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1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5.89 KB
- 文档页数:10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本文档旨在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二、三的主要知识点,帮助学生复和理解物理课程内容。
必修一第一章运动和力1. 物体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
2.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需受力平衡。
3.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施加在不同物体上。
5. 弹力、重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章声学1. 声的特性: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觉感受。
2. 声音的参数:频率、振幅、波长等。
3. 声音的传播: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回声和多次回声的原理。
5. 声音的利用:如声纳、听诊器等。
必修二第三章光学1. 光线传播的基本规律: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2. 镜面反射和平面镜成像原理。
3. 透镜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4. 光的色散:光的折射导致不同波长的光偏离原路线。
5. 精密光学仪器:显微镜、望远镜等。
第四章电学1. 电荷与电场:正负电荷相互作用形成电场。
2. 电流与电路:电流的概念、电阻和电路图的基本元素。
3. 电阻和导体的特性:导线、电阻的材料和形状对电流的影响。
4. 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5. 并联与串联电路:电路中元件的连接方式和性质。
必修三第五章热学1. 温度和热量:温度的定义和测量,热量的传递方式。
2. 物体的热学性质:热膨胀、比热容等特性。
3. 热传导:不同介质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4. 热辐射和黑体辐射:吸收、辐射和传播的特性。
5. 热功定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热机的基本原理。
第六章光学1. 光的波动性: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
2. 光的粒子性: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等实验现象。
3.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原子的组成,元素周期表等基本概念。
4. 半导体和光电子器件: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和光电特性。
5. 核能与核反应:核能的利用和核反应的基本原理。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单选题1、如图所示,水平轨道AB和倾斜轨道BC平滑对接于B点,整个轨道固定。
现某物块以初速度v0从A位置向右运动,恰好到达倾斜轨道C处(物块可视为质点,且不计物块经过B点时的能量损失)。
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平均速度为v̅1,在BC斜面上的平均速度为v̅2,且v̅1=4v̅2。
物体在AB处的动摩擦因数为μ1,在BC处的动摩擦因数为μ2,且μ1=6μ2。
已知AB=6BC,斜面倾角θ=37°。
sin37°=0.6,cos37°=0.8。
根据上述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AB、BC运动时间之比t AB=23t BCB.物体经过B处的速度大小为16v0C.物体与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637D.物体到达C处之后,能保持静止状态答案:CB.由题可知v̅1=4v̅2,物体在AB阶段、BC阶段分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因此v0+v B2=4×v B2因此vB=13v0选项B错误;B.由v̅=xt可得x AB t AB =4x BCt BC因此可求t AB t BC =x AB4x BC=32因此选项A错误;C.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μ1mg=ma AB,mgsinθ+μ2mgcosθ=ma BC 根据运动学公式2as=v2−v02可得(13v0)2−v02=−2a AB x AB 0−(13v0)2=−2a BC x BC代入数据μ2=6 37因此选项C正确;D.由于μ2<tan37°,则物体不可能在C处静止,选项D错误。
故选C。
2、2019年11月,在温州翔宇中学举行的浙江省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中,某校高二学生王鑫宇以2米的成绩获得冠军,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A.王鑫宇在上升阶段重力变大了B.王鑫宇在空中跨越过程处于失重状态C.王鑫宇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大于他对地面的压力D.王鑫宇在助跑过程中,地面对他的支持力做正功答案:BAB.王鑫宇在上升阶段只受重力,处于失重状态,且重力大小不变,故B正确,A错误;C.王鑫宇起跳时地面对他的支持力与他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错误;D.王鑫宇在助跑过程中,地面对他的支持力与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故D错误。
2024年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1是高中物理课程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力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以下是对该课程知识点的总结。
一、物理量和单位1. 物理量的概念和分类: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体性质、变化和相互关系的量。
按照不同性质,物理量可分为标量和矢量两类。
2. 常用物理量和国际单位制:介绍了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如长度(米)、质量(千克)、时间(秒)、速度(米/秒)、加速度(米/秒²)等。
二、运动的基本概念1. 质点:物体可以看作一个点,忽略其大小和形状,称之为质点。
2. 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3. 系统和参照系:系统是指进行研究的物体或物体的集合,参照系是用来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一个标准。
4.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其运动轨迹是直线,则称之为直线运动,否则为曲线运动。
三、匀速直线运动1.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的比值;瞬时速度是指物体某一瞬间的速度。
2. 速度的代数和矢量表示:速度是一个矢量量,包括数值和方向两个方面。
3. 速度的相对性和加减法规则:相对速度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速度;速度的加减法规则要求将矢量按照代数方法进行运算。
4.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图象: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结束位置所走过的路程和方向。
四、变速直线运动1. 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加速度是指物体速度变化的速率。
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关系:在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与匀速运动相同。
3. 变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和位移-时间图象:速度-时间图象是指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位移-时间图象是指物体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
4.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五、自由落体运动1.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即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高一力学知识点归纳大全总结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以及造成运动的原因。
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包含了许多基础概念和理论,下面将对高一力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物体的运动1. 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变速直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 抛体运动: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竖直平面上自由落体的运动,其轨迹为抛物线。
