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基础知识》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170.50 KB
- 文档页数:12
狂犬病宣传栏知识内容
狂犬病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犬类的咬伤或唾液传播给人类。
以下是关于狂犬病的一些知识内容:
1. 狂犬病的病原体是狂犬病病毒,属于病毒科的病毒。
这种病毒主要通过狗、狐狸、野兽等哺乳动物的唾液传播。
2. 潜伏期: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一般需要潜伏期,这个时间可以从几天到数年不等,最长可达10年。
3. 症状:狂犬病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无脑型和有脑型。
无脑型狂犬病的症状包括焦虑、失眠、发热等,而有脑型狂犬病的症状则包括行为异常、痉挛、狂躁等。
4. 预防:接种疫苗是预防狂犬病最有效的方法。
狂犬病疫苗分为人用疫苗和动物用疫苗,及时接种可以有效保护人们的健康。
5. 急救:如果被动物咬伤,特别是被疑似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应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并尽快就医,接受抗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的注射。
6. 犬只管理:非常重要的是对犬只进行管理和控制,包括定期接种疫苗、养犬证登记、定期体检等,以防止狂犬病的传播。
7. 通报:如果发现疑似狂犬病的动物或患者,应立即通报相关部门,以便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蔓延和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狂犬病是一种致命的疾病,但通过加强宣传和教育,大家可以加强对狂犬病的认识与了解,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狂犬病的预防常识(附件版)狂犬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严重疾病,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咬伤或唾液传播给人类。
为了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预防常识。
了解狂犬病的传播途径至关重要。
狂犬病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咬伤或唾液传播给人类。
被感染动物咬伤后,病毒会通过伤口进入人体,引发狂犬病。
因此,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特别是避免被它们咬伤或舔舐伤口,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
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有效措施。
狂犬病疫苗可以提供长期的免疫保护,减少感染的风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狂犬病疫苗应在出生后的第3个月、第4个月和第6个月各接种一剂,之后每年进行一次加强免疫。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兽医、野生动物保护人员等,应定期进行疫苗接种,以确保其免疫状态。
另外,对于被动物咬伤或怀疑感染狂犬病的人群,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用肥皂和大量清水彻底清洗伤口,以减少病毒进入体内的机会。
然后,尽快前往医疗机构寻求医疗帮助,医生会根据伤口情况和患者的免疫状态,给予相应的处理和疫苗接种建议。
加强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和意识也是预防狂犬病的重要一环。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使人们能够正确处理动物咬伤,及时接种疫苗,从而减少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
加强动物管理也是预防狂犬病的重要措施。
对于家养动物,应定期进行疫苗接种,避免它们感染狂犬病。
同时,加强对流浪动物的管理,避免它们成为狂犬病的传播源。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动物管理体系,确保动物福利和公共卫生安全。
总之,狂犬病的预防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了解传播途径、及时接种疫苗、紧急处理伤口、加强公众认识和意识以及加强动物管理。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实施,才能有效预防狂犬病的发生和传播,保护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咬伤或唾液传播给人类。
一旦被感染,病毒的致死率几乎高达100%。
