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俞孔坚及其设计作品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11
漫谈俞孔坚创建中国景观设计学(二)2007年7月16日零点左右,有人在“景观中国网友”发贴指责:他老人家在国外乱叫,将中国古典园林批得一无是处。
这位网友说的“老人家”就是俞孔坚。
他其实是年轻人,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市的一个小村庄。
类似的嘲笑、指责据说不少,我们且不评说。
俞孔坚1997年头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桂冠回国作了大量调研之后,首先抓住铺天盖地的“城市化妆运动”和仿古园林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和突破口进行工作。
由于敬恭桑梓之心过甚,他采取矫枉过正的方法和言论就难免显得唐突、显得锋芒毕露,让很多人不易接受。
其实他的目的极单一、极明确,那就是要为自己的祖国创立一门新鲜的、他认为最为急需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学。
笔者以为,这是爱国家、爱人民的表现,是想为这个时代多做些益事。
即便言辞过激,相信世人最终会理解他、原谅他。
当代景观设计学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主席佩里·霍华德在2007年第1期《城市环境设计》杂志上撰文说,景观设计学这个词是1828年提出来的,整整过了40年才作为专业术语被应用。
从1909年到1920年,美国官方有纪录称景观设计学是一种为人们装饰土地和娱乐的艺术。
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章程里写明景观设计学的定义是安排土地,并以满足人们的使用和娱乐为目标。
1975年协会章程改得较为宽广而全面:景观设计学是设计、规划和土地管理的艺术,通过文化和科学知识来安排自然与人口元素,并考虑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反过来环境将创造有利于人们的生活。
到了1983年协会宪章修订定义措辞,称景观设计学是一个通过艺术和科学手段来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自然与人口的专业。
这个段落中可以明显的看到:(1) 景观设计学是年轻的学科,连定义都在不断修改、完善;(2) 这个学科的包罗范围正在一步步地放大,然后又高度归纳到土地与人口这样一个大命题上。
在阐述景观设计学的内容时,佩里·霍华德说,它涵盖了景观的保护、发展和适当的使用、可行性研究、工程的成本计算等等。
俞孔坚的景观设计理念
俞孔坚是中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其创作理念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维,强调“自然、人文、创新”的整合,注重产品化、市场化和文化内涵的结合。
首先,俞孔坚强调“自然性”,认为景观设计应以自然为基础,融入自然的元素与质感。
他坚持把自然优先,让自然成为景观设计的核心与灵魂。
在景观设计中,俞孔坚善于运用自然元素,享受自然的美好,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其次,俞孔坚注重“人文性”,认为景观设计必须以人为中心,通过设计与营造,创造人们居住的舒适空间,强调空间与人的互动。
他在景观设计中,注重人的感受,强调设计的人性化与人文化,使景观设计成为一个引领生活方式、传达文化内涵的载体。
最后,俞孔坚追求“创新性”,认为设计一定要有创意与创新,注重设计的表达性、艺术性与价值性。
他在景观设计中,不断创新,创造具有现代感的设计风格,尤其擅长在设计中融入多元文化,让景观设计成为多样性与和谐共生的代表。
分类号:B J E经济日报/2002年/01月/16日/第015版/居住#人物俞孔坚:景观设计要提升人的品味本报记者陈颐如果有机会去西藏的昌都,你一定要走一走那条300米长的步行街。
步行街为曼陀罗形式,景观环境由市民广场和步行街内的四处小型广场组成。
广场空间的形状由周边建筑界面围合而成,作为广场核心的水体景观也是以曼陀罗的形式出现。
水景之间又以水渠相连,水流由高向低流淌,喻意澜沧江自青藏高原波澜入海的壮观景象。
沿步行街中轴线,穿过五个广场及核心水景,用当地的暗红色砂岩铺就一条约90厘米宽的基轴,象征当地文化长远、刚直;红色基轴随轴线的转折而转折,出现契性交叉,象征当地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面临的选择和嬗变。
一条商业街的设计融合了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内涵,一项建筑设计的讲述饱含着如此细腻的情感,而设计者正是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俞孔坚教授。
什么是景观规划设计学俞孔坚,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
他所从事的景观规划设计内容已全部融化在他的生命中,需要的时候便会从内心深处不断涌出,并带着感情向你讲述:/一切生物和人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空间,你站在这里向窗外看,人在走,水在流,花草树木在生长,,景观设计就是把人与自然协调地结合在一起,景观的意义在于让人理解自然的过程。
因此,景观设计学在国外已经是一门很流行的学科。
探索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中的理想景观并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意义,是我十多年来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0经过多次演讲的磨练,俞孔坚能够把一门深奥的学问,用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浅显易懂的道理,表述得美丽而简洁。
/特别是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需要。
对于前者,设计师们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精确数据和手段来实现。
而对于后者,则需要设计师通过发掘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并使这一模式与心理模式相和谐来实现。
俞孔坚设计理念
俞孔坚的设计理念是以用户为中心,注重功能与美学的结合,并关注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
他认为设计应该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为用户提供实用的功能,并尽量通过美学元素来提升用户体验。