在抛体运动中,重力是影响物体运动的主要力,并且物体的水平速度保持不变,垂直速度随时间变化。
3.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指物体围绕某个固定点做圆周轨迹的运动。
在圆周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但方向发生变化,因此物体受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
二、受力与平衡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物理量,用牛顿(N)作为单位。
力有大小和方向,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变速或改变物体的方向。
2. 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各种力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的方法。
通过受力分析,可以确定物体所受的合力和加速度,进而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平衡条件:平衡是指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的状态。
平衡条件包括力的平衡和力矩的平衡。
力的平衡要求作用于物体上的各个力合力为零;力矩的平衡要求作用于物体上的各个力矩和为零。
三、牛顿定律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描述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受力的影响时保持恒定的状态。
若物体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所产生的加速度与施加力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3.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第三定律描述了物体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互为一对,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河南高一物理必修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对于学习物理的高中生而言,理解和掌握物理必修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帮助河南高一学生系统地认识和复习物理必修知识,本文将对高一物理必修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力和运动1. 力和运动1.1 力的概念力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或者改变物体的形状。
1.2 力的分类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种。
1.3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若受力为零,则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4 牛顿第二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1.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二、功和能量2. 功和能量2.1 功的概念当力作用于物体有位移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与位移的乘积。
2.2 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由于位置、状态或运动而具有的做功能力。
2.3 功与能量的关系功是能量的转移和转化。
三、简谐振动3. 简谐振动3.1 简谐振动的条件简谐振动需要有恢复力,并且恢复力与位移成正比。
3.2 简谐振动的特点振动周期、频率、角频率和简谐运动的分解。
3.3 振动的图象用正弦函数或余弦函数来描述振动的图象。
四、电学基础4. 电学基础4.1 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是电荷的两种基本性质。
4.2 电流电流是单位时间内流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4.3 电阻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程度。
4.4 欧姆定律U=IR,电压等于电流乘以电阻。
4.5 串联和并联电路在串联电路中,电流保持不变,电压分配。
在并联电路中,电压保持不变,电流分配。
五、磁学基础5. 磁学基础5.1 磁铁与磁性物质磁性物质分为铁磁物质和非铁磁物质。
5.2 磁场磁场是磁力的作用区域。
5.3 磁力与电流的相互作用电流通过导线时会在周围产生磁场。
5.4 高斯定理高斯定理是描述磁场的定律。
六、光学基础6. 光学基础6.1 光的直线传播光通过均匀介质时呈直线传播。
6.2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在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一、基本概念1、质点2、参考系3、坐标系4、时刻和时间间隔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
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8、加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定义:(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
(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二、运动某某某象(只研究直线运动)1、x—t某某某象(即位移某某某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某某某象(速度某某某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
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
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
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2、纸带分析;(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特定点的瞬时速度(3)、可计算出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基本关系式v=v0+atx=v0t+1/2at2v2-vo2=2axv=x/t=(v0+v)/2二、推论1、vt/2=v=(v0+v)/22、vx/2=3、△x=at2 { xm-xn=(m-n)at2}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某某某。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力与运动1. 什么是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因,是使物体发生形状、速度或方向改变的原因。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5.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ma。
6.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7. 滑动摩擦力: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8. 静摩擦力: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
9. 弹簧力:弹簧被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力。
二、能量与功率1. 什么是能量:能够使物体发生运动、变形或产生热的物质或物理量。
2.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3.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等于对物体所做的功。
4. 功:力在物体上所做的作用。
5. 功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大小。
6. 功率的计算公式:P=W/t。
7. 功率的单位:瓦特(W)。
8.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三、压力与浮力1. 压力: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的大小。
2. 压力的计算公式:P=F/A。
3. 压强: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4. 浮力:物体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5.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体积成正比。
6.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
四、波动与光学1. 机械波与电磁波: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 波的特性:波长、频率、振幅、波速。
3.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界面发生反射,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定律。
