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司法考试实用性=可考性命题铁律
- 格式:pdf
- 大小:118.52 KB
- 文档页数:4
2013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答案及解析1.【答案】C【解析】依据刑法第291条之一的规定,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成立此罪。
甲谎称机场有炸弹(爆炸信息)而迫使机场紧急疏散的,严重扰乱了机场的社会秩序,应该成立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2.【答案】D【解析】考点是罪刑法定的基本原理。
罪刑法定原则来自于1215年英国大宪章和1628年英国权利请愿书中限制王权的部分,天然地是为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国民自由而出现。
罪刑法定原则的传统思想基础是三权分立和心理强制说,现代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立法权为民选代表所有并要求反映国民的意思的民主主义,和法律不得惩罚未经宣告为违法的行为的尊重人权主义。
罪刑法定原则主要是对司法者的限制,但是实质的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立法具有明确性以保障公民的行动自由,从而体现对立法者的约束。
罪刑法定是现代法治国的基本宪政原则,体现的是法治在形式领域的要求。
因此,四句话表达的内容都是正确的。
3.【答案】A【解析】类推解释是一种对法条的违背罪刑法定原则的解释方法。
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对法条文义的突破:(1)新创犯罪构成要件;(2)超出法条可能意义而扩张犯罪构成要件的涵盖范围;(3)加重刑罚。
由于类推的特点就是突破法条的文义,无法使国民通过法条文字预测自己的行为是否会被追究刑责,所以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要求的文字的明确性。
无论是何种对刑法法条的解释,都不得采取类推的模式,除非在法律文字违背立法目的的情况下,可以做出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所以,认为“学理解释中的类推解释结论,纳入司法解释后不属于类推解释”的说法是错误的,是否为类推解释不取决于解释主体而取决于解释的方法。
在一般人的口语中,汽车并不当然包含拖拉机,中国刑法学者历来主张可以将拖拉机解释为汽车,不认为是类推解释而是扩大解释。
实际上不能仅因破坏拖拉机对公共交通运输安全的威胁与破坏汽车一样,就将二者等同视之。
司法考试试题“题眼”怎么找经常有一些考生问,为什么在答题过程自我感觉良好,但成绩却非常不理想,分数与自己的预期和感觉相去甚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对司考了解得不透,答题的思路与命题的思路不合拍。
那么命题会有些什么样的思路呢?命题思路是绕着“题眼”走的,只要明白了“题眼”所在,命题思路也就一目了然了。
所谓“题眼”,就是具有命题价值或者具有可考性的知识点。
判断一个知识点是否有可能成为“题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衡量:(1)符合司考性质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点。
司法考试是职业资格考试,凡教材、法条之中具有实用性、应用性的知识点就有命题价值,偏重理论原理无法在实务中操作运用的知识点就没有可考性。
如:原、被告等当事人的确认规范,受案范围、管辖的规定,定罪与量刑的规则,合同有效、无效等行为效力的确定规范等等。
相反,总则、概述、立法目的等则很难作为判案依据,故不具有可考性。
(2)司法解释。
国家立法一般较为原则和抽象,而司法解释针对的是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操作性、实用性强,这在本质上决定了司法解释暗合了司考的性质及命题的特点。
(3)新出台的法律规范。
凡是新的法律规范应当作为重点。
为什么会出来新的规范?因为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某些问题,需要有新规范来加以调整。
因此,既是实践所需也就必具实用性,故也是法律职业人所必备之知识。
如行政诉讼中的公平竞争权人、相邻权人,判决种类等。
新民事、行政证据规则等。
无论是新的法律规范还是司法解释,最终都取决或服从于司考的性质与命题规律,终结于实用性与操作性。
其昭示定律就是:实用性=可考性。
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司考命题的走势来看,大有加大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考察的倾向,故考生在了解以上命题规律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对“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把握与训练。
司法考试。
2013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一提示:本试卷为选择题,由计算机阅读。
请将所选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勿在卷面上直接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关于依法治国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DA。
只需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即可实现依法治国B。
依法治国仅要求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机关和官员的权力,而无需约束公民的权利和自由C。
依法治国要求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应将法律作为主要的、排他性的手段D。
依法治国就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2.关于贯彻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CA。
社会成员要知法、信法、守法、用法,这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社会基础B。
依法治国需要与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实践结合起来C。
