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19年秋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单元 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 第7课 西欧中世纪庄园和城市课件 中
- 格式:ppt
- 大小:4.63 MB
- 文档页数:36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主要是西欧)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
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
“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中国相对应的时期是南北朝到明朝。
一、中古时期西欧文明的特征及历史影响1.中古时期西欧文明的特征:(1)多元的社会结构,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以及人文精神共处。
(2)政治体制:封君封臣制①背景:自然经济和社会动荡的产物(性质);8世纪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②权利与义务:封君:授予土地者,当封臣受到攻击时,封君必须保护。
封臣:领取土地者。
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③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造成王权衰落。
【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3)经济形态:庄园与农奴制度:①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自给自足;②在政治: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庄园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
(4)封建王权逐渐形成:①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②英法百年战争,法兰西民族意识增强。
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
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③15世纪末,在抗击阿拉伯人的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王权加强,完成统一。
【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
拥有共同的认同感(历史、文化、语言、习俗、艺术、宗教或新体制等)。
(4)中古西欧城市兴起(10-11世纪):城市的“自治”和市民的“自由”成为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虽然城市自治政府并不能完全排斥领主的权力,但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古代世界第一课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一、古代埃及和金字塔1、地理位置: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
2、发源地:尼罗河流域。
3、特点:以灌溉农业为特色。
4、国家出现: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小国。
5、统一:约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定都孟菲斯。
6、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被视为“神王”,拥有绝对的权威。
7、文明象征:巨大的金字塔式法老的陵墓,也是法老权利的象征,更是古埃及人智慧和创造力量的象征。
8、文明成就: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有了象形文字,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
木乃伊的制作和金字塔的建造反映了他们较高的科学知识水平。
9、衰亡(1)“法老时代”结束:公元前4世纪,埃及逐渐处于外族人统治之下,“法老时代”结束。
(2)灭亡: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埃及,古埃及文明逐渐被伊斯兰文明代替。
二、两河流域文明和《汉谟拉比法典》1、两河:指亚洲西南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发源于今土耳其的群山中。
2、早期文明: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在这里创造了最早的城市文明,史称两河流域文明。
3、古巴比伦王国(1)建立:公元前19世纪,阿摩利人在幼发拉底河中游建立了城市国家——古巴比伦。
(2)杰出国王: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是其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
3、文明的象征:《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
(2)内容:包含雇佣、助理、损害赔偿、婚姻家庭、债权债务、买卖奴隶等内容,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发达的奴隶制关系。
(3)宗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第二课古代印度社会一、种姓制度1、古代印度(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作为一个地理概念,相当于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国。
(2发源地:印度河和恒河是这里的两条最大的河流。
印度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
(3)主要民族:大约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从西北方向侵入印度,逐渐成为这里的主人。
《西欧中世纪庄园和城市》提高练习一、选择题1.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在于()A. 提高西欧的国际地位B. 封建主加强了对市民的剥削C. 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D. 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2.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时间是()A.8世纪B.9世纪C.10世纪D.11世纪3. 11世纪中国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
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究其影响,反映在( ) A.对瓦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着重要作用B.一般是工商业活动中心、规模较小C.是在封建主或教会的领地上兴起的,促进了佛教的发展D.所有的城市发动争取自治斗争,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4. 以下关于欧洲中古时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遍布西欧B.教会垄断了教育,宣扬《圣经》是一切知识的顶峰C.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对瓦解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文明起了重要作用D.希腊罗马文化继续繁荣发展5.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 )A.资产阶级 B.市民阶级C.地主阶级 D.农民阶级6. 十一二世纪,在西欧一些城市出现市民与封建主斗争的根本原因是()A.阶级冲突日益尖锐 B.封建主加紧对市民的剥削C.商品经济的发展D.市民阶级的形成7. 西欧的封建城市和中国的封建城市相比,它具有的哪一独特性为其后来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资产阶级奠定了基础( )A.城市规模大B.商业繁荣C.拥有自治权D.人口众多8. 10世纪时,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牛津等开始成为西欧著名的城市。
这些城市重新兴起的进步作用主要是( )A.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 B.封建主加紧对市民的剥削C.形成了市民阶级D.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9. 公元10世纪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根本原因是()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B.铁制农具的使用C.封建城堡的修建D.交通事业的发展二、材料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这里的道路铺设很差,稍有点水就变得湿乎乎的,由于用大量的牲口车运水以及岛内多雨,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基督教兴起的时间、原因、创始人及传播情况;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实;西欧封建制度形成,掌握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能准确简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通过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壮大,初步认识西欧封建王权与教权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教材给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信息等的阅读利用,培养学生利用图片等学习资料并对此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中提炼出对学习有效的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欧洲早1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教学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欧洲地图,找出法、德、意三个国家。
