氡气、地震云和地震断层的活动性
- 格式:docx
- 大小:55.38 KB
- 文档页数:2
地震云产生机制与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地震是大地构造活动的结果,地震的发生和一定的构造环境有关并且是整个构造活动过程中的一个事件,他不是孤立发生的,在这个事件之前,还会发生其它事件,如果能确认地震前所发生的其它变量,就可以利用它去作为前兆去预测地震。
不过,地震的发生有随机性,在累积构造应力作用下,岩石在何时、何处发生破裂,决定于局部构造中的承压薄弱点以及构造的规模大小和岩性等,即存在构造应力的累积点和构造承受应力的极值点(最小点)之间很难给予确定,这些薄弱点的分布和性质常常不能被我们清楚的了解;此外,地震还可能受一些其它未知因素的影响。
因此,预测地震有时就归结为地震发生的估计概率问题。
现在地震预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地震地质、地震统计和地震前兆。
其中地震地质是查明发生地震的地质成因、地质条件和地质标志,对未来的地震危险区和地震强度作出预测,为地震区域划分提供依据;地震统计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地震活动的统计规律及其独立性;②长期地震预测的统计方法的有效性;③中期时间尺度地震活动的“异常”问题;④可能的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测预报方法的统计显著性;⑤地震的物理可预报性;⑥地震预测预报的地震活动性方法的能力和限度;⑦地震活动的物理模型;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建立直接信息采集记录和和构建全方位勘探测量数据累积,其中包括地震数据统计和和构造应力、水温、地氡、点位移、地磁、地电等测量数据的采集,以上所有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个与地震四要素相关的一个数学统计模型,该项工作到现在为止,所得到的依然是一个没有多少预测使用价值的准概率问题,尽管如此,人类为之进行的探索依旧在继续。
过去的研究模式似乎已经证明,传统地震预测研究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似乎对实现地震精确预报目的难有现实的帮助,过去人们认为制约地震预测预报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基于板块漂移挤压基础上的地震成因说,其板块的大小形状以及板块的岩性以及内在的小的分支构造不同,决定了地震地质研究的发散性以及研究结果的概率性分布;(二)地震统计学中的时空分布研究中,存在着数据样本少且历史数据的不准确问题,即使有足够的样本数据,同样面临着地震尤其是强震对地质构造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包括构造宽度、深度、岩性等改变,会影响下一个应力累积过程中地质应力承压和弹性突变的时空条件,这直接导致统计学中重要的时间参数及震级参数的严重发散,也就出现了地震统计学意义上的失真;(三)目前地震前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对与地震相关的相关电、磁、热、水等可见可测参数进行累积性测量,目的是找到各类参量的数据变化与地震发生的四要素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实现地震预测预报的目的,到现在为止,长时间大量的采集数据和分析工作,似乎并没有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可以达到预报地震的规律和标准要求。
地震前的宏观异常现象汇总1、地下水异常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
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
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许多动物的器官感觉特别灵敏,能比专家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而且不撒谎、不欺世、不渔利,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
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
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
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
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
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
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
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地震前动物反应和动物异常表现。
