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173.50 KB
- 文档页数:12
初二物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教学反思(一)这是第一个电学分组实验,主要是为了巩固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路特点的理解;练习电流表的使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同时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动手能力,它对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的电路特点,培养学生连接电路的技能有重要作用,必须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做这个实验,这将为今后进行电学分组实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了提高实验效果,我要求学生课前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预习:1、串联电路、并联电路连接的特点什么?2、为了防止接错和漏接,自己先拟定一个接线顺序,在接线过程中为什么开头应是断开的,并特别注意防止短路。
3、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有哪些?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在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把实验桌上的器材与所做实验的电路图中的器材对照,检查器材是否够用。
2、搞清使用的电源是什么电源,分清电源的正、负极,弄清如何接线。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要求学生接好电路后,在闭合开关前,要对照电路图认真检查,闭合开关后,如出现故障,应立即切断电源,然后从电源的一个极出发,逐段检查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既要强调独立思考,又要强调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验后,要求学生整理好器材。
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科学方法、态度、习惯的重要过程。
本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一堂课完整地按预定计划完成,也达到了预期目标。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部分学生操作没能按要求去操作,导致电路接触不良,影响了实验效果。
2、部分学生连接好电路后,急于观察实验现象,没有进行必要的检查,就闭合了开关,导致有短路现象的发生。
但是,我相信只要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学生的操作会更完美更美好。
同时,我也会应课改的要求,日日充电,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使教学过程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规律一、串联电路的特点:1、电流: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
I=I1=I2=I3=……In2、电压: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U=U1+U2+U3+……Un3、电阻: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R=R1+R2+R3+……Rn理解:把n段导体串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段导体的电阻都大,这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n个相同的电阻R0串联,则总电阻R=nR0 .4、分压定律: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与其电阻成正比。
U1/U2=R1/R2U1:U2:U3:…= R1:R2:R3:…二、并联电路的特点:1、电流: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
I=I1+I2+I3+……In2、电压:文字: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U=U1=U2=U3=……Un3、电阻: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1/R=1/R1+1/R2+1/R3+……1/Rn理解:把n段导体并联起来,总电阻比任何一段导体的电阻都小,这相当于导体的横截面积增大。
特例: n 个相同的电阻R 0并联,则总电阻R=R 0/n . 求两个并联电阻R 1、R 2的总电阻R=4、分流定律:并联电路中,流过各支路的电流与其电阻成反比。
I 1/I 2= R 2/R 1(口诀:串联分压,并联分流) 总结: 串联:并联:典型例题1.两个小电泡L 1和L 2,L 1的阻值为R ,L 2的阻值为2R ,它们串联起来接入电路中。
如电流 I =I 1=I 2 电压 U =U 1+U 2 电阻 R =R 1+R 2电压和电阻成正比21U U =21R R U U 1=R R 1 电流 I =I 1+I 2电压 U =U 1=U 2电阻R 1=11R +21R 电压和电阻成反比21I I =12R R I I 1=1R RR 1R 2R 1+R 2果L1两端的电压为4V,那么L2两端的电压为( )A.8V B.6VC.4V D.2V2.两个小电泡L1和L2,L1的阻值为R,L2的阻值为2R,它们串联起来接入电路中。
初中物理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规律知识
总结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规律的特点
1、串联电路:
(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2)、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3)、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电阻串联越多电路总电电阻越大,因为电阻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
(4)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与各自的电阻成正比
串联电路(串联电阻)有分压作用,说明在串联电路中,电阻越大分得的电压越大,电阻小分得的电压小。
2.并联电路:
(1)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均相等,并且都等于电源电压
(3)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R 1=11R +21R +……+n
R 1 电阻并联越多电路的总电阻越小,电阻并联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
(同时并联使用的用电器越多,电路的总电流越大)
在并联电路中,若其中某一个电阻变大或变小,则总电阻也将相应的变大或变小。
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意一条支路的电阻都小
(4)并联电路各支路中的电流与自身电阻成反比
并联电阻有分流作用,在电源电压稳定的条件下,增加并联电路中的支路,对原各条支路无影响。
这说明在并联电路中,大的电阻分得的电流小,小的电阻分得的电流大。
张齐彪
2015年11月15日。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物理教案2篇(初中物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教案)下面是我收集的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物理教案2篇(初中物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教案),以供参考。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练习使用电流表2、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切身体验,使学生领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学会科学态度与协作教学重、难点重点:电流表的使用和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难点:用电流表测电流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教学用具电流组、小灯泡、开关、电流表、导线教学过程一、复习与引入[幻灯片]1、电流表的使用应注意哪些问题?电流表的使用说明:(1)要把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2)要使用电流从正接线柱流进,从负接线柱流出(3)要使被测电流不超过量程(4)不准把电流表的两接线柱直接连接到电源两极上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有什么关系?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即Ⅰ=Ⅰ1=Ⅰ2=……Ⅰn在并联电路中,电流有多条路径,并有干路和支路之分,那么,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支路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节,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并联电路中的干路和支路电流间有什么关系?二、进行新课1、提出问题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支路支流有什么关系?2、猜想与假设(先提问后归纳出有用的猜想,提醒学生尽量使用猜想与假设有根有据)(1)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大于支路电流(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3)……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1)实验电路图(2)实验表格电流表位置L1支路电流I1L2支路电流I2干路电流I 电流表示数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幻灯片]注意事项(1)连接电路时开关断开(2)导线沿顺时针方向缠绕在接线柱上(3)先接并联电路,试触通电无误后,再接入电流表(4)不能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接在电源两极上(5)电流表接法要正确,量程适当(6)每次改搠电流表,都要断开开关(7)每次读数,必须保证灯都发光(8)读取电流表示数,要实事求是[幻灯片]实验步骤(1)按电路图连接电路(2)用电流表分别测量L1支路,L2支路和干路电流并把读数记入表格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新的问题,要求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数据5、分析论证:(先提问,后归纳)[幻灯片]实验结果说明:(1)干路电流大于支路电流(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Ⅰ=Ⅰ1+Ⅰ2+ (Ⅰ)6、交流与合作各小组和实验数据与结论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有没有异常现象发生,若相差较大,共同研究其原因。
