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7凸透镜成像规律课后练习一(含详解)(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精讲·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凸透镜成像规律1.实验装置:蜡烛、凸透镜、光屏、直尺。
2.注意事项: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央。
3.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二.动态分析1.u>f,u越小,v越大,像越大;比如照相机离人越近,成像越大;2.u<f,u越小,v越小,像越小。
放大镜离物体越近,成像越小;3.如果物距相同,凸透镜的焦距越小,实像越小。
三.记忆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与物异侧倒,物远像近像变小。
虚像与物同侧正,物近像近像变小。
·三点剖析·一.核心考点1.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实验★★★2.生活中的透镜★★二.重难点和易错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焦距的相对大小有关,结论的得出要综合光路作图(理论)和实验(实践)的方法。
具体的记忆方法可以参考“记忆口诀”。
2.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是中考必考知识点,需要把握:①凸透镜、蜡烛、光屏在同一高度;②平行光入射确定焦距;③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对应的光学元件;④动态分析,移动蜡烛对应光屏的移动方向;⑤换用不同曲率的凸透镜成像情况。
·题模精选·题模一: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简单应用例1.1.1如图所示,MN 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为蜡烛,A′为蜡烛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确定凸透镜的位置及其焦点,并将它们画出来.【答案】 如下图所示:【解析】 (1)在烛焰上取一点S ,在其成的像上找出其对应的像点S ′,连接SS ′,其与主光轴的交点O 就是凸透镜的光心,由此可以确定凸透镜的位置;(2)过S 点做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要过S ′,折射光线与凸透镜右侧的主光轴的交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F 位置,因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同理可以做出凸透镜左侧的焦点F .例1.1.2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cm 的地方,在另一侧距凸透镜34cm 的光屏上可以得到烛焰放大、倒立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 . 8cmB . 15cmC . 18cmD . 20cm【答案】B【解析】 依题意,烛焰在光屏上产生倒立、放大的实像,这说明蜡烛一定位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和焦点之间,即2fu f 而=20u cm ,所以1020cm f cm ,由成像规律可知,当2f u f 时,像到透镜的距离即像距应大于两倍焦距,即2v f ,而题中=34v cm ,则17f cm ,综上所述得1017cm f cm .例1.1.3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答案】D【解析】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16cm 时,所以f=8cm.A 错误.B、当u=12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错误.C、当u=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C错误.D、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D正确.例1.1.4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请在图中作出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答案】如图【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一定要掌握物距、像距、物体、像大小之间的关系.利用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进行作图确定物体A的位置: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过凸透镜会聚在焦点上;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平行于主光轴射出.连接A与凸透镜的中心并延长,过A点作主光轴的平行线交凸透镜一点,连接该点和凸透镜的焦点F并延长,交于一点,作该点垂直于主光轴,即为物体AB所成的像A′B′的位置.如图.题模二:凸透镜成像实验例1.2.1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A.用湿手插拔电器插头B.发生触电事故时,应先切断电源再救人C.人体不能接触高压带电体,但可以靠近高压带电体D.保险丝熔断后,换用一根比原来粗得多的保险丝,使之不易熔断【答案】B【解析】A选项中水是电的导体,用湿手插拔电器插头,很容易发生触电事故,故A错误;B选项中发生触电事故时,应先切断电源再救人,故B正确;C选项中人体不能接触低压带电体,也不能靠近高压带电体,故C错误;D选项中过粗的保险丝,其电阻太小,需的较大的电流才能熔断,于是在规定值内不能熔断,就不能起到保险的作用,故D错误。
5.3凸透镜成像规律1.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是常见凸透镜成像规律光路图,详见下表(1)。
表(1)凸透镜成像规律表a. u﹥2fb. f﹤u﹤2fc.0﹤u﹤fd.u=2f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需要牢记,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其规律。
也可以背下下面口诀:“物大焦,倒立实,物越大,像越小;物小焦,正立虚;物为焦,不成像”。
这里的“物”指物距,“像”指像距,“焦”指焦距。
2.注意:(1)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在光屏上可呈现,可用眼睛直接看,所有光线必过像点;(2)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能用眼睛看,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3.凹透镜成像规律:凹透镜始终成缩小、正立的虚像,如图所示。
凹透镜成像光路图4.凸透镜与凹透镜比较:表(2)对凸透镜、凹透镜做出了比较,凹透镜、凸透镜的辨别、特点、典型光路和应用作出了系统性总结。
注意:大家还要记住:虚像,物、像同侧;实像,物、像异侧。
表(2)凸透镜、凹透镜比较表1.凸透镜成像规律本节内容是第五章重点,也是知识点、难点和考点集中的内容。
涉及第五章的中考考题,本节要占到70%以上,所以本节应作为重点加以重视。
在本节中,主要知识点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凹透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实验以及动态变化(物距、相距、焦距变化)时成像特点与变化情况。
再次需要指明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实验作为必考的实验内容更应给与重视。
2.中考题型分析本节内容在中考中属于必考内容,出现概率高,所占比例也较高。
考题主要集中在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上,主要有成像虚实、大小和位置,一般情况下作为一个考题出现,也有与其他知识点组合一个考题的情况。
纵观历年考试,本节考点出现的概率很高,主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探究题三大类型,选择题出现的概率更高些。
本节在中考试卷中所占分值在2—7分之间。
3.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考点一:凸透镜成像规律◆典例一:(2016•深圳)下面的光学设备中,利用了图中原理的是()。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习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今年的元月31日晚,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观看到天文奇观“月全食”。
如图所示是小明用照相机拍摄的月全食照片,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月亮是光源B.若想拍摄到更大的月亮,应增大凸透镜的焦距C.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工作的D.月食主要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答案】B【解析】【详解】A. 月亮不属于光源,故A选项错误。
