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排尿困难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55.91 KB
- 文档页数:2
一、概述术后小便困难是指患者在手术后出现排尿困难或尿潴留的现象。
术后小便困难可能是由于手术部位疼痛、神经损伤、药物影响、心理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为了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排尿功能,护理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
二、护理措施1. 环境与心理护理(1)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清洁的病房环境,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2)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2. 疼痛护理(1)术后疼痛是导致小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护理人员应遵医嘱给予患者镇痛药物,减轻疼痛。
(2)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体位,如侧卧位、半坐位等,以减轻疼痛。
3. 神经功能恢复护理(1)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盆底肌肉锻炼,加强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功能。
(2)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 膀胱功能恢复护理(1)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冲洗尿道,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
(2)指导患者定时排尿,如每小时排尿一次,避免尿潴留。
5. 导尿管护理(1)对于需要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应保持导尿管通畅,避免扭曲、受压。
(2)定期更换导尿管,预防尿路感染。
(3)保持尿道口清洁,每日用碘伏消毒。
6. 其他护理措施(1)指导患者进行温水坐浴,缓解尿道括约肌痉挛,促进排尿。
(2)观察患者排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给予患者高纤维饮食,预防便秘,减轻排尿困难。
(4)根据患者病情,可采取针灸、理疗等方法,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三、注意事项1. 护理人员应熟悉术后小便困难的病因和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2.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3.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4. 做好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术后小便困难的认知,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5. 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总之,术后小便困难的护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护理人员应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排尿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护理干预在降低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中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已成为临床诊断中不可或缺的方法。
造影剂不良反应却是这一检查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
如何降低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中的造影剂不良反应就成为了临床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护理干预在降低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中造影剂不良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护理干预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有效地帮助患者完成医疗过程,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过程。
在降低造影剂不良反应的过程中,护理干预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患者的安全保障和舒适度,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下面我们将从护理干预的角度,详细探讨护理在降低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中造影剂不良反应中的应用。
一、术前准备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是一项需要患者准备的检查,而护理人员可以在术前进行指导和教育,帮助患者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过敏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
护理人员可以告知患者需要空腹进行检查,避免食用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食物或饮料,减少对肾脏和循环系统的刺激。
护理人员还可以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积极配合医疗团队完成检查。
二、用药管理在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中,造影剂的使用是不可或缺的,而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用药管理来降低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造影剂的种类和剂量,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护理人员需了解患者的肾功能情况,避免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造影剂时引起肾功能损害。
护理人员在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
三、心理护理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对患者来说是一项不适的检查,患者在接受检查时往往会感到焦虑和紧张,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患者的身体反应。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心理护理的方法,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对检查的配合度。
优质护理对冠脉造影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影响摘要】目的?研究的冠脉造影患者加强术后优质护理对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影响。
方法?选取60位冠脉造影住院患者,随机均分两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针对尿潴留展开优质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阶段排尿感受、发生尿潴留几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差异性。
结果?手术当天两组患者排尿均存在明显疼痛感,之后呈逐渐减轻状态,观察组从术后次日开始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对照组尿潴留发生率为46.76%,观察组仅为23.33%。
满意度方面,对照组为80%,观察组达到93.33%。
结论?冠脉造影患者由于手术对身体的影响,术后无法及时恢复膀胱功能,需从护理角度加以干预,促使患者尽早自主排尿。
【关键词】冠脉造影;优质护理;尿潴留;排尿疼痛感;满意度冠脉造影是目前临床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的优势[1]。
但在造影操作后,患者的膀胱功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发生尿潴留之类的并发症,影响到术后恢复[2]。
本次研究通过对比观察了在冠脉造影术后加强优质护理干预对尿潴留的有益影响。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16年11月至次年4月期间收治的冠脉造影住院病患共60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两组。
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7:13;年龄区间处于46-79岁,平均年龄(65.97±3.17)岁。
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16:14;年龄区间处于47-79岁,平均年龄(66.42±2.98)岁。
两组均不存在尿路感染、精神类疾病、膀胱功能障碍、尿道狭窄、尿道梗阻情况,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一般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常规评估,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冠脉造影的手术操作过程、主要方式以及实施意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3]。
常规做好腹股沟及会阴部位的备皮操作,实施皮试,了解足背动脉搏动状态。
告知患者术前严禁饮食、饮水,并保障情绪的安定。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术后尿潴留展开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的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疗效。
方法选择6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及护理并进行评价。
结果全部60病例中发生皮下血肿5例,余55例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护理效果满意。
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为冠心病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准确的方法,良好的术后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后患者的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护理皮下血肿冠状动脉造影是指向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插入一种特制的冠状动脉导管,注入造影剂,从而显示冠状动脉走行和病变的一种心血管造影方法,是目前能在活体显示其解剖结构的惟一方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为追求健康的身体,确诊是否有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冠状动脉造影术作为诊断冠心病,明确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程度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地应用,但由于该项技术是一项有创操作,对病人的心理、生理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做好对病人的护理,特别在术后,如果护理不当.容易造成并发症,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冠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最可靠的方法,它可提供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性质、范围、侧支循环状况等的准确资料,有助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1]。
它是采用介入的方法,应用在X线显影的造影剂,对冠状动脉进行检查。
现将我科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的6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常规护理及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选择我科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住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男 48例,女12例,年龄36岁~76岁。
平均住院13天,造影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正常11例,单支、双支、三支病变17例,冠状动脉硬化20例。