4.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发生折射,遵循折射定律。
5. 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
6. 成像规律:实际成像与透镜的位置和物体的位置有关。
高中物理必修1-5知识点归纳总结及公式大全1. 物理必修1-5知识点归纳总结1.1 物理必修1知识点- 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 物体的受力情况:力的作用、合力的计算、重力、弹簧力等。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能保持下去的原因。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质量的乘积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2 物理必修2知识点- 动量和动量定理:动量的定义、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 能量和能量守恒:功、功率、机械能、能量守恒定律。
- 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前后动量和能量的变化。
- 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定律、行星运动的描述和解释。
1.3 物理必修3知识点- 环境、材料、力:材料的性质与力的联系,摩擦力、粘滞阻力、弹簧力等。
- 电的基本概念:静电、电流、电荷守恒、电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 电路基本定律和分析方法: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串、并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1.4 物理必修4知识点- 声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产生、传播、反射、干涉、衍射、共振等。
- 光的现象及光学仪器:光的反射、折射、色散、成像、光学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 电磁波: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特性、应用。
1.5 物理必修5知识点- 量子物理假说与原子模型:量子物理的基本假说、原子的能级结构。
- 原子核与放射现象:原子核的组成、放射现象与衰变规律。
- 固体的结构和性质:金属的常见性质、半导体的基本特性等。
2. 公式大全2.1 运动和力学- 位移公式:$s = v_0t + \frac{1}{2}at^2$- 速度公式:$v = v_0 + at$- 加速度公式:$a = \frac{v - v_0}{t}$- 牛顿第二定律:$F = ma$- 动量定理:$F = \Delta p$- 动量守恒定律:$m_1v_1 + m_2v_2 = m_1v_1' + m_2v_2'$- 万有引力定律:$F = G\frac{m_1m_2}{r^2}$- 欧姆定律:$I = \frac{U}{R}$- 基尔霍夫定律:$\sum I_{in} = \sum I_{out}$- 功的定义:$W = Fs\cos\theta$- 功率公式:$P = \frac{W}{t}$2.2 声光电磁- 声速公式:$v = f\lambda$- 光速公式:$c = f\lambda$- 折射定律:$\frac{\sin\theta_1}{\sin\theta_2} =\frac{v_1}{v_2}$- 焦距公式:$\frac{1}{f} = \frac{1}{u} + \frac{1}{v}$- 光的色散公式:$n = \frac{\sin i}{\sin r}$- 库仑定律:$F = k\frac{q_1q_2}{r^2}$- 波长和频率的关系:$\lambda = \frac{c}{f}$- 波长和能量的关系:$E = hf$以上是高中物理必修1-5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及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必修1《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1《力与运动》知识点总结第四章力与运动第一节伽利略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见P76、77,以及单摆实验)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3.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受力、运动状态无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4.物体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
第二、三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设计见B书P93)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k=1)→F=ma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
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预测和处理临界问题):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6.牛顿第二定律特性:1)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2)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4)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
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第五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解题思路:物体的受力情况?牛顿第二定律?a?运动学公式?物体的运动情况第六节超重与失重超重和失重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视重物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物重视重)。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力与运动本章主要介绍了力和运动的概念,并对力的性质、受力分析、力的合成和分解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同时还介绍了平衡力和力矩的相关知识。
下面将对该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是使物体发生形态变化、速度变化或者方向变化的原因。
2. 力的性质:- 力是矢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力可以相互叠加,即合力;- 力还可以分解成多个力的合力。
3. 受力分析:- 绘制力的示意图,标明力的方向和大小;- 建立坐标系,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 列出受力方程,求解未知量。
4.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若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上,其合力等于这些力的矢量和;- 分解力: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使其合力等于原力。
5. 平衡力:- 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但它仍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即为力的合力为零;- 平衡力的特点:合力为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6.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
1N表示当力的大小为1N时,1kg质量的物体受到的加速度为1m/s²。
7. 力矩:- 力对物体的转动效应,称为力矩;- 力矩的大小:力的大小与力臂的乘积,力臂是力作用点到转轴的垂直距离;- 力矩的方向:力矩的符号决定了转动方向。
8. 平衡条件:- 对于物体在水平面上的平衡:合力为零,合力矩为零;- 对于物体在斜面上的平衡:合力垂直于斜面,合力矩为零。
9. 动力学基本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凡是对物体施加作用力的物体,物体必然对其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10. 弹力:- 弹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当物体发生形状变化时,弹力产生; - 弹簧的弹力: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程度成正比。
总结: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概念。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考点总结单选题1、汽车的刹车性能至关重要,制动至停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汽车的惯性与车辆性能有关,与质量无关B.汽车的速度越大惯性就越大C.汽车停止运动后没有惯性D.汽车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答案:DABC.汽车的惯性是由汽车的质量决定的,与汽车的速度无关,因此汽车行驶时、停止运动后,汽车的惯性一样大,故ABC错误;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汽车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D。