实现依法治国的首要目的是运用法律手段加快解决公共卫生保障、文化教育、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现实问题D。
依法治国要求领导干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3.某市实行电视问政,市领导和政府部门负责人以电视台开设的专门栏目为平台,接受公众质询,以此“治庸问责”,推动政府积极解决市民关心的问题。
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CA。
社会主义法治是“治权之治”,电视问政有利于强化人民群众对官员的监督B。
电视问政体现了高效便民的原则C。
电视问政是“治庸问责”的有效法律手段D。
电视问政有助于引导市民规范有序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4.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下列哪一做法不符合执法为民的理念?CA。
某市公安局为派出所民警制作“民警联系牌”,悬挂在社区居民楼入口处,以方便居民联系B。
某省为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积极推进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C。
2013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试题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甲给机场打电话谎称“3架飞机上有炸弹”,机场立即紧急疏散乘客,对飞机进行地毯式安检,3小时后才恢复正常航班秩序。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为维护社会稳定,无论甲的行为是否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都应追究甲的刑事责任B.为防范危害航空安全行为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应以危害公共安全相关犯罪判处甲死刑C.从事实和法律出发,甲的行为符合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犯罪构成,应追究其刑事责任D.对于散布虚假信息,危及航空安全,造成国内国际重大影响的案件,可突破司法程序规定,以高效办案取信社会【答案】C【解析】依据刑法第291条之一的规定,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成立此罪。
甲谎称机场有炸弹(爆炸信息)而迫使机场紧急疏散的,严重扰乱了机场的社会秩序,应该成立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2.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有以下观点:①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具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②罪刑法定既约束司法者,也约束立法者,符合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③罪刑法定的核心是限制国家机关权力,保障国民自由,与执法为民的理念相一致④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理念在刑法领域的具体表现关于上述观点的正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B.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C.第①②③句正确,第④句错误D.第①②③④句均正确【答案】D【解析】考点是罪刑法定的基本原理。
罪刑法定原则来自于1215年英国大宪章和1628年英国权利请愿书中限制王权的部分,天然地是为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国民自由而出现。
罪刑法定原则的传统思想基础是三权分立和心理强制说,现代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是立法权为民选代表所有并要求反映国民的意思的民主主义,和法律不得惩罚未经宣告为违法的行为的尊重人权主义。
2013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三试题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本部分含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
兹有四个事例:①张某驾车违章发生交通事故致搭车的李某残疾;②唐某参加王某组织的自助登山活动因雪崩死亡;③吴某与人打赌举重物因用力过猛致残;④何某心情不好邀好友郑某喝酒,郑某畅饮后驾车撞树致死。
根据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和民法有关规定,下列哪一观点可以成立?A。
①张某与李某未形成民事法律关系合意,如让张某承担赔偿责任,是惩善扬恶,显属不当B。
②唐某应自担风险,如让王某承担赔偿责任,有违公平C.③吴某有完整意思能力,其自担损失,是非清楚D。
④何某虽有召集但未劝酒,无需承担责任,方能兼顾法理与情理【答案】B【解析】事例一中,尽管李某搭车的行为与张某之间并没有形成民法上合同之法律关系,属于好意施惠,但是,张某在李某搭车后,应尽到正常人之注意,否则造成李的损害就存在过错,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构成侵权之法律关系,张某违章驾驶,因此明显有过错,应承担侵权责任,故A错误。
对于参与某项活动产生的因不可抗力造成自己的伤害,应当责任自负,故B 正确.事例三中打赌举重物的事件,正常人应当想到可能损害的发生,尽管吴某意思能力完整,对方对于吴某的伤害也存在一定过错,应当承担与过错相应的责任,故C错误.事例四中,尽管何某召集后没有强行劝酒的行为,但在郑某畅饮后,依然让其驾车,合谋存在一定的过错,应当承担与过错相应的责任,故D错误。
2。
关于监护,下列哪一表述是正确的?A。
甲委托医院照料其患精神病的配偶乙,医院是委托监护人B。
甲的幼子乙在寄宿制幼儿园期间,甲的监护职责全部转移给幼儿园C。
甲丧夫后携幼子乙改嫁,乙的爷爷有权要求法院确定自己为乙的法定监护人D。
市民甲、乙之子丙5周岁,甲乙离婚后对谁担任丙的监护人发生争议,丙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有权指定【答案】A【解析】《民通意见》第二十二条规定,“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