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欧洲三个重要的国家,你知道这三个国家的由来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基督教的兴起1.图片展示:《耶稣》2.教师提问: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提示:犹太人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才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
3.教师提问: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提示: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段。
4.教学补充: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圣经》的知识,如关于上帝创造天地万物、诺亚方舟、大洪水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不仅是基督教的教义,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
比如,在大洪水的故事中,就反映出古代两河流域的部分历史史实,以此消除学生对宗教的神秘感,形成对基督教的正确认识。
5.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比较一下佛教和基督教,完成表格。
提示:名称产生时间诞生地创造人经典教义主要节日佛教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大藏经》“众生平等”“忍耐顺从”浴佛节基督教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耶稣《圣经》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圣诞节复活节目标导学二:法兰克王国1.教师讲述:476年,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相继在西欧建立起一系列的日耳曼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是最典型的西欧封建国家。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知识点+练习题一、学习目标1.了解基督教兴起的时间、原因、创始人及传播情况。
2.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发展及分裂的基本史实。
3.了解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知道封君和封臣的关系,能准确简述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4.通过基督教在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壮大,初步认识西欧封建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难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三、知识梳理知识点一、法兰克王国1.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蛮族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481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
2.建立者:克洛维3.克洛维巩固统治的措施:①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作用:在他的推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②克洛维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作用: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
③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不断对外扩张。
到他去世时,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菜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作用:实力强大。
知识点二、封君与封臣1.形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土地的人成为封巨。
2.发展: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3.关系: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4.特点:①等级森严,但在不同等级贵族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②以土地为纽带;③层层分封;5.影响:11世纪,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注意: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等级制度是经过土地的层层分封形成的。
第二单元,中古亚欧世界第5课,中古欧洲知识点一,千年帝国拜占庭1.东罗马帝国的建立(1)东罗马帝国的建立: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因首都君士坦丁堡,旧名为拜占庭,因此被后人称为拜占庭帝国。
2.《查士丁尼法典》(1)颁布时间:529年(2)在位皇帝:查士丁尼(统治时期被称为拜占庭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3)影响:对当时欧洲其他地区以及后世的历法,都有深远影响。
对比记忆,汉谟拉比法典与查士丁尼法典3.拜占庭帝国对欧亚文化的影响(24页最后一段)(1)拜占庭帝国作为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继承者,保存了他们的文化遗产。
(2)拜占庭帝国兼容并包了基督教和古代东方的许多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文明体系。
(3)拜占庭文化对阿拉伯文明,斯拉夫文明和西欧的文艺复兴都有重要影响。
知识点二,查理大帝1.法兰克王国(1)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日耳曼人在其故地上建立了许多的蛮族国家。
(2)建立:481年,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3)查理大帝:768年,查理成为法兰克国王,通过战争他控制了西欧大部分地区,800年,他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皇帝,由此被后人称作查理大帝或查理曼。
2.《凡尔登条约》(1)目的:分割查理帝国(2)时间:843年(3)内容:查理的三个孙子分别获得帝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4)影响:奠定了日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知识点三,中古西欧基督教会的发展1.基督教会势力的增强(1)国教地位的确立: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2)教会势力的增强: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建立的诸多王国,都开始接受基督教为国教,西欧教会以罗马主教为核心,逐渐形成教皇体制。
2.教权与王权的冲突(1)原因:教皇干涉西欧各国世俗君主的政治事务,夺取他们的利益,(2)教权的衰落:14世纪后,教权与王权紧张对峙的局面,随着王权的增强与教皇势力的相对衰落而缓解。
第6课,中古的西欧庄园与城市知识点一,领主与庄园1.庄园经济——西欧中古社会的基础(1)庄园出现的原因:中古时期西欧国家的生产力低下,封建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地产生活,所以,国王、教会和大封建主都在建立庄园,庄园是中古西欧农业生产中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欧洲和亚洲第7课西欧中世纪庄园和城市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
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
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
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大多数人认为中世纪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来说是一种倒退,中世纪意味着落后、腐朽、禁锢和迷信。
实际上,历史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刚刚诞生的城市成为中世纪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为什么城市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1.图片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
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
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
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