1例出现并发症,其它手术全部成功。
2 护理及体会2.1 监护室内观察[2]2.1.1 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尿量,须认真对照其基础血压及脉压,综合分析整体状况,准确判断早期低血压。
护理干预在降低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中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应用【摘要】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但在其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问题。
为了降低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护理干预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本文将从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的常见问题、护理干预的意义、具体护理干预措施、临床案例分析以及护理干预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讨论。
通过对护理干预在降低造影剂不良反应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得出结论:护理干预在降低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中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有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体验和保障。
未来,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护理干预在此领域的应用,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
【关键词】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造影剂不良反应、护理干预、降低风险、临床案例、效果评价、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可以清晰显示泌尿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医生做出准确诊断。
造影剂不良反应是在进行该项检查时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造影剂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心血管反应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如何降低造影剂不良反应对于提高检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护理干预作为临床护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降低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中造影剂不良反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科学、规范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提高检查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对于护士来说,掌握正确的护理干预技巧和方法,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探讨护理干预在降低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中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应用,寻找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预防患者在接受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具体目的包括:1. 确定当前静脉泌尿系造影检查中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2. 探讨护理干预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作用机制;3. 分析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预防不良反应中的效果;4. 评估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依据;5. 探讨未来针对造影剂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方向,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术后排尿影响研究【摘要】探讨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术后尿潴留的影响,探索减少尿潴留发生的护理方法。
方法:对我科2015年1月至10月介入治疗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
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以两组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观察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给予护理干预组发生尿潴留9例,常规组2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冠心病介入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干预;冠心病介入术;尿潴留R473A2096-0867(2015)-08-082-01介入诊治冠心病创伤小、安全、应用广泛,但术后需平卧位,环境改变等原因易造成患者发生尿潴留。
据报道临床上患者易在介入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尿潴留。
[1]如何护理干预防止尿潴留的发生,是术后护理任务之一,本研究对冠心病介入术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明显降低了尿潴留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3—2010.6入住我科的冠心病介入术患者共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26岁平均年龄551.1岁,泌尿系感染史3例(占5%)、前列腺肥大4例(占5%)、服用利尿剂9例(占15%);对照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最大年龄78岁,最小23岁,平均年龄541.3岁,泌尿系感染史2例(占3.3%)、前列腺肥大3例(占5%)、服用利尿剂10例(占6.7%)。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
具体方法如下:①术前做好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术后预防尿潴留的方法。
②术前训练排尿习惯,使患者意识到术前练习床上小便的重要性。
③缩短术后卧床时间,早期改变体位。
④术后排尿困难的诱导措施:排尿困难患者提供安静隐蔽的环境给予腹部热敷、按摩、温水冲洗会阴,让患者听流水声,听轻音乐或开塞露刺激排便法诱导排尿。
一、概述术后排尿困难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患者术后无法自主排尿或排尿困难。
术后排尿困难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影响术后康复。
因此,术后排尿困难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二、术后排尿困难的原因1. 手术部位:泌尿系统手术、腹部手术等可能导致术后排尿困难。
2. 麻醉药物: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后,患者可能出现膀胱麻痹,导致排尿困难。
3. 患者心理: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术后排尿困难。
4. 手术并发症:如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
三、术后排尿困难的护理措施1. 心理护理(1)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2)向患者解释术后排尿困难的原因,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2. 环境护理(1)保持病房安静、整洁,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
(2)提供隐蔽的排尿环境,保护患者隐私。
3. 饮食护理(1)指导患者多饮水,增加尿量,稀释尿液,减少尿路感染风险。
(2)给予易消化、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4. 排尿训练(1)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尿训练,提高床上排尿能力。
(2)鼓励患者定时排尿,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
5. 物理治疗(1)使用温水毛巾或热水袋热敷下腹部,促进膀胱收缩。
(2)按摩下腹部,刺激膀胱收缩,帮助患者排尿。
(3)必要时,可进行针灸、穴位按摩等治疗。
6. 导尿术(1)在患者无法自主排尿或排尿困难时,可进行导尿术。
(2)导尿时注意无菌操作,预防尿路感染。
(3)导尿管留置期间,保持尿管通畅,定期更换尿袋,保持尿道口清洁。
7. 抗感染治疗(1)根据尿培养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
(2)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尿路感染。
8. 饮食调理(1)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增强免疫力。
四、注意事项1. 加强对患者术后排尿困难的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尿路感染。
3. 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冠心病介人手术后常见的问题及护理干预罗燕华刘少玲洪蝶玫・49・・外科护理・【摘要】该文总结了260例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术后的常见问题,针对病人焦虑不安的心理、排尿困难、腰背酸痛、心律失常、低血压、体温上升等护理问题及并发症,进行了相应的护理干预,强调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及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是关系到患者术后能否顺利康复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介人手术;术后;护理;护理干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越来越突出,故冠心病的治疗成为心血管科医生和患者尤为关心的问题。
总的来说,冠心病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3大类…,介入治疗是近20余年来发展迅速、疗效显著、创伤小、疗程短的方法,受到了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昧。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1℃A)是经皮肤穿刺送人导管、扩张狭窄冠状动脉的一种血管重建术,在世界始于1977年,在我国这一新技术于1984年首次应用。
随着介入医学的不断发展,心脏介入治疗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目前世界上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它具有创伤性小、出血少、安全、病人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而被普遍推广应用B1。
这一学科的发展也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通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冠心病介入治疗术的护理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还在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我科自1997年开始,进行了心脏介入手术(PCI),成功率高达98%。
但PcI的成功,除了需要医生熟练的技术操作、术前护理人员的充分准备、术中的密切配合外,术后的护理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
介入治疗需要护理人员的积极配合,术前充分准备、完善各项检查,术中、术后必须严密观察,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进行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在整体护理观念的指导下,发展心理护理和术后的康复护理,真正使介入治疗的患者得到更好的疗效,早日恢复健康,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通过对1997年10月至2005年11月的260例行PcI治疗病人的术后常见问题的分析,进行了总结,实施了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