2、在国际单位制中,下列单位属于力学基本单位的是()A.JB.kgC.WD.A答案:B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基本单位有m、s、kg,故选B。
3、伽利略以前的学者认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伽利略等一些物理学家否定了这种看法。
在一高塔顶端同时释放一片羽毛和一个玻璃球,玻璃球先于羽毛落到地面,这主要是因为()A.它们的质量不等B.它们的密度不等C.它们的材料不同D.它们所受的空气阻力对其下落的影响不同答案:D羽毛下落的速度比玻璃球慢是因为羽毛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对于它的自身重力较大,空气阻力对羽毛下落的影响较大;而玻璃球受到的空气阻力相对于其自身重力很小,空气阻力对其下落的影响可以忽略,加速度a1=mg−fm=g−fm故玻璃球的加速度大于羽毛的加速度,故玻璃球首先落地。
故选D。
4、如图,质量为M的斜面体放在粗糙的地面上且始终静止,滑雪运动员在斜面体上自由向下匀速下滑。
已知运动员包括雪橇的质量为m,不计空气阻力,则()A.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为0B.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小于(M+m)gC.若运动员加速下滑,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大于(M+m)gD.若运动员加速下滑,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向右答案:AAB.当运动员匀速下滑时,可以把m和M看成一个整体,根据平衡条件,地面的支持力为(M+m)g,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为0,故A正确,B错误;CD.当运动员加速下滑时,由于m的加速度沿斜面向下,有竖直向下的分量,则其处于失重状态,因此,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小于(M+m)g,由于m的加速度有沿水平向左的分量,则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向左,故CD错误。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一、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1. 力的概念- 力的定义-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2.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的分类- 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3.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二、力的作用效果1.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三力平衡的条件2. 摩擦力-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3. 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常数- 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关系三、功、能和功率1. 功的概念- 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 功的单位和物理意义2. 能的概念- 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3. 功率-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 功率与能量的关系四、简单机械1. 杠杆原理- 杠杆的分类- 杠杆平衡条件- 力臂的概念2. 滑轮和斜面- 滑轮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 斜面的功和效率五、压强和浮力1. 压强的基本概念- 压强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液体压强的特点2. 浮力的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计算- 浮沉条件六、功和能的综合应用1. 机械功的计算- 机械功的概念- 机械功的计算方法2. 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的定义- 机械效率的计算3. 能量转换和守恒- 能量转换的实例分析-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结束语以上是对高中物理必修一课程中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和应用物理原理至关重要。
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简化的框架,具体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更详细的解释和示例。
此外,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可能还会有其他知识点需要包含。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一1. 引言- 课程目标- 物理学科的重要性2. 第一章力学基础- 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合成与分解- 摩擦力- 弹力- 力的平衡条件-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3. 第二章直线运动- 描述直线运动的物理量- 位移、速度、加速度- 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4. 第三章牛顿定律的应用- 重力和万有引力- 弹性力和胡克定律- 摩擦力的性质和计算- 浮力的计算- 牛顿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第四章圆周运动- 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 向心力的作用- 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 - 角速度和周期- 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6. 第五章功和能- 功的概念和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 功率- 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7. 第六章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 杠杆的种类和平衡条件- 滑轮和滑轮组- 斜面和楔子- 螺旋和齿轮8. 第七章压强和流体静力学- 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计算公式- 液体的压强分布- 马里奥特定律- 阿基米德原理- 流体静力学的应用9. 第八章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波的类型和特性- 声速和介质的关系- 共振和声波的干涉- 声音的强度和响度- 声音的利用和防护10. 结论- 必修一课程的总结- 物理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学习方法和考试技巧11. 附录- 重要公式汇总- 常见习题解析- 实验指导和注意事项请注意,这个大纲只是一个框架,您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来调整和补充内容。
在撰写文章时,确保每个章节都有详细的解释和实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同时,为了确保文档的可编辑性和可操作性,建议使用Word或其他文本编辑软件来撰写和编辑内容,并保存为.docx或类似的格式。
1 / 24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1.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点 1 理想实验的魅力1.力与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亚里士多德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_运动_;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_静止_伽利略力不是_维持_物体运动的原因笛卡儿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_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_速度_沿同一_直线_运动,既不停下来也不偏离原来的_方向_2.伽利略的斜面实验:(1)理想实验: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状态开始向下运动,再让小球冲上第二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无论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如何,小球达到的高度__相同__。
若将第二个斜面放平,__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__。
(2)实验结论:力不是__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__。