谈司法考试命题规律——性质决定规律2013年司法考试的大幕已经拉起,众多朋友踏上了新的征程。
望着那一个个匆匆而过的身影,恍然间回到了那段司考的岁月。
人的性格决定命运,司考的性质决定了司考的命题规律。
司考之路虽然艰辛,但作为一项考试仍是有规律可循的。
了解司考,是为了把握司考。
探究司考的性质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司考的规律,这对于考生十分重要。
司法考试偏重实用性、应用性和操作性,主要检测考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司考不重视原理,司考是以法学原理为内涵,以实例应用为表现的技能考试。
其规律最终决定于其性质,司考性质对司考命题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司考性质决定了考试的内容、方法和题型。
就考试内容而言,司考侧重于具有操作、应用价值的内容,纯理论性的内容难登司考“大雅之堂”。
就考试方法而言,司法考试主要是案例分析。
因为对于司法职业来说,正如医生面对病例一样,它主要面对的、甚至是惟一面对的就是案例分析。
庆幸当初在朋友的指点下报了独角兽司考网的全程班,老师们结合历年真题和典型案例讲解知识点,不仅让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我的法律思维能力,令我受益匪浅。
在题型方面,由于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约,司考的题型主要是选择分析判断题。
简单的是选择判断题,较难的则是案例分析。
2、司考性质决定了命题侧重司法解释的规律。
司考命题对司法解释是“情有独钟”,无论实体法,还是程序法,司法解释都占了主要的分量。
个中的原因是,国家立法往往过于原则抽象,而司法解释多是针对实践中的问题而作出,较法律更具“可考性”。
3、司考性质决定了司考命题的“恒定与轮回”规律。
司考由律考脱胎而来,其模式已较为成熟。
就命题规律而言,有人归纳为:大者恒大。
即民法、刑法、行政诉讼法等几部实务性较强的部门法始终处于主角的地位;小者恒小。
即法理、宪法、经济法、国际私法等部门法始终处于配角地位;重者恒重。
即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知识点从来就是龙头,且重复率很高;轻者恒轻。
2013年国家司法考试《刑法》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2013年国家司法考试《刑法》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所设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错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每题1分。
1.甲给机场打电话谎称“3架飞机上有炸弹”,机场立即紧急疏散乘客,对飞机进行地毯式安检,3小时后才恢复正常航班秩序。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为维护社会稳定,无论甲的行为是否严重扰乱社会秩序,都应追究甲的刑事责任B.为防范危害航空安全行为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应以危害公共安全相关犯罪判处甲死刑C.从事实和法律出发,甲的行为符合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犯罪构成,应追究其刑事责任D.对于散布虚假信息,危及航空安全,造成国内国际重大影响的案件,可突破司法程序规定,以高效办案取信社会【答案】C【考点】刑法的基本原则【解析】C项,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是指编造爆炸威胁、生物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甲的行为符合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构成要件,应当按照犯罪来追究其刑事责任。
A项,根据《刑法》第291条之一第1款的规定,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须造成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危害结果才能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对于行为人的处罚,要依据事实和法律,而不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或是社会危害性等抽象的角度去追究行为人的责任,这是罪刑法定的应有之义。
B项,甲的行为属于对社会管理秩序法益的侵害,其行为在客观上没有造成对公共安全的侵害,不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类犯罪。
根据《刑法》第291条之一第1款的规定,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其法定刑上限为5年;造成严重后果的,最高刑期不超过有期徒刑。
D项,无论行为人的行为构成何罪,都应当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追究,绝对不可突破司法程序规定办案。
2.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罪刑法定原则的关系有以下观点:①罪刑法定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具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②罪刑法定既约束司法者,也约束立法者,符合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③罪刑法定的核心是限制国家机关权力,保障国民自由,与执法为民的理念相一致④罪刑法定是依法治国理念在刑法领域的具体表现关于上述观点的正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第①句正确,第②③④句错误B.第①③句正确,第②④句错误C.第①②③句正确,第④句错误D.第①②③④句均正确【答案】D【考点】刑法的基本原则【解析】观点①,民主主义和尊重人权主义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民主主义要求刑法的制定是民主的产物;尊重人权主义强调对任何人追究刑事责任都要严格按照刑法的规定。