B. 若想拍摄更大的月亮,根据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应选焦距更长的镜头,增加像距,同时增大照相机暗箱的长度,故B选项正确。
C.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故C选项错误。
D. 月食天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选项错误。
故选:B.2.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B.当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当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答案】D【解析】【详解】A.观察图片可知,当物距u=16cm时,像距v=16cm,这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上,即:2f=16cm,所以凸透镜焦距是8cm,故A错误;B.因为8cm<10cm<16cm,所以这时f<u<2f,这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C.当u=22cm时,u>2f,这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D.当物体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那么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是正确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了解凸透镜移动过程中像距和像的大小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本节知识学习的重难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并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中考命题多以通过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或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判断像的性质,改变物距的大小来判断像的变化为主。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近年来各地中考的热点,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和实验与探究题等为主,难度较大。
一、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1.凸透镜成像的三个重要物理量:焦距、物距、像距。
a.凸透镜的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用f表示。
b.物体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物距,用u表示。
c.像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像距,用U表示。
2.实验过程实验装置: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光屏、火柴a.测出凸透镜的焦距;b.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c.点燃蜡烛,使蜡烛尽可能远离凸透镜,即让物体在二倍焦距外,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记下此时的物距和像距,观察所成像的特点;d.将蜡烛依次放到二倍焦距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焦点等区域,然后移动光屏,看能否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假设能成像,记下对应的物距和像距,并观察所成像的特点;e.将蜡烛放在焦点以内,先移动光屏看能否承接到像,假设不能,再从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烛焰所成的像,并记下所成像的特点;f.改变物距(即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几次以上实验操作。
参考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e.分析与论证:比照归纳以上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如下表:f.探究结论: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总结出以下两点。
(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2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2)不管成实像还是成虚像,物体离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像离凸透镜也越远。
3.实验说明a.本实验中所选凸透镜的焦距最好在10~20 cm,太大或太小都不方便。
b.应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按顺序放在光具座上,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的中心位置,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烛焰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能完整地落在光屏的中央,便于观察。
八年级上凸透镜成像规律(含解析)一、单选题1.小明拿着凸透镜在窗户和墙壁之间移动,发现墙壁上出现了一个窗户的像,墙壁、凸透镜和窗户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墙壁上出现的是正立、缩小的实像B. 幻灯机是利用图中所示的成像规律工作的C. 向右移动凸透镜,在墙壁上还会出现一个像D. 用白纸挡住凸透镜一半,不能看到窗户完整的像2.如图是探究凸诱镜成像规律的装置,此时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光屏上的像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B. 此凸透镜的焦距小于10cmC. 若将蜡烛移动到30cm处,光屏移动到80cm处,会再次得到一个清晰的像D. 若在蜡烛和凸诱镜之间放一个远视眼镜,将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先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透镜右侧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缩小的实像.接下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改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A. 光屏向右移,能接收到清晰缩小的实像B. 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放大的实像C. 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缩小的实像D. 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接收不到清晰的像4.小刚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由发光二极管组成的“上”字屏代替蜡烛,他把“上”字屏放在原来放蜡烛的位置上,如图所示.移动光屏直至看到清晰像.此时他在不透光的白板光屏上看到的是图中的()A. B. C. D.5.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4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3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A. 10cm<f<15cmB. 15cm<f<20cmC. 20cm<f<30cmD. 30cm<f<40cm6.许多家庭的门上都装有防盗门镜(俗称“猫眼”)。
从室内透过防盗门镜向外看,可以看到来客的正立、缩小的像。
由此可以断定,此时防盗门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A. 凸透镜B. 凹透镜C. 凸透镜和凹透镜D. 玻璃砖7.如图所示,小刚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当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0<u<f):(1)光路图:如下图;(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正立、放大、虚像;②物像同侧;③像距>物距:v>u;④物体远离凸透镜(靠近焦点),像变大;(4)应用:放大镜2.当物体在焦距处时(u=f):不成像(折射光线平行);3.当物体在1~2倍焦距间时(f<u<2f):(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倒立、放大、实像;②物像异侧: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③像距>物距:v>2f;(像在2倍焦距之外)④像与物体的移动方向一致;(物体向右移动,像也向右移动)⑤物体靠近凸透镜(靠近焦距处),像变大;物体远离凸透镜(靠近2倍焦距处),像变小;⑥像的移动速度大于物体的移动速度:物体移动一小段距离,像移动一大段距离;(4)应用:投影仪4.当物体在2倍焦距处时(u=2f):(1)光路图:如下图;(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倒立、等大、实像;②物像异侧: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③像距=物距:v=2f;(像也在2倍焦距处)5.当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时(u>2f):(1)光路图:如下图;(2)成像原理:光的折射;(3)成像特点:①倒立、缩小、实像;②物像异侧: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③像距<物距:f<v<2f;(像在1~2倍焦距间)④像与物体的移动方向一致;(物体向右移动,像也向右移动)⑤物体靠近凸透镜(靠近2倍焦距处),像变大;物体远离凸透镜,像变小;⑥像的移动速度小于物体的移动速度:物体移动一大段距离,像移动一小段距离;(4)应用:照相机。
