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足迹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10
历史名人伟人的足迹伟人的足迹,是历史上永恒的印记。
他们的思想启迪了整个时代,他们的行动改变了整个人类的进程。
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伟人留下了深刻的足迹。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思想上更加开阔,行动上更加勇敢。
让我们一同回顾这些伟人的足迹,探索他们给予我们的启示。
1. 孔子:智慧的导师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政治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足迹遍布中国各地,他游历于各国之间,传播着他的智慧和人文精神。
孔子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强调的“仁爱”和“礼义”。
这些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他人,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他的足迹在每位崇尚道德和和谐的人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2. 亚里士多德:知识的导航者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逻辑思考和广博的学识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导师之一。
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人类的幸福和理性,他的足迹踏遍了整个希腊和地中海地区。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科学和政治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他的足迹激励着人们追求知识和智慧,不断超越自我。
3. 凯撒大帝:征服的先驱古罗马帝国的创始人凯撒大帝,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执政能力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
凯撒的足迹遍及罗马帝国的各个角落,他征服了众多的国家和地区。
虽然凯撒的统治方式引发了许多争议,但他的军事天赋和强大的领导力印证了他作为一个伟人的地位。
他的足迹激励着人们追求权力和胜利,同时也提醒我们权力的滥用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4. 伊丽莎白一世:底气的象征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君主之一。
她在位期间,英国经历了繁荣和辉煌的伊丽莎白时代。
作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王,伊丽莎白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她的强大意志和智慧使她成功克服了这些困难。
伊丽莎白奠定了英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的基础,并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繁荣。
“布衣”中走来的圣人——真实的孔子在泰山以南不远的地方,有一片蜿蜒起伏的丘陵,这就是曲阜。
在曲阜城的中心,有一条阙里街。
街的西面,耸立着巍峨的孔庙。
在孔庙的大城殿,有一尊仿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形制重塑的高达米的孔子像:头戴冕旒,身着冠服,正襟危坐,高贵而威严。
如果你以这个帝王模样的“至圣先师”就是孔子的真空,那就错了。
其实,本来的孔子,是个以教师为主要职业、博学多才却不甚得志的“布衣”。
因此,在同一孔庙的圣迹殿西壁上,唐代吴道子所绘的“孔子行教像”,也许更接近孔子的真貌:阔衣搏带,拱手站立,须髯拂胸。
额前的几道皱纹既铭刻着饮经的风霜,又记录了诲人不倦的辛劳;鼻上的一双眼睛既充满着智慧的目光,又流露了到处碰壁的惆怅;嘴边的一丝笑意既表达着乐观的执著,又体现了仁爱慈祥的情怀。
不过,孔子的真实容貌,由于没有可靠的文献资料,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晓了。
但是,孔子的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的足迹却是实实在在的。
循着这些历史的足迹,一个真实的孔子就从“布衣”中向我们走来……1.光荣与没落那是金秋收获的季节。
一个躁动于母腹的小生命也成熟。
公元前551年9月22日(厦历八月二十七日),在这平凡的日子里,诞生了伟大的孔子。
自然,伟人降临人世的第一声啼哭,并不比其他婴儿更为悦耳动听。
但是,孔子在刚出母胎时就具有了大多数婴儿没有的东西——显赫的贵族家世。
这在当时是十分光荣的。
这光荣的家世,可以追溯到殷周交替之际。
周武五灭殷,将殷朝末代君主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封于宋。
他的嫡传后代弗父何(孔子第十代祖)把本应由他继承的国君之位,礼让于其弟,从此美名传四方。
弗父何的曾孙正考文(孔子第七代祖),国佐过宋国三朝君主,以谦恭俭朴和熟悉古文献而被时人称誉,相传《诗经》里的《商颂》,就是他追念殷商祖先所作的史诗。
正考文的儿子孔父嘉(孔子第六代祖),在宋国贵族的内讧中被杀,其后代为避祸而逃难到鲁国,以孔为姓氏。
从此,这贵族世家如日薄西山,渐趋没落了。
孔子与泰山的故事
孔子与泰山之间有很多故事和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孔子登泰山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孔子曾经多次登上泰山,并在泰山上留下了许多名言和足迹。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在他 51 岁时,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登上泰山,并在泰山上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
孔子登上泰山后,俯瞰着周围的山川大地,感叹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只有走得更远,才能了解更深刻的道理。
