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形态学测量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927.50 KB
- 文档页数:34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人体测量工具的使用技巧。
3. 通过对人体形态尺寸的测量,了解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4. 为我国人体测量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提供依据。
二、实验内容1. 人体形态尺寸测量: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臂围、腿围等。
2. 人体生理指标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
3. 人体比例分析:头身比、胸腰比、臂长比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器材:人体测量尺、体重秤、血压计、心率表等。
2. 测量方法:(1)身高测量:被测者赤脚站立,两脚跟并拢,脚尖向前,测量头顶至脚跟的距离。
(2)体重测量:被测者穿着轻便衣物,赤脚站立在体重秤上,读取数值。
(3)胸围测量:被测者站立,两臂自然下垂,测量胸部最大宽度。
(4)腰围测量:被测者站立,两臂自然下垂,测量腰部最细处的周长。
(5)臀围测量:被测者站立,两臂自然下垂,测量臀部最宽处的周长。
(6)臂围测量:被测者站立,两臂自然下垂,测量上臂最大周长。
(7)腿围测量:被测者站立,两臂自然下垂,测量大腿最大周长。
(8)血压测量:被测者安静休息5分钟后,测量右上臂血压。
(9)心率测量:被测者安静休息5分钟后,测量静息心率。
(10)呼吸频率测量:被测者安静休息5分钟后,测量静息呼吸频率。
四、实验数据本次实验共测量20人(男10人,女10人),具体数据如下:1. 身高(cm):男性平均身高172.5,女性平均身高161.0。
2. 体重(kg):男性平均体重65.2,女性平均体重54.8。
3. 胸围(cm):男性平均胸围94.0,女性平均胸围84.5。
4. 腰围(cm):男性平均腰围88.0,女性平均腰围73.0。
5. 臀围(cm):男性平均臀围94.5,女性平均臀围85.0。
6. 臂围(cm):男性平均臂围32.5,女性平均臂围29.0。
7. 腿围(cm):男性平均腿围43.0,女性平均腿围38.5。
8. 血压(mmHg):收缩压平均120.0,舒张压平均80.0。
一、实验目的本次人体形态实训实验旨在通过对人体形态结构的系统观察和测量,加深对人体解剖学、人体工程学等知识的理解,掌握人体形态测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对人体形态结构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河南省某高校解剖实验室四、实验对象20名身体健康、年龄在18-25岁之间的志愿者五、实验仪器1. 人体测量尺2. 身高坐高计3. 直角规4. 量角器5. 拉力计6. 肌肉厚度测量仪7. 人体脂肪测量仪六、实验内容1. 人体基本形态测量- 身高:测量站立时头顶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 肩宽:测量两肩峰外侧缘的距离。
- 臂长:测量肩峰至手腕的距离。
- 胸围:测量胸廓最大横径。
- 腰围:测量腰部最细处的水平周长。
- 臀围:测量臀部最宽处的水平周长。
- 股围:测量大腿根部最宽处的水平周长。
- 膝围:测量膝关节处最宽处的水平周长。
- 足长:测量足跟至最长脚趾尖的距离。
2. 人体肌肉形态测量- 肌肉厚度:测量不同部位肌肉的厚度,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四头肌等。
- 肌肉力量:测量不同部位肌肉的力量,如握力、背力、腿力等。
3. 人体脂肪含量测量- 使用人体脂肪测量仪测量全身脂肪含量。
4. 人体形态分析- 根据测量数据,分析个体差异,如体型、肌肉发达程度、脂肪分布等。
七、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完好,确保实验安全。
2. 实验对象准备:实验对象需脱掉外套,保持身体清洁。
3. 人体基本形态测量:按照测量方法,逐一测量人体各部位尺寸。
4. 人体肌肉形态测量:按照测量方法,逐一测量人体各部位肌肉厚度和力量。
5. 人体脂肪含量测量: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全身脂肪含量测量。
6. 数据整理与分析:将测量数据整理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7. 实验报告撰写: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八、实验结果1. 人体基本形态测量结果- 平均身高:165.2cm- 平均肩宽:40.3cm- 平均臂长:70.5cm- 平均胸围:85.2cm- 平均腰围:73.8cm- 平均臀围:90.5cm- 平均股围:55.2cm- 平均膝围:43.7cm- 平均足长:25.2cm2. 人体肌肉形态测量结果- 肱二头肌厚度:4.2cm- 肱三头肌厚度:3.8cm- 股四头肌厚度:5.2cm3. 人体脂肪含量测量结果- 全身脂肪含量:25%4. 人体形态分析- 本组实验对象中,体型以正常体型为主,肌肉发达程度中等,脂肪分布较为均匀。
第六章 营养与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价实验四 人体成分分析及评价人体组成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准确、快速、廉价和无损伤地测定活体内的各种组分。
针对不同层次的人体组成模型, 所采用的测量方法不同。
本实验介绍基于整体层次的形态学测量。