知识点 2 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__匀速直线运动__状态或__静止__状态, 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__改变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知识点 3 惯性与质量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__匀速直线运动__状态或__静止__状态的性质叫作惯性。
2.惯性的量度:__质量__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考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情境导入在足球场上,为了不使足球停下来,运动员带球前进必须不断用脚轻轻地踢拨足球(如下图甲)。
又如为了不使自行车减速,总要不断地用力蹬脚踏板(如下图乙)。
这些现象不正说明了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那为什么又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示:这一问题,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如果足球不是在草地上滚动,而是以相同的初速度在水平的水泥地板上滚动,它将会滚出比草地上远得多的距离,这说明了由于阻力的存在才导致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足球在草地上滚动时所受阻力大,运动状态很快发生改变;足球在水泥地面上滚动时所受阻力小,运动状态改变得慢,但终究还是要停下来。
在盘带足球时,人对足球施加力的作用,恰恰是起了使足球已经变小的运动速度再变大的作用。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力1.重力:G=mg2.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f=μFN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f=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μFN(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3.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直线运动1.速度公式:vt=v0+at①2.位移公式:s=v0t+at2②3.速度位移关系式:-=2as③4.平均速度公式:=④=(v0+vt)⑤=⑥5.位移差公式:△s=aT2⑦公式说明:(1)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1).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1:2:3:…:n.(2).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3).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 n-1).(4).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3:5:…:(2 n-1).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注意:(1)同一性: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2)同时性: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3)瞬时性: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4)局限性:只成立于惯性系中,受制于宏观低速.2.整体法与隔离法: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一般比较繁琐,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3.超重与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第四章物体平衡1.物体平衡条件:F合=02.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1).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2).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①.线速度的定义式:v=(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②.角速度的定义式③.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④.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⑤.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r⑥.向心加速度2.(1)向心力公式:F=ma=m=m(2)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
高中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1500字高中物理必修一主要包括力学和热学两个部分。
以下是针对这两部分知识点的总结及公式:一、力学部分: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Δx = x₂ - x₁- 平均速度:v = Δx / Δt- 平均加速度:a = Δv / Δt2.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为零-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反比于物体的质量。
F = ma-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对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彼此施加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物体上3. 重力- 重力加速度:g- 重力公式:F = mg- 物体自由落体运动:h = (1/2)gt², v = gt4. 力的合成与分解- 两个力合成力:F = √(F₁² + F₂² + 2F₁F₂cosθ)- 一个力的分解:F₁ = Fcosθ, F₂ = Fsinθ5. 圆周运动- 弧长公式:s = rθ- 线速度公式:v = rω- 向心加速度公式:a = rω²6. 动能- 动能公式:E = (1/2)mv²- 功与动能的转化:W = ΔE7. 功与动力学- 功公式:W = Fscosθ- 动力学公式:W = ΔK8. 功率- 功率公式:P = W/Δt- 等效功率公式:P = Fv9. 机械能守恒定律- 闭合系统中,当只有重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 机械能公式:E = K + U = (1/2)mv² + mgh二、热学部分:1. 温度和热量- 温度:物体分子热运动的程度- 热量:能量的传递形式,符号为Q- 热平衡:两个物体温度相等,热量不再传递2. 物体的热传递- 热传导:通过物质内部分子的传递- 热对流: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的传递- 热辐射:通过电磁波的传递3. 比热容- 比热容公式:Q = mcΔθ4. 热膨胀- 线膨胀:ΔL = αL₀Δθ- 表面积膨胀:ΔS = βS₀Δθ- 体积膨胀:ΔV = γV₀Δθ5. 焓变和热机效率- 焓变公式:ΔQ = mL- 热机效率公式:η = (W/Qh) × 100%6. 热力学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 ΔQ - ΔW-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会自动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7. 热力学循环- 等温过程:Q = W- 绝热过程:Q = 0以上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部分知识点总结及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1. 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量度,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物体的形状。
2. 力的分类-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力,与形变量成正比。
- 摩擦力:物体间接触面之间的阻力,与接触面间的正压力成正比。
- 万有引力:任何两个物体间的相互吸引力,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率,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 加速度:物体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是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4.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 合力: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
- 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
2. 力的分解- 分力: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分力的合力等于原力。
三、功、能和功率1. 功- 功是力在物体上做功的量度,当力使物体沿着力的方向产生位移时,力对物体做了功。