孔子的这次登山经历,不仅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对泰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他在泰山上留下了许多足迹和名言,成为了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孔子还在泰山上留下了许多诗歌和文章,如《泰山吟》、《丘陵歌》等,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他对泰山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总之,孔子与泰山之间的故事和传说,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
十、孔子迎来仕途的春天,先后任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代冢宰十、孔子迎来仕途的春天,先后任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代冢宰■孔子当上中都宰■孔子当过几天小司空■孔子任大司寇,代行相事,在夹谷会盟中立大功■孔子堕三都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迎来了仕途的春天,先后任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代冢宰,经历了夹谷会盟和堕三都等重大事件,直至公元前497年农历春三月,被迫再次离开鲁国。
一、孔子当上中都宰(一)平叛阳虎后,孔子何以会被任用可以从季桓子和鲁定公两个层面理解。
季桓子和鲁定公暗自拨打算盘时,都认定了孔子会对自己有利,虽然他们都在为自己打算,但在任用孔子上具有一致性。
对于季桓子来说:1、父亲季平子死时就有交代,要相信孔子,要依赖孔子。
2、在平叛阳虎的政治斗争中,孔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了季氏,季桓子觉得孔子这个人往后可用。
3、鲁国名义上是鲁定公的,但实际上是季家在操纵。
目前鲁国是个烂摊子,大夫家臣各行其是,互相掣肘,收拾这个烂摊子,季家必须给国家选拔人才。
4、孔子是比较合适的人才,他的政见对眼下治理鲁国也是适宜的:“忠恕”可以缓和日益紧张的君臣关系,“仁政”可以博得民众的拥戴,“德治”可以用来限制家臣等私人的武力,“中庸”可以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基于以上几点,季桓子多次奏请鲁定公让孔子上朝任职。
对于鲁定公来说:1、平叛阳虎,也是帮他铲除了一个祸害,他自身也是受益者。
2、孔子是忠君的,曾为鲁昭公奔与呼,他的忠君思想,让鲁定公与孔子有一种亲近感,很想依赖孔子。
3、鲁定公想摆脱“政不在君而在大夫”的命运,很希望有人来帮助他,任用孔子,也许能够培植对付三桓的势力。
基于这些,鲁定公决定委任孔子为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宰。
◆枝:虽然如此,鲁定公对孔子的能力还是有所怀疑的。
孔子在齐,齐景公不用他,从这些事上,鲁定公怀疑孔子的政见不合时宜。
所以,先把孔子放到下面试试,如确有经天纬地之才,再提到朝中不迟。
◆枝:鲁定公面试孔子时可能会问:我听说,为君主者可一言而兴邦,可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回答:设若君上知任重艰难,臣子知事君不易,上下谨慎,全力从事,不近一言而兴邦吗?设若君上一意孤行,不听劝谏,不近乎一言而丧邦吗?鲁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该如何?孔子回答: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一、儒释圣地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汶上称中都邑,当年孔子在山东汶上开始了仕途为官—宰中都,古中都汶上宝相寺供奉着释伽摩尼的一颗牙舍利。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与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前485年)诞生于同一时代,故汶上享有儒释圣地之美名。
(一)孔子任中都宰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山东曲阜)人,公元前501年任中都宰。
古中都宰遗址在汶上县次丘镇湖口、朱庄一带。
今有孔庙、孔子讲堂、孔子沟、中都故邑碑、夫子履、平陆祠遗址等。
公元前501年即鲁定公九年,定公以孔子宰中都,行之一年,四方则之。
行教化,劝农耕,百姓安居乐业,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安定局面。
这期间,孔子制定《孔子家语》:“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不拾遗,器不雕伪,市无二价。
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四方之诸侯则焉。
”孔子的施政管理措施得到各地诸侯的充分肯定和纷纷效仿,在中都形成的教化方法和施政理念奠定了儒家文化的思想基础。
《淮南子﹒泰族训》记载:“孔子为鲁司寇,道不拾遗,市贾不豫贾,田渔皆让长,而斑白不戴负,非法之所能致也。
”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因此,中都成为孔子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和实践地。
鲁定公把孔子调回鲁都曲阜任司寇,孔子准备离开汶上到曲阜上任时,中都百姓倾城相送,东门外十里人巷,人们恋恋不舍,含泪与孔子道别。
孔子说:“望大家遵循礼范,长此下去中都必然万世安泰,我人虽去,脚印还留在这里”孔子边说边脱下脚上穿的一只靴子,接着说:“留下这只靴子,以示我永远立足中都,大家既然拥戴我,我走后请仍然按我的倡导行事吧!”后来人们在城东门楼上专门修建了一层楼阁,供放孔子的靴子,又叫“夫子履”。
后来清官离任脱靴、留靴的美举,就是孔子那时留下来的。
政暇之余孔子讲学、钓鱼。
据史载,这里有孔子讲堂、钓鱼台,孔庙大成殿等,此地朱氏以居孔子所宰之地为荣,故朱氏族谱中,有孔子讲堂、钓鱼台等画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孔子很理想主义一生仕途毁于不现实导语:孔子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后代,是商朝的宗室。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为安抚商朝的贵族,封于亳,国号宋,即宋国,所以是殷商的贵族后裔。
三孔子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后代,是商朝的宗室。
