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浙江省高中证书会考历史试卷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6
浙江省2004年高中证书会考试卷数 学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Ⅰ、Ⅱ和答卷Ⅰ、Ⅱ。
试卷共4页,有三大题,33小题,满分为100分。
另有一附加题,计5分,供选做,若得分也计入总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Ⅰ、Ⅱ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卷Ⅰ、Ⅱ的相应位置上,并沿裁剪线将答卷Ⅱ裁下。
试 卷 Ⅰ请用铅笔将答卷Ⅰ上的准考证号和学科名称所对应的括号或方框涂黑,然后开始答题。
一、选择题(本题有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已知集合M ={1,2}……………………………………………………………( )A.2∉MB.2∈MC.2⊄MD.2⊆M2.cos(π-x )=………………………………………………………………………( ) A.-cos xB.cos xC.-sin xD.sin x3.下列四个函数中,与函数y =x 表示同一个函数的是………………………… ( )A.y =(x )2B.y =33xC.y =2xD.y =xx 24.已知向量a ,b ,c 和实数λ,μ,下列各式中,不成立...的是……………… ( )A.a ·b =b ·aB.λ(μa )=(λμ)aC.a +b =b +aD.(a ·b )c =a (b ·c )5.函数y =2sin 2x +1的最大值是…………………………………………………… ( )A.1B.2C.3D.46.双曲线19422=-y x 的渐近线方程是…………………………………………… ( ) A.y =32±x B.y =94±x C. y =23±x D. y =49±x 7.不等式|x -1|≤1的解集是……………………………………………………… ( )A.∅B.[0,2]C.[-1,1]D.[-1,2]8.抛物线y 2=-2x 的焦点坐标是………………………………………………… ( )A.(41,0) B.(41-,0) C.(21,0) D.(-21,0) 9.函数y =sin x 的一个单调区间是………………………………………………( )A.[2,2ππ-,]B.[π-,0]C.[0,π]D.[0,23π] 10.不等式2x -y -4<0表示的平面区域是………………………………………… ( )11.已知AB 是平面α的斜线段,点B 为斜足,且AB=6,AB 在平面α内的射影长为3,则点A 到平面α的距离是………………………………………………………… ( )A.3B.32C.33D.512.一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如图所示,则此平面图形的形状是…… ( )A.B.C.D.13.“x =3”是“x 2=9”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14.点P 分有向线段21P P 所成的比为1,则P 1分有向线段2PP 所成的比是… ( )A.1B. -1C.21D.21-15.直线2x +y -1=0关于直线y =x 对称的直线是……………………………… ( )A. .x -2y -1=0B. x+2y -1=0C.2x -y -1=0D.x+2y +1=0B. Ox y2-4O xy2-4A. Ox y2-4C. Oxy2-4D.x/y/O/16.已知a >1,-1<b <0,那么…………………………………………………… ( )A.ab >bB.ab <-aC.ab 2<abD.ab 2>b 217.已知函数f (x )满足f(221x x +)>)]()([2121x f x f +,其中x 1,x 2是[a ,b ]上的任意两个实数,且x 1≠x 2,则f(x)的图象可能是…………………………………………………… ( )18.函数f (x )=⎪⎩⎪⎨⎧<+-≥+)0(,1)0(,122x x x x ,则f [f (-1)]=……………………………………( )A. -1B. 0C. 1D.219.如图,在正四棱锥V-ABCD 中,侧棱与底面边长相等,设二面角V-CD-A 的平面角为α,则cos α=……………… ( )A.21-B.21C.33-D.3320.以下四组数:①1,2,3;②2,3,4;③3,4,5;④4,5,6.其中可以是钝角三角形三边长的有A. ②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 )21.如果关于x 的不等式5x 2-a ≤0的正整数解是1,2,3,那么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45≤a <80B. 45<a <80C.a <80D.a >45( )22.将满足a 1>a 2>a 3的自然数321a a a 称为三位有序数(如210,631都是三位有序数),则所有三位有序数的个数是………………………………………………………… ( )A.90B.120C.240D.360试 卷 Ⅱ二、填空题(本题有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23.若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q =2,a 2=3,则a 4= ▲ .24.已知|a |=8,|b |=10,a ·b =402,则向量a 与b 的夹角为 ▲ .CV A DB(第19题)Ox y A.a bOxy B.a bOx y C.a bOxyD.a b25.半径为2的球的表面积是 ▲ .26.以A (0,0),B (2,-2)为直径端点的圆的方程是 ▲ . 27.函数y =)14(log 3-x 的定义域是 ▲ . 28.制造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其长与宽的和为20米,高为3米,则该容器体积的最大值为 ▲ 立方米.三、解答题(本题有5小题,共38分) 29.(本题6分)已知cos α=54,求sin2α的值。
高中历史试题分析历史试题是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中经常面临的考验,同时也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理解历史概念的重要方式之一。
下面将对高中历史试题进行分析,了解其中的特点和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选择题在高中历史试题中占据较大比例,其主要特点是给出若干个选项,要求考生选择正确答案。
在解答选择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题目的关键词:选择题中常常会有一些关键词,如“最主要的原因”、“其中不符合的是”等。
考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以便正确筛选答案。
2.排除法:当考生对某些选项不确定时,可以通过排除法来确定答案。
首先排除明显错误的答案,再进行比较判断。