因此,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措施。
狂犬病预防知识1、什么是狂犬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恐水病、疯狗病等。
狂犬病毒主要在动物间传播。
患了狂犬病的动物俗称疯动物,如:疯狗、疯猫、疯狼等,人如果被疯动物咬伤、抓伤就会感染狂犬病毒,就有可能患狂犬病。
人患了狂犬病会出现一系列精神症状,表现为高度恐惧、狂躁不安、恐水、怕风、怕光、怕声响等,并逐渐出现咽喉肌肉痉挛、流口水、瘫痪,呼吸和循环麻痹等症状,病死率为百分之百(100%)。
2、狂犬病是如何患上的?狂犬病是由于人被患狂犬病的狗、猫等动物或带有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狂犬病毒经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从而致病。
3、如何预防狂犬病?犬伤人后,养犬者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①最好不养犬、猫等动物;②养犬、猫等动物,应到畜牧部门给动物注射犬用狂犬疫苗进行免疫;③避免被动物咬、抓伤或舔及破损的皮肤或粘膜;④一旦被犬、猫等动物伤后,应立即挤压伤口排去带毒的污血,并就地用清水冲洗伤口,然后尽快到疾控中心(原卫生防疫站)进行医疗救治。
⑤犬伤人后,养犬者应按规定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4、被动物咬伤后怎么办?狂犬病目前虽无法治愈的,但完全可以预防的。
因此,被狗或猫等动物咬伤后无论重度咬伤或轻伤均应立即挤压伤口排去带毒的污血(绝不能用嘴去吸伤口的污血),并就地及时(几分钟内)用清水,最好是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然后就近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防保所或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伤口处理、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疫苗或狂犬病毒血清。
时间越早越好(最好不超过24小时),但因事而耽搁,也不应放弃。
只要没有发病,接种疫苗仍然有效。
5、注射狂犬病疫苗有无禁忌症?犬伤者注射狂犬疫苗有哪些优惠政策?由于狂犬病是致死性疾病,疫苗注射无禁忌症。
犬伤者注射狂犬疫苗费用,可以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报销一定比例的费用。
6、接种狂犬病疫苗和血清后,工作、生活和饮食要注意那些问题?切忌饮酒、浓茶等刺激性食物及剧烈运动等,7、怎样识别疯动物?疯动物发早期的主要表现是性情的明显改变,如忧虑或害怕,并有神经过敏。
狂犬病防治知识1. 什么是狂犬病?狂犬病又叫疯狗病或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急性传染病。
狂犬病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人得了狂犬病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最后死于呼吸、循环和全身衰竭。
人一旦发病,目前尚没有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几乎100%死亡,病死率是所有传染病中最高的。
2. 狂犬病是怎么感染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以感染狂犬病病毒,但最主要的为犬科和猫科动物,以及某些啮齿类动物和翼手类动物。
感染了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人,或舔了人的粘膜及破损的皮肤都可能导致狂犬病病毒的传播。
但病毒不能通过完整的皮肤侵入机体。
此外,国际上也有经角膜、肾脏、肝脏等器官的移植而感染狂犬病的报道。
3. 狂犬病是怎么发病的?狂犬病毒自皮肤或粘膜破损处侵入人体后:在伤口局部可短暂停留或小量增殖,再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病毒沿末梢神经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展,至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再大量繁殖,入侵脊髓并很快到达脑部;病毒在脑部大量复制后从中枢神经向周围神经扩展,侵入神经支配的各器官组织,尤以唾液、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量较多。
由于迷走神经、舌咽及舌下脑神经核受损,致吞咽肌及呼吸肌痉挛,出现恐水、吞咽和呼吸困难。
交感神经受累时出现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
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受损时,可引起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或猝死。
4. 狂犬病的潜伏期有多久?人从被带毒动物咬伤而感染狂犬病病毒到发病的时间被称为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伤口严重程度及其距头面部的远近、感染病毒的数量和病毒的毒力等)。