【例题1】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物体距凸透镜10cm时,成正立、放大的实像B.当物体距凸透镜20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当物体距凸透镜3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远离凸透镜时,在凸透镜另一侧所成的像逐渐变大【答案】B【解析】解:A、当u=10cm时,u<f=15cm,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B、当u=20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正确;C、当u=3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故C错误;D、当物体从距凸透镜20cm处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增大,在凸透镜另一侧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4.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与判断)1.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2.一凸透镜的焦距为6cm,若将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5cm处,可得到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3.如图所示,小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在光屏上接收到烛焰清晰缩小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屏上的像是正立的B.蜡烛在距透镜2倍焦距以内C.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制成投影仪D.蜡烛靠近透镜,光屏应远离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4.让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透镜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7cm处,经这个凸透镜所成的像是A.缩小的实像 B.放大的实像 C.缩小的虚像 D.放大的虚像5.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
则在光屏上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D.像距大于10cm小于20cm6.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如果在光屏上得到如图所示的缩小、倒立的实像,那么要在光屏上得到放大、倒立的实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A.蜡烛右移,光屏右移B.蜡烛左移,光屏左移C.蜡烛右移,光屏左移D.蜡烛左移,光屏右移7.在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调节光屏位置,可以找到一个清晰的图像,这个图像是图中的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先用焦距为10cm的透镜甲进行实验,在透镜右侧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实像.接下来不改变发光体和凸透镜的位置,改用焦距为20cm的透镜乙继续进行实验,下列情形可能发生的是A.光屏向右移,能接收到清晰的缩小实像B.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的放大实像C.光屏向左移,能接收到清晰的缩小实像D.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接收不到清晰的像9.手持一个凸透镜在室内的白墙和窗户之间移动(离墙更近些),在墙上能看到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10.小明有光具座上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凸透镜成像规律课后练习1(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题一:小明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
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A.一定小于L B.一定大于LC.可能等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题二:小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像高与像距、物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究,他将5cm长的发光体放在一个竖直支架上作为光源进行实验。
(1)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表是小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②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______1(选填“大于”或“小于”);当像距大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_______1(选填“大于”或“小于”)。
③小华通过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又得出了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具体关系。
他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题三:请在图中完成物体CD经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
题四:小红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C.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投影仪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题五:蜡烛放在离凸透镜40cm的主光轴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在原来位置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40cm,则所成清晰的像一定是()A.虚像 B.放大的 C.正立的 D.缩小的题六:晓雯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选择题1.某摄影师在某次利用相机拍照时,发现被拍摄人的正面照在照片中的比例太小,很不美观。
为增加人在照片中的比例,摄像过程应该()A.被拍摄人不动,摄影师后退,镜头向后调B.被拍摄人不动,摄影师向前,镜头向前调C.摄影师不动,被拍摄人向前,镜头向后调D.摄影师不动,被拍摄人后退,镜头向前调2.如图所示,是无锡市中小学统一安装的“一键式报警柱”。
按下按钮就可以通过摄像头进行面对面视频通话,实现校园安全事件的紧急救助。