人体的形态学测量指体表测量, 包括身高、体重、身体各部位周长、身体各部位长度, 以及这些测量计算而来的一些指数。
最常用的指数是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 为身体质量/身高平方(kg/m2)。
形态学测量与人体其他组成测量方法相比, 简单易行, 除了简单的体表测量工具外, 不需要任何设备, 不同中心、不同地区的测量一般是可以比较的。
形态学方法无创无害, 适合在儿童中应用。
(一)实验目的1.了解形态学测量法的特点2.熟悉形态学测量法的内容和BOD POD 的操作3.掌握形态学测量法中各项指标的测量方法和指数的计算(二)实验原理整体层次上的人体组成模型可以表达为: 人体质量等于头、颈、躯干、上肢与下肢质量之和, 直立是人类在整体层次上的显著特征。
其他层次身体组成的改变必定会在整体层次上体现出来, 反映在相关形态学指标的改变。
全身脂肪含量的两组分模型方法基于两个并列的分子层次模型, 即身体质量(body mass, BM )模型与身体体积(body volume, BV )模型:BM FM FFM =+ …… (6-4-1)0.9007 1.100FM FFM BV =+…… (6-4-2) 式(6-4-1)BM 模型表示身体质量等于全身脂肪质量(FM )与去脂肪身体质量(FFM )之和;式(6-4-2)BV 模型表示身体体积等于全身脂肪占据的体积与去脂肪身体质量占据的体积之和。
BM模型不包含任何假设;而BV模型基于两个假设。
其一, 体内脂肪的密度是一个恒定值(0.9007g/cm3, 36℃);其二, 去脂肪身体质量的密度也是一个恒定值(1.100g/cm3, 36℃)。
实验三形态测量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习人体测量各指标的意义和测量方法,使学生掌握人体测量的操作方法;学习生长发育水平和身体成分的评价方法。
【原理】通过人体测量的结果,客观评价个体或群体生长发育、身体成分等。
对于科学指导锻炼、运动员选材、体质研究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器材】带尺、测径规、皮褶厚度仪等【方法与步骤】一、学生相互进行体重、身高、胸围和呼吸差、肩宽、骨盆宽、四肢围度和长度、皮褶厚度等的测量并记录;二、对测量数据进行生长发育、身体成分等的评价。
1、身体质量指数轻体重:BMI<18.5健康体重:18.5<=BMI<24超重:24<=BMI<28肥胖:28<=BMI最理想的体重指数是222、呼吸差:反映呼吸器官的发育状况和功能。
一般为6~8cm,优秀运动员>12cm。
3、腰臀比:正常范围:男性0.85-0.9;女性0.75-0.80,腰臀比过高表明内脏脂肪分布较多,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性及心血管疾患疾病的风险高。
4、上臂围差:上臂围差=上臂屈曲位—上臂伸展位上臂肌肉越发达,收缩与放松时围度差就越大5、体密度:男性:15~18岁体密度=1.0977-0.00146X≥19岁体密度=1.0913-0.00146X女性:15~18岁体密度=1.0931-0.00160X≥19岁体密度=1.0879-0.00133XX=肩胛下部皮褶厚度(㎜)+上臂部皮褶厚度(㎜)6、体脂百分比:体脂%=4.57÷体密度—4.142 (Brozek 公式)7、脂肪重量脂肪重量=体重(公斤)×体脂%8、去脂体重净体重(去脂体重)=体重(公斤)—脂肪重量(公斤)9、肥瘦标准评价注:12、括号内数值为腹部(mm)三、注意事项:(一)人体测量:1、应当强调测量的科学性。
2、测量仪器、方法、要求应统一化和标准化。
3、测量前仔细校正仪器4、测试者需脱去鞋袜,并尽量裸露身体。
实验一人体形态评定一、目的与任务(一)掌握体表标志点(二)掌握身体姿势的评定方法。
(三)掌握截肢残端长度与围度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方法与手段(一)身体姿势评定1、受试者充分暴露受检部位2、受试者处于直立位的标准姿势3、评定者从前面、后面观、侧面对受试者进行姿势评定(二)身体长度的测量1、受试者充分暴露受检部位2、评定者使用测量设备测量肢体长度(1)上肢 上肢长、上臂长、前臂长、手长(2)下肢 下支长、大腿长、小腿长、足长(3)身体残端的长度测量使用器材:卡尺(三)身体围度的测量1、受试者充分暴露受检部位2、评定者使用测量设备测量肢体围度(1)上肢 上臂围度、前臂围度(2)下肢 大腿围度、小腿围度(3)躯干 头围、颈围、胸围、腹围、腰围、腰臀比(4)身体残端的维度测量使用器材:软皮尺(四)身高受试者穿贴身衣物,使用器材:身高测量仪(五)体重使用器材:电子秤三、实验教学时数2学时四、实验教学组织教师先示范,学生后操作。
每一项内容介绍完、操作完,再开始下一项内容的介绍。
学生两人一组,一人为评定者,一人为评定对象,由评定者操作完成后交换角色,相互练习。
五、实验教学类型基本型六、实验教学的要求与注意事项(一)熟练掌握全身体表标志。
在学习本章时应复习解剖学课程,特别是运动系统。
(二)掌握正常与异常身体姿势的区别。
(三)要求多动手多操作多实践。
实验二关节活动度评定一、目的与任务(一)掌握运用量角器对上肢、下肢、脊柱主要关节活动度的测量方法和正常参考值。
(二)熟悉测量结果的记录、分析和测量过程的注意事项。
(三)了解关节活动度的评定目的。
二、实验方法与手段受试者处于舒适度位置;充分暴露带测量关节;固定待测关节近端,被活动该关节,了解可能的活动范围和有无抵抗感;将待测关节置于起始位;将量角器的轴心对准被测量关节运动的轴心,固定臂与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平行,移动臂与关节远端骨长轴平行;记录关节起始位的角度;测关节主动、被动运动的最大活动范围。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了解人体骨骼的形态结构,掌握骨骼的分类、形态特点以及功能,为进一步学习人体解剖学打下基础。
二、实验材料人体骨骼标本、骨骼模型、解剖显微镜、解剖器械等。
三、实验方法1. 观察人体骨骼标本,对照骨骼模型,了解骨骼的总体形态结构。
2. 对骨骼进行分类,观察各类骨骼的形态特点。
3. 通过解剖显微镜观察骨骼的微观结构。