3.全面考虑:有时选择题的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考生需要全面分析选项,选择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二、解答题解答题在高中历史试题中通常是要求考生对某一历史事件或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
在解答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理清思路:考生解答题前,应先理清思路,确定回答的要点和主题。
可以通过列提纲的方式来帮助组织思路,确保回答的内容有条理。
2.准确使用历史知识:解答题要求考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有深入了解,能够准确运用和解释相关概念。
考生需要在回答中巧妙地融入相关知识点,展示自己的理解能力。
3.举例论证:为了使解答更加具体和可信,考生可以适当引用历史事件或事例作为支持材料。
通过恰当的举例论证,可以使回答更有说服力。
三、综合题综合题在高中历史试题中也有一定的比重,其特点是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和判断。
在解答综合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仔细审题:综合题通常会给出一些历史材料,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观点,以便根据题目要求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2.灵活运用知识:综合题要求考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材料进行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考生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分析和判断中。
3.客观公正:在解答综合题时,考生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受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浙江省2004年高中会考试卷分析化学2004年浙江省高中证书会考化学试卷的命题遵循“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着重考核学生高中阶段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检测是否达到毕业标准为主要目标,并使学生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的指导思想,考查的知识范围不超出教学大纲和会考标准规定的要求。
在对考生应用能力的考查方面,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学科知识与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考虑到我省一部分重点中学自行命题和文理要求差异较大的现状,在编制试题过程中,力求贯彻了“以化学I的要求为主”这一原则。
一、命题概况试题是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编制水平直接关系到考试质量的高低。
搞好高中证书会考,命题是关键的一个环节。
为此,在明确考试目标的前提下,我们遵照省会考办的有关要求,结合现代教育测量理论与化学学科的特点,对2004年高中证书会考的考试目标和内容、试卷结构和难度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讨论,形成了2004年高中证书会考化学卷的的命题计划,并按此计划完成了编题和组卷工作。
具体情况如下:1、考试内容确定考试内容是命题的首要环节。
考试内容按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不同要求进行,其中高一年级(必修,第一册)内容占30%,高二年级(必修,第一册)占70%,主要考查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过的基本知识。
具体知识点、章节内容分布情况见表1、表2。
70%。
2、题型比例和难度分布2004年浙江省高中证书会考标准规定,会考化学试卷的原始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整卷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分数比例大体为3∶2。
参照上述精神,对试卷的题量、题型以及题型的占分比例进行了确定,将两种卷的总题量均定为35个,其中选择题28个,非选择题7个。
题型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类,选择题是四选一型,每题2分,共56分;非选择题形式较多,有填空、计算、简答题等,占44分。
在设计试卷时,我们认为整个考试的难度应分布略小一些,梯度应大一些。
即试卷中中档题所占的分数比例应相对大一些,难题占的分数比例应相对小一些,从而适当提高平均分;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长的要求,其中31题继续采用一题两分叉的形式供学生选做;同时,为了对中学教育过程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环节引起重视,试卷也编了一道31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题。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分析周村区教研室高二学业水平考试结束了,现将本次测试的历史部分考试情况分析如下:一、试题评价:本次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分为客观试题和主观试题两部分组成,客观试题共20道选择题组成,共计40分;主观试题由4道材料型大题构成,共计6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在此次命制中,有以下几个特点:1、突出基础性,整个试题突出了对历史基本史实的考查,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史实的识记。
如4、6、7、10、11、12、17、20等;又突出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准确理解,如1、8、9、19等。
2、试题考查能力层次比较清晰,强调新材料、新情景的运用,即突出了时代性,又突出了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具有较强的区分度,如就抽调的试卷统计来看:3、体现了山东地方特色。
具体体现在第22题,通过四段材料——清代淄川煤矿发展、19世纪“瑞蚨祥”发展创建与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瑞蚨祥”品牌的保存等,全面考查了山东经济发展的情况。
4、图文并茂,试题设计新颖。