2013年司法考试大纲变动详解从司法考试大纲来看基本保持稳定,大纲变化主要是在新法修改中,今年与去年相比,共新增44个考点,删除16个考点,在刑事和民事两大诉讼法体现尤为突出。
司法考试大纲中每年新增加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基本会成为当年命题考察的重点,在这里,删除的就不再赘述,着重说明新增和修改的部分。
卷一:科目和内容比较琐碎,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制史、法理学、宪法、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共9个科目,对照去年大纲分析如城: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第二章依法治国第一节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中,考点“依法治国方略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下新增子考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修改子考点“全民守法”。
2.法制史:大纲基本没有变化。
3.法理学:第三章法的演进第四节法的现代化中考点“当代中国法的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特点”与去年是有变化的,而对这个考点大纲要求是“熟悉并能够运用”,可能会在卷四出题。
4.宪法:大纲基本没有变化。
5. 经济法:修改体现在劳务派遣方面的知识点,新增子考点1个:第五章第二节“劳动合同法”中,考点“劳务派遣”下新增子考点“劳务派遣岗位”。
相对于作为企业基本用工形式的劳动合同用工而言,劳务派遣用工是一种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
临时性工作岗位是指存续时间不超过6个月的岗位;辅助性工作岗位是指为主营业务岗位提供服务的非主营业务岗位;替代性工作岗位是指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因脱产学习、休假等原因无法工作的一定期间内,可以由其他劳动者替代工作的岗位。
新修订法律法规:劳动合同法;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6.国际法:第二章国际法的主体与国际法律责任“基本要求”中国际法律责任的主要形式由去年的“了解”变为“熟悉”;新增《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7.国际私法:第一章国际私法概述的基本要求,熟悉并能够运用中新增“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界定”;第二章国际私法的主体的基本要求,熟悉并能够运用中新增“自然人和法人的国籍、住所、经常居所、营业所的确定”;第二节法人,新增考点“法人的经常居所”。
2013年司法考试实用性=可考性命题铁律
2013年司法考试备考已悄然展开,众多朋友也开始了自己默默的耕耘。
回想我的司法考试仿佛是一轮艰辛的秋耕,曾经的汗洒热土使我更愿意品尝收获的喜悦,而惮于回忆曾经的辛劳。
但即使是辛勤耕耘,也要遵循规律,有的放矢,毕竟我们为的还是最后的收获。
下面与大家聊一下司法考试命题的铁律——实用性=可考性,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一、司考性质对命题的决定作用
探究司考的性质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司考的规律,这对于考生十分重要。
司法考试偏重实用性、应用性和操作性,主要检测考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司考不重视原理,司考是以法学原理为内涵,以实例应用为表现的技能考试。
其规律最终决定于其性质,司考性质对司考命题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司考性质决定了考试的内容、方法和题型。
就考试内容而言,司考侧重于具有操作、应用价值的内容,纯理论性的内容难登司考“大雅之堂”。
就考试方法而言,司法考试主要是案例分析。
因为对于司法职业来说,正如医生面对病例一样,它主要面对的、甚至是惟一面对的就是案例分析。
在题型方面,由于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约,司考的题型主要是选择分析判断题。
简单的是选择判断题,较难的则是案例分析。
2、司考性质决定了命题侧重司法解释的规律。
司考命题对司法解释是“情有独钟”,无论实体法,还是程序法,司法解释都占了主要的分量。
个中的原因是,国家立法往往过于原则抽象,而司法解释多是针对实践中的问题而作出,较法律更具“可考性”。
3、司考性质决定了司考命题的“恒定与轮回”规律。
司考由律考脱胎而来,其模式已较为成熟。
就命题规律而言,有人归纳为:大者恒大。
即民法、刑法、行政诉讼法等几部实务性较强的部门法始终处于主角的地位;小者恒小。
即法理、宪法、经济法、国际私法等部门法始终处于配角地位;重者恒重。
即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知识点从来就是龙头,且重复率很高;轻者恒轻。
即一些部门法中的许多知识点是基本不考或鲜有涉及的。
4、司考性质决定了司考命题“变数”的规律。
把握规律是为了达成事半功倍之效果。
然而,规律也有静动之分。
静的规律给我们以恒定与重复,而动的规律则给我们昭示着变数的轨迹。
司考命题以重复性为主态,但同时也存在着变数。
比如新的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往往是命题的“新亮点”,再如法治建设的热点问题,也是命题者的青睐对象。
二、司考试题是怎样出炉的?
了解司法考试的命题过程,对考生是大有裨益的,因为知道了过程,就会有应对的办法。
司考命题一般分三步走:
1、编写教材。
教材是司法考试的基础,然后从中抽出大纲,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以教材为核心,并决定了考试的内容。
命题要从教材中出,标准答案要在教材或法律法规中找。
考试涉及的法律法规截止到什么时间,也以大纲为准。
所以复习必须以教材为基础。
不过最为权威的“三大本”确实有些让你望而生畏。
当初在朋友的推荐下,通过q q 8000 86 007报了独角兽司考网校的全程班,在诸位老师的指点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考试涉及的知识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学习,同时省去了自己“啃书”的艰辛,令我受益匪浅。
大家不妨联系一下学学看,听说现在加q还送课程呢!
