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5.83 MB
- 文档页数:25
中药合理应用1.苦楝皮【中毒机制】本品中含有川楝素、苦楝萜酮内酯、山奈酚等,有毒,对胃肠道有刺激性,不宜持续和过量服用。
【不良反应】一般在服用后可发生头痛、头晕、嗜睡、恶心、腹痛等,可自行消失。
超量服用可中毒,主要表现为:口渴、呕吐、腹痛、腹泻,继而可出现黄疸、肝大、有压痛及叩击痛、肝功能损害、中毒性肝炎,肝、肾、肠出血等,严重时心悸、脉快而弱、血压下降、吞咽困难、视物模糊、四肢无力、震颤麻痹、狂躁、抽搐、室性期前收缩、心力衰竭及休克、知觉丧失而死亡。
【解救措施】(1)中毒后立即催吐,用1:5000的高锰酸钾洗胃及温盐水灌肠,服硫酸钠导泻,而后服用蛋清、面糊或药用炭。
(2)对症治疗:1)出现肠痉挛时,皮下注射阿托品。
2)出现狂躁、抽搐时,用苯巴比妥、安定或水合氯醛等镇静剂。
同时给予保肝、止血、抗休克治疗。
(3)中药治疗:1)全虫1.5g,甘草30g,水煎,当茶饮。
2.芫花【中毒机制】芫花全株有毒,超量服用对胃肠道及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不良反应】本品外用可引起局部组织发红,渗出液增加、起泡、糜烂甚至坏死。
内服中毒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部烧灼感、头晕、头痛、痉挛抽搐,尿少、尿闭,出血性下痢,严重时昏迷、脱水、呼吸衰竭等。
【解救措施】(1)早期小心洗胃、导泻,内服生蛋清、牛奶或鞣酸蛋白或阿拉伯胶浆,大量饮服冷浓茶。
静脉滴注5%葡萄糖,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2)对症治疗:腹痛剧烈时,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0.5mg。
(3)中药治疗:1)黄连9g,山栀9g,黄豆30g,加水至400ml,每2~3小时服2。
Oml,连服2~4剂。
2)白芨9g,研成细粉,1次冲服。
3、北豆根【中毒机制】本品含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臭豆碱、甲基野靛碱等多种生物碱及酚性成分、异黄酮等。
超量易中毒,毒性反应一般在服药后30分钟出现,对胃肠道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使胆碱能自主神经系统兴奋,还能够反射性兴奋【不良反应】主要是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恶寒、多汗、面色苍白、昏迷等。
中药毒的名词解释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中药的一些潜在风险,其中之一就是中药中所含的毒性物质。
本文将对中药毒的概念进行解释,并介绍一些常见的中药毒物。
一、中药毒的定义及特点中药毒指的是中药中所含的具有毒性或副作用的物质。
虽然中药毒物通常生成于天然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部分,但有时它们也可以是动物或矿物类的成分。
中药毒物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植物或动物的自我保护机制,另一方面则与中药使用时需要的药效相关。
中药毒物的特点在于,当用于治疗疾病时,它们可以产生滋补养生、调理身体的效果;但当用量不当或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时,它们可能会产生中毒反应。
二、常见的中药毒物1.砒霜:砒霜是一种剧毒物质,主要来源于中药中的白砒,常用于小剂量治疗白血病等疾病。
然而,过量使用或使用不当会导致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痉挛等。
2.雄黄:雄黄是一种含有砷成分的中药材,主要用于消炎、解毒和杀虫。
然而,雄黄具有很高的毒性,未经处理的雄黄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中毒,表现为头痛、口渴、目光呆滞等症状。
3.雀麟石:雀麟石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中药配方中。
然而,它富含铅等重金属,长期滥用或无鉴别地使用会对人体造成重金属中毒的风险。
4.金银花:金银花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解表等作用。
但是,金银花中的毒性成分人工合成黄酮类化合物也有一定毒性,滥用或长期大量服用可能对肝脏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5.甲醚:甲醚是一种用于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常见溶剂。
尽管甲醚在中草药制剂中含量很少,但它具有麻醉和致癌的潜在危险。
三、中药毒的安全使用为了确保中药的安全使用,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选择正规的中药材供应商或药店,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可靠。
其次,遵循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按照推荐剂量使用中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
此外,搭配使用多种中药时,要了解不同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
毒性名词解释中药学在中药学领域中,毒性名词是对中药药材或药物的毒性特征进行描述和解释的专业术语。
毒性名词在中药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指导临床用药、药物筛选和药物开发。
了解和掌握毒性名词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运用中药药材,保障药物安全、高效和合理使用。
1. 诱发毒性诱发毒性是指某些中药药材或药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引起特定的毒性反应,主要包括直接毒性、慢性毒性和过敏毒性。
直接毒性是指药物本身具有的有害作用,即使在正常剂量下也可能引起毒性反应;慢性毒性则是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导致的损害,症状常隐匿或潜伏,造成慢性中毒。
过敏毒性则是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包括迟发型过敏和即发型过敏。
2. 累积毒性累积毒性是指某些中药药材或药物在体内积累达到一定浓度时引起的毒性反应。
某些药物在体内殓积不易排泄,会导致毒性反应加重。
了解药物的累积性质,可指导合理的用药方案,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3. 叠加毒性叠加毒性是指不同药物或药物组合在体内共同作用导致的毒性增强效应。
某些药物在单独使用时毒性较小,但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发生相加或相乘的效应,导致毒性增加。
合理搭配药物,避免叠加毒性的发生对于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4. 代谢毒性代谢毒性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作用形成的代谢产物具有的毒性效应。
有些药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更高的毒性,会使毒性反应得不到缓解。
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毒性有助于有效避免代谢毒性引起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毒性名词解释中药学是中药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通过对毒性反应的描述和理解,能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实践,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和疗效。
对毒性名词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对于推动中药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我国使用了数千年。
中药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使用。
随着近年来对中药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中药的毒性问题。
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对于保障人们的用药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有害影响。
