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0《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反思及说课稿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二、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二、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青山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青山是我们的朋友,它给我们带来美丽的景色,还给我们提供清新的空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青山的课文《青山不老》。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如“青山不老”、“青山绿水”、“青山含笑”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写一座青山。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青山的重要性。
2. 学生发表自己对青山的感悟,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反思:《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通过美丽的景色描写,引导学生体会青山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我还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说课稿:《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说课。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因此,本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来学习课文。
教学中我设计了“品读奇迹——感受环境——品析老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挖掘,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看图质疑,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相机介绍: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
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对比引导学生反思这里的一些地方现在已经不同了,这回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茂密的山林,如诗如画的山林。
)3.引发质疑:这样的改变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看到这样的奇迹,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4.导入: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梁衡走进晋西北,在课文《青山不老》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文题目)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两幅不同的图画,旨在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二、自由读文,自主学习1.出示自学提示:(1)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谁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找出相关的段落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主读文,结合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1.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
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预设流程】一、导入课文师:滋养我们黄种人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
今天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1.自读课文师: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2把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初谈印象师:青山是不会老的,但养育青山的人是会老的。
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画出描写老人的词句)生: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三、深入课文,重识老人师: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师: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生:1.外表:旱烟瘦小2.年龄:65——813.居住环境:孤独师:找——体会——归纳,你感受到了什么?(二)感受老人的壮举师: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
那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预设一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读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师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与他共同坚守岗位的护林伙伴,多少泪水——读②十五年,他失去了与他朝夕相处的老伴,却来不及说一声再见——读③十五年,多少次梦中惊醒,多少次泪如雨下,却无助孤独——读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16《青山不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课件pocomaker【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件导入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
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
(板书:青山不老)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默读文章,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理解的能力),注意控制好时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青山不老”的含义是什么?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2.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的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3.重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
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另外一个特点是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文章以梁衡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的情景表现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出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从侧面表现老农的勇敢、默默奉献和创造出的巨大生态价值。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通过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重点】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学1.谈话导入:2009年,国家举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出人意料的是晋西北一位默默无闻的山野老农获得许多人的提名。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梁衡一起去采访他,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2.板书课题。
3.检查预习: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交流“如臂如股”的意思。
汇报信息卡片。
结合卡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借助人物信息卡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取文中与老人相关的重要信息,更准确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阅读实践中不断锤炼整体感知的能力。
)二、导学活动一:感受“奇迹”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②联系比较: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我们的学校?③指导朗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光。
①读着这样的词语,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哪些词语?②指导朗读。
活动二:体会环境艰苦默读课文,结合泡泡提示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奇迹?用波浪线画出关键词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第【1】篇〗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学写倡议书。
教学流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懂环境之险恶1、出示词语:肆虐盘踞记载铁锹绿波劲挺价值山川共存日月同辉指名学生带读词语,然后请学生从这些词语中任选几个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故事发生在中国晋西北,这里以前的环境如何?指名学生交流[课前自学第二题]。
学生用“恶劣”一词概括环境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恶劣”程度还不够,恶劣中还有几分危险,圈出第二自然段“险恶”一词。
老师板书:险恶二、感受奇迹1、出示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
引:有一个山野老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竟创造了这样一块绿洲。
学生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2、这两个自然段具体地介绍了这块绿洲。
作者受到震撼把他称之为奇迹。
出示句子:十五年啊……奇迹。
老师板书:奇迹3、学生读句子,想想哪里体现了“了不起”?学生抓住数字,从老人“植树时间长”“绿化面积广”两个角度感受到了老人绿化家园的决心大,成绩突出,认为这很了不起。
4、过渡:这些数字概括地介绍了这块绿洲。
老汉创造绿洲真了不起。
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地说一说你还从哪些事中读出了老汉的“了不起”?学生交流概括老人十五年如一日“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
老师板书:早出晚归、孤独坚守、放弃享福5、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说一说“老人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三、理解“青山不老”1、过渡:出示第七自然段。
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这一奇迹让作者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作者为什么从这一句话中选取了“青山不老”四个字作为文章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完成[课中共学第一题]。
3、小组交流汇报,全班补充。
