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赠刘景文》
- 格式:ppt
- 大小:2.68 MB
- 文档页数:35
三一文库()/小学二年级〔古诗词《赠刘景文》原文欣赏及翻译赏析(二年级学习)〕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第1页共3页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23。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
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
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
)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
古诗《赠刘景文》注释和译文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古诗。
先看看这首诗的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
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荷尽已无擎雨盖”,这就好比一场精彩的演出结束了,舞台上的主
角荷花已经谢幕,那大大的荷叶,就像为荷花遮风挡雨的大伞,现在
也没啦!你说是不是有点小伤感?
“菊残犹有傲霜枝”,虽说菊花也开始凋零了,可它那枝干还挺立在
寒风中,多有骨气啊!就像一个坚强的战士,哪怕受伤了,也绝不倒下,难道不令人佩服吗?
“一年好景君须记”,这就好像我跟你说,朋友,这一年的美好时光
你可别忘了呀!
“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景象不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嘛,橙子黄了,橘子绿了,多美的画面!这时候难道不是一年中最美的光景吗?
这首诗的译文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
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
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我觉得呀,苏轼写这首诗是在鼓励刘景文,告诉他哪怕人生有不如
意的时候,也别灰心,就像这秋冬时节,也有别样的美好。
咱们在生
活中不也常常会遇到困难嘛,但只要心怀希望,总能发现美好的存在!。
《赠刘景文》全文与赏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文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写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 年)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
当时,刘景文已年近六十,虽有才华却仕途不顺。
苏轼一方面对刘景文的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另一方面又以这首诗勉励他要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荷尽已无擎雨盖”,起笔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
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凋谢,荷叶也枯萎了,再也没有那像雨伞一样的荷叶来遮风挡雨。
这里的“荷尽”不仅仅是说荷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更是暗示着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繁华不再。
然而,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种衰败的氛围中,而是笔锋一转,“菊残犹有傲霜枝”。
虽然菊花也已经残败,但枝干依然在寒风中挺立,展现出坚韧的姿态。
菊花的“傲霜”之态,象征着一种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
在前两句中,苏轼通过对荷花和菊花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荷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傲立,既展现了季节的更替,又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人生就如同这花开花落,有繁荣也有衰落,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要有像菊花那样坚韧不拔的品质。
接下来,“一年好景君须记”,诗人直接对刘景文说,一年之中最美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这一句看似平常,实则饱含深意。
它既是对前文景色描写的总结,也是为下文的转折做铺垫。
而“最是橙黄橘绿时”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诗人指出,最美的景色不是春天的繁花似锦,也不是夏天的绿树成荫,而是深秋时节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丰收景象。
这里的“橙黄橘绿”不仅仅是在描绘自然景色,更是在借景喻人。
它暗示着人到了晚年,虽然青春不再,但也可以拥有成熟和收获的喜悦。
苏轼以“橙黄橘绿”来鼓励刘景文,虽然他此时身处逆境,但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依然能够在人生的后半程有所作为,有所收获。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苏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友人的劝勉,情与景完美融合,毫无雕琢之感。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读: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此,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供大家使用。
赠刘景文/冬景(宋代:苏轼)【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山行(唐代:杜牧)【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
赠刘景文全诗意思及赏析《赠刘景文》全诗意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赏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选入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课本中。
全诗内容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他的这首诗把那些“悲秋伤春”的诗人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意和诗意,抒发了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赠刘景文》全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的诗意《赠刘景文》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赠刘景文》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
《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
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赠刘景文》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景,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赠刘景文》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小学二年级】赠刘景文苏轼.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1)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山行杜牧.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的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回乡偶书贺知章.唐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诗人刚回到故乡时,儿童谁也不认识他。
当他在故乡住下来后,发现离别家乡这么多年,故乡的人和事都已经变化太多,跟记忆中的一点也不一样了,似乎只有家乡的镜湖没有变。
赠汪伦李白.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4.不及:比不上【译文】李白坐着船将要远行,忽听到岸边上有踏歌声。
呵,这桃花潭的水呀能深有千尺,也不如你汪伦---为我送别的那片实意真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赠刘景文》赏析《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秋天,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赠刘景文》赏析,希望能帮到您!年代:【宋】作者:【苏轼】体裁:【七绝】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 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 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佑元年(1086) 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 ,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
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 注释](1)擎:举,向上托。
( 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 3)最:一作“正”。
[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出处】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 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