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为安抚商朝的贵族,封于亳,国号宋,即宋国,所以是殷商的贵族后裔。
三监之乱后,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国,死后葬于宋国故地(今商丘市睢阳区),建有微子祠。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
微仲去世后,子宋公稽继立;宋公稽去世后,子丁公申继立。
宋丁公去世后,子湣公共继立。
宋湣公去世后,弟炀公熙自立,太子弗父何不得立。
于是弗父何之弟公子鲋祀杀炀公,欲立弗父何,弗父何拒之,于是公子鲋祀成为国君,是为宋厉公。
弗父何成为正卿。
弗父何死,子宋父周立;宋父周死,世子胜继立,世子胜生正考父。
正考父事宋国戴、武、宣三位国君,以恭敬着称,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俯。
正考父尝朝周,取回《商颂》,进行了一些整理补充了在宋国已经亡失的篇章。
正考父死,子孔父嘉继立。
孔父嘉事宋穆公。
穆公临死前,不立己子公子冯,而立兄子公子与夷,以报兄长宣公让国之恩。
去世前遗命孔父嘉辅佐与夷(宋殇公)。
孔父嘉事殇公与夷,屡次对郑、卫等国作战,但多以失败告终,引起国人不满。
孔父嘉有妻十分貌美,引起另一主政大夫华父督的垂涎。
于是华父督借国人不满,发动兵变,杀掉了孔父嘉与宋殇公。
孔父嘉之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从此孔家成为鲁国人。
木金父生祈父睾夷,祈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是为孔子的父亲,是鲁国着名的武士。
前563年晋国荀莹率十生活常识分享。
足迹之旅追寻中国历史名人的足迹足迹之旅:追寻中国历史名人的足迹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众多杰出的历史名人。
他们以卓越的才华和崇高的品德留下了深刻的足迹,成为后人敬仰和追寻的对象。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些历史名人的精神和智慧,足迹之旅应运而生。
本文将带您步入追寻中国历史名人足迹的行列,领略他们的伟大和卓越。
第一站:孔子的足迹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位于山东曲阜的孔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追寻孔子足迹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参观孔子庙和孔子家庙,了解孔子生平和他对教育的重视。
沐浴在孔子的智慧和格言中,您会被他对于人伦关系和教育理念的深刻思考所感染和启发。
第二站:杜甫的足迹杜甫,中国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其豪放的气势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
成都的杜甫草堂是追寻杜甫足迹的绝佳场所。
这个古老的庭院里保存着许多杜甫的手迹和文物,感受杜甫追求真理和呼唤社会正义的巨大力量。
在这里,您可以品味杜甫的诗作,领略他才华横溢的艺术和对时代的关怀,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思想者和诗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
第三站:文天祥的足迹文天祥是中国南宋时期的忠臣和爱国诗人,他以他的忠诚和坚强意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浙江温州的云溪文昌阁是追寻文天祥足迹的重要地点。
这里展示了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和他的遗迹,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做的伟大牺牲。
来到文昌阁,您会被文天祥忠诚和无畏的精神所震撼,更加明白他为国家的爱和忠诚。
第四站:周恩来的足迹周恩来被尊称为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之一。
江西九江的周恩来纪念馆是追寻周恩来足迹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您可以了解到周恩来艰苦的革命岁月和他为国家和人民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参观纪念馆,您会被他的崇高理想和高尚品质所打动,深刻感受到他为实现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坚定决心。
鳌山:触摸伟人足迹的红色旅程鳌山,位于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境内,是一座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山岳名胜。
作为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诞生地和故里,鳌山以其独特的红色旅程吸引着众多游客。
鳌山红色旅程的核心内容就是触摸伟人孔子的足迹,体验并感受他的智慧和教诲。
当游客踏上鳌山,在人文景观中寻找和感受孔子的遗迹,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先哲进行一次灵魂的对话。
一、孔子寝庙:感受先哲的伟大智慧鳌山的核心景点之一就是孔子寝庙,这是孔子的陵墓所在地。
寝庙位于鳌山山腰,依山筑台,规模宏大。
游客可以步入庙内,感受到庄严肃穆的氛围。
在寝庙内,可以看到孔子牌位,深刻感受到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寝庙前还有一头被求学者们戏称为“怪石”的石雕,形似孔子的侧影,象征着孔子的形象永存于世。
游客可以触摸“怪石”,仿佛能与孔子建立起一种超越时空的联系。
二、孔子文化博物馆: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除了孔子寝庙,鳌山还拥有一个重要景点——孔子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陈列着大量与孔子有关的文物和资料,展现了孔子及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博物馆内陈列有孔子的画像和雕塑,展出了孔子的经典著作《论语》等重要文献,还展示了孔子教育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在博物馆中,游客可以通过观看展品和介绍,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思想境界和其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孔庙:亲身感受古代教育的庄严氛围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孔庙是鳌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孔庙是专门为孔子祭祀而建的庙宇,也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重要学府。