人狂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大多数病例的潜伏期为半年以内,一般为一个月至三个月。
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狂犬病的潜伏期可达数十年。
5、如何预防狂犬病?狂犬病的预防主要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接种疫苗等几个步骤。
控制传染源主要是家养犬免疫、消灭流浪犬以及对可疑病犬和猫的捕杀。
对家养犬进行登记,给予预防接种。
狂犬病的知识狂犬病是狂犬病毒所致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犬、猫、野生或流浪的哺乳类肉食动物,如狼、狐狸、獾、蝙蝠等,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一、典型症状:1、前驱期在兴奋状态出现前,多数患者有低热、头痛、周身不适、倦怠、纳差、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同时伴有或随后出现焦虑、抑郁、幻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恐慌不安,对声、光、风、痛等刺激比较敏感,并有喉头紧缩感。
具有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是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约发生于50%~80%的病例患者,可表现有受伤处出现烧灼或针刺样疼痛、麻木感、冷感或蚁行感,或在伤口的瘢痕处发痒(此乃病毒繁殖时刺激神经元所致),可波及整个躯体甚至全身发痒,由此可引起剧烈的搔抓,使多处皮肤受伤,这些症状高度提示狂犬病的可能,本期持续2~4天。
2、兴奋期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恐怖不安、恐水怕风、发作性咽喉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高热、多汗、流涎等。
恐水为本病所特有,当饮水、见水、闻及流水声或仅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反射性咽喉肌痉挛,患者极度的痛苦和恐惧,患者虽渴而不敢饮,饮后也无法下咽,从而引起脱水,80%的患者有此典型表现。
有些患者感觉咽喉部疼痛和阻塞,促使用双手拉扯自己的咽喉部。
畏风也是本病的常见症状,外界各种刺激如轻微的风、光、声音或触摸等均可引起咽喉肌和呼吸肌痉挛,由于声带痉挛导致说话不清,甚至失音。
交感神经常常亢进,表现为体温和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唾液分泌增加,大汗淋漓、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等。
部分患者出现下丘脑和杏仁核功能异常,可导致性欲增强,或为嗜色狂或慕男狂,男性患者在数日内可试图多次性交或自发性射精。
多数患者神志清楚,表情痛苦、焦急、狂躁不安。
随着兴奋状态的增长,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幻想、幻视、强行挣扎,并试图逃出室外,也可能攻击或咬伤他人。
当然!以下是一些关于狂犬病的科普知识:
1.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
它主要通过动物的咬伤或唾液传播给人类。
2. 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犬、野生犬、狐狸、猫、蝙蝠等哺乳动物的唾液中。
感染通常发生于
被感染动物的咬伤、抓伤,或者被其唾液暴露在开放伤口上。
3. 狂犬病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心、不安和焦虑等。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神
经系统症状,如痉挛、肌肉僵硬、幻觉和精神紊乱。
4. 一旦症状出现,狂犬病几乎是致命的。
因此,对于任何与疑似带有狂犬病的动物接触过的人员,
尤其是受伤的情况下,及时接受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5. 预防狂犬病的最佳方法是进行疫苗接种。
养宠物时应确保定期给它们接种狂犬病疫苗。
此外,
尽量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避免无证的流浪动物。
请记住,这只是对狂犬病的简要科普说明。
如果您需要更详细、具体的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相关健康机构。
狂犬病培训教程范文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对人和动物都具有极高的致死性。
为了提高公众对狂犬病的认识,掌握预防与处理方法,狂犬病培训教程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狂犬病的基本知识和培训内容。
一、狂犬病的基本知识狂犬病是一种通过受感染动物的唾液传播的病毒性疾病。
其症状包括恐水、恐光、狂躁、瘋狗样行为等,一旦发病后,死亡率几乎接近100%。
病毒主要通过犬类、猫类和蝙蝠等动物的咬伤或唾液接触传播。
二、狂犬病的传播途径1.动物咬伤:受感染的动物通过咬伤和抓伤等方式将病毒传播到人体。