八年级物理教案《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汉川市田二河镇李集中学李国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2)练习串、并联电路的组成。
(3)学会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进一步掌握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精神与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
2.难点: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及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
三、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充足够用)电池盒、干电池、小灯座、小灯泡、导线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思想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实施科学探究,培养能力——展示成果,激发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采取探究、比较、讨论的方法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城市的夜晚灯火辉煌,节日里的小彩灯五光十色”。
师:以上美景是由什么电路组成的?生:分别由串联和并联电路组成。
师:利用“动画多媒体课件展示”串、并联电路中电流流动的情况。
并问学生这两种电路中的电流会有何规律呢?生甲: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通道,各处的电流可能相等。
生乙: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先分开,后又汇合,所以干路中的电流可能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相等。
师:以上两位同学通过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猜想,现在我们就来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检验一下这两位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
板书:四、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二)实施科学探究,培养能力。
1.设计实验方案师:下面由同学们按三人一组自由组合,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师:巡视、指导。
生:设计完毕。
师:选择两个组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
生甲:先画实验电路图然后作介绍本组将分别测出图(一)(二)中A、B、C三点的电流IA 、IB、IC,看看IA、IB、IC之间分别有何关系。
初二物理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试题答案及解析1.根据实物图画出电路图,并回答问题:当开关闭合后,甲、乙两个电流表的示数如图所示,那么流过甲灯的电流为 A,流过乙灯的电流为 A,干路中的电流为 A。
(5分)【答案】电路图见下图 1.12 0.28 1.4【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为并联电路,期中甲电流表测量的是干路电流,乙电流表测量的是乙灯的电流,甲电流表用的是大量程读数为1.4A,乙电流表读数为0.28A,所以甲灯的电流为1.4A-0.28A=1.12A,干路电流为1.4A。
【考点】识别电路图2.如图所示,通过灯L1、L2、L3的电流分别为0.1A,0.2A,0.3A,则电流表A1的示数为_____A,A2的示数为______A。
【答案】0.5 0.3【解析】由电路图可知,灯泡L1、L2、L3并联,电流表A1测通过L2和L3的电流之和,即为0.5A;电流表A2测通过L1和L2的电流之和,即为0.3A。
【考点】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3.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甲是实验的电路图。
(1)电流表应(选填“串联”或“并联”)在被测电路中。
若要测量干路电流,则电流表应接在甲图中的点。
(2)小明同学在测量A处的电流时,闭合开关前,发现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原因是;纠正该错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又如图乙所示,原因是;排除故障后,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电流表的示数为 A。
(3)上表是另一组的小亮同学在实验中用两盏规格相同的灯泡测出的数据,由此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且各支路的电流相等。
请指出小亮的探究过程的两点不妥之处:①;②。
【答案】(1)串联 C (2)电流表未校零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 0.24(3)用的是同规格的灯泡只有一组实验数据【解析】(1)电流表应该串联在被测电路中.若要测量干路电流,则电流表应该接在甲图中的C点。
(2)闭合开关前,发现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原因是电流表未校零;通电后发现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电流表指针反向偏转,原因是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排除故障后,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电流表的示数为0.24A。
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2)知道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3)会运用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串联、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步骤、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态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增强动手实验的能力,形成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并总结出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难点:能正确连接电路,能正确使用电流表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
教学设计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演示和学生分组器材: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灯泡4个(规格不同)、电流表等。
课堂小结电流是电路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技能训练上,在初中电学中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前面已经学习过电路和电流,以及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本节内容既是对电流表使用的巩固,同时也是对不同电路中电流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先复习电流表的使用方法,要把电流表与被测的用电器串联,并且电流表分别接在用电器的两侧测出的电流是相等的。
根据此现象提出问题,如果把两只灯泡串联,把电流表分别接在某一用电器的两侧,电流相等,如果把电流表接到另一用电器两侧,其大小是否相等呢?学生设计实验,画出实验电路图,把电流表分别接在电路中不同位置,比较电流的大小。
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测出电路中不同位置电流,比较得出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
为了防止实验数据的偶然性,需要换用不同的灯泡进行多次实验。
在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时的过程与串联电路中的探究过程相似。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自己连接电路,巩固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学会使用电流表测不同电路中的电流,提高动手实验的能力。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出不同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
在实验中提醒学生除了观察电流的示数外,还可以注意灯泡的亮度及其与电流的关系等,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