞的能力也减弱,因而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也多有下降。
因此,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下降,抗病能力下降。
所以,老年人要注意应用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