2.被感染动物的唾液接触:如果感染动物的唾液接触到开放性伤口或黏膜等,也可能传播病毒。
3.呼吸道传播:尽管非常罕见,但有些研究表明,狂犬病也可以通过病毒颗粒悬浮在空气中的方式传播,尤其是在蝙蝠密度较高的地区。
三、狂犬病预防与处理1.预防:-动物:确保宠物接种疫苗,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维持良好的动物卫生习惯。
-人类:减少与流浪动物接触,避免处理或触摸疑似患病动物,及时清洗和消毒伤口。
2.处理:如果受到动物咬伤,应立即进行以下处理:-温水和肥皂清洗伤口,将伤口彻底冲洗15分钟以上。
-如果用水和肥皂无法清洗完全,可用含碘的漂白水消毒。
-尽可能保存捕捉到的动物,以便进行狂犬病检测。
-及时到医院接种狂犬病疫苗。
四、狂犬病培训教程内容1.狂犬病的基本知识:-介绍狂犬病的定义、病因和传播方式。
-讲解狂犬病的症状、发病过程和对人体的影响。
2.狂犬病的预防措施:-深入了解狂犬病的传播途径。
-介绍狂犬病的预防措施,如合格的疫苗接种、合理的饲养方式、避免与野生动物接触等。
3.如何处理狂犬病咬伤:-介绍应急处理措施,如咬伤部位的冲洗方法、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
-强调及时到医院接种疫苗和注射免疫球蛋白的重要性。
4.狂犬病的应急处理:-介绍狂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强调病情处理的紧迫性。
-告知紧急处理狂犬病患者的行为和环境的必要性。
狂犬病防治知识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一、什么是狂犬病?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人狂犬病通常由病犬以咬伤的方式传给人。
主要有恐水、怕风、光、声等临床症状,病死率几乎100%。
具有可防、可控、不可治的特点。
二、狂犬病的传染源有哪些?狂犬病的传播源有两种。
患狂犬病的犬科动物(犬、狐、狼等)及得狂犬病的人是主要的传染源。
1.有狂犬病毒的狗、猫等动物。
在自然界中狂犬病常见于家犬,野犬、猫等动物。
狗是狂犬病毒的主要动物宿主,人狂犬病约80%—90%是由狂犬传播的。
有些动物被疯狗咬伤后,并未发病,无症状,不死亡。
只是在唾液中存在大量的狂犬病毒,咬人后人就得狂犬病而死亡,而这个“健康”的动物仍然健在。
这类隐性带毒动物占15.2%,家畜的带毒率不高,在狗当中以小狗为最多,这即是最为危险的传播源。
因为这些常不为人们所重视,所以比典型的疯狗还厉害。
2.在患狂犬病的人中,在其唾液中能分离到病毒,虽然由人传染给人的病例很少见到,但应引起注意。
此外,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据有关资料显示,最短的5天,最长可达19年或更长,一般为1-3个月。
三、狂犬病有哪些传染方式?1、被狗或其他动物咬伤或抓伤皮肤或被其舔粘膜而感染。
狂犬病毒通过伤口和粘膜侵入神经而发病,这是主要的传染方式。
2、宰杀或剥皮当中不慎刺伤手部而感染发病。
3、经消化道感染。
得狂犬病死的动物,被埋入地下,冬天被冻,被野狗或其他动物扒出,将肉吃掉,感染而得狂犬病。
四、狂犬病对人有哪些危害?人患本病大都是由于被狂犬病动物咬伤所致,一旦发病,狂犬病病毒有嗜神经性,主要攻击大脑和神经组织,而且沿着人体神经的走向游走。
所以攻击的目标就扩散到几乎所有的神经组织,包括小脑、脊椎、肾、内脏,导致中枢神经衰竭,所以几乎无法抢救,死亡率相当高,几乎是百分之百。
五、被狗咬伤之后怎么办?被咬伤后应该先作伤口处理,然后立即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注射狂犬病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狂犬病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是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病原体为狂犬病毒,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通过唾液传播,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
目前的实验和观察表明其只感染哺乳动物。
它会导致哺乳动物的急性脑炎和周围神经炎症,没有接受疫苗免疫的感染者,当神经症状出现后几乎必然死亡,通常的死亡原因都是由于中枢神经(脑-脊髓)被病毒破坏,最终死于植物神经受损导致的脏器衰竭。
但是只要及时的接种疫苗,一般都能诱发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力消灭病毒。
狂犬病是最为恐怖的疾病之一,一旦发病,死亡率为100%。
哺乳动物中,灵长目、食肉目、翼手目等目的动物都可以成为病患,如人、猫、狗、雪貂、浣熊、臭鼬、狐狸、狼、熊、蝙蝠还有马;而啮齿目动物(除海狸外)很少感染,如松鼠、花栗鼠、兔子等,但为了保险起见,被啮齿动物如鼠咬伤后还是应该注射狂犬病的疫苗。
病毒大量存在于发病者的脑脊液、口水和体液中,绝大部份通过咬伤传播,很多时令染病的人或动物特别活跃,在没有激怒的情况下发起攻击,展现其他不寻常的行为。
狂犬病亦可以以麻痹方式出现,令患者显得沉默内向。
亦有未经确认的实例表明病毒可经气溶胶由黏膜或呼吸道传染,在探索有狂犬病蝙蝠的洞穴时被含有蝙蝠粪便的气溶胶感染。
狂犬病从一个人传到另外一个人极为少见,曾出现于器官移植,极少出于人咬人或接吻,2004年在美国一个未诊断为狂犬病的患者过世之后捐献内脏,获得捐献的三个人因狂犬病身亡。