4. 分析骨骼的功能。
四、实验步骤1. 观察人体骨骼标本,对照骨骼模型,了解骨骼的总体形态结构。
(1)观察长骨:如股骨、肱骨等,了解其一体两端的特点。
(2)观察短骨:如腕骨、跗骨等,了解其近似立方体的特点。
(3)观察扁骨:如颅骨、肋骨等,了解其板状的特点。
(4)观察不规则骨:如髋骨、蝶骨等,了解其形状不规则的特点。
2. 对骨骼进行分类,观察各类骨骼的形态特点。
(1)长骨:观察骨干、端、关节面等部位的结构特点。
(2)短骨:观察其立方体的形态特点。
(3)扁骨:观察其板状的结构特点。
(4)不规则骨:观察其形状不规则的特点。
3. 通过解剖显微镜观察骨骼的微观结构。
(1)观察骨皮质:了解其致密、坚硬的特点。
(2)观察骨松质:了解其海绵状的结构特点。
(3)观察骨髓:了解其红骨髓和黄骨髓的区别。
4. 分析骨骼的功能。
(1)支撑功能:骨骼构成人体的支架,支撑起全身的器官和组织。
(2)运动功能:骨骼与肌肉协同作用,实现人体的运动。
(3)保护功能:骨骼对内脏器官起到保护作用。
(4)造血功能: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骨骼的总体形态结构:人体骨骼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各类骨骼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
2. 各类骨骼的形态特点:(1)长骨:一体两端,骨干呈柱状,中空的管腔称为髓腔,内含骨髓。
两端膨大名端或骺,骨端有光滑的关节面。
(2)短骨:近似立方体,主要位于承受压力而运动较轻微的部位。
(3)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腔的壁,对腔内的脏器起保护作用。
(4)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髋骨、蝶骨等。
一、实习目的1. 理解人体形态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人体形态测量的常用工具和仪器。
3. 学会人体形态测量的数据记录、整理和分析。
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对人体形态结构的认识。
二、实习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围绕人体形态测量展开,包括以下内容:1. 人体形态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人体形态测量的常用工具和仪器。
3. 人体形态测量的数据记录、整理和分析。
4. 实际操作练习,包括人体形态测量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三、实习过程1. 理论学习首先,我们学习了人体形态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人体测量学的定义、人体测量学的研究内容、人体测量学的分类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人体形态测量的常用工具和仪器,如人体测高仪、人体测量尺、人体测量卷尺等。
2. 实际操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实际操作练习。
具体步骤如下:(1)选择合适的测量地点和测量时间,确保环境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2)被测者站立在测量地点,保持身体直立,两脚并拢。
(3)使用人体测高仪测量身高,注意保持仪器水平,读取数据。
(4)使用人体测量尺测量胸围、腰围、臀围等围度,注意测量部位的正确性。
(5)使用人体测量卷尺测量四肢长度、上下肢围度等,注意保持测量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6)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进行整理和分析。
3. 数据整理与分析在完成实际操作后,我们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具体步骤如下:(1)将测量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数据清洗和整理。
(2)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方差等。
(3)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得出人体形态测量的结论。
四、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掌握了人体形态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了常用工具和仪器,学会了数据记录、整理和分析。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主要成果:1. 完成了人体形态测量的实际操作,掌握了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对人体形态测量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
3. 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对人体形态结构的认识。
一、前言人体形态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对于体育、医学、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了加深对人体形态结构规律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我们进行了人体形态学测量实训。