牛、马、驴、骡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猪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拱圈、越圈外逃羊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越圈逃跑、闹圈狗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乱跑乱闹、叼着狗崽搬家、警犬不听指令猫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兔不吃草、在窝内乱闹乱叫、惊逃出窝鸭、鹅白天不下水、晚上不进架、不吃食、紧跟主人、惊叫、高飞鸡不进架、撞架、在架内闹、上树鸽不进巢、栖于屋外、突然惊起倾巢而飞鼠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发呆、不怕人、惊恐乱窜、叼着小鼠搬家蛇冬眠蛇出洞在雪地里冻僵、冻死,数量增加,集聚一团鱼成群漂浮、狂游、跳出水面、缸养的鱼乱跳,头尾碰出血,跳出缸外,发出叫声、呆滞、死亡。
地震云是如何形成的?(2013-07-25 14:22:09)地震云氡气成因的简单介绍:氡气学名po218,广泛分布于地层中,尤其是富水断层中,目前氡气测量找寻断层及地下水打井已是一项非常成熟的技术。
氡气是空气中水分子的天然的凝聚核,即平时我们所说的雨核,在震前由于水温的升高及轻微扰动,造成氡气大量释放到空气中,与空气中的游离水分子结合成雾气。
上升后成为我们观察到的地震云。
正常情况下,只有少量的能够从岩石中跑到空气中来,但由于地震形成的裂缝,也就是断层,为其进入大气提供了通道。
该气体的渗出量与裂缝的大小及年龄有关。
地震云的形成与地层中释放的氡气含量有关,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目前可以确定的就是:在地震前一段时间内,由于地壳应力的变化,致使正常的氡气释放通道受挤压而变小或关闭,使得大气中的氡含量降低,难以形成有效降雨,从而引起大面积的干旱天气,这在汶川地震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而在震后,由于应力的释放,氡气释放通道被打开,使震前累积的氡气超量的释放到大气中,又会引起暴雨致灾,其干旱与暴雨的强度与地震的强度密切相关。
根据美国地震局测量的数据,一般地震后3--7天氡气释放量达到极致,与之对应的是后地震云的出现及震后暴雨的发生。
各位可以参考近期大地震震后暴雨的出现时间量级与地震强度的关系,这并非简单的巧合,其中氡气扮演的角色不言自明。
由于各地的地层条件不同,在震前出现的地震云的形状及其离震源的距离之间的关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地震云的形状与地壳内的应力变化导致的氡气释放通道有关,如果是波动性释放则会出现有规律的层状云,如果是通过断层的末端释放,则会形成柱状或火炬状云。
不一而论,就此我没有结论。
但地震云与气象云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云层顶部有羽状边,有了这种易于观察的特征,很容易对两者进行区分,不会像现在这样出现云彩恐惧症。
如果对地震云的形成机制都不清楚,对地震云的观测就是舍本逐末。
根据我的数据累积,从地震云出现到临震,不会超过12小时。
RESOURCES & ENVIRONMENT 1 资源环境摘要:对金钟水库发震断裂中的石苍断裂北西段、历史最大震级的震中以及北东段,垂直断裂对断层气氡进行布线测量,普查 该发震断裂的断层气氡的背景浓度。
測量结果表明:3条测线均测量到土壤Rn 浓度值异常点,在发震断裂带内及附近,2019年震群活动区域的土壤Rn 浓度均值较其他区域高,说明仙游金钟水库的土壤Rn 浓度与地震活动性相关。
关键词:金钟水库:发震断裂:气氡:地球化学特征金钟水库发震断裂断层气氡的测量与地球化学特征■文/王晓陈伟2卢兆辉1郑辰禾1地球一直存在脱气作用,随着地壳运动对地表环境的破 坏,导致地下储存着的大量气体物质,能够通过渗透性较好 的断裂或滑坡边界产生的裂缝提供的通道向地表方向迁移释 放。
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场发生改变时,地下R n 的含 量将发生显著的变化,氡浓度分布异常和测量气体所处下层 的断裂带内部岩石破裂有较大关联。
实验结果:岩石标本在 受压变形破裂的过程中有氡逸出,而氡气主要来源于断裂中 富含放射性铀钍系列元素的岩石,当此断裂带的破裂强度越 大,破裂产生的裂隙越多,氡气逸出就越多,因此断层氡气 体浓度高值测点主要在断裂点附近,与断层走向基本一致。
方法得到仙游震群序列中M J .0以上5次显著事件震源机制 解,结合震群序列空间分布,推断破裂面为NW 向节面,倾 角较陡,发震构造为沙县一南日岛断裂带。
使用孔隙压扩散 特征分析,认为整个仙游震群序列活动和金钟水库水位变化 关系密切,位于断裂构造发育区内,仙游金钟水库断层气测 线分布如图1所示。
2.断层气R n 测量方法与布线土壤Rn 和比的探测分别采用中国地震局地下流体 学科组推荐的P 2000型便携式测氡仪。
P 2000型测氡仪采 用脉冲电离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量程范围因此本文将仙游金钟水库发震断裂之-----石苍断裂作为研宄区域,综合判定石苍断裂断层土壤气R n 的特征含量,进 一步了解该断裂现阶段的活动性。
地震云的氡气成因论与地光我在地震云的氡气成因论一文中,概述了氡气是联系固态的地震动作和可见云之间的联系,文中并没有对氡气在由于板块运动导致的地震前后,是如何运动和形成云彩的,没有给出详细的说明,在此继续补充介绍一下。
正常存在于地层中的由多种带电荷的放射性同位素组成的氡气,受板块运动的挤压下,其正常释放到大气中的数量会在板块应力累积和地应力突变时,发生跳跃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产生宏观的云室效应。
就是人们知道的震前干旱或地震云,我们看云彩实际上是看地氡的释放轨迹。
这恰恰是地震常规检测的指标元素。