狂犬病病毒为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一端圆凸;一端平凹,形如子弹,直径65~80nm,长约130~240nm。
病毒易为日光、紫外线、甲醛、升汞季胺类化合物(如新洁尔灭)、脂溶剂、50%~70%酒精等灭活,其悬液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灭活。
病毒于-70℃或冻干后置0~4℃中可保持活力数年。
被感染的组织可保存于50%甘油内送验。
狂犬病毒含5种蛋白,即糖蛋白(G)、核蛋白(N)、双聚酶(L)、磷蛋白(NS)及基质(M)等。
后二者为小分子蛋白。
G可导致体内形成中和抗体,可对抗病毒攻击。
N导致的抗体但不具中和力,可用检测浆内包涵体。
多数动物实验证明,在潜伏期和发病期间并不出现病毒血症,狂犬病的发病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
(一)局部组织内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侵入后,于伤口的横纹肌肌梭感受器神经纤维处聚集繁殖,以后再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经。
从局部伤口至侵入周围神经的间隔时间一般为3日以内,也有认为病毒在入侵处可停留2周之久,甚或更长(占潜伏期的大部分时间)。
(二)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索浆向心性扩散,其速度约每小时3mm。
到达背根神经节后,病毒即在其内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和小脑等处的神经元。
(三)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其中尤以唾液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临床上可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乃交感神经受刺激所致,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引起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或突然死亡。
病理变化主要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尤以与咬伤部位相当的背根节及脊髓段、大脑的海马以及延髓、脑桥、小脑等处为重,脑膜通常无病变。
脑实质呈充血、水肿及微小出血,镜下可见非特异性变性和炎症改变、如神经细胞空泡形成、透明变性和染色质分解、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浸润等。
以上病变均属非特异性,而在80%患者的神经细胞胞质中,则可发现一种特异而具诊断价值的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氏小体(Negribody)。
内基氏小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3~10nm,边缘整齐,内有1~2个状似细胞核的小点,最常见于海马及小脑浦肯野组织的神经细胞中;亦可在大脑皮层的锥细胞层、脊髓神经细胞、后角神经节、视网膜神经细胞层、交感神经节等处检出。
内基氏小体实为病毒的集落,电镜下可见小体内含有杆状病毒颗粒。
唾液腺肿胀,质柔软,腺泡细胞明显变性,腺组织周围有单核细胞浸润。
胰腺腺泡和上皮、胃粘膜壁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均可呈急性变性。
能够正确识别狂犬,对及时消灭狂犬极为重要。
假若陈剑波之父陈金荣有这方面的常识,悲剧可能就会避免。
典型的狂犬形象为“伸舌红眼夹尾走,耸毛流涎不认人”。
狂犬发病的病程一般分为三期:前期的行为改变通常只有与狗接触较多的人才易发觉。
如平时与你很亲近的狗变得退缩,或找地方躲藏,有的甚至跑到很远的地方去,而平时不靠拢人的狗却可能变得与人十分亲热,舔接近它的人的身体和手。
这时狗的唾液(口水)中已含有病毒,因此有接触传染的危险性,病狗此时中度发热,少食或不食,还可能会乱咬泥土、面块、破布等杂物,有时还会呆立凝视或望空扑咬,遇到刺激常惊恐万状。
前期持续2天左右就进入兴奋期。
在兴奋期,病狗表现极不安定,遇到刺激会全身振颤,并常攻击人或其它动物。
常表现为流涎,尾巴紧紧地夹在两后腿间,低头狂奔,眼发红,狂咬乱叫,颈项发硬或转动不灵等症状。
此期持续2-3天,对人危害最大;进入麻痹期,表现为行动摇摆,披毛散乱,下颔下垂,张口伸舌,最后出现躯干和四肢麻痹等症状,最终可因呼吸中枢麻痹或心脏衰竭而死亡。
若发现疯狗应立即打死并焚烧深埋,不可剥皮。
最后告诫大家:尽量不要养狗,也不要收留或接触来历不明的狗。
外出旅游或探亲,一定要注意安全,看管好自己的孩子,以防被疯狗咬伤,给全家人带来不幸和痛苦。
1.被动物咬伤后,应立即冲洗伤口。
关键是洗的方法。
因为伤口像瓣膜一样多半是闭合着,所以必须掰开伤口进行冲洗。
用自来水对着伤口冲洗虽然有点痛,但也要忍痛仔细地冲洗干净,这样尽量才能防止感染。
冲洗之后要用干净的纱布把伤口盖上,速去医院诊治。
2.被动物咬伤后,即使是再小的伤口,也有感染狂犬病的可能,同时可感染破伤风,伤口易化脓。
患者应向医生要求注射狂犬病疫苗和破伤风抗毒素预防针。
狗咬伤分普通狗咬伤和疯狗咬伤(后者又称狂犬病或恐水病),前者多无生命危险,后者常使存于疯狗(或健康带毒狗)唾液中的狂犬病毒,沿咬伤,舔伤或抓伤的创口侵入神经系统到大脑内繁殖,引起严重的症状。