关于此设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摄像头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相同B.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定律C.“报警”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D.“报警”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放大的虚像3.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实像,如果把物体沿凸透镜主光轴移动到距离凸透镜20cm处,则成像的情况是()A.放大的实像B.缩小的实像C.等大的实像D.三种情况都可能4.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A.实验中所使用的的凸透镜焦距为16cmB.物体放在A点对应的位置上,成缩小倒立的实像C.物体放在C点对应的位置,放大倒立的实像D.物体从A点移到C点的过程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小5.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这个透镜50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缩小的实像6.用光具座和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成像实验,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0cm处,则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的像是()A.放大、倒立的实像B.放大、正立的虚像C.等大、倒立的实像D.缩小、倒立的虚像7.如图是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11时13分59秒,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七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的照片,火箭周围冒有大量的“白气”,载着空间站建造任务启动以来平均年龄最小的航天员乘组,向中国自己的太空家园飞奔而去。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练习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1.如图所示,凸透镜竖直放置,凸透镜焦距为f,现有一点光源S在凸透镜左侧以凸透镜两倍焦距处为圆心,在经过主光轴的竖直平面内做顺时针圆周运动,半径为r,且r<f,则在下列关于点光源所成的像的运动轨迹的各图中,正确的是()A. B. C. D.2.将蜡烛、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假设光屏上下足够长,根据光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B. 此时光屏上能看见一个放大、倒立的像C. 移动光屏至凸透镜的左侧并左右移动,可以在光屏上找到蜡烛的像D. 将蜡烛移到刻度尺左侧30cm处,为了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需将图中的光屏向右移3.马路上的一种球形交通摄像头能拍清楚几百米远的物体.如图所示为这种摄像头成像的示意图,镜头与像屏的位置都不变,两者间距很小.图中0是透镜的光心,E是主光轴与屏的交点,M是线段OE的中点,被跟踪的汽车前车牌在靠近摄像头时总能在屏上成清晰的像.在车驶近摄像头的过程中()A. 透镜的焦距不变且右侧焦点一定在0点与M点之间B. 透镜的焦距不变且右侧焦点一定在M点与E点之间C. 透镜的焦距变化且右侧焦点一定在O点与M点之间D. 透镜的焦距变化且右侧焦点一定在M点与E点之间4.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B. 当u=15cm时,光屏上不能成像C. 当u=25cm时成缩小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5.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如图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B. “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之外C. “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D. “刷脸”时,若发现成像太大,则消费者应靠近摄像头6.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移动物体到某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将物体靠近透镜后,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物体的像,则一定成虚像B. 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物体和光屏位置互换,一定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像C. 如果物体靠近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必须远离透镜,且光屏移动距离小于物体移动距离D. 将透镜遮挡一部分,则一定不能成完整的像7.如图,图中能正确表示像与物关系的是()A. B.C. D.8.某同学经过一节课的凸透镜实验探究,写出了如下一些结论,你认为他的记录中不正确的是()A. 凡是实像,都是倒立的B. 凡是虚像,都是正立的C. 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既有放大的,又有缩小的D. 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既有放大的,又有缩小的9.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与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A. 光屏上仍能呈现出一个缩小的像B. 光屏上将能呈现出一个放大的像C. 光屏上不能呈现出像,但眼睛透过透镜能看到像D. 光屏上没有像,需调节光屏的位置像才能呈现出来10.如图所示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的情景,烛焰位于凸透镜1.5倍焦距处,并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2019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7凸透镜成像规律课后练习一(含详
解)(新版)新人教版透镜成像规律
题一:小明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
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A.一定小于L B.一定大于L
C.可能等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题二:小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发现像高与像距、物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究,他将5cm长的发光体放在一个竖直支架上作为光源进行实验。
(1)实验开始前,首先在光具座上依次安装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调节,使它们的中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表是小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几组数据:
根据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cm。
②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______1(选填“大于”或“小于”);当像距大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_______1(选填“大于”或“小于”)。
③小华通过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又得出了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具体关系。
他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题三:请在图中完成物体CD经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
题四:小红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B.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C.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投影仪D.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题五:蜡烛放在离凸透镜40cm的主光轴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像.若把蜡烛在原来位置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40cm,则所成清晰的像一定是()
A.虚像 B.放大的 C.正立的 D.缩小的
题六:晓雯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如下操作并得到了相关结论。
(1)如图所示,让太阳光正对着凸透镜照射,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cm。
(2)将蜡烛,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①在表中空格内填写相应内容。
②当烛焰从远处靠近透镜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________透镜。
题七: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2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当物体距凸透镜8cm时,所成的“像“的几种说法()
(1)可能是倒立放大的实像;(2)可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可能是正立放大的虚像;(4)可能在光屏上找不到像.