游客踏入孔庙,可以看到大量建筑精美的庙宇和高大挺拔的古柏树,它们都是崇尚孔子思想的象征。
在孔庙的广场上,有九十九个石阶,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名学“九十乘以九”。
在孔庙内,游客可以参观孔子的神像,欣赏孔庙建筑的巧妙之处,体验传统的封建礼仪和儒家教育的庄严氛围。
这里的氛围会带领游客回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感受孔子所倡导的尊师重道的传统价值。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者:罗玉玮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7期【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并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及原则,形成了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些宝贵的教育经验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重要且有效地的指导意义。
本篇文章旨在研究孔子及其教育思想,深刻地分析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现实;意义一、孔子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
他出身贫寒,完全依靠刻苦努力地自学而成为了知识渊博的学者。
孔子为了求学,足迹遍布鲁、卫、周等国,不仅向师襄、郯子、苌弘、老子等人学习,还向社会底层的人物学习,加之自己的勤奋好学,乡人赞他“博学”。
孔子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非常希望从政,以此来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但事与愿违,他并没有被统治者重用,于是,他就开始招收弟子讲学,其55岁的时候率众弟子周游列国,一面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一面进行讲学,在68岁的时候回到鲁国,专门地从事教育工作。
同时他还收集整理了《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潜移默化中对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他的弟子们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事迹,编成《论语》,成为了后世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孔子在选择教育对象上奉行的是“有教无类”的原则,这就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当时受教育者的范围,在当时让一些有意想学习,但是却支付不起学费的有识之士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孔子为培养人才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基于“有教无类”的这个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遵循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
孔子循古人足迹明堂的故事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教育思想
广为流传。
在孔子的思想中,强调倡导循古人足迹,即继承传统文化
的精华,以此为基础进行学习、实践。
这也体现在孔子修建明堂的故
事中。
据史书记载,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祭祀的场所,是一座具有重要
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
孔子在当时任鲁国司空的时候,受命重建明堂。
他力图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和史料中的文献,还原出古代明堂的原始模样。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孔子深入研究古代的祭祀仪式、宗教信仰和
建筑规制等各个方面,不断地搜集和整理资料,寻找历史上的真相。
他认为,只有以古为鉴,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先人的智慧和经验,
更好地造福人民。
孔子不仅亲自参与设计和建造明堂,而且他还举行了一系列规范、庄重的祭祀仪式,带领大家向祖先致敬。
他还在明堂周围栽种了一些
树木,并在树下安置了一些石碑,上面刻着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以此来纪念和传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应该循古人足迹,继
承和弘扬历史文化,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考。
孔子的做法体现
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的必要性,也传递了他对历史和祖先的敬
重之心。
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其中的道理,更好地在今天的生活中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推动文明和进步。
追寻孔子的足迹作文
“哎呀,妈妈,今天老师给我们讲孔子啦!”我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和妈妈说道。
妈妈笑着问我:“那你知道孔子都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呀?”
