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10.50 KB
- 文档页数:9
教育观、儿童观和教师观教育观:即人们对教育的根本性的看法和态度;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一、什么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三、外延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四、素质教育的要求:(1)德育为先(2)能力为重(3)全面发展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促进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着眼于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五、(幼儿)素质教育的特点:1、基础性:基本素质(人之为人的素质底线)2、发展性:原有基础上发展3、自主性:主体性(三个“自我”: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4、全体性:全民族、全体适龄儿童(教育公平)5、全面性: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6、未来性:面向未来(前瞻性)六、幼儿素质教育的内容:①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②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③身体及心理素质的教育;④审美素质教育。
(2014)-----(2015)学年度第( 1 )学期教案授课教师胡胜霞科目名称幼儿心理学授课题目(章节)八授课时间12.22-24 课时 1 授课班级13幼师3、4、5、6班课程类型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媒体教材、课外阅读资料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幼儿心理学知识对树立科学儿童观和教育观的作用能力目标学会用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学前教育中的问题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教材分析重点如何正确看待儿童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提问导入:请个别学生回答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思考并回答讲授新课一、幼儿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的(一)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1.发展的完整性。
2.发展的连续性。
3.发展的阶段性。
4.发展的规律性。
5.发展的社会性。
6.发展的活动性。
7.发展的个别性。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讲授新课(二)幼儿心理的学科也在不断发展1.幼儿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2.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水平受科学研究方法水平的制约。
3.人类的知识,总是处于不断重新组织的过程中。
二、早期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一)正确看待早期教育的发展效应1.佛洛依德关于早期经验对人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2.埃里克森关于人的生命周期的划分3.巴尔特斯的终身发展观(二)早期教育要允许多元发展1.每个儿童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中,他们的心理发展离不开特定文化的影响2.十分关注个体差异(三)早期教育要坚持先进文化思想的指导1.中国传统文化幼灿烂的历史和宝贵的精华,尤其是“六经”,是中国文化和学术思想的根源。
2.单纯的诱导儿童过度运用机械识记、死记硬背也是错误的。
三、小结学生自读课本,了解相关理论观点教案检查记载情况记载及教研组长意见教研组长签字。
教育学(小学教育专业)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目录CONTENCT •教育学概述与小学教育专业简介•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小学德育理论与实践•小学智育理论与实践•小学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资源整合•教育评价改革及其实践应用01教育学概述与小学教育专业简介教育学定义、研究对象及方法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实践课程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等。
学科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
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小学班级管理、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等。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高素质教师。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等。
旨在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国内外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小学教育现状当前,我国小学教育在普及程度、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观念落后等。
国外小学教育现状国外小学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也面临着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小学教育发展趋势未来,小学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也将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
02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原则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世界,逐渐形成客体永久性概念。
《幼儿园教育基础》自考课程代码12339第二章幼儿园教育的基础观念学习目标:1. 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儿童观,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2. 了解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和专业素养。
3. 理解现代幼儿教育观。
学习重点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儿童观和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学习难点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儿童观和幼儿教育观的理解与实际运用。
案例导读大班美术活动要求幼儿画“妈妈”,西西画出的妈妈长出了一对蝴蝶翅膀,教师和西西之间有这样一段交谈:教师:西西,你妈妈是蝴蝶呀?西西:我是想给妈妈画一个(一对)蝴蝶翅膀。
教师:哪个人长蝴蝶翅膀?天天看妈妈还不知道妈妈什么样?!西西:我......教师:我什么我!重画!好好画!这个还要贴在墙上给家长看的,你画那样怎么贴?于是,教师拿走西西画好的“妈妈”,重新发了一张白纸给她,并要求西西重新画一幅正确的“妈妈”画像。
【此案例表面上看是教师的绘画教学观念的问题,实质上是教师忽视儿童作为学习与发展主体的问题,教师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幼儿身上,充当着幼儿学习的控制者角色,主宰着幼儿自己的活动,反映出教师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存在一定的问题。
行动必须接受观念的指导,观念正确了,行动才能有保证;观念错了,什么都不会正确。
鉴于此,本章将分析儿童观、教师观以及幼儿教育观的基本内容,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幼儿园教育基础观念。
这些观念是科学开展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
】第一节儿童观儿童观是一定社会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涉及儿童的特性、儿童的权利和地位,儿童期的意义等问题。
儿童观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幼儿园教育的观念基础。
一、历史上流行的儿童观(一)工具本位的儿童观工具本位的儿童观,是将儿童看做某种“工具”——为家、为国、为宗教服务的工具。
依此,工具本位的儿童观包含了以下类型:家族本位的儿童观。
国家本位的儿童观。
神本位的儿童观。
将儿童看作是“小大人”儿童观。
(二)人本位的儿童观文艺复兴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倡导以“人”为中心,使人本位的儿童观得以产生。
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指幼儿教师对儿童的认识和对儿童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对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应该是全面的、科学的、尊重儿童的。
幼儿教师应该认识到儿童是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志的,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和差异,不应该把儿童当成“小成人”来对待。
幼儿教师应该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应该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综合的、启发式的。
幼儿教师应该以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以儿童的发展为目标,以儿童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幼儿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让儿童在自由、愉快、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幼儿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让儿童在探索和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幼儿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和社交能力,让儿童在交往和合作中学会关爱、尊重和理解他人。
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应该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全面的、科学的、尊重儿童的。
幼儿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和专业水
平,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