在设计过程中,俞孔坚强调与用户的互动和参与,尊重用户的需求和意见。
他通过研究和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和文化背景,来为他们设计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俞孔坚也非常关注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
他认为设计应该追求可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并尽量使用环保材料和技术。
此外,俞孔坚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并尝试通过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
他认为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商业利益,还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专业论文景观设计博士俞孔坚:把质朴的田野带入城市作者:俞孔坚发表:北京电视台《世纪之约》[评论]一位哈佛博士的景观设计之路,他把质朴的田野带入城市,给城市带来新的视野和体验。
一个焦点人物的创业之路:他如何实现景观的“白话文运动”;在商界和学界的矛盾之间他如何面对?七年前,当一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博士被北京大学隆重请来在学校创建景观设计研究院的时候,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学科是干什么的。
而报考的学生甚至不知道从这个系毕业后出路何在?这位哈佛博士就是俞孔坚。
曾涛:俞教授,您现在是这个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系的教授,那我想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个景观设计它究竟是什么。
俞孔坚:我们叫景观设计学院,准确地说是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景观讲的就是,总的来说它是要解决人跟土地的关系,人地关系的协调,所以景观设计学就是协调人跟土地的关系,这叫景观设计学。
实际上就是土地的设计,这个土地和土地上的物体整体的进行设计,这是景观设计。
曾涛:那您学的,现在从事的这个专业,您觉得当年您和林业大学上大学的时候所学的这种园林是有非常大的差异吗?俞孔坚:应该说有很大的差异。
这个差异主要是第一:它的指导思想。
应该说大大拓展了,大大的这个开阔了以前我们的这个园林呀。
风景园林呀更偏向于视觉审美的,但是景观设计学这门学科它是在大工业背景下产生的,而我们的园林传统的园林是在农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它是一个经验学科,而景观设计学它是在大工业社会在一个大的现代学科体系下产生的,所以它是一个现代科学。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俞孔坚早年学的是传统的中国园林,在这期间他考察了中国的许多地方,成为在景观地理学界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
青年时期的壮游让他对中国人的传统理想景色观有了深刻的认识。
曾涛:您当时就是在得出这个结论,中国人的理想景观是什么样的?俞孔坚:得出来就是:它是一个基于人类进化,所以一方面它基于人类的进化形成了这种对于桃花源式的一种盆地,一种围合结构,一种盆地的一种偏好。
比如说西方的,西方的教堂为什么选在山顶上?你可以看到西方很多的寺庙它都是高高的尖塔,歌德式的建筑,它都在山顶上。
一、俞孔坚教授简介俞孔坚,教授,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并主持创办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是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首席设计师,是中国最大、最早创立的设计公司之一,他的设计实践遍布世界多个主要城市。
俞孔坚教授获得多项国际重要奖项,曾9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年度设计奖,其中2次获得年度杰出奖;3次蝉联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3个设计获国际建筑奖;还曾获得ULI全球杰出奖,2011美国建筑奖和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二、代表作品最著名的有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浙江台州黄岩永宁公园、秦皇岛汤河公园、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台州“反规划”、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都江堰水文化广场、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
作品分析一:中山岐江公园此图可以看出,公园保留了原有的铁轨,因为铁轨是工业革命的体现,让人们记住历史,不要忘记历史。
俞孔坚先生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铁轨上换上了白色鹅卵石,小朋友们可以在这里玩耍,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的景观。
由此图可以看出,在红色钢板围成的空间中,有两条笔直的道路穿过,还有个水池,给人一种静态美。
此外,红色的钢板起到了框景的作用,可以阻挡一部分视线,此外,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色彩景观。
在江的边上有亲水栈桥,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的欣赏水之美景,在曲曲折的亲水栈道中间辅以野草植物,体现了俞孔坚先生提出的“野草之美”的主张。
给人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在这张图片中,最主要的特色是大榕树,再设计之初决定将其铲除后因考虑自然和生态就保留下来了,也因此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晨练空间。
同时由于周围的植物都是就地取材,还将郊外山上的野草大量植入园区,体现出野草之美。
这是公园植物设计中的另一个引用原产地植物--芦苇。
在大量运用树篱方格芦苇植物下,给年轻的恋人提供了一片谈情说爱的空间。