我歪着头想了想,说:“老师说孔子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的思想影响了好多好多人呢!”
从这天起,我就对孔子特别好奇,总想着去追寻孔子的足迹。
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在公园里玩耍。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斑斑驳驳的。
我们跑着、笑着,玩累了就坐在长椅上休息。
我看着周围的花草树木,突然就想到了孔子。
我问小伙伴们:“你们说,孔子会不会也在这样的地方待过呀?”
小伙伴小明说:“说不定呢,孔子到处游历讲学,也许就来过这里。
”
“哇,那要是能和孔子在一个地方待过,感觉好神奇呀!”我兴奋地说道。
我们开始想象孔子在这里会做什么,会不会也像我们一样看着花草树木发呆,会不会也和朋友们聊天说笑。
回到家,我又缠着妈妈给我讲更多关于孔子的故事。
妈妈说孔子教导人们要仁爱、要善良、要懂礼貌。
我听了,心里暗暗下决心,我也要像孔子一样做个有品德的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对孔子的追寻没有停止。
我在书本里寻找他的智慧,在生活中践行他的教导。
我发现,当我对别人友善时,别人也会对我友善;当我努力学习时,知识就像宝藏一样被我一点点挖掘出来。
我突然觉得,虽然我不能真的去追寻孔子走过的每一步路,但我可以在自己的心里追寻他的精神呀!孔子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我明白了,追寻孔子的足迹,不只是要去寻找他曾经到过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他的品德和智慧,让自己变得更好。
这,就是我追寻孔子足迹的意义!。
济宁曲阜寻访孔子的足迹感悟传统文化的力济宁曲阜,是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曲阜以其孕育众多古代文化名胜而闻名于世。
在这里,我有幸亲身踏足孔子的故里,寻访他的足迹,进一步感悟传统文化的力量。
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他在此讲学三千余人,被誉为先贤之圣地。
作为一位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曲阜,我参观了孔庙、孔林和孔府,亲身感受了这片土地上传承的文化底蕴。
孔庙是孔子的祭祀场所,也是他讲学的地方。
庙内建筑庄严肃穆,宏伟壮观。
每一个殿堂和祭坛都凝聚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给人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感觉。
在祭祀孔子的仪式上,我看到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带着虔诚的心情前来祈福,这让我意识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力是跨越时空的。
孔林是孔子和其后裔的墓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家族墓地之一。
在进入孔林之前,我先沿着一条被称为“千人石”的石阶一步一个脚印走上去,仿佛回到了古代。
站在孔林的正门前,我看到了一排排巍峨的石阶,两旁种满了古树参天,沉静而庄严。
每一棵树都犹如一个古老的智者,静静地守护着孔子和他的子孙后代。
继续往前走,我来到了孔子的墓前,向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孔府是孔子的官邸。
它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由大门、正门、观影台、正楼等建筑组成。
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古代儒家文化的辉煌与典雅。
走在孔府的石板路上,我静静地欣赏着周围古建筑的雄伟壮丽,感受着传统文化传承的力量。
在这个文化宝库里,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和对人类社会的持久影响。
通过亲身的寻访和感悟,我深深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力量。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中国社会与人民,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曲阜的这段旅程中,我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信念。
走出孔庙、孔林和孔府,我不禁思考起如何将这种传统文化的力量发扬光大。
作为当代的青年人,我们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寻找名人的足迹——孔子
. 孔子名丘,字仲尼。
兄弟排行第二,所以又称“孔老二”。
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
他是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优秀的有人。
还教出了不少有才能的学生,可慨括成一句话:“桃李满天飞,就出自此出。
”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影响最大的人,就要数孔子了。
孔子在世上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译”,“千古圣人”,他还是当时已被后世尊称为“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事代表。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所以名丘。
孔子曾修《诗经》,《尚书》,定《礼》,《乐》,序《周易》,《春秋》。
下面我为大家说说孔子的小故事吧!孔子精通音乐,深谙画理,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学素养。
在齐国,有一次他听到韶乐,赞不绝口,自称“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0天后还是弹同一曲子。
师襄子说:“可以另学新曲了。
”孔子说:“曲子虽熟,技巧还不熟。
”过了几天,师襄子又说:“技巧已熟,可以学新曲了。
”孔子说:“还没有领会曲子志趣。
”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已经领会曲子志趣,可以学新曲了。
”孔子道:“还未领悟出作曲者是谁。
”再过一段时间,孔子若有所悟地说:“此曲除了周文王,还会有谁能作出呢?”师襄子肃
然起敬:“此曲正是《文王操》!”就这样,孔子才学新的曲子了。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这种精神,而我们呢?一知道一小点就说会了,会了,而真正的呢?其实根本就不熟悉!
