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复习之探究与猜想(有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52.50 KB
- 文档页数:4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题1、地球内部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写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
答:我的猜想:地球的内部结构就像鸡蛋和荔枝一样,可划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我的方案:解剖熟鸡蛋或者荔枝进行观察。
2、简述火山是怎样形成的?然后自行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进行验证。
答:我的猜想: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
岩浆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我的方案:(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番茄酱受热后的现象。
3、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写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我的方案:(1)每人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2)同时用两根筷子试试。
4、沙滩上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掉到海里,受到海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形成了卵石。
我的方案:(也可以按教学参考用书上。
)(1)用锤子把砖块敲打成小块。
(2)把几小块碎砖块在水泥地上把棱角磨平。
(3)把磨平的砖块装入有水的大口玻璃瓶中,盖上盖,用力来回摇晃。
5、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吗?写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我的方案:(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放在火焰的外焰加热。
(2)掌握好加热时间,加热岩层后马上把它放入水中,反复几次。
6、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我的方案:(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盖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猜想与探究方案答案六年级上册科学探究方案1.馒头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写下你的猜测和研究计划。
我猜:馒头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很容易发霉。
我的计划是:(1)将两块干馒头用塑料袋包好,同时放在冰冷的环境里,几天后,观察现象;(2)然后将它们同时放在干燥的地方,几天后观察现象;(3)将其中一块馒头上滴上几滴水,变成潮湿的馒头,再分别用塑料袋包装并同时放在温暖的环境里,几天后,观察现象。
(也可以按照教学参考用书上的答案。
)2.蜡烛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写下你的猜想和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切割、弯折、加热蜡烛是形态的变化。
燃烧蜡烛不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我的方案:(1)点燃蜡烛后,把硬纸片放在火焰上方。
然后把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最后把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2)用小刀把蜡烛切成小块。
将小蜡烛放在铁板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蜡烛的变化。
停止加热并观察变化。
(3)用小刀把蜡烛切成小块,观察蜡烛的变化4.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盐吗?写下你的猜想和实验方案。
我猜:盐可以溶解在水中,也可以通过加热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1)向烧杯中倒入水,用小勺把食盐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把食盐水倒入坩埚,放在铁架台铁圈上,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5、水泥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现象?写出你的猜想与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水泥使用后不能恢复原状。
实验方案:(1)将水泥倒入托盘中,向托盘中的水泥中加水,观察水泥的变化。
(2)将水泥块放入坩埚,放在铁架台铁圈上,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4、铁钉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写出你的猜想与实验方案。
(一)我猜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实验方案(1)将3枚铁钉分别放入3支试管,其中一支放干燥剂。
(2)一根试管充满少量的水以浸没部分指甲,另一根试管充满水以完全浸没指甲。
(3)最后分别用橡皮塞塞紧3支试管。
放置几天观察。
(二)我的猜想铁在酸、碱和盐的环境中更容易生锈。
备考2021年中考化学复习专题:科学探究实验_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实验探究题专训及答案备考2021中考化学复习专题:科学探究实验_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实验探究题专训1、(2019湄潭.中考模拟) 在一次化学实验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对两个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一: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哪一种粒子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猜想]可能是水分子、钠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实验]①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现象:溶液不变色;②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mL氯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现象:________;③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