以下是本次实训的详细报告。
二、实训目的1. 理解人体形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2. 掌握常用的人体形态学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3.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4.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基础。
三、实训内容1. 人体形态学基本概念及测量方法介绍在实训开始前,我们首先学习了人体形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包括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四肢长度等指标的测量方法。
2. 人体形态学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实训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一系列的人体形态学测量仪器和工具,如身高计、体重秤、皮尺、软尺、卷尺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掌握了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人体形态学测量实践(1)身高和体重的测量我们首先对受试者的身高和体重进行了测量,记录了数据,并进行了分析。
通过身高和体重的比例,可以初步判断受试者的体型。
(2)胸围、腰围、臀围的测量接下来,我们对受试者的胸围、腰围、臀围进行了测量,记录了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受试者的身体围度,了解其体型特征。
(3)四肢长度的测量我们使用卷尺对受试者的四肢长度进行了测量,记录了数据。
通过四肢长度的比较,可以了解受试者的体型比例。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测量完成后,我们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通过计算,得出了受试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胸腰臀比等指标,进一步了解受试者的体型特征。
四、实训成果1. 掌握了人体形态学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2. 熟练掌握了常用的人体形态学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3. 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了基础;4. 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实训体会1. 人体形态学测量是一项严谨的工作,要求操作者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细致的操作技巧;2. 实践中,我们要注重团队合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3. 通过本次实训,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体形态结构的重要性,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实训二人体形态学测量【实训目的】掌握人体形态评定技术。
掌握人体长度的测最技术。
掌握人体围度的测量技术。
了解残肢的测量技术。
【实训意义】人体形态评定是定量测量人体外部特征的主要方法,通过人体形态的评定,了解人体生长发育状况及伤病所致的身体形态方面的变化,如骨折后肢体的肿胀程度,复位后肢体的长度、截肢后肢体的长度等,是衡量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正常人体形态评定技术、人体长度的侧量技术、人体围度的测量技术是康复治疗师必须掌握的内容。
【实训原理】人体的生长发育、体质水平、营养状况,都可以通过人体形态的发育表现出来,评定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测量和评价,包括体格、体型、身体姿势及身体组成,其中四肢和躯干的测量是制订辅助器具的依据,体重的测量是了解身体素质的基础指标之一。
【实训对象】1.正常人体。
2.骨折术后肢体肿胀、关节挛缩的患者。
3.截肢的患者。
【主要仪器设备】软皮尺、卡尺、体重秤。
【学时】2学时。
【实训内容与方法】一、人体形态评定流程1.受试者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2.人体处于直立位的标准姿势。
3.从前面看双眼平视前方.两侧耳屏上缘和眶下缘中点应处同一水平面上,左、右髂前上棘应处同一水平面上(头、下领骨是否对称、舰关节是否外旋或内旋、膝是否外翻或内翻、胫骨是否外旋或内旋等〕。
4.从后面看头后枕部、脊柱和两足跟夹缝线都应处于一条垂直线上。
与脊柱相邻的两肩和两侧髂嵴,对称地处于垂直脊柱的水平线上〔头部是否偏斜,脊柱是否侧弯、两肩峰、肩脚骨高度是否一致)。
5.从侧向看耳屏、肩峰、股骨大转子、膝、躁,五点应位于一条垂直线上,同时可见脊柱的4个正常生理弯曲。
二、四肢长度测量流程受试者充分暴露受检查部位。
1.将两侧肢体放置在对称的位置上,确认体表的骨性标志。
2.利用体表的骨性标志来测量肢体或残肢的长度。
3.上肢长度的测量(1)受枪者坐位或站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衬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2)测量从脚峰外侧端到挠骨茎突或中指尖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