孔子岁,患病,不俞而碎,被葬于曲莆城泗水之上,今孔林所在地。
.。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_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周游路线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周游路线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游历.从《孔子历史地图集》书内“孔子周游列国图”标注的线路图来看,孔老夫子当时周游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说起来不算少,但大多是春秋时期的蕞尔小国.楚算是大国,但孔子只到了楚国的边境.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结果只是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最终连黄河也没过。
孔子一共经过14年的周游列国生涯孔子周游列国的原因因为他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但那个时候正是春秋时期,各国多想能拥有更多的土地,只有进行战争.所以不可能听他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当时显得很迂腐。
当时是战争频繁的时期,大国欺负小国,小国要发展自强。
孔子却要先行礼仪,感化他人,是无法行得通的。
当时各国急于要加强军事和经济,孔子却要先搞思想教育,要大家循规蹈矩。
孔子也确实对军事和经济不懂。
不明白生产关系如何调整、财政税赋如何整顿、军队如何训练。
与管子相比,差距是十分大的。
孔子在一开始时候是鲁国不能容他,他没有办法才会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正好在宣传自己的思想,为了平息各个地方的战争,希望能够使得各个地区和平发展,让人们懂的教化,孔子后来的思想被推从为儒家思想,是我们国家的一大思想理念。
孔子周游列国的问题去洛阳请教老子以后,孔子开始频繁地到鲁国周边的几个诸侯国去。
追寻孔子的足迹作文追寻孔子的足迹嘿,各位朋友们!你们知道吗?上个假期,我可是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追寻了孔夫子的历史足迹呢,这种如痴如醉追溯古圣先贤的亲身体验,别提多有趣了!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让我慢慢给你们讲讲吧。
刚下了高铁,我就被素有"东方雅典"之称的曲阜市的秀美景色深深吸引了。
放眼望去,苍松翠柏掩映着古朴庄严的宫殿大院,孔子的故居就巍峨耸立在那里。
我像是着了魔似的,迫不及待地冲到院内参观。
只见亭台楼阁重重叠叠,错落有致,章台就是孔子当年讲学授徒的地方,九尺方丈的那一座温室,据说是家乡后人延续孔家至理传统的读经处。
我恍如步入了那个朝气蓬勃的时代,感受着儒家文化与当时那明理崇德的风尚。
"嘿,正好近处有路边摊,我们去尝尝清河蹄膀和烩炖品吧!"妈妈突然惊醒了我的神游,我连连点头,一行人就兴致勃勃地品起了地道的曲阜家常菜。
入口之处,沁人心脾的酱香味便扑鼻而来,瞬间让人食指大动。
"唔。
如何也抵不过家乡的爷爷奶奶炖煮时那久煮沉淀的原汁原味呢!可即使如此,也能感受到世世代代流传的儒家文化对美食的影响了。
"爸爸慢吞吞品评着。
对啊,据说当年孔子提倡"食不厌精,毋不违而荒"的生活理念,影响了曲阜人注重厨艺和酿造传承。
这些小细节无不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文化的厚重。
尤其是在孔庙祭祀时,看着热热闹闹的游人香云缭绕,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虔诚礼敬的时光长廊。
那一袭朝服法服、那吹奏的号角礼乐、那仪态万方的行列步伐,无不传达着对至圣先师的无上崇敬。
我虔诚地跟着人潮参与进去,内心对孔子理学思想的崇高敬仰油然而生。
说来也不知从何时起,我已陷入了一种缅怀的情绪之中。
或许是礼乐的感染,或许是参与的氛围,我竟感觉自己也成了孔门之后,恪守着"不愤不启、不谀不对"之德,步步为营、言传身教。
忽而想起"君子务本、小人务末"的箴言,不禁汗颜自己常常目光短浅而忽视了更高远的人生真谛和原则。
孔子一生之中最大的失败孔子跟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的弟弟盗跖,部下九千,横行天下,侵扰各国诸侯;穿室破门,掠夺牛马,抢劫妇女;贪财妄亲,全不顾及父母兄弟,也不祭祀祖先。