由多种带电的放射性同位素构成的氡气具备云室效应和地震前氡气的突变都是实测证明了的,地震云是由有板块运动导致的氡气过量集中释放,在大气中和游离的水分子形成宏观的云彩(云室效应),所以地震云的氡气成因论是具备理论和实践基础的,是经得起验证的理论。
水蒸气凝结需要一个核心,这个核心一般由尘埃带电离子,如果没有这个核心,水蒸气就是达到过饱和态时也不能凝聚成云,当由多种放射性同位素组成的氡气沿断层口大量释放到空气中时,其带电的离子会凝聚空气中的水分子成雾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云室效应,我们看到的云彩,实际上是地氡释放运动的轨迹。
我现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大量的由多种放射性元素组成的氡气集中释放,会不会产生我们所说的地震发生时的地光,如果是那样的话,好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当然也包括我们看到的火烧云。
当由多种放射性同位素组成的氡气沿断层口大量释放到空气中时,其初始运动时,没有被空气中的水分子湮灭时的大量放射性粒子发光的轨迹应该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地光。
地氡释放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即其释放量有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反映在云彩上就是云彩顶部看起来如附图二展现出的所特有的羽状,正是有其独特的形状,让我们可以很容易与常规的气象云区别开来,通过观察比对,近乎所有羽状云出现后,都会有相应的地震发生,这不是用巧合所能解释的。
官方多数监测点常规的地氡监测应该是分时点的非持续监测,而云彩反映的氡气突变持续的时间有时会低于一个小时,这就可能出现在监测的中间时段氡气异常的漏测。
地震云的氡气成因论与地震预测的时间关系地震云的氡气成因论,可以把地震云预测预报地震分成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为预警期、预报期、临震期和观察期。
这四个阶段是根据氡气受地质板块运动,从地层深处正常释放到大气层中的数量变化规律相对应,与之对应的地震云是:无云期、震兆云、临震云、震后云。
下面对不同时期的氡释放量、对应的云彩及时间进行逐段分析。
(一)无云期地震云的形成与氡气释放的对应构造有关,在板块运动中,在构造初期应力的累积时,会缓慢挤压充填断层裂隙,使正常的氡气释放通道关闭,由于氡气还是形成降雨的雨核,当断层裂隙被关闭时,释放到空气中的氡气量减少,与之相应的降水减少,造成区域性干旱,这就是我们常见的干旱,也是对旱震理论的一种解释。
这段时间属于板块运动相互作用的挤压期,使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日趋增大,也叫地震能量的累积期。
依据这个原理,持续一年以上干旱的地区应该进入地震预警期。
这段时间从干旱开始到临震一般是3年的时间,干旱时间越长,能量累积越大,地震级别也越高,对过去四川和云南的强震,本人对其预警的时间都是提前一年。
其中最让我关注的事情就是全国支援这两个地区打井抗旱,解决吃水困难,其实细心的朋友可以回看一下曾经地震的地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震前干旱的情况。
(二)震兆云当板块应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会出现新的细微裂隙,造成无云期累积的氡气集中释放,在大气层中产生云室效应形成地震云,由于长期的累积,氡气释放量集中,易于形成较大规模的原地冒烟性质的云彩,这时候一般易于和气象云混绕,但从气象云图上可以进行区分。
根据本人的观察分析,出现这种云彩,是由于板块间应力累积到一定阶段后,受月球等天体运行因素的影响,造成微弱的板块畸变,使原本闭合的岩溶裂隙出现新的松动,为氡气的释放打开了通道,因此,在云图上或常规看到的规模性的云彩,就进入了地震发生的窗口期,这段时间长约一个月,与月球的运行规律高度相关,这时期对应的云彩叫震兆云。
氡气、地震云和地震断层的活动性
2015年11月18日23:18
我在地震云的氡气成因论一文中,概述了氡气是联系固态的地震动作和可见云之间的联系,文中并没有对氡气在由于板块运动导致的地震前后,是如何运动和形成云彩的,没有给出详细的说明,在此继续补充介绍一下。
正常存在于地层中的由多种带电荷的放射性同位素组成的氡气,受板块运动的挤压下,其正常释放到大气中的数量会在板块应力累积和地应力突变时,发生跳跃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产生宏观的云室效应。
就是人们知道的震前干旱或地震云,我们看云彩实际上是看地氡的释放轨迹。
这恰恰是地震常规检测的指标元素。
由多种带电的放射性同位素构成的氡气具备云室效应和地震前氡气的突变都是实测证明了的,地震云是由有板块运动导致的氡气过量集中释放,在大气中和游离的水分子形成宏观的云彩(云室效应),所以地震云的氡气成因论是具备理论和实践基础的,是经得起验证的理论。
地氡释放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即其释放量有一个逐渐增加的过程,反映在云彩上就是云彩顶部看起来如附图二展现出的所特有的羽状,正是有其独特的形状,让我们可以很容易与常规的气象云区别开来,通过观察比对,近乎所有羽状云出现后,都会有相应的地震发生,这不是用巧合所能解释的。
官方多数监测点常规的地氡监测应该是分时点的非持续监测,而云彩反映的氡气突变持续的时间有时会低于一个小时,这就可能出现在监测的中间时段氡气异常的漏测。
而群策群力的地震云观测可以是常规地氡、水氡检测的有效补充,不是妖魔鬼怪,他是上帝送给我们打开地震之谜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