此图是江边设计的渐入式阶案,再搭配上错落的野草,随着水位的变化展现出不同的风景,同时解决了随着水位随季节变化离栈道的距离远近的问题,在多雨季节水位不会显得太高,在少雨季节也不会觉得人与水之间的距离不协调。
俞孔坚教授根据他多年来对风水问题的研究以及在景观设计方面的实践俞孔坚教授根据他多年来对风水问题的研究以及在景观设计方面的实践,最近出版其重要成果:《理想景观探源》。
其实,这本书在5年前他就已写成,因故推迟至今日才得以出版。
在1997年的年底,俞孔坚教授要我为其大作写篇序,我十分高兴。
借此机会,我阅读了该著作。
拿到了稿子后,我当晚就开始阅读,很快,其内容就吸引了我,令我爱不释手,一直读下去,当夜就看了大半。
第二天清晨醒来,在床上继续借灯光读起,好在书稿不太长,一直把稿读完了才起床。
可以说,书稿是一口气读完的。
读完后,心里十分舒畅,犹如多年困惑的问题,突然得以解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对于风水问题,我也有大体类似俞孔坚的一点感受。
在抗日战争前,祖母去世,家里请了风水先生来看祖坟地。
一时间,坟地成为家里及众亲友间的热门话题,我也从人们的言谈话语中了解到风水的内容,对风水产生一种神秘感。
后来,抗日战争中,看到民族战争的残酷性,同时,家庭也因战争之难而走向衰落。
知识的增加,现实的教育,使我认识到,没有科学和技术,没有组织和力量,国家就要受难,人民就要遭殃。
国家和人民都是这样,家庭亦难逃脱这种灾难,风水又有什么用,它既保不了家,也救不了命。
这种想法,到40年代末以后,更有加强。
在50年代,土改、公社化,使坟地渐渐从地面上消失了,建房也多是公家与集体行为。
几千年封建思想统治的衰落国家开始复兴,走上现代化道路,人民生活也有很大改善,这并未请一位风水先生来选阴宅,勘定阳宅,当然也不能将社会大变动归功于它。
这时,没有人谈论风水。
在1983年夏,我到加拿大去进修。
6月间,应邀参加加拿大地理学会在温尼伯举行的地理年会,在一个小组讨论会上,一位华裔学者提出一篇关于风水方面的论文,是探讨其科学的内涵。
这件事对我产生一种新的启示,就是风水是中国长期存在的一种较流行的思想与行为,应当用一种科学的方法进行总结。
从加拿大回来后,我开始对文化地理学感兴趣,便在系内边学边教这门课程。
内容摘要看了俞孔坚“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之于’风景园林”,(以下简称“俞文”)之后,感觉到俞文对风景园林有片面理解,存在一些误区……看了俞孔坚“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之于’风景园林”,(以下简称“俞文”)之后,感觉到俞文对风景园林有片面理解,存在一些误区。
表现在:(1)把风景园林曲解为“唯审美论”、“唯艺术论”。
俞文先把“园林”和“风景园林”推到“唯审美论”、“唯艺术论”的一个角落,于是“园林”和“风景园林”,就只能是19世纪“小农意识”的延续,只能归入landscape gardening(英国式自然风景造园)之列,而不配和I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当了。
这是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广大会员的理解不一样的,也是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理解不一样的。
众所周知,风景园林是自然和生活的境域,不是平面艺术,从来就不是用“唯审美论”、“唯艺术论”所能概括。
历史上众多的风景园林类型中,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除了审美因素之外,还包含了很多政治、文化活动和游憩的内容,更不用说宗教园林、群众游乐园林和风景名胜区等类型了。
历代帝皇对风景名胜区发布的保护、禁伐令以及俞教授所推崇的风水理论也不全是为了审美。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进入城市绿地系统层次,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游乐休息、美化环境和改善生态”。
70年代又开展了风景名胜区工作,80年代以后风景园林工作领域更加拓展,包括水系、湿地、高速公路、人居环境、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等各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其业务范围正逐步向着大地景物规划延伸。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理事、专家曾多次阐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宗旨和发展方向,强调风景园林学科是包含游憩、审美、生态的综合性学科。
这和一些学者认为现代LA学科的三元素是基本一致的。
曾经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硕士的俞孔坚否认这点,认为风景园林只是“唯审美论”、“唯艺术论”,恐怕是不大符合当年读学位时的学科实际吧。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反思在完成《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秋季景色的美丽以及孩子们在水泥道上的欢乐,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将秋天的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样的文学作品。
首先,我认为我的教学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情感方面做得还不够。
虽然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也能够模仿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作,但我没有充分挖掘课文中深层的情感和美学价值。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将增加更多关于情感理解和鉴赏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秋天景色的热爱和赞美。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然而,我发现在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
未来,我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到讨论中来。
此外,我在教学设计时,尝试引入了多媒体资源,如展示秋天的图片和视频,以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