2、组织命题。
试题是工具。
司考现已建立题库,题库的题覆盖的知识较广,避免了命题者的个人偏好。
题库的方式昭示我们,不要相信押题,自动生成试卷的程序决定了落实在卷面上的题其实是很偶然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出的题就一定会在卷面上。
盲目轻信押题或是将其视为“救命稻草”只会贻误宝贵的时间。
3、拼题定卷。
定卷过程首先是确定各学科所占值比例。
题库中的题只能说是毛坯,面对几十万考生,命题老师要不让他们从题中揪出毛病,其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经反复修改,落实到卷面上的考题已是面目全非。
所以永远要根据各科分值的轻重来分配复习时间。
三、“题眼”何在?
经常有一些考生问,为什么在答题过程中自我感觉良好,但成绩一出却非常不理想,分数与自己的预期和感觉相去甚远?造成这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对司考了解得不透,答题的思路与命题的思路不合拍。
那么命题会有些什么样的思路呢?
命题思路是绕着“题眼”走的,只要明白了“题眼”所在,命题思路也就一目了然了。
所谓“题眼”,就是具有命题价值或说具有可考性的知识点。
判断一个知识点是否有可能成为“题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1、符合司考性质具有实用价值的。
司法考试是职业资格考试,凡教材、法条之中具有实用性、应用性的知识点就有命题价值,偏重理论原理无法在实务中操作运用的就没有可考性。
如:原、被告等当事人的确认规范,受案范围、管辖的规定,定罪与量刑的规则,合同有效、无效等行为效力的确定规范等等。
2、新出台的法律规范。
凡是新的法律规范应当作为重点。
为什么会出来新的规范?因为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某些问题,需要有新规范来加以调整。
因此,既是实践所需也就必具实用性,故也是法律职业人所必备之知识。
如当年的行政诉讼中的公平竞争权人、相邻权人,判决种类等,新民事、行政证据规则等。
不过对于此类知识点的把握我倒是感觉轻松而愉快,毕竟独角兽司考网校的老师在授课过程当中早已反复强调过了。
3、司法解释。
国家立法一般较为原则和抽象,而司法解释针对的是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操作性、实用性强,这在本质上决定了司法解释暗合了司考的性质及命题的特点。
无论是新的法律规范还是司法解释,最终都决定或服从于司考的性质与命题规律,终结于实用性与操作性。
其昭示定律就是:实用性=可考性。
四、司法考试备考侧重点:基础知识
单从考试办法来看,司法考试的基本思想是要通过一种考试使获得司法从业资格的人具备从业的基本素质。
这种素质既包括法学基本理论上的素质,也包括法律实务方面的素质。
为此,司法考试的主旨和基本思想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基础理论,二是考应用型的知
识。
现在司法考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般都要求必须达到本科以上。
其次,司法考试在难度上也在逐渐提高。
全国统一司法考试是一种全国性的,公开、公正、公平的考试,它进一步严把了司法从业人员的入口关,提高了法律从业人员的素质。
无论什么考试均有共同特点,都是对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检验。
所以,我认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最重要的。
基础知识掌握好,怎么考都不怕。
我出题的时候,也同样是把一个知识点贯穿到一个选择题或案例当中去,用一种隐蔽的方法表现出来,迷惑考生去产生一种判断上的错误,从而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如果考生掌握的很好,无论怎样隐蔽,考生都可以将知识点找出来,判断出来,并能够将知识点应用于具体案情。
如果考生掌握的不好,那么就可能判断不出来,或者知道概念却无法将其运用到具体案例中去。
对于学习方法,我认为首先是要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在掌握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理解是基础,如果对于一个知识点你理解不正确,或者根本不理解,那么也就谈不上掌握。
掌握不仅是单纯的记忆,还要融会贯通。
庆幸当初有独角兽司考网校老师们为我指点迷津,至今心存感激!想必当初如果一味闭门造车、死记硬背,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司法考试,它有应试的特点,所以考生还应当做一些题,做题时要注意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从而在做题的过程中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
当然,历年真题是最佳的练习材料。
朋友们,耕耘固然辛苦,但收获的幸福同样让人趋之若鹜。
祝大家辛勤的汗水换来2013年司法考试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