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谈,一是青山在以老人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保护下会长青、常绿。
二是老人创造奇迹的精神永垂不朽,代代相传。
学生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到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执着精神、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与方法:⑴初读全文,探究“奇迹”是什么。
⑵再读课文,探究“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⑶审读课题,探究“奇迹”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培养植树造林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16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青山”是什么样的山“不老”一般指人,这里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二、出示阅读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这位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3、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这“奇迹”4、老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5、作者对他有什么看法6、为什么说“青山不老”7、你想对老农说什么三、学生自学四、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回答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2、在文中找出老农创造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⑴学生读文,找出哪些地方具体地描写了这奇迹。
⑵多种形式的读,然后谈谈感受。
教师:在我国这样的绿洲随处可见,作者为什么单单把这块绿洲称为“奇迹”3、交流资料。
4、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与青葱林海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是啊,老农所处的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可是,他还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天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我们对拉农仅只于惊叹吗请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肆虐”“盘踞”等。
-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例如“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描写老人植树造林的事迹,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 体会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老人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一些被破坏的山林图片和绿化良好的山林图片,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山林的变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然后引出课题《青山不老》。
- 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如“青山为什么不会老?”“这篇文章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2. 字词学习- 生字教学:通过PPT展示文中的生字,如“炕”“亩”“械”等,讲解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
例如,“炕”字,读音为“kàng”,是北方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可以结合生活中炕的样子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 生词教学:讲解文中的生词,像“肆虐”,原句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让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其“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的意思;再如“盘踞”,文中“这条山沟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可以让学生体会这个词表达出的牢固占据的意思。
3. 文章解读-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引导学生概括出:一位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2. 【出示课件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题。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课件3】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
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
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
生齐读一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值,造福子孙后代。
)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让我们现在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的链接导语)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了解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
【课件4】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理解“了不起”
①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那这句话中“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
③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含义,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将数字圈红):
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
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
师巡回了(2)反馈,共同评议。
①第2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提出“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时,转入第2自然段A.学生说后,出示句子。
【课件5】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B.指名学生回答,按以下模式进行评议:
请自由读读这句话,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环境,你会用什么?
(板书:恶劣)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点拨:“肆虐”,什么叫“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
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
在这里狂风肆虐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关键把握“县志”(二字,志:文字记录;县志: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
这句话是什说一说。
几百斤重的牛马都能吹到天上,更别说人了,除了狂风肆虐,这里还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出示图片【课件6】晋西北环境、风景图片。
看,这就是晋西北,黄沙漫漫,山野荒荒,干旱,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的说法。
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被迫搬迁一次。
听了这样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C.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教学第一段
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印象来到老人居住的山沟里时,他却看到了——
A、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沟?
B、你觉得这山沟怎样?
(生答:绿、美、舒适、树木大等)
C、现在,我坐在土炕上感受着这份舒适、这份惬意,而这里在以前却是穷山恶水,荒无人烟的里,这位老人却15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
这真是一个——奇迹(生讲)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
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板书③第3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交流,反馈:老人是在孤单的情况下创造出这个奇迹的?说说从哪里体会到的(一排三间房引导学生重点把握: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板书:艰苦)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4.奇迹延续,感悟精神
(1)奇迹在采访后还在延续,因为老人还有宏伟设想——生讲(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创造奇迹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你有什么话要对老人说呢?
生先写,之后点名讲述,师随机点评。
(2)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示)生读:【课件7】“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
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课件8宿”。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3)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换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生质疑(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鼓励学生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生命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出示:【课件10】青山是不会老的!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生命绿色!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恶劣
小环境艰苦
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的精神。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通过这节课文那样严格细致,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这节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不老”的含义。
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课堂动静结合,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多样,但未让学生读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