现象:________。
[结论]________(2)实验二:用注射器向充满某种气体的软塑料瓶中注入一种液体(如图),振荡,发现塑料瓶变瘪,探究气体和液体可能是什么物质?[猜想]气体和液体可能是________(写一组即可)。
[实验]用试管取少量实验后塑料瓶中的溶液,加入试剂________,产生相应的现象,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评价]上述实验完成后,能否验证你的猜想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2、(2020濠江.中考模拟) 氢氧化钡与氢氧化钙同属于碱类物质,其化学性质相似吗?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进行探究。
(1)Ⅰ.定性探究序号操作现象结论实验一向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入________试剂溶液变红氢氧化钡溶液呈碱性实验二向实验一的溶液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产生________,氢氧化钡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实验三另取氢氧化钡溶液,滴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钡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2)写出实验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3)同学们将上述三个实验中反应后的废液都倒入一个烧杯中,过滤后,得到白色沉淀和红色滤液,他们决定对沉淀和滤液进行探究。
中考化学复习科学探究之《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1、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实验小组同学首先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装足量红磷的燃烧匙位于瓶内中间,而装足量白磷的燃烧匙却浸没在蒸馏水下。
他们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红磷,红磷被点燃,燃烧现象为。
【提出问题】红磷在四颈平底烧瓶内燃烧熄灭后,瓶中是否有氧气剩余?【猜想假设】猜想①:有氧气剩余;猜想②:无氧气剩余。
【实验验证】待装置完全冷却后,将装有白磷的燃烧匙提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白磷再次被点燃。
(1)红磷属于(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
(2)红磷燃烧产物与瓶底热水反应生成磷酸(H3PO4)的化学方程式为。
(3)根据题意,得出结论:猜想正确。
【反思交流】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可行”或“不可行”)的,其理由是。
【拓展延伸】实验小组同学从开始实验到最后装置冷却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用氧气传感器测量的容器内氧气浓度变化曲线图如图2.则,在图中(填“A、B、C、D、E”)点时红磷燃烧熄灭;请你解释曲线 AB 段、CD 段、DE 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123答案:解:红磷被点燃,剧烈燃烧,产生白烟,放热。
故填:产生白烟。
【实验验证】(1)红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故填:单质。
(2)红磷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与瓶底热水反应生成磷酸(H3PO4)的化学方程式为:P2O5+3H2O2H3PO4。
故填:P2O5+3H2O2H3PO4。
(3)根据题意可知,氧气没有完全反应,猜想①正确。
故填:①。
【反思交流】用“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其理由是红磷完全反应后,装置中剩余有氧气。
故填:不可行;红磷完全反应后,装置中剩余有氧气。
【拓展延伸】在图中C点时红磷燃烧熄灭;AB 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氧气几乎不消耗;CD 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红磷熄灭,温度下降,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下降,氧气上浮;DE 段氧气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白磷燃烧消耗氧气。
备考2022年中考科学二轮复习-常见的物质_常见的化合物_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题专训及答案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题专训1、(2019杭州.中考模拟)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帮老师整理实验试剂时发现了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于是他们对该瓶氢氧化钠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探究:【提出猜想】该瓶中固体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NaOH和Na2CO3。
【实验与探究】全变质(不考虑原固体中的水)。
实验如下:称取mg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干燥,称得沉淀的质量为n g,如果该瓶试剂未完全变质,那么m与n的关系为_________(用含m和n的代数式表示)。
2、(2019临海.中考模拟) 小洲同学在学习“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CaCO3遇到溶有CO2的水时,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Ca(HCO3)2【CaCO3+CO2+H2O=Ca(HCO3)2】。