既有文字型试题、又有图片材料,角度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性,突出了新课程理念。
5、难易适中,主观试题总分平均得分率为0.72。
作为一套高二年级文理兼用的合格性测试试卷,无疑是比较成功的。
二、学生答卷情况从第二卷非选择题部分来看:第21题的得分大体在9分左右,得分率为0.70程度比较好学生能得到11、12分,接近满分,部分学生得分普遍较低,且无论是试卷结构还是答题方法都有待提高。
第22题满分15分,一般学生平均得分在8分左右,得分率为0.53,在四道大题中最低,失分点主要还是对一些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到位,例如对我国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不理解、对民族企业和洋务企业性质的把握不到位、对“经济结构”这一名词不理解等。
第23题属于比较典型的材料性问答题,平均得分11.13左右,得分率为0.69。
很多学生没有认真审题,“以美为师”没有认真借鉴材料所提供的“以日为师”的范例,而“以俄为师”题目要求应该是回答原因,而许多学生答成了含义。
浙江省2004年高中会考历史试卷分析
周百鸣;吴孟军
【期刊名称】《浙江教学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本文对试卷特点、质量、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今后教学的建议。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周百鸣;吴孟军
【作者单位】奉化第二中学,奉化315506;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2004年浙江省高中会考数学试卷分析报告 [J], 朱恒元;蔡小雄
2.浙江省2004年高中会考物理试卷分析 [J], 梁旭;胡晓明;沈忠峰
3.浙江省2004年高中会考化学试卷分析 [J], 任学宝;韩颖
4.浙江省2004年高中信息技术会考试卷分析 [J], 魏雄鹰;陈承灿
5.浙江省2004年高中会考地理试卷分析 [J], 李小冬;唐建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浙江省2004年高中会考试卷分析历史2004年是高中证书历史会考实行半开卷的第二年。
试卷依据《2004年浙江省高中历史会考标准》和现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高一年级历史教学的实际,充分体现水平考试的要求,在巩固2003年高中历史会考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展完善。
一、试卷特点1.试题设计有创新试题设计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部分,这种创新使试卷变得生动、活泼,给考生创设了愉悦的测试环境。
这也是一种人文关怀,有利于考生能力水平的正常发挥。
其一是材料的内容有所创新。
试题的材料内容多样化,有直观生动的图片材料,即孙中山的像;有反映抗战时期的战斗性悲歌《松花江上》的歌词;有恩格斯、陈独秀、李鸿章等著名历史人物的言论等。
这样的试题情境具有生动性,富有动感,为试卷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从而有利考生能力水平的发挥。
在试题中设置历史人物的画像、言论,使考生答卷的过程犹如同历史人物对话的过程,有利于考生的思维迅速集中到这些历史人物身上,进入历史的情境,从而激发考生的思维。
试卷也在传递着一种信息,即命题的素材是多样化的,例如,图片、地图、表格等这些简洁而内涵丰富的信息载体,都是创设试题情境的良好素材。
其二是材料的呈现方式有所创新。
打破了材料阐释题与问答题的传统界限,每道非选择题都以材料问答题的形式出现,突破了以往每道题集中呈现材料、集中提出问题的命题方式,采用材料与问题间隔分布的命题方式。
材料题最具学科特点,有利于能力的考查,但对于学习历史时间不长的考生来说难度较大。
因此,相对于集中提供材料与问题的命题方式来说,材料与问题间隔分布的命题方式有利于减轻考生阅读材料的心理障碍,有利于考生迅速建立起问题与材料的联系,每则材料同时成了考生解决问题的支架与依据,实际上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也更符合考生的实际。
其三是试题的布局有所创新。
四道大题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强盛和人民共同富裕。
浙江省2004年高中证书会考试卷语文考生须知:1.全卷分试卷I、Ⅱ和答卷I、Ⅱ。
共6页,有六大题,26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I、Ⅱ的相应位置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钢笔或圆珠笔将姓名、准考证号分别填写在答卷I、II的相应位置上。
试卷I请用铅笔将答卷中的准考证号和学科名称所对应的括号或方框涂黑,然后开始答题。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请从各题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误选均不给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隽(juàn)永形骸(hái) 惴惴(zhuì)不安(B)丛冢(zh6ng) 静谧(mì) 饿殍(fú)遍野(C)编纂(cuàn) 眷(quàn)恋残羹冷炙(zhì)(D)梦魇(yâ) 琐屑(xuâ) 迥(jiǒng)然不同)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A)闲暇寥落睚眦必报夸夸奇谈(B)黯淡杜撰锱铢必较延口残喘(C)艳羡震憾粗枝大叶陨身不恤(D)屠戳通辑络绎不绝浑浑噩噩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哗众取宠:用浮夸的言辞博得群众的喜欢)(B)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
(屈尊:屈从于尊贵的人)(C)他的气度,他的精神力量,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游刃有余:形容做事熟练,轻而易举)(D)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
(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4.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
(2)在新闻发布会上,钟南山以医学专家的渊博学识,▲地告诉大家,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
针对高中历史试卷的分析针对高中历史试卷的分析范文高中历史试卷分析篇一:高中历史期末试卷分析一、命题指导思想和特点(一)、指导思想纵观整个试题,总体体现了以能力和素质立意的理念和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考查要求,以发挥历史教育测量的诊断功能和导向功能。