-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d × cosθ,其中W是功,F是力,d是位移,θ是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2. 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动能+势能)保持不变。
3. 功率- 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是做功的速率。
- 功率的计算公式:P = W / t,其中P是功率,W是功,t是时间。
高中物理必修1《力与运动》知识点总
结
第四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伽利略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3.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受力、运动状态无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4.物体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
第二、三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
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F=ma
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
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6.牛顿第二定律特性:1)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
2)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4)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
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第五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解题思路:物体的受力情况?牛顿第二定律?a ?运动学公式?物体的运动情况
第六节超重与失重
超重和失重
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2.只要竖直方向的a≠0,物体一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视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4.实重:实际重力。
5.N=G+ma
6.完全失重:一个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达到失重现象的极限的现象,此时a=g=9.8m/s?。
7.自然界中落体加速度不大于g,人工加速使落体加速度大于g,则落体对上方物体产生压力,或对下方牵绳产生拉力。
第七节力学单位单位制的意义
1.单位制是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的一系列完整的单位体制。
2.基本单位可任意选定,导出单位则由定义方程式与比例系数确定的。
基本单位选取的不同,组成的单位制也不同。
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1.国际单位制:时间——s,长度——m,质量
——kg,电流——A,物质的量——mol,热力学温度——k,发光强度——cd
2.1N:使1kg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即1N=1kg?m/s?。
3.常见单位换算:1英尺=12英寸=0.3048m,1英寸=2.540cm,1英里=1.6093km
第四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伽利略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3.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受力、运动状态无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4.物体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
第二、三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F=ma
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
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6.牛顿第二定律特性:1)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
2)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4)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
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第五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解题思路:物体的受力情况?牛顿第二定律?a ?运动学公式?物体的运动情况
第六节超重与失重
超重和失重
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2.只要竖直方向的a≠0,物体一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视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4.实重:实际重力。
5.N=G+ma
6.完全失重:一个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达到失重现象的极限的现象,此时a=g=9.8m/s?。
7.自然界中落体加速度不大于g,人工加速使落体加速度大于g,则落体对上方物体产生压力,或对下方牵绳产生拉力。
第七节力学单位单位制的意义
1.单位制是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的一系
列完整的单位体制。
2.基本单位可任意选定,导出单位则由定义方程式与比例系数确定的。
基本单位选取的不同,组成的单位制也不同。
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1.国际单位制:时间——s,长度——m,质量——kg,电流——A,物质的量——mol,热力学温度——k,发光强度——cd
2.1N:使1kg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即1N=1kg?m/s?。
3.常见单位换算:1英尺=12英寸=0.3048m,1英寸=2.540cm,1英里=1.6093km
第四章力与运动
第一节伽利略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
态的性质叫惯性。
3.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受力、运动状态无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4.物体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
第二、三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
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F/m→F=ma
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
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6.牛顿第二定律特性:1)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
2)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4)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
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第五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解题思路:物体的受力情况?牛顿第二定律?a ?运动学公式?物体的运动情况
第六节超重与失重
超重和失重
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2.只要竖直方向的a≠0,物体一定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视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4.实重:实际重力。
5.N=G+ma
6.完全失重:一个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
达到失重现象的极限的现象,此时a=g=9.8m/s?。
7.自然界中落体加速度不大于g,人工加速使落体加速度大于g,则落体对上方物体产生压力,或对下方牵绳产生拉力。
第七节力学单位单位制的意义
1.单位制是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组成的一系列完整的单位体制。
2.基本单位可任意选定,导出单位则由定义方程式与比例系数确定的。
基本单位选取的不同,组成的单位制也不同。
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1.国际单位制:时间——s,长度——m,质量——kg,电流——A,物质的量——mol,热力学温度——k,发光强度——cd
2.1N:使1kg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即1N=1kg?m/s?。
3.常见单位换算:1英尺=12英寸=0.3048m,1英寸=2.540cm,1英里=1.6093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