联想到实验室检验CO2时,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若长时间往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呢?他决定用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溶液中会有什么溶质?【查阅资料】⑴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时,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⑵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2NaHCO3;⑶碳酸氢盐都能溶于水,BaCO3难溶于水且是白色固体;⑷Na2CO3、NaHCO3的溶液呈碱性、BaCl2呈中性;⑸NaHCO3与盐酸能反应,与BaCl2不能反应。
【提出猜想】⑴溶质有NaOH、Na2CO3;⑵溶质为Na2CO3;⑶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⑷溶质全部是NaHCO3【设计实验方案】【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讨论交流】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①是多余的。
七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探究精选试卷复习练习(Word版含答案)一、探究题1.眼镜的秘密据相关调查,我国中学生近视率已高达60%以上,厚重的眼镜让人赶到不适。
形状相同的镜片中心与边缘的厚度差跟近视度数、镜片的折射率有关。
度数越大、折射率越小的镜片厚度差越大。
折射率为光在真空(因为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差不多,所以一般用在空气的传播速度)中的速度与光在该材料中的速度之比。
材料的折射率越高,使入射光发生折射的能力越强,光的出阿伯方向改变就越大。
当光从折射率小的物质进入折射率大的物质时,折射光线会偏向法线。
(1)如图1所示,甲乙两种物质中折射率较大的是_________;(2)如图2所示,如果丙物质折射率小于丁物质,则下列光路正确的是_________;(3)不同材料的折射率与该材料中的光速_______________(成/不成)正比;(4)如图3所示的制作的近视度数相同、中心厚度相同的眼镜中,所用材料折射率大的是_________;(5)若图所示的中心厚度相同近视眼镜是由相同材料制作的,则眼镜度数大的是______________。
2.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薄玻璃板M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将蜡烛A放置于玻璃板前固定并点燃,如图所示。
(1)为确定蜡烛A所成像的位置,将________(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2)测得蜡烛A到玻璃板的距离为5厘米,此时蜡烛A的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为________厘米;(3)在蜡烛B位置放一块木板,木板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承接到像。
3.成成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如图所示:(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___ (选填上或下)调整;(2)正确调节光屏后,在如图所示位置得到了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__清晰的实像;(3)在实验时,若将蜡烛向左移动,为了得到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________移动适当距离;(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______。
2021届中考化学专题复习考点测试《科学探究》专题1班级姓名学号一、知识梳理1.科学探究的题型结构思维模式:2.注意实验操作(加入某种试剂、对药品进行加热等)、实验现象(有无沉淀、气体、溶液颜色变化等)、实验结论(有无某种物质、猜想是否正确等)之间的对应关系:二、考点透视考点1 气体成分的探究例1 如图为某家长带着小孩在下水道井盖小孔上点燃鞭炮发生爆炸的画面。
现要探究某下水道的可燃性气体成分:【猜想】(Ⅰ)含可燃性气体CO;(Ⅱ)含可燃性气体CH4;(Ⅲ)含可燃性气体CO和CH4。
【收集气体】用大的可乐塑料瓶装满水,打开瓶盖用绳子吊入下水道中,用铁钩将塑料瓶倒转,使__________,将瓶提到井口迅速盖好瓶盖备用。
【进行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1)导出瓶中气体,通过装有__________________的洗气瓶目的是除CO2等酸性气体(2)再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目的是除去____________(3)将步骤(2)的气体导出点燃:①用吸附少量无水硫酸铜粉末的石棉贴在小烧杯内壁,再把小烧杯斜罩于火焰上方;①用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于火焰上方①无水硫酸铜__________;①烧杯内壁变浑浊①证明有H2O生成;①证明有_______生成【作出判断】根据上述实验现象,甲同学认为猜想Ⅲ正确;而乙同学认为甲的判断不严谨。
因为猜想______也有相同的现象。
如需进一步确认还应检验________的存在,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若需要工人进入下水道清理淤泥,打开下水道井盖后应首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
考点2 固体成分的探究例2 某白色固体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Fe3O4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
同学们为了确定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资料卡片】BaCl2溶液显中性。
2024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实验一、选择题1.从安全、环保、节能、简便等方面考虑,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最佳方法是( )A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B .分离液态空气法制氧气C .分解氯酸钾制氧气D .用过氧化氢制氧气2.下列实验注意事项不合理的是( )A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B .实验剩余的药品不能浪费要放回原瓶C .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D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3.在探究蜡烛燃烧的实验时,小明提出:固体石蜡可能需要变成蒸气才能燃烧。