这一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对秋天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运用多媒体资源时,需要更加精准地配合课文内容,避免资源的堆砌,确保每一步教学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效果。
在读写结合的环节,我鼓励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大部分学生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但还有部分学生在写作表达上存在困难。
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表达和写作能力。
课堂管理方面,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较低的参与度。
未来,我需要对小组成员进行更合理的分配,并密切监控每个小组的活动进程,确保每位成员都能积极参与。
同时,我还应该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或任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在总结和升华文本情感时,我尽管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但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未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宜的指导。
乡土景观研究探讨乡土景观的含义,论述了解读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提出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
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
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乡土景观的这种理解包含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即,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却一不可。
这可以从乡土景观的主体、客体及相互关系方面来理解。
解读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理解景观是乡土经验的一种历史记载,帮助设计师用一种新的、非自我的视角,设计内在人生活的景观,从一种不自觉的、没有设计师的景观和唯设计师的景观,走向自觉的为使用者而设计的景观。
本文探讨了乡土景观的含义,论述了解读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
提出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
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
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乡土景观的这种理解包含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即,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却一不可。
这可以从乡土景观的主体、客体及相互关系方面来理解。
解读乡土景观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在于理解景观是乡土经验的一种历史记载,帮助设计师用一种新的、非自我的视角,设计内在人生活的景观,从一种不自觉的、没有设计师的景观和唯设计师的景观,走向自觉的为使用者而设计的景观。
引言“乡土”是一个很寻常的主题,但学界对其正式的研究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西方国家有关乡土景观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它是建筑学和考古学携手并进发展的产物。
很多研究都隶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
我国学者对乡土景观的关注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到90年代研究队伍逐渐壮大。
设计生态学俞孔坚的景观读后感读完俞孔坚关于景观设计生态学的那些理念呀,就像突然被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不过这扇门有点怪,怪得还挺有趣。
以前我看景观,就觉得不就是种花种树、弄个小亭子啥的嘛。
但俞孔坚可不这么想,他就像一个大自然的翻译官,把生态学那些高深的、像是加密文件一样的知识,翻译成我们这些凡人能懂的景观语言。
他强调的生态性,让我感觉像是给大地做了一场超级健康管理。
就好比说我们人类要养生,得吃健康食物、多运动一样,大地也有自己的养生之道。
那些什么湿地、河流,都不是能随便乱折腾的,它们都是大地这个大身体里的重要器官。
像我们把湿地填了盖房子,就好像是从大地身体里硬生生地割掉一块肉,这能不出问题吗?俞孔坚就想把这些器官保护好,还让它们更好地工作,比如湿地就能净化空气、调节水量,那是大自然免费的环保小卫士啊。
再说他的景观设计理念里的文化性,这就更酷了。
他就像是一个时光旅行者,把历史文化的碎片从各个角落里找出来,然后镶嵌到现代的景观当中。
比如说一个古老村落的石头墙、一口老井,在他的设计里,那都不是破砖头烂石头,而是一部部活着的史书。
他把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景观,就像在现代社会里给历史开了一个个小小的“复活节彩蛋”,当人们走在这样的景观里,就像走进了一本立体的历史书,每一步都能踩到故事。
而且他的设计特别接地气。
不是那种高高在上,只在图纸上看着美的东西。
就像他设计的一些城市公园,老百姓能在里面遛弯、跳广场舞、野餐,真正把景观变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就想象着那些大爷大妈在俞孔坚设计的公园里,一边跳着舞,一边享受着被生态和文化包裹着的环境,那画面简直不要太和谐。
不过呢,有时候我也会想,他的这些理念这么好,在实际推行的时候会不会像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的荆棘丛里挣扎呢?毕竟有些开发商可能只想着怎么多盖房子赚钱,城市管理者有时候也会更注重表面的整齐划一,而忽略了这些生态和文化内涵。
但不管怎么说,他就像一个在景观设计界举着火把的人,照亮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让我们看到景观原来可以不仅仅是好看,还可以这么有内涵、这么和大自然还有人类文化紧紧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