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情况一览表
- 格式:xlsx
- 大小:17.94 KB
- 文档页数:4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关于研究生毕业基本要求根据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手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对研究生毕业的基本要求,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本学院研究生毕业条件作如下规定。
1.学制要求生科院所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均为3年;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硕博连读学生基本学制5年。
2.学分要求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执行。
学术环节中要求所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10次以上学术活动,写出书面总结,指导老师批阅;所有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12次以上学术活动,写出书面总结,指导老师批阅;博士讲座环节(2012级以后的学生),要求所有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面向全校师生作2次与学科有关的学术讲座(至少一次校内讲座),参加校外交流的需做口头报告,并提前到研究生办备案,会后要提交证明材料,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领导负责评定。
3.培养环节的基本要求全体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必需按照《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规定(试行)》、《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工作管理规定》以及《生科院实验记录管理办法》完成开题以及中期考核,并按照《昆明理工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审批程序的管理办法》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并审核合格者,方可参与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研究生在开题前需提交开题查新报告,学院将统一组织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时间为每年的6月、12月两次,需要开题的博士需要提前一周上报,生科院研究生办提前三天完成审核,环工院安排专家参加开题;中期考核前博士生需提前一周向生科院提出申请,学院安排考核小组进行中期检查;正式答辩前需按照《昆明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管理办法》完成预答辩,其余程序与硕士研究生相同。
4.毕业发表论文的要求4.1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生科院所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要求在《昆明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分类目录》(最新)B类以上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至少一篇,或申请发明专利一项以上(学生为第一,或老师为第一、学生为第二发明人均可)。
罗瑛,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获理学博士。
1997年-2000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课题组长,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副主任。
长期从事研究辐射导致的DNA损伤的分子信号传导通路,及细胞对DNA损伤的生物应激反应,提出了损伤应激蛋白如PARP在协同DNA损伤修复与细胞凋亡、维持细胞正常功能、防止细胞癌变的协调功能。
该研究工作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
2000年赴美,先后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5被美国MD Anderson 肿瘤研究中心聘为Instructor,从事端粒DNA损伤修复反应与衰老、肿瘤的相关性研究。
发表文SCI收录的文章共21篇,单篇影响因子达26,单篇引用次数达460次。
2007年应聘为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2008年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后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0年入选云南省“百名留学回国人才”。
自回国以来,带领课题组申请获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2项;教育部项目2项;另获云南省重点课题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昆明动物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
与企业合作,承担了普洱市“科学普洱计划”项目之一。
回国后以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15篇。
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积极与国内外学术界交流,为昆明理工大学的生命医学学科在全国打开局面奠定基础。
被聘为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衰老学会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云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美国癌症协会会员(AACR)。
信息与通信工程李一民,男, 1963 年出生,教授,博士。
1991 年至 1996 年在英国 Bradford 大学电子电气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 1997 年至今受聘为通信与信息系统工程系教授,同时担任云南省计算机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视觉研究室主任,智能工程研究所所长,是部、省级学科评审专家,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已培养 50 余名硕士研究生,完成 60 余个科研开发项目,发表论文 40 余篇,发明专利 10 个。
龙华,女,教授,英国 Huddersfield University 大学的博士生,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通信工程系主任。
云南省通信学会常务理事。
2005 年至 2006 年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做访问学者。
从事通信工程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无线网络,网络分析与容量规划。
主持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论文 30 多篇,专著一部,并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刘增力,男, 1966 年出生,副教授,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通信工程系副主任,昆明理工大学—德州仪器( TI ) DSPs 实验室主任。
1987 年 7 月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电技术专业, 1999 年 4 月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工程学院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专业(信号及信息处理方向),工学硕士学位。
曾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从事电子设备的研制及水声信号处理分析的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主任设计师。
参加过五项国家、部级科研项目,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作为副主任设计师,完成国防重点项目一项 , 获 2004 年度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 排名第一 ) 。
2002 年调入昆明理工大学任教,现主要研究方向为 DSP 技术应用,阵列信号处理(智能天线)。
发表学术论文 20 篇。
邵玉斌,男, 1970 年出生,副教授。
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通信工程系副主任。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朱宝生:硕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朱宝生,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医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卫生部全国产前诊断技术专家组成员。
1990年由云南大学生物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从事医学遗传学工作至今,现担任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遗传诊断中心主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医学遗传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学会遗传学分会主任委员,是云南省遗传与生殖健康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云南省出生缺陷与遗传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
参加编写《实用产前诊断学》,参加编译《产前诊断》和《妇产科医师行医必读》,参加起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胎儿染色体异常与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技术标准》,参加编审中国《妊娠和产后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
担任《临床检验杂志》、《中国优生优育杂志》等多个杂志编委和审稿人。
主要从事医学遗传学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建立起早孕期一站式产前筛查与诊断服务;对出生缺陷与遗传病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唐氏综合征等严重出生缺陷的预防控制技术国内领先。
首次通过大规模调查证明云南省是中国的地中海贫血高发区之一,并发现云南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珠蛋白基因突变谱与国内其它流行区的患者不同。
在云南省率先开展地中海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脊肌萎缩症(SMA)、脆性X综合征、苯丙酮尿症等遗传病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率先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查、诊断与治疗。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云南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5项,近年来先后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3项,已发表论文70余篇。
朱宝生(1964-10-9~),遗传医学专家,九三学社社员,云南省凤庆县人。
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1991年到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从事医学遗传学工作,历任计划生育科技师、主管技师、副主任技师、主任技师、教授、科主任。