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提出问题B .猜想与假设C .进行实验D .得出结论4.化学实验中常常要进行药品取用、物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其中往往涉及到用量问题。
下列关于用量的说法错误的是()A .取用固体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1g ~2gB .加热试管内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C .洗涤实验用过的试管时,每次注入试管水,振荡后倒掉D .使用酒精灯时,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5.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实验过程中某些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钙溶液B .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中加入硝酸钾C .电解水D .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滴加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A .AB .BC .CD .D131223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时,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到原试剂瓶中,以免浪费B .实验时,如果没有说明液体药品的用量时,应取1~2mLC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要与桌面成45度角D .用完酒精灯后,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7.下面摘录的是某同学笔记上的部分内容,其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A .酸中都含有氢元素,碱中都含有金属元素B .用熟石灰可以中和含硫酸的废水C .可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二氧化碳D .可用在氧气流中灼烧的方法除去氧化铜中的铜8.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用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 .炭粉(铁粉)-------- 将固体粉末在空气中灼烧B .CaO (CaCO 3) -----------加水,过滤C .CO 2 (CO) ---------------将气体点燃D .HNO 3 [Ba (NO 3) 2]----------------加入适量的 H 2SO 4溶液9.下列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除去中混有的HCl 气体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足量NaOH 溶液的洗气瓶B 鉴别溶液和NaOH 溶液取少许样品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无色酚酞试液C除去NaCl 溶液中混有的加入过量的溶液,过滤D 分离和的固体混合物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蒸发结晶A .AB .BC .CD .D10.某同学测定的下列数据不合理的是( )A .用温度计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3摄氏度B .用50mL 量筒量取了4.34mL 的水C .用托盘天平称得某烧杯的质量为46.8g2CO 23Na CO 4CuSO ()2Ba OH 2CaCl 3CaCOD .用10mL 的量筒量取了5.0mL 的水11.小明在加热试管时,发现试管破裂了,于是他对试管破裂的原因提出下列分析,你认为错误的是( )A .加热时试管外壁有水珠B .在加热过程中试管不小心碰到了酒精灯灯芯C .加热时试管夹没有夹在距管口1/3处D .加热时没有先预热12.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A .用活性炭软化硬水B .用100mL 量筒量取8.32mL 的水C .用电解水证明水的组成D .用蜡烛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13.今有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中不加二氧化锰,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在酒精灯上同时加热,均完全反应,得到的气体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A .B .C .D .14.已知某粗盐样品中含有Na 2SO 4、MgCl 2、CaCl 2等杂质,下列提纯过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通过a 操作得到的沉淀中有三种物质B .滤液中有三种溶质C .加入足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步骤④、⑤中过量的试剂D .步骤⑤中的试剂A 是碳酸钠溶液二、非选择题15.在空格内简要说明下列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错误操作不良后果A B A B倾倒液体时,瓶塞未倒 放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灭 把大块固体垂直投入试管中 用试管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 容器口塞橡胶塞时,把玻璃容器放在桌子上 16.为了检测香烟的危害,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河北省 2020 届中考化学复习题型专练科学探究之成分探究1.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欲用生石灰制取氢氧化钠,他们将少量生石灰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洗涤得到固体A 和溶液B。
请你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以下探究:探究一:固体A 的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设】猜想1:只有CaCO3;猜想2:CaCO3和Ca(OH) 2;猜想3:只有Ca(OH) 2;【交流讨论】同学们经讨论分析后认为猜想3 错误,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1】小华取少量固体A 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当有气泡产生时,可以证明猜想1 成立;但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后,认为实验1 不能证明猜想1 正确,他们的理由【实验2】小楠又取少量固体A 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可以证明猜想2 正确。