除狗之外,带毒的猫、狼咬伤后,也会发生本病。
被感染的动物咬伤未做防注射者的发病率达10%~70%以上。
本病在60余个国家存在,其中东南亚国家的发病率尤高。
国内的发病率0.4/十万至1.58/十万不等。
均有明显增高。
死亡人数在法定传染病中的地位已跃居首位或第二位。
国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占80~90%。
但部分地区检测“健康犬”带毒率可达17%以上,应引起关注。
我国猪、猫及牛占有重要地位。
狼(东欧)、獴(南非、加勒比海)、狐狸(西欧)及吸血蝙蝠(拉丁美洲)分别为世界各地区的传染源。
就传播方式而言,可分为城市型,由未经免疫的犬、猫传播;森林型乃由臭鼬、狐狸、浣熊、獴、狼及蝙蝠引起。
病犬、病猫等动物的唾液中含病毒较多,病毒通过被咬伤的伤口浸入体内。
粘膜也是侵入门户,人也可因眼结膜被病兽睡液沾污、肛门粘膜被病犬触舔等而获得感染。
此外,偶可通过剥病兽皮、进食染毒肉类而发病,尚有因吸入蝙蝠群聚洞穴中的含病毒气溶胶而得病者。
人对狂犬病病毒普遍易感,狩猎者、兽医及饲养动物者更易感染。
农村青少年与病兽接触机会多,故发病者也多。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任何季节均有本病发生,我国东北地区则以春夏季为多见。
人被病犬咬伤后的平均发病率为15%~20%,被病狼咬后为50%~60%(均指未作预防注射者)。
发病与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咬伤部位,头、面颈、手指等处的发病机会较多;②创伤程度,创口深而大者发病率高,头面部深伤者的发病率可达80%左右;③局部处理情况,咬伤后迅速彻底清洗者的发病机会较少;④衣着厚薄,冬季衣着厚,受染机会少;⑤注意疫苗情况,及时、全程、足量注射狂犬疫苗者的发病率低。
国内报告全程注射后的发病率为0.15%(国外为0.016%~0.48%),未注完全程者为13.93%。
潜伏期长短不一,多数在3个月以内,国内报告平均66.9天。
4~10%病人的潜伏期超过半年,1%超过1年,文献中最长的一例为19年。
潜伏期的长短与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咬伤的发病较早,平均39天,下肢咬伤潜伏期平均90天)、伤口深浅(深者潜伏期短)、入侵病毒的数量及毒力(毒力强者潜伏期短)等因素有关,其他如扩创不彻底、外伤、受寒、过度劳累等,均可能使疾病提前发生。
典型病例的临床过程可分以下3期。
(一)前驱期或侵袭期在兴奋状态出现前,大多数病人有低热、食欲不振、恶心、头痛(多在枕部)、倦怠、周身不适等,酷似“感冒”;继而出现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痛等较敏感,并有喉头紧缩感。
较有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是伤口及其附近感觉异常,有麻、痒、痛及蚁走感等,此乃病毒繁殖刺激神经元所致,见于80%的病例。
本期持续2~4天。
(二)兴奋期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其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
恐水是本病的特殊症状,乃咽肌痉挛所致,但不一定每例均有,也不一定在早期出现。
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
患者虽渴极而不敢饮,即使饮后也无法下咽。
常伴声嘶及脱水。
怕风也是常见症状之一,虽微风也能引起咽肌痉挛。
其他刺激如光、声、触动等,均可导致同样发作,严重发作时,尚可出现全身疼痛性抽搐。
由于常有呼吸肌痉挛,故可导致呼吸困难及发绀。
常见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表现为唾液分泌增多、大汗淋漓、心率增快、血压及体温升高等。
因括约肌功能障碍而出现排尿排便困难者也相当多见。
患者的神志大多清楚,虽极度恐惧和烦躁不安,但绝少有侵人行为。
随着兴奋状态的增长,部分病人可出现精神失常、谵妄、幻视幻听、冲撞嚎叫等。
病程进展很快,很多患者在发作中死于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
本期持续1~3日。
(三)麻痹期痉挛停止,患者渐趋安静,但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最为多见。
眼肌、颜面部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等。
患者的呼吸渐趋微弱或不规则,并可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数、血压下降、反射消失、瞳孔散大,可因呼吸和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
临终前患者多进入昏迷状态。
本期持续6~18小时。
狂犬病的整个病程一般不超过6日,偶见超过10日者。
除上述典型病例外,尚有以瘫痪为主要表现的“麻痹型”或“静型”,也称“哑狂犬病”(dumb rabies),约占20%。
该型患者无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脊髓炎或上升性脊髓麻痹等症状。
其病变仅局限于脊髓和延髓,而不累及脑干或更高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