(二)、试题特点1、总体平和,难度适中试题的结构、题型与容量适度,有一定的效度、区分度。
难度适中,全卷没有让所有学生都动不起笔的题目,也没有一个大题让相当一部分考生得满分的题目。
全卷基本按照高考要求命制,让分科以后的文科学生见识一下高考模式的题目是很有必要的。
2、立足基础,贴近教学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识记和理解。
尤其是对一些重要概念和结论的准确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从阅卷及抽样的结果看,主要有五大问题:基础知识不牢固、学科能力没形成、审题偏差大、书写不规范、新课程意识缺失。
1、基础知识不牢固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特别是对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没有真正把握。
2、审题偏差大本次考试因审题失误而失分显得特别严重。
审题中抓不住关键性字词,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导致理解偏差,不按照要求回答,答非所问。
3、书写不规范多数学生书写不规范,字迹不清晰;学生语文知识匮乏,不能有效组织答案,主要表现为知识要点不明确,没有层次性,出现口语化,文字表达不够严谨;不会使用历史学科语言或术语答题,出现许多无效文字;关键字词写成错别字。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1、加强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教学本次考试,反映出学生在历史概念上存在很大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将基本历史概念阐释清楚,让学生对一些历史概念烂熟于心。
并适时进行跟踪检查,通过课前默写、课后作业、抽查等方式,增强对历史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2.教学重、难点分析应加重学生参与的力度包括新课教学和试题练习和讲评,在培养对问题分析能力的同时,多给学生参与的平台和机会,因为学生参与,能有效及时地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偏向及思考方式的偏差。
1.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各国的支持,其主要原因是A.外国人不了解孙中山及其革命的性质B.资本主义各国不赞成武装起义的斗争方式C.西方各国不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D.列强已经选中了袁世凯为其代理人2.国民革命时期,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中共三大的召开 B.五四运动的爆发C.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北伐战争的开始3.“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带来的最深刻教训是必须A.坚持民主法制建设 B.借鉴西方民主制度 C.保障人民的选举权 D.大力发展国民经济4.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A.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B.中美关系的缓和C.第三世界的兴起D.中日关系的改善5.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的谈判。
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谈判是国共两党平等会谈B.统一后两党可以继续合作C.国民党以地方代表身份进行会谈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可以地位平等6.20世纪7O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中日联合声明》签订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7.中国倡导建立的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是A.亚太经合组织 B.欧洲联盟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上海合作组织8.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第一个文件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982年宪法C.《中华民国宪法》D.1954年宪法9.在雅典民主制下,最高的国家权力机构是A.公民大会 B.陪审法庭C.十将军委员会 D.五百人会议10.促使罗马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的直接原因是A.奴隶制的逐渐衰落B.版图的不断扩展C.自由民的日趋增多 D.法理的不断完善11.假如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部法律,总统感觉其对自己不利,那么他面临的以下几种选择,最能体现总统权力的是①被迫通过②可以否定③可以通过也可以否定A.① B.② C.③ D.都不对12.在近代,英.美.法.德等国虽然都确立了代议制,但其代议制的形式却不尽相同,主要是因为它们各自的A.国情不同 B.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C.传统不同 D.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不同13.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浙江省2004年高中会考试卷分析历史2004年是高中证书历史会考实行半开卷的第二年。
试卷依据《2004年浙江省高中历史会考标准》和现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高一年级历史教学的实际,充分体现水平考试的要求,在巩固2003年高中历史会考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展完善。
一、试卷特点1.试题设计有创新试题设计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部分,这种创新使试卷变得生动、活泼,给考生创设了愉悦的测试环境。
这也是一种人文关怀,有利于考生能力水平的正常发挥。
其一是材料的内容有所创新。
试题的材料内容多样化,有直观生动的图片材料,即孙中山的像;有反映抗战时期的战斗性悲歌《松花江上》的歌词;有恩格斯、陈独秀、李鸿章等著名历史人物的言论等。
这样的试题情境具有生动性,富有动感,为试卷注入了一股清新之风,从而有利考生能力水平的发挥。