综合上述实验,同学们最后确定了固体A 的成分。
探究二:溶液B 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猜想假设】猜想1:Na2CO3和NaOH ;猜想2:NaOH 和Ca(OH) 2;猜想3:NaOH 。
【实验3】小霞同学取一定量的溶液B 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过量的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判断出猜想1 不正确,该实验过程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的原因是。
【实验4】小芳设计了实验证明猜想2 正确,则她进行的实验及现象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反思交流】(1) 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同学们讨论后认为不用做实验就能确定猜想2 正确,理由是。
(2)该小组同学向溶液B 中继续滴加适量的(填化学式)溶液至不再产生白色沉淀为止,过滤,将滤液蒸发,冷却结晶,可制得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2.在复习铁生锈条件时,小杰同学知道,常温下,若没有氧气,铁与水几乎不反应。
老师告诉同学们,高温下,铁与水蒸气能反应生成一种常见的铁的氧化物和一种气体。
小杰很好奇,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后的产物。
探究与猜想1.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盐酸,请你来共同探究。
(1)怎样立即确定它是不是浓盐酸?有人猜测是,有人记得好像不是,大家各抒己见。
你认为应该用下述中的______方法(填选项编号)立即确信。
A.讨论B.调查C.实验D.上网(2)具体的做法是_______。
2.洋澜湖位于我市城区中间,素有吴都眼睛之称。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湖水被严重污染,给原本明亮的眼睛蒙上了阴影。
对外有损我市形象,对内严重影响周边市民的生活质量。
下面列出了一道研究性学习课题:洋澜湖水污染情况的调查研究该课题作为你的课题,请简要列出你的研究计划与研究方法。
3. 空运活鱼必须密封,为了解决鱼的吸氧问题,可在水中加适量的过氧化钙(化学式为CaO2)固体。
甲、乙两位同学为弄清“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什么”,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把过氧化钙投入足量水中,最终会生成什么物质?进行猜想:甲同学认为,生成氧化钙和氧气;乙同学认为,生成氢氧化钙和氧气。
(1)你认为哪位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2)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另一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并填入下表空格中。
4. 某碳酸钠固体中含有少量氯化钠。
第一实验小组为探究该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设计并完成以下实验:(1)取质量为m克的三个烧杯,各盛放质量分数相同的盐酸溶液25克;(2)向三个烧杯中分别放入质量不同的混合物样品;(3)充分反应后再分别称量烧杯及剩余物的质量。
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计算:(1)实验Ⅰ中产生的气体质量是克,与25克盐酸溶液充分反应的固体混合物的质量是克;(2)该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3)实验后,该小组同学组织讨论,进行评估反思,又提出一些新的测定混合物质量分数的方法。
请你也开动脑筋,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法。
5.在铜的表面我们常可看见一种绿色的物质,它的名字叫铜绿,化学式是Cu2(OH)2CO3,请你合理的猜想:铜绿的形成可能与哪些物质有关。
6.在烧杯A中装入20 mL无色的甲溶液。
在烧杯B中装入10 mL无色的乙溶液。
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如图)。
过几分钟,看到小烧杯A中装的溶液变成红色。
提出问题: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可能作出不同的假设。
请你仔细阅读下表中的示例,然后填写表中空格。
20ml乙溶液7. 小明和他的伙伴们对科学探究抱有浓厚兴趣,下面是他们的一项研究。
研究课题:啤酒瓶打开后逸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实验准备:用集气瓶收集满3~4瓶从刚打开的啤酒瓶中逸出的气体。
实验步骤:(1)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发现试纸变红色,则说明该气体主要成分不是 气体。
(2)将湿润蓝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发现试纸变红色,则说明该气体中含有能与水反应且生成的溶液显 性的气体。
(3)向另一瓶气体中倾倒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则可证明该气体中一定大量含有 气体。
8. 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尔(Robert Boyle )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
波义尔对这一意外的发现,作出了各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遍规律,终于获得了成功。
对紫罗兰花瓣遇盐9.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用打孔器从叶片中获得许多叶圆片,抽取其中的空气,将等量的叶圆片注:O 2在水中溶解度小,叶圆片光合作用放出的O 2在细胞间隙积累,能使叶圆片上浮,叶圆片平均上浮所需要的时间可作为光合作用强弱的比较依据。
该实验在研究何种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A 、光照B 、温度C 、CO 2D 、温度和CO 210. 实验探究:下列实验1和实验2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请回答问题: (1)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其总质量_______。
