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8
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材料一、我科根据危险度评估结果将微生物因子归入二级生物安全水平要进行二级生物安全水平的设施、仪器、操作和规程。
实验室操作时加防护服、生物危害标志放实验台外需BSC 用于防护可能生成的气溶胶。
生物安全水平对设施最低要求高压灭菌器、生物安全柜。
二、二级生物安全水平实验室要求1人员防护1、在实验室工作时何时候都必须穿着工作服。
2、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戴上合适的手套。
手套用完后先消毒再摘除后必须洗手。
3、在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后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必须洗手。
4、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碰撞物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须戴安全眼镜、面罩具其他防护设备。
5、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如去餐厅、办公室、员工休息室和卫生间6、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子。
7、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
8、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
9、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2操作规范1、严禁用口吸移液管。
2、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
严禁舔标签。
3、所有的技术操作要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来进行。
4、应限制使用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
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不能用于替代移液管或用作其他用途。
5、出现溢出、事故以及明显或可能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须向实验室主管报告。
实验室应保存这些事件或事故的书面报告。
6、必须制订关于如何处理溢出物的书面操作程序予以遵守执行。
7、污染的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必须清除污染用化学或物理学方法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因子的危险度评估结果能需要准备污水处理系统。
8、需要带出实验室的手写文件必须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
3基本生物安全设备1、生物安全柜以下情况使用——处理感染性物质果使用密封的安全离心杯在生物安全柜内装样、取样这类材料可在开放实验室离心——空气传播感染的危险增大时——进行极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括离心、混匀、剧烈摇动、打开内部压力和周围环境压力不同的盛放有感染性物质的容器以及采集感染性组织 .。
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内容及记录一、培训背景近年来,随着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我国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越来越重视。
为了提高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准确、高效,我院检验科于2023年5月18日下午开展了生物安全专题知识培训及突发应急演练活动。
二、培训内容1. 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设备本次培训首先讲解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包括生物安全柜、防护服、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同时,强调了实验室通风、消毒、废弃物处理等设施设备的重要性。
2.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培训中,检验科主任师源婕详细介绍了实验室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流程,如何识别、评价和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
同时,她还列举了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案例,分析了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3. 病原实验室规范化操作师源婕主任对病原实验室规范化操作进行了详细讲解,包括实验室准入、实验操作流程、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等。
她强调,规范化操作是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础,也是提高实验质量的关键。
4. 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培训中,师源婕主任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了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包括事故报告、现场处置、人员防护、污染源控制等。
她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在遇到生物安全事件时,要迅速启动应急处理程序,确保人员和环境安全。
5. 职业暴露处置流程针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可能遇到的职业暴露问题,师源婕主任讲解了职业暴露处置流程,包括伤害处理、紧急处置、随访观察等。
她强调,职业暴露的处理不仅关系到个人健康,也关系到实验室的安全运行。
三、培训记录1. 培训时间:2023年5月18日下午2. 培训地点:检验科会议室3. 培训讲师:检验科主任师源婕4. 培训对象:检验科全体人员5. 培训内容: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设备、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病原实验室规范化操作、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职业暴露处置流程等。
检验科一级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生物安全是指对实验室生物因子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其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社会造成危害的一种安全管理措施。
作为一级实验室,我们需要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相关规定,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
本次培训将围绕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个人防护、实验室清洁与消毒、废弃物处理、职业暴露处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1. 生物安全法律法规:我国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
实验室需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生物安全。
2. 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分为四个生物安全等级。
一级实验室主要进行低致病性微生物实验,要求较为宽松;二级实验室进行中等致病性微生物实验,需加强安全管理;三级实验室进行高致病性微生物实验,要求严格;四级实验室进行芽孢杆菌及毒素等实验,要求最高。
二、个人防护1. 实验室服装: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穿着专门的实验服,防止皮肤暴露于微生物。
2. 防护用品:根据实验内容,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3. 培训与考核:实验室工作人员需接受生物安全培训,并通过考核,具备相应的生物安全知识。
三、实验室清洁与消毒1. 日常清洁:实验室要保持整洁,定期清扫地面、桌面等。
2. 消毒剂选用: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75%酒精、消毒液等。
3. 设备消毒:对实验室设备进行定期消毒,防止微生物污染。
四、实验室废弃物处理1. 废弃物分类:实验室废弃物分为生物废弃物和非生物废弃物,需分开处理。
2. 生物废弃物处理:生物废弃物需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方可丢弃。
3. 非生物废弃物处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环保处理。
五、职业暴露处理1. 紧急处理:发生职业暴露时,立即进行伤口清洗、消毒等紧急处理。
2. 报告与跟踪:及时报告上级,并进行职业暴露跟踪,关注感染情况。
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材料第一篇: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材料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材料一、人员防护1、在实验室工作时,任何时候都必须穿着工作服。
2、在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
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
3、在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
4、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碰撞物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必须戴安全眼镜、面罩(面具)或其他防护设备。
5、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如去餐厅、办公室、员工休息室和卫生间)。
6、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子。
7、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
8、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
9、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二、操作规范1、严禁用口吸移液管。
2、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
严禁舔标签。
3、所有的技术操作要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来进行。
4、应限制使用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
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不能用于替代移液管或用作其他用途。
5、出现溢出、事故以及明显或可能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必须向实验室主管报告。
实验室应保存这些事件或事故的书面报告。
6、必须制订关于如何处理溢出物的书面操作程序,并予以遵守执行。
7、污染的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必须清除污染(采用化学或物理学方法)。
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因子的危险度评估结果,可能需要准备污水处理系统。
8、需要带出实验室的手写文件必须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
三、基本生物安全设备1、生物安全柜,在以下情况使用:——处理感染性物质;如果使用密封的安全离心杯,并在生物安全柜内装样、取样,则这类材料可在开放实验室离心;——空气传播感染的危险增大时;——进行极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包括离心、混匀、剧烈摇动、打开内部压力和周围环境压力不同的盛放有感染性物质的容器以及采集感染性组织)。
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PPT课件目录•生物安全概述•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设计与设施要求•个人防护装备选择与使用•废弃物处理及环境消毒措施•生物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01生物安全概述Part生物安全定义与重要性生物安全定义指通过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生物因子对人员、环境及社会造成危害的风险。
重要性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安全,防止生物因子的泄露和扩散,维护生态环境平衡。
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
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1)适用于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
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或未知的、危险的致病微生物。
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4)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划分国内外生物安全法规与标准国内法规与标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
国外法规与标准美国CDC/NIH发布的《生物安全手册》、WHO发布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等。
国际组织国际生物安全协会(IBSA)、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发布的生物安全指南和标准。
02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Part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风险识别通过现场调查、历史数据分析、专家咨询等方式,识别检验科可能存在的生物安全风险。
评估方法采用定性或定量的评估方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常见生物危害因素及来源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以及生物毒素等。
来源可能来自于临床样本、实验室环境、实验动物、生物制品和试剂等。
风险等级划分与防控措施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的大小和危害程度,将生物安全风险划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
低风险防控措施加强个人防护,规范实验操作,定期消毒实验室等。
中风险防控措施在低风险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增加生物安全柜等防护设施,对实验废弃物进行高压灭菌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