在试题中设置历史人物的画像、言论,使考生答卷的过程犹如同历史人物对话的过程,有利于考生的思维迅速集中到这些历史人物身上,进入历史的情境,从而激发考生的思维。
试卷也在传递着一种信息,即命题的素材是多样化的,例如,图片、地图、表格等这些简洁而内涵丰富的信息载体,都是创设试题情境的良好素材。
其二是材料的呈现方式有所创新。
打破了材料阐释题与问答题的传统界限,每道非选择题都以材料问答题的形式出现,突破了以往每道题集中呈现材料、集中提出问题的命题方式,采用材料与问题间隔分布的命题方式。
材料题最具学科特点,有利于能力的考查,但对于学习历史时间不长的考生来说难度较大。
因此,相对于集中提供材料与问题的命题方式来说,材料与问题间隔分布的命题方式有利于减轻考生阅读材料的心理障碍,有利于考生迅速建立起问题与材料的联系,每则材料同时成了考生解决问题的支架与依据,实际上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也更符合考生的实际。
其三是试题的布局有所创新。
四道大题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强盛和人民共同富裕。
第31题的主题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造船制炮的先进技术,开展了洋务运动”。
第32题的主题是“孙中山先生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民主革命探索”。
第33题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成就”。
三道题目都紧紧围绕着两大历史任务而展开。
第34题的主题是“恩格斯指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确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解放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显然,该题成为了前面三道题的点睛之笔,成为四道非选择题的灵魂与统率。
2.重视能力的考查全卷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了技能与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关注基础、重视能力、强调应用”的命题思想。
下面举两例加以说明。
重视历史材料处理能力的考查。
要求考生能够正确阅读、分析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整理有效的历史信息,运用这些有效信息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
在现代信息社会,这是每位公民必须具备的重要的能力。
试卷从三个层次考查了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
第一层次是要求考生正确解释历史材料所涉及的重要的和关健的知识。
第31题(1)问要求考生解释材料中曾国藩所说的办洋务的目的。
第31题(2)问要求考生写出四家企业名称说明“收回洋人夺去之利”的作用。
这是整理历史材料、弄清历史材料基本面貌的基础能力。
第二层次是要求考生从历史材料中合乎逻辑地推断出当事者的意图或目的,进一步考查考生认识历史材料的水平。
第31题“(1)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的问题即是这类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
第三层次是要求考生把握材料所反映出来的特点,从一个或多个角度组织历史知识,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
第31题(3)问要求考生把握材料中“甲午战败”的时间特征与李鸿章关于洋务运动为“纸糊的老虎、虚有其表”的反思,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的结论,进而要求考生结合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深入分析、得出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33题(1)问要求考生把握材料所提供的“东北”、“九一八!九一八!”、“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遭遇”三条信息,结合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知识,推断出日本帝国主义在1931年制造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并进而深入地从“东北的地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个角度分析这次事变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后果。
并进一步组织分析概括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第34题(2)问要求考生把握材料所提供的“陈独秀”、“德先生、赛先生”两条信息,结合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知识来推断出陈独秀的这段话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
并进一步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
重视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分析综合能力是重要的历史学科能力,要求考生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
试卷同样从三个层次对此进行了考查。
第一层次是要求考生能从某个特定的角度选取历史材料或将零散的历史材料组织起来,解决试题所要求的某一方面的问题。
如一个历史事件的原因、性质、特征、意义……例如,第33题(2)问要求考生能从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的角度,组织历史材料说明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有力的抗日斗争措施。
再如第34题的(1)问要求考生从思想解放角度来阐释戊戌变法运动的重要作用。
第二层次是要求考生能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出发,找出历史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有内在联系的历史材料,并按试题要求将其组织起来。
例如,第33题(3)问要求考生找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新中国在东北建成投产的四个重要工业项目。
第三层次是要求能从多种角度按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将零散的历史材料综合起来,解决新情境下的较为复杂的问题。