这种毒性可能包括对内脏器官的损害、致畸、致癌、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毒性多种多样,有些中药的毒性较低,可以安全使用,而有些中药的毒性较高,需要慎重使用。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中药的毒性特点及其正确使用方法。
中药的毒性特点:1.毒性分布广泛:中药的毒性分布在不同的药材和药物中,有些中药的毒性非常低,如枸杞子、黄连等,可以放心使用;而有些中药的毒性较高,如半夏、干姜等,需要慎重使用。
2.毒性机制复杂:中药的毒性机制主要是通过药理作用对机体产生的影响,包括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的影响。
有些中药的毒性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
3.毒性表现多样:中药的毒性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毒性表现不仅取决于药性的强弱,还与个体差异、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因素有关。
中药的正确使用方法:1.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在使用中药之前,首先要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包括其毒性程度、毒性表现形式、毒性机制等。
只有了解了中药的毒性特点,才能够正确使用中药,避免因误用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2.遵医嘱用药:在使用中药时,要根据医生的嘱咐来用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因过量用药而引起中毒反应。
3.慎重选用有毒中药:对于毒性较高的中药,如半夏、附子等,需要慎重选择,避免因误用而引发不良后果。
在使用这些中药时,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并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
4.了解过敏史:在使用中药之前,要了解自己的过敏史,避免因对某些中药过敏而引发过敏反应。
如果有过敏史,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中药的毒性到底是什么?中药的毒性包括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
古人认为:药物都有偏性,这个偏性被称为毒,所以有的书籍把中药称谓毒药,这是广义的毒性。
例如张景岳在《类经》里就曾说到:“药以治病,因毒为能。
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
而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治病求本、以偏纠偏”,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的矛盾,以达到阴阳平衡、延年益寿的目的。
狭义的毒性是指中药本身的毒性,使用不当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死亡。
在《中国药典》2015版中,“性味与归经”项下,有“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的表述。
有大毒系指毒性剧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药品,国务院出台《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对有大毒的中药进行特殊管理。
而有毒和有小毒的药品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中国药典》也只是说:作为临床用药的警示性参考。
附《中国药典》2015版有毒中药名单:有大毒(10种):马钱子、马钱子粉、川乌、草乌、巴豆、巴豆霜、斑蝥、天仙子、闹羊花、红粉、有毒(42种):制川乌、制草乌、白附子、附子、半夏、天南星、制天南星、硫黄、雄黄、洋金花、甘遂、狼毒、千金子、千金子霜、蟾酥、轻粉、干漆、土荆皮、山豆根、仙茅、白果、白屈菜、朱砂、华山参、全蝎、芫花、苍耳子、两头尖、苦楝皮、金钱白花蛇、牵牛子、香加皮、臭灵丹草、常山、蜈蚣、罂粟壳、蕲蛇、京大戟、三颗针、木鳖子、商陆、蓖麻子。
有小毒(31种):丁公藤、九里香、土鳖虫、大皂角、川楝子、飞扬草、小叶莲、水蛭、艾叶、北豆根、地枫皮、红大戟、两面针、吴茱萸、苦木、苦杏仁、金铁锁、草乌叶、南鹤虱、鸦胆子、重楼、急性子、蛇床子、猪牙皂、绵马贯众、绵马贯众炭、紫萁贯众、蒺藜、榼藤子、鹤虱、翼首草。
中药成分的毒性
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特异质反应和依赖性等。
中药成分的毒性:
1、含生物碱类中药的毒性,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支蒿等因含乌头碱成分,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均有明显的毒性。
2、含有机酸类中药的毒性,马兜铃酸除在马兜铃中含有外,还有几十种中药如关木通、细辛、天仙藤、广防己、青木香等均存在。
马兜铃酸是一类具有肾毒性和致癌性的物质。
对肾损害的主要特点是肾间质纤维化,致肾小管间质性病变,引起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其中以慢性肾衰竭最为多见。
3、含苷类中药的毒性,含黄酮苷类成分的中药芫花、广豆根等,刺激胃肠道引起恶心呕吐,也能导致肝脏损害,初选黄疸等症状。
4、含毒蛋白类中药的毒性,毒蛋白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种子中,对胃肠粘膜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能引起广泛性内脏出血。
如巴豆、苍耳子均含有毒蛋白,中毒反应为剧烈吐泻、呕血、血尿、甚至惊厥、死亡。
5、重金属类主要包含砷、含汞、含铅类的中药。
含铅类中药有黄丹、密陀僧、樟丹、黑锡丹等。
铅中毒可造成卟啉代谢紊乱,阻碍血红蛋白合成,且可直接破坏红细胞和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贫血、溶血;可引起胃肠炎性改变,并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平滑肌和血管痉挛而致肠
绞痛。
卫生专业知识:中药之毒性在事业单位医疗卫生考试中,中药学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多数考生对此却望而却步。
针对这种情况,中公教育专家总结归纳出中药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一、含义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掌握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
二、确定依据1、含不含有毒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含有毒成分。
2、整体是否有毒:3、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过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
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如人参、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三、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药物的毒性与品种、入药的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用量、使用时间的长短、在皮肤粘膜施用面积大小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使用有毒药物时,应从上述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的发生。
四、引起中药中毒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品种混乱2、误服毒药3、用量过大4、炮制失度5、剂型失宜6、管理不善7、疗程过长8、配伍不当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五、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1、用量要适当,采用【山西事业单位微信号:shxsydw】小量渐增法投药,要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的各个环节,杜绝伪品。
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用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
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