他所经过的地方,大国避守城池,小国退入城堡,百姓被他弄得很苦。
孔子看不过眼,就对柳下季说,愿意替其前去说服他。
孔子自信满满,以为凭借自己在“仁义道德”方面深厚的修养,一定能够说服盗跖悔过,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但柳下季对孔子的乐观持不同看法,甚至劝孔子不要去找盗跖。
孔子哪里肯听,吩咐颜回驾车,子贡作骖乘,立即启程去见盗跖。
盗跖正好在泰山的南麓休整队伍。
孔子下了车走上前去,让盗跖的从人去通报。
盗跖听说孔子求见勃然大怒,让从人告诉孔子快些滚回去,要不然把他的心肝挖出来增加午餐的膳食。
自信的孔子丝毫没觉得恐惧,反而让从人再次去通报求见。
盗跖同意了。
盗跖一见孔子大怒不已,伸开双腿,按着剑柄怒睁双眼,说:“孔丘你上前来!你所说的话,合我的心意有你活的,不合你的心意你就等着一死。
”孔子开始了自己长篇大论的说服。
“我听说,大凡天下人有三种美德:生就魁梧高大,长得漂亮无双,无论少小年长高贵卑贱见到他都十分喜欢,这是上等的德行;才智能够包罗天地,能力足以分辨各种事物,这是中等的德行;勇武、慓悍、果决、勇敢,能够聚合众人统率士兵,这是下一等的德行。
大凡人们有此一种美德,足以南面称王了。
如今将军同时具备了上述三种美德,你高大魁梧,身长八尺二寸,面容和双眼熠熠有光,嘴唇鲜红犹如朱砂,牙齿整齐犹如编贝,声音洪亮合于黄钟,然而名字却叫盗跖,我暗暗为将军感到羞耻并且认为将军不应有此恶名。
将军如果有意听从我的劝告,我将南边出使吴国越国,北边出使齐国鲁国,东边出使宋国卫国,西边出使晋国秦国,派人为将军建造数百里的大城,确立数十万户人家的封邑,尊将军为诸侯,跟天下各国消除旧怨,开启新的一页,弃置武器休养士卒,收养兄弟,供祭祖先。
孔子的智商和情商其实并不高李恒昌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属于名门望族,原居宋国,祖父辈上搬家搬到鲁国。
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闻名遐迩的勇士,也是那个时代的贵族。
孔子的出生,是一个奇迹。
叔梁纥六十岁的时候,身上还残存着人的生产所必须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年轻的妻子颜征在共同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生命。
那时候,孔家的生活比较殷实,属于上层社会和富裕家庭,至少能算上“万元户”。
即便孔子的父亲去世后,他们家也有足够的生活费用,要不然,他们怎么会从乡下搬到当时的京城居住?由于孔子思想的伟大,被后人称为圣人。
因为圣人的名号,遮蔽了他作为“富二代”的身份,更遮蔽了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活在世上立体、灵动和鲜活的灵魂。
让我们遥望春秋时代,看看这个“富二代”究竟拥有怎样的生命个性,以及圣人是怎样练成的。
爱读书:三天不学习心里很着急两千多年前的孔老夫子,无论是与古代人还是现代人相比,都算得上真正爱学习的人。
他的学习和一般人不同。
他是认真学,刻苦学,天天学,月月学,年年学,白天学,晚上也学,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学,更不是浅尝辄止地学,也不是心情好了就学,心情不好了就和学习搞“分手”。
记得有位伟人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这位伟人和其他人能不能像他所说的一样,坚持每天学习,天天追赶刘少奇,咱不知道,至少在孔子那里,如果三天不学习,心里是特别着急的。
那情景,好像久日没见心上人,心里空落落的,难受得很呢;而一旦有时间和机会学习,即便仅仅是温习功课,也是非常充实,非常高兴,美滋滋的,像吃了糖葫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最初学习的时候,既没有学校,也没有老师。
当时唯一的平民学校,还在等待孔子学有所成后才能开张。
孔子学习,主要是靠自学,靠自己的努力,从实际生活中学习,并不是专门请老师,或上辅导班。
孔子的有些礼仪知识,是在家里玩“过家家”游戏中学到手的(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现代人常常讲,要“自我教育”,要“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