A.(1)(3)(4)正确 B.只有(1)正确
C.只有(3)正确 D.只有(3)(4)正确
题八:凸透镜能成实像,若用硬纸板将凸透镜遮住一半,则()
A.光屏上不能成像
B.能成像,像是原来的1/2
C.光屏上仍成原来的像,像比原来暗
D.要把屏向前或向后移动恰当位置,才能成清晰的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题一:D
详解:由太阳发出的光线可以看作平行光,因此,太阳光经凸透镜折射后能会聚在焦点处,若纸片放在焦点前、后,均会形成较大的光斑(光线在焦点前尚未会聚于一点,在焦点后则是会聚于一点后又发散射出)。
因此凸透镜的焦距既可能大于L又可能小于L。
题二:(1)同一高度;(2)①10,②小于,大于,③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相等。
详解:(1)为了能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心,必须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使它们的中心位置大致在同一高度;(2)①由表中第3次实验的数据,物距等于像距,物像等大,可知,此时u=2f=20cm,则f=10cm,即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②根据第1次,第2次实验数据,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可得到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小于1;同理,根据第4次,第5次实验数据,像距大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可得到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大于1;③第1次实验中像高与物高的比值:2/5,像距与物距的比值:14/35=2/5;第2次实验中像高与物高的比值:2.5/5=1/2,像距与物距的比值:15/30=1/2;第3次实验中像高与物高的比值为1;像距与物距的比值也是1;第4次实验中像高与物高的比值:10/5=2,像距与物距的比值也是2;第5次实验中像高与物高的比值为5,像距与物距的比值也是5,。
则由此可得出结论: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相等。
题三:如图所示。
详解: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作图。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通过凸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题四:A
详解: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是倒立的,当蜡烛越烧越短时,物体向下移动,则像向上移动,A选项正确;由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当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离凸透镜越远,所成的像越小,因此要使光屏上的像变小,应将蜡烛远离凸透镜,B选项错误;由图可知物距与像距的关系为u>2f,照相机就是应用该原理制成的,C选项错误;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光线的方向为特定方向,而漫反射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因此为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粗糙的玻璃板,使照射到上面的光线发生漫反射,D选项错误。
题五:D
详解: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设焦距为f;当物距为40cm时,f<40cm<2 f,由此推算出当物距为80cm时;物距变大,并且物距肯定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题六:(1)10 (2)同一高度(3)①倒立、缩小的实像;30 ②远离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凸透镜在刻度尺上的“50cm”刻度处,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相交于“60cm”刻度处的光屏上,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2)实验过程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后,还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保证成像在光屏的中心位置;(3)表中实验序号1时的物距是30cm,大于2倍焦距,此时像的性质应当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实验序号3时的物距是15cm,根据光路是可逆的原理,参考实验序号1的数据可知此时的像距应当是30cm;当烛焰从远处逐渐靠近凸透镜时,烛焰的像会远离凸透镜,要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当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题七:A
详解:物体离凸透镜12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2f>u>f,所以,2f >12cm>f,12cm>f>6cm。
当物体距凸透镜8cm,2f>8cm>f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即可得出,所成的像也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距凸透镜8cm,f =8cm时,不成像;当物体距凸透镜8cm,f>8cm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综上所述,此题有3种情况:(1)可能是倒立放大的实像;(2)可能是正立放大的虚像;(4)可能在光屏上找不到像。
题八:C
详解:如图所示,物体上A点发出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都会聚于A'点,当凸透镜被挡住一半时,相当于有一半的光线被挡住了,但还有一半的光线能透过凸透镜会聚到A'点;同理,物体的其他任意点也都有光线会聚到像点,即能在原来位置成完整的像,只是由于透过的光线只有原来的一半(另一半被挡住了),故像的亮度会变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