(2)实验验证及结论。
实验1(如图):将实验1装置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后取下,挤压胶头滴管,待锥形瓶内反应完成后,放回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实验2(如图):将实验2装置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后取下,使两种溶液混合再放回托盘天平(3)实验分析:用原子的观点对结论的解释是_______。
11. 小王,小成二位同学对游泳池内水显蓝色产生好奇,想探知原因。
他们用一个洗净的可乐瓶盛满一瓶“蓝色水”,带到实验室做了3个实验,记录如图表所示:实验1 硫酸铜溶液 实验212. 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H 2O 2),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常作氧化剂、消毒杀菌剂和漂白粉等。
在较低温度和少量催化剂(如MnO 2)条件下,它能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和水。
试回答(1)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实验室里用过氧化氢代替氯酸钾制取氧气,可采用实验室制取________气体的反应装置,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取2支试管,1支试管放入少量切成细条的新鲜土豆丝,分别向2支试管注入30%的双氧水,发现放入新鲜土豆丝的试管迅速产生大量气泡,插入_____________的木条,木条复燃。
而另一试管无明显现象。
取出土豆丝,发现土豆丝的质量和性质都没变,这证明了土豆里有一种生物酶能起____________(填“氧化”“还原”“催化”或“吸附”)作用。
13. 在某食品公司“XX 雪饼”的包装袋内有一包干燥剂,上面的文字如图,请阅读后回答有关问题:(1)这包干燥剂吸收水分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上在制取这包干燥剂时所发生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勿食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不慎,误食入口,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具有_______性,同时还能问接地说明石蜡中含有_________等元素。
现在希望通过一个实验,同时证明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热量及石蜡的熔点较低,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提示:①器材只限于实验室中常用的;②做任何实验时,都要发挥你自身的某些感觉器官的功能;③步骤和记录力求简单明了,必要时还可画出示意图。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步骤和记录(并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瑞利通过如下两种实验方法制取氮气,从而导致了科学史上某种气体的重大发现。
请你参与他的科学发现过程,填写下列实验报告: 实验一:从空气中分离出氮气实验二:加热亚硝酸钠和氯化铵反应制取氮气,测得生成的纯氮气的密度为1.2508克/升。
瑞利经过多次严密的实验,发现了两种方法测得的氮气密度均有微小差异,请你分析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因为空气中还含有少量。
16. 为了研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小明对下列11号至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结构示意图进行了分析,得出3条结论:①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②第一层最多只能排布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排布8个电子;③第三层最多只能排布8个电子。
小明向老师请教,老师称赞小明的学习精神,但指出:科学规律是建立在对大量事实分析的基础上的。
根据小明所选取分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有一条结论是不能得出的。
那么你认为第_______条不可能从以上图中分析总结出来的。
17.来自不同纬度地区的A、B两种小型陆地哺乳动物体重、年龄、健康状况都相似,将它们分成数量相等的2组,每天每只仅喂食100g糖类饲料,(自然状态A、B两种物种每天每(1)若每只动物每天进食的100g糖类饲料(以含100g葡萄糖:C6H12O6计算)在体内都完全氧化为H2O和CO2,为维持水分代谢平衡,每天至少应给A物种中的每只动物补充克水;(2)B物种平时生活的地区最有可能是(a.干旱地带 b.湿润地带 c.寒带)(3)10天后A物种都存活,而B物种全死亡(无细菌和病毒感染及相互撕咬),从实验数据看引起B物种死亡的最可能原因是。
综合分析,你认为引起B物种死亡的其他可能原因还有。
研究表明物种A活动强度远不如物种B,产生这种行为差异的原因是:。
18.科学探究性学习小组对三种金属镁、钛、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探究:提出假设:a.钛金属的活动性比镁强 b.镁金属的活动性比铜强查阅资料:在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泡速度越快,则该金属活动性越强。
实验设计:同温度下,取大小相同的这三种金属薄片,分别投入等体积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中反应,观察现象。
请回答:(1)三种金属加入盐酸前都先用砂布将表面擦光亮,其目的是:()A、除去氧化膜,利于直接反应B、使表面不平整,易反应C、使表面光亮,易观察现象D、使反应金属温度相同,易反应(2)填写下表中的有关现象和结论:19.在氯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日本有人对催化剂作系统的研究发现,几乎一切金属氧化物都具有催化作用。
现将氯酸钾在各种催化剂中开始发生分解反应和反应最激烈时的温度列表如下:220.实验室用铜、铁、锌、铝与稀硫酸反应,以研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1)此实验属_________实验(填“探索性”或“验证性”)。
(2)为了使此实验成功,必须做到两个相同:即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此反应比较上述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的依据是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上述反应中所用的铜、铁、锌、铝的质量相等,而稀硫酸足量,则生成氢气最多的是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