例如,第32题要求考生先后完成辛亥革命时期、从中华民国成立至五四运动前、20世纪20年代有关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斗争实践的问题。
其中(1)问要求考生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三个角度来说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4)问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历史课程目标要求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有能力的训练,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
所以,试卷在对考生的历史知识与学科能力的考查过程中,有机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并且贯穿整份试卷始终。
我们以第32、33题为例加以说明。
第32题(1)问的考查使考生认识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对封建专制体制的冲击、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对进步意识的弘扬、对风俗习惯的革故鼎新与激浊扬清都是空前的,使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第一次巨大的变革。
(2)、(3)问的考查能够使考生认识到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历史进步性与艰巨性;也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愈挫愈奋的精神。
整道题能够使考生认识到:孙中山先生因为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巨大贡献和在民主革命奋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所以赢得了中华民族“永恒的纪念”、“崇高的敬仰”。
有利于培养考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
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近代中国遭到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
第33题(1)问通过战斗性悲歌《松花江上》的歌词,深刻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1)、(2)问能使考生认识到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关头,为争取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利益为重,努力消除国共两党纷争,奔向抗日前线,使考生深刻认识到任何个人、团体、政党必须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和中华民族的生存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含义之一。
第31题揭示了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第32题通过考查孙中山先生革命道路上的不断奋斗从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也没有使中华民族走上民族独立的道路;第33题(2)问考查中国人民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时间,(3)问要求考生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在东北建成投产的四个重要工业项目。
把这三道题目的不同侧面综合起来思考,能够使考生得到重要的历史结论: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从而进一步培养了考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二、错例分析根据抽样(1800人)统计数据,通过对部分试题的分析来了解考生失分的原因。
1.选择题部分2.非选择题部分综上分析,历史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长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例如,学习历史的态度有问题、积极性不高。
历史概念不清、基础知识不扎实。
能力薄弱:历史材料的分析、运用能力;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概括能力;审题意识与能力;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能力。
三、几点建议1.教学建议学生对学习历史的态度如何,兴趣高涨与否,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要解决的课题是:如何让历史课血肉丰满,如何让学生体验到学历史能充实自己的头脑,能磨炼自己的思维,能增长自己的智慧,……一句话,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学历史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这是历史教育摆脱困境的出路之一。
正确处理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能力提高的关系。
历史会考采用半开卷的形式,目的在于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记忆负担,加大能力训练的力度,为历史教学注入活力。
但缺少知识依托的能力是空谈。
所以,在半开卷的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是当务之急。
学习的效率不高、质量不高是历史教育的软肋。
历史知识只有在不断的理解应用中才能得到巩固。
通过结合学生实际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学生会产生学习历史的成就感,才会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与主动性。
2.命题建议更好地发挥会考要求高一年级重视基础、重视基本能力培养的导向作用。
选择题部分采用专题考查形式,以引导历史教学重视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
命题材料多元化,让更多的图片、地图、表格进入试卷,以引导历史教学中让丰富的课程资源进入课堂,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试题与答案的语言表述适度增加灵活性,适度增加参考答案